校園霸凌
A. 你覺得校園暴力的嚴重程度被誇大了嗎
校園暴力問題並沒有被誇大,確實很嚴重。
更准確的說,受到社會大量關注的校園嚴重暴力事件其實是極少數現象,並且近幾年在明顯減少,也正是因為稀缺,才具有了新聞報道的價值,從網上有關中關村二小的事件沸沸揚揚,由於貼上了名校的標簽,也符合大眾寄望於教育體系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迫切希望。
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然而事件本身是復雜的,基於不同立場,很容易得出不同結論,而偶發的個案,也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現象。
校園暴力現象在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都普遍存在,而隨著社會發展,整體治安環境的改善,近幾年這樣的事情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校園冷暴力,其實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冷暴力其實是嚴重暴力事件的根基,這才是校園暴力真正嚴重的部分。
(1)校園霸凌擴展閱讀
要全面地看待校園暴力問題,至少要分成以下幾個層面
1、首先是准確理解校園暴力問題的核心。
很多人把校園暴力的重點放在校園上,其實這是不對的,校園暴力是人類暴力現象在特定環境下的延伸,不管是暴力犯罪,家庭暴力還是校園暴力,核心都是暴力, 環境只是外部環境而已,真正影響暴力現象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暴力崇拜。
而對暴力的崇拜,其實源於人對強大力量的渴望,這種思想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從遠古時崇拜圖騰和神靈,到封建時代崇拜帝王和俠客,人類的目光總是不由自主的望向金字塔的塔尖,而暴力恰恰是達成個人目的。
制服他人最有效的手段,在高度強調競爭的環境中,暴力總是很容易被激發出來,而簡單粗暴的處事方法,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依然被很多人所信奉。
2、其次要區分暴力和冷暴力。
公眾對校園暴力的理解只停留在孩子打架上,這是非常片面的,其實孩子打架始終還是一個極少數事件,真正可怕的是校園冷暴力——無處不在的歧視,而歧視恰恰是激化暴力行為的土壤。
人本身是非常多樣化的,單一的標准無法用於評判他人,但是僅就學校中而言,老師用「聽話」或者「不聽話」來劃分孩子,優等生歧視差等生,男孩歧視女孩,高個兒歧視矮個,瘦子歧視胖子。
我想這不是孩子們的失敗,而恰恰是父母和老師的失敗,是我們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們的觀念,而歧視的存在,使每個孩子都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
3、校園暴力不僅發生在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發生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從對孩子的長期影響來看,老師對學生的冷暴力甚至暴力體罰,是更為嚴重的現象,而在更極端的情況下,也不缺少學生對老師施加暴力的範例。
孩子在家庭中模仿父母的行為,在學校就會模仿老師的行為,而老師體罰學生的現象減少了,但是侮辱學生的現象卻非常普遍,很多教育者自身也分不清侮辱和批評的界限,指出某種行為的錯誤是批評,而指責某個人就構成侮辱,這種行為上的錯誤示範。
往往導致學生之間相互侮辱,更可怕的是,由於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這種侮辱的行為往往異化成帶有「正義感」的行為,而實質上所反映的,是「優越感」,這對於樹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權得到尊重的觀念十分有害。
不尊重學生的老師自然也得不到學生的尊重,而在缺少尊重他人的氛圍中,相互歧視的現象就更為嚴重。而在老師帶頭體罰學生的班級裡面,遇事動手解決,簡直可以說是一種天然正義,我們不能一邊教育孩子不要打架,轉過臉來就毆打別人,真正影響孩子的,是我們的行為,而非我們的言論。
B. 你怎麼看待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一定要扼殺在搖籃里。因為校園暴力對孩子來說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傷害,還是心靈上的。而心靈上的傷害是最為嚴重看不見摸不著的。
校園暴力是堅決不應該出現在校園里的,學校本來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地方,這里本該是一片凈土,不應該被那些烏煙瘴氣的校園暴力所污染。讓校園暴力遠離校園,還學校一片寧靜,還孩子們一片安全的成長環境。
C. 關於校園暴力的手抄報資料。
圖來看看預防校園暴力的侵害
(一) 校園暴力是危及學生、破壞校園和諧的一大隱患。
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七種:
1. 索要錢物,不給就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2. 以大欺小,以眾欺寡。
3. 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傷害他人身體,侮辱他人人格。
4. 同學間因「義氣」之爭,用暴力手段爭短論長。
5. 不堪受辱,以暴制暴,沖動報復。
6. 侮辱女同學。
7. 侮辱、恐嚇、毆打教職員工。
校園暴力還可以分為硬暴力和軟暴力。如果拳打腳踢、拔刀相向是硬暴力;亂起綽號、推舉「最差」等等就是軟暴力,軟暴力對學生心靈的傷害甚至超過了硬暴力,同樣可以置人於「死」地。
(二) 校園暴力的處理方法
1. 遭遇校園暴力,應在學校、警方或家長的幫助下,制止暴力,決不能逆來順受或以暴制暴。
2. 與不法行為作斗爭一定要講策略,運用智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盡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傷亡。必要時盡量滿足對方提出的要求,與此同時一定要記住對方的體貌特徵,及時報警,或向老師、家長尋求幫助。
3. 當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約自己到較偏僻的地方去時,一定要堅決拒絕;當侵害到來時,一定要想辦法逃脫,並積極尋求幫助。
4. 要增強法制意識,在侵害發生後,要能夠勇敢站出來,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D. 校園暴力事件應當如何解決
應對校園暴力要依法綜合施策。
每一起校園暴力事件被曝光後,在引起眾怒的同時,也引發各方討論。有介紹國外在防治青少年暴力問題上的經驗,有呼籲在刑罰上對低齡重罪作出回應,有從社會教育角度進行建議等。可以說,基本上囊括了在應對類似事件上的可以期待的辦法,但卻並未阻止事件的繼續發生。
問題到底在哪?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這類事件中的絕大多數當事人,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都處於一種「隱身狀態」。他們要麼被描述為未成年的學生,要麼被強調已經不屬於在校生,要麼被回應稱已經接受心理治療或心理干預。
必須承認,當事人的「失聲」,與雙方的未成年人身份有重要關系。比如有可能是在家人的保護下拒絕接受采訪,也有可能是媒體從新聞倫理的角度而主動選擇迴避。
但從檢討事故發生機制,真正讓未成年雙方都能從「暴力陰影」中走出來,乃至讓社會更好地吸取教訓,聽取當事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是必不可少的。
(4)校園霸凌擴展閱讀:
沒有可以復制的青春,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校園暴力事件——盡管其中或許有著太多的共因可尋。因為,每一起事件中的「主角」,若總是面目模糊的「施暴者」與「受害者」,很可能意味著對他們的拯救與干預是隔靴搔癢式的。事件成因越復雜,在尋求解決辦法上,越需要耐心和見微知著,如此才能真正找出規律與破解良方。
在校園暴力中,最讓人擔心的地方還在於施暴者年齡的趨小化。社會分化的加劇、離婚率的上升與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人口流動導致的家庭碎片化、基於學校規模擴大而產生的陌生感、網路暴力與情色小說的渲染、食品營養水平的提升等。
一方面在精神層面移植了成人世界的男女關系,另外一方面還為身體的早熟准備了客觀載體。但心理的稚嫩,卻難以在思想領域駕馭身體的需求,也難以消解戀愛挫折帶來的情感壓力,更難以在困惑時得到家長的關懷。
E. 解決校園霸凌該靠法律還是教育一辯稿
解決校園霸凌靠法律比較好。
減少和預防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除了靠教育外,還有必要舉起法律之劍來規范未成年人的行為。要盡快出台有關校園霸凌的法律,明確霸凌行為的認定標准,明確責任主體和懲罰條例,根據實際修改及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
要將「反校園欺凌」納入學校的教育和制度體系,除了教育學生不得參與欺凌行為之外,還要設立一系列有關欺凌事件的舉報、調查、懲處制度。未成年人作為公民,在觸犯法律後必須承擔相應責任,我們的法律需要更加完善,絕不能讓未成年人成為法外人群。
(5)校園霸凌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為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第二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修訂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分為總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路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法律責任和附則,共九章13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