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校園文化
⑴ 談談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能力的重要階段,處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關鍵時刻,處在能否成為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時期。學校在常規課堂教學以外,引導學生直覺或直發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顯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實現師生個人價值和團隊價值的統一。
(一)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德育范圍常抓不懈。
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在學校德育中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課本教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滲透和延續。通過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和在國旗下的演講,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定期舉辦學校運動會,能激發學生拼搏進取、團結向上的學風和校風;張貼名人名言、設立校園板報、建立校訓有助於優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情操。
(二)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愛好,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三)充分加強學校團組織的建設,為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提供組織保障。
(四)更新課堂教育觀念,借鑒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讓學生真正感到學習的快樂。
(五)結合學校實際,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初中生活潑好動,知識面廣,求知慾望強烈,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他們既是活動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⑵ 如何理解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主要內容及方法
(一)校園環境職場化,構建新型的校園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屬於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層面,主要指師生生活和工作學習的環境。它包含學校整體布局、學校建築、形象標志、藝術景點、文化走廊等。在准企業化管理環境下,學校可以將本校職業化的辦學理念與特色融入校園布局和設計中,創建濃厚的企業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同時,職校要徹底打破普教模式,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職場環境。將企業工廠的布置、設施等復制到學校課堂上;在牆上張貼企業核心理念、形象標識等,增強學生的職業感;學生統一著裝、佩戴工號、上課打卡,讓學生每天到學校來上課猶如到企業上班,授課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變為對員工的要求,努力為師生構建職場化的生活和教學環境。
(二)導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完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其理想狀態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全體師生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和諧、民主、向上的校園精神氛圍,主要通過校風、教風和學風等體現出來,具有積沉性、隱滲性、持久性。好的精神文化會代代相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三)引入優秀企業制度,提升和完善職校制度文化
制度對於學校的師生員工具有強制約束力,天長日久,最後內化為師生員工的心理契約,形成一種制度文化。那麼,在准企業化管理環境下,除了進一步完善與健全學生行為規范、教職員工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外,可以借鑒企業的做法,將ISO9000質量認證運用於教育教學管理之中。依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構建學校的質量管理體系。職校要有選擇性地吸收企業優秀的管理經驗、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等,不斷完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遵章守紀的習慣以及善於與他人協作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職校還可以安排學生下到與本校合作的企業,讓他們感受企業嚴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職業素養。
(四)結合企業行業的實際需求建設職校課程文化
課程文化是按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課程觀念和活動形態,往往反映了學校對社會需求的定位,集中體現在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實施等層面。學校要成立由骨幹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進行廣泛的市場需求調查。然後,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確定學校的培養計劃。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崗位分析,明確作為該崗位(群)的職業人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從而確定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再根據這些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安排及教學實施辦法。課程內容是將現有的課程體系和企業行業的需求進行有機整合,同時,將以章節知識點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改變為以項目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項目編寫中融入企業文化,使課程成為企業文化傳播的載體,教學以項目為中心來展開,成為企業文化傳播的手段與方法。
(五)多開展有職業特色的活動,使職校活動文化職業化
職校通常會組織藝術節、歌賽、球賽、運動會、開學儀式、畢業典禮、綠化校園等活動,活動涉及面廣且豐富多彩。那麼,在准企業化管理環境下,職校可以多開展有職業特色的活動,使職校活動文化更職業化。一是以大賽為突破口,實施「走出去」。學校依據學生的興趣及特長,有計劃、有步驟地分組進行強化訓練。在政策上大力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省、市等各級各類技能比賽。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也培養了他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這些都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以校企合作為依託,實施「請進來」。定期邀請企業優秀的工程師或技師到學校來做專題報告,將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帶入學校,使班級企業化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另外,還可以將校園文化活動辦到企業里或邀請企業到學校開展企業文化活動,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等。三是以技能節等活動為媒介,搭建校企之間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舉辦技能節,在各個專業全面展開。邀請企業領導和專業人士擔任評委,從職業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更客觀公正,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同時,學校還可以舉辦校園開放日、校企合作洽談會、先進員工事跡報告會等活動,讓企業文化走入校園,也走入學生心裡。
⑶ 校園文化內涵應該包括哪些
校園文化內涵包括三部分,即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屬學專校物質文化的有:教學樓屬、實驗樓、圖書館、文娛體育活動設施,以及優美綠化的環境等;
2.屬學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訓、校紀、校規、班規、學生守則、入隊入團條件、勞動制度、清潔衛生制度,以及考試規則、休息制度等;
3.屬於學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群體心理、人際關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儀式、文娛體育科技活動等。
拓展資料:
校園文化滲透著社會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學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校園里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人生,認識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氣象,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勤勞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認識中國國情。開展校園文化是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學生提高素質、豐富閱歷,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和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校園文化能規范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賦予學校以活力機制,進而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⑷ 校園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和實踐方法,都必須為培育現代公民起到應有的作用。訓育公民意識,打造公民精神,確應成為新時代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3.創新的文化品格
學校文化必須體現出創新性。學校文化不能消極的接受前人創造的傳統,也不能被動的承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而要不斷根據時代要求和新的形勢,在繼承優秀傳統中推陳創新,在開放學習中汲納各類新鮮文化氣息。學校文化雖然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但並非社會文化的簡單照搬,而要根據育人目標和發展要求,緊跟時代的前進步伐,對復雜的社會文化進行選擇提煉,在批判繼承、吸納整合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4.獨特的文化個性
學校個性的核心是文化個性,學校的文化個性,既體現在精神上,也體現在實踐上;既體現在個人和群體的活動中,也體現在學校的物質風貌上。學校文化個性,其實質是指辦學的特色化,學校文化就是要體現出各校的鮮明特色,只有有了獨特的文化個性和特色,才能創造出教育品牌,才能擁有強大的教育競爭力。強大的教育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優良的教育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上,還體現在鮮明的品牌個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上。
一所學校,最值得品味的東西其實是學校所擁有的文化,文化是一所學校凝聚力、親和力、滲透力和創造力的總和與根本概括。學校文化不僅是凝聚和激勵學校成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激勵機制,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內驅力,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的立校之魂和向上之根。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文化建設,乃是最高層次的學校建設;對學校文化的管理,乃是最高層次的學校管理;沒有文化品味的學校,不可能成為高質量的學校;沒有文化品味的學校,其實是另類的薄弱學校。因此,要培育優質的學校文化,我們除了充分認識到學校文化建設的深遠意義,高度重視學校文化建設之外,還要努力探索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原則、過程和動力機制,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選擇、整合與創新,確立合宜的學校文化建設目標、體系和方略,全員參與,長期實踐提升,以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富於時代氣息的現代學校文化。
⑸ 解釋並理解 學校文化
學校的硬體設施,所達到的水準,就是一個學校的硬實力
學校的學生人數、教師數量,學生的實力和教師的實力,所形成的綜合力量,是學校的軟實力
學校文化就是學校實力中,學校師生共同形成的精神力量,精神產品。
⑹ 如何理解學校文化
理解學校文化,首先應該理解文化。文化內涵豐富,古今中外學者對文化的定義眾多,但是,對於學校文化的定義和界定沒有統一的觀點。鄭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定義就有310餘種。張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國文化與文化爭論》一書中,比較科學、全面地定義了文化:「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與世界關系中所採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書中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方法,分析了文化內容和它的本質特徵。它既強調人類的活動成果,又強調人類的活動方式。人類活動方式本身就是文化,不僅是活動成果。也就是說,文化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是靜態和動態的統一。人類是由各種民族組成的,文化是各種民族集群創造的,因此,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又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所以 文化同時又具有時代性。
學校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對學校文化的詮釋,諸多學者也是見仁見智。概括的可以定義為: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這里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其核心是精神層面中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裡意識等。學校文化決定辦學質量。英國羅伯·高菲,蓋瑞士·瓊斯兩位教授對學校文化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建築物建立起來之後,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築物將會倒塌。文化對於學校教育質量來說就是這樣」。
學校文化具有教育性、選擇性、創造性、個性性和差異性,學校文化是沖突和融合的過程。
⑺ 請淺談你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解 ( 30字左右)
校園文化建設具體上表現為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等文化的建設,對內起到影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的作業,對外也是一個學校的招牌。
⑻ 如何理解和實施校園文化建設
秋天,紅葉似火,飄飄悠悠落下的紅葉,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小船,有的像扇子,好像給跑道穿上了一件嶄新的金燦燦的衣服。「叮鈴鈴」,下課了,我們來到操場,樹葉的沙沙聲和同學們那銀鈴般的歡笑融在一起,好像美麗的秋姑娘唱起了優美動聽的樂曲。
⑼ 談談你對校園文化的認識
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能力的重要階段,處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關鍵時刻,處在能否成為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時期。學校在常規課堂教學以外,引導學生直覺或直發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顯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實現師生個人價值和團隊價值的統一。 (一)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德育范圍常抓不懈。 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在學校德育中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課本教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滲透和延續。通過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和在國旗下的演講,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定期舉辦學校運動會,能激發學生拼搏進取、團結向上的學風和校風;張貼名人名言、設立校園板報、建立校訓有助於優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情操。 (二)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愛好,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三)充分加強學校團組織的建設,為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提供組織保障。 (四)更新課堂教育觀念,借鑒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讓學生真正感到學習的快樂。 (五)結合學校實際,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初中生活潑好動,知識面廣,求知慾望強烈,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他們既是活動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