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戰國策中學

戰國策中學

發布時間: 2021-10-19 12:15:09

⑴ 《戰國策》

西漢劉向編的
戰國策》簡介

--------------------------------------------------------------------------------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2004-08-25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並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並吞天下,後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合六國抗素。他游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後富貴還鄉,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於是他感慨道: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賞的筆調,描繪了蘇秦躊躇滿志的神情。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值得贊賞,但在當日的歷史條件下,原本受貴族壓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這樣寫比虛假的說教更富於真實性。
另一方面,由於策士以一種比較自由、可以擇君而輔之的身份,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於策士著作,故書中對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強有力的肯定。《齊策》中記顏斶見齊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還滔滔不絕地論證了國無士則必亡,故「士貴耳,王者不貴」的道理。《秦策》中贊揚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卻使得「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這當然是誇大的,但這誇大中顯示了策士們的自信,也是平民中優異人物的自信。
《戰國策》還熱情謳歌了多位義俠之士的豪情壯舉。
「俠」也是一種游離於統治集團、不受權勢拘勒的人物。他們以自身的標准、個人的恩怨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重義輕生,感情激烈,顯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觀。所以「俠」總是為放任不羈的人們所喜愛。
總而言之,《戰國策》既體現了時代思想觀念的變化,也體現出戰國游士、俠士這一類處於統治集團與庶民之間的特殊而較為自由的社會人物的思想特徵,不完全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說話。由於《戰國策》突破了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又不完全拘泥於歷史的真實(當然從歷史學的眼光看這是缺陷),所以就顯得比以前的歷史著作更加活潑而富有生氣。從文學上看,《戰國策》的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富於文采。《左傳》也是以文采著稱的,但兩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戰國策》的語言更為明快流暢,縱恣多變,委曲盡情。無論敘事還是說理,《戰國策》都常常使用鋪排和誇張的手法,絢麗多姿的辭藻,呈現酣暢淋漓的氣勢。在這里,語言不僅是作用於理智、說明事實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於感情以打動人的手段。如《蘇秦始將連橫》、《庄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顯著的例子。
第二,《戰國策》描寫人物的性格和活動,更加具體細致,也就更顯得生動活潑。《左傳》描寫人物,大抵是簡筆的勾勒。
如前面舉出的重耳向懷贏陪罪的例子,雖然也能傳神,畢竟過於簡單。而《戰國策》中,如《齊策》寫馮諼,一開始,描繪他三次彈鋏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質待遇的奇特行為,初步刻畫了他的不同凡響而又故弄玄虛的性格。接著,展開了「馮諼署記」、「矯命焚卷」、「市義復命」、「復謀相位」、「請立宗廟」等一系列波瀾起伏的情節,將這位有膽識、有策略、有手段,同時也是恃才自傲、多辭善辯的「奇士」風采,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紛呈,激動人心。易水送別的一節這樣描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這段描寫力極強。文章大師司馬遷作《史記·刺客列傳》,對有關荊軻的部分,也大量抄錄了《戰國策》的原文。「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傳聞天下。
第三,《戰國策》所記的策士說辭,常常引用生動的寓言故事,這也是以文學手段幫助說理。這些寓言,形象鮮明,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獨立地看,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諸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等,歷來家喻戶曉。由於《戰國策》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常常受到嚴厲的批評。但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它正是體現了戰國時代活躍的思想氛圍。它對語言藝術的重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學史上更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國策》辭采華麗、鋪排誇張的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更為向前發展。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並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於蒯通。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其中十一章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另十六章,是佚書。這部大約編成於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向重編許多縱橫家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家言的輯本。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向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復和平統一生活。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並天下,凌萬乘」。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由於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致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內,引起各國間的復雜矛盾和斗爭。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武力,但也決定於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長。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並不完全決定於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於政治的巧妙運用。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譎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鉤心斗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斗爭的反映。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游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復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陳軫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於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諼(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於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顏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頭。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斗爭和宮闈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以上這些雖然只作客觀敘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於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並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致准確。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於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家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後頹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態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儻奇偉,慷慨慕義,「不詘於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特別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軻,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例如易水送別一段:
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沖冠、沉毅勇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於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鷸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諫孟嘗君(齊策三),庄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驥服鹽車說春申君(並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特別像鄒忌諷諫的方法更為巧妙。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啟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借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別開生面。

⑵ 初中生適合看《戰國策》嗎

太適合了,我初一時也看過這本和三十六計,說用不上是假的有的策略真可能用上,而且可以豐富知識和了解古代

⑶ 關於《戰國策》的初中問題

《戰國策》所記之事的行為主體是謀臣、策士,也即是「九流十家」中的縱橫家。從某種意義上,《戰國策》更宜於視作縱橫家書。《戰國策》並不十分看重歷史真實,在細節上有許多虛構和誇張的成分,《戰國策》各篇之間、甚至一篇之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可以驢頭不對馬嘴。與其說《戰國策》是史書,毋寧說它是一部子書。《戰國策》實在是戰國時代縱橫家思想言行的匯編。
此書本來就是講這些謀士的故事的...
你叫我把這本書都搬上來啊?
最好看看白話版的,那樣你就懂了...

⑷ 高中那篇文章是戰國策中的

散文概述
[編輯本段]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家「因時制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於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
除賈誼外,漢初還有不少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以 錯和鄒陽成就較高。 錯以主張募民備塞的《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兩篇散文最為著名。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求總結古代文化,給予大一統的統治局面以哲學和歷史的解釋,司馬遷的《史記》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將先秦歷史散文又大大向前發展了一步。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生了不少歷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漢書》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賦」。賦的名稱始於戰國趙人荀卿的《賦篇》,到後代形成了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和散文的雙重性質。接近散文的稱「文賦」,接近於駢文的稱「駢賦」。漢初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司馬相如(前179--前118)的《子虛》、《上林》,西漢末年楊雄(公元前53--18)的《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河東賦》,班固的《兩都賦》,東漢張衡(78--139)的《二京賦》,都是漢賦的名篇。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衡之的《洛陽伽藍記》等學術著作中仍有一些質朴的敘事、抒情、寫景的優美文字。
唐朝韓愈大力反對浮華的駢儷文,提倡作古文,一時從者甚眾,後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創作業績大增,影響更大,成為文壇的主要風尚,文學史上稱其為古文運動。以韓柳為首的古文運動的勝利,樹立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自由抒寫的新文風,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敘事、議論、諷刺的藝術功能。
中唐以後,古文運動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歐陽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運動,此後的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等人都在古文革新運動的影響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後人將他們與唐代韓愈、柳宗元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歷史文學家司馬光編有一部歷史巨著《資治通鑒》,它除具有史學價值外,還非常具有文學價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諸位大家影響下,產生了一部分上書言事的政論文,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政治態度,胡銓、陳亮、葉適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運動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實用,南宋時大量出現的筆記雜文便是一個明證。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明清的《揮塵錄》是筆記雜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長於說理,造詣非淺。
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開國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傳記文很有現實意義,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明中葉以後,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發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他們在對掃盪八股文風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又走上了盲目摸擬古人的路子。後來的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復古運動,也再一次重復了他們的錯誤。
歸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來反對復古派,進而是萬曆年間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擊擬古主義的隊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時稱「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為著名。他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因此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袁宏道更出於作家的主觀要求提出了「性靈說」。公安派的散文創作特點是:沖破傳統古文的陳規舊律,自然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
與公安派存在的同時還有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他們也主張獨抒性靈。
公安派與竟陵派革新的直接產物是晚明大量出現的小品散文,這是傳統散文的一個發展,張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題材較廣,山水名勝、風俗世情、戲曲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節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李姬傳》、《馬伶傳》、《任源邃傳》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葉最著名的一個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槐斗、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繼承歸有光的傳統,提出「義法」主張,並使之成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桐城派古文作品選材用語只重闡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簡潔自然,但缺乏生氣,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與桐城派對立存在的是提倡「駢文」的復社作家,汪中(1744--1794)是其中成就最大者。
清初有不少成績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約1661)的傳奇性散文以小說傳奇體打破了傳統古文寫法,代表作有《李一足傳》、《湯琵琶記》、《義虎記》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傳記最為突出,代表作是《大鐵椎傳》。
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為清末改良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學術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散文無視傳統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見,暢所欲言,是政治斗爭的有效工具。梁啟超的新體散文更是對一切傳統古文的猛烈沖擊,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的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國說》即是這樣一篇典型作品。
伴隨著對封建主義文學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現代新文學作品誕生了,議論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現代散文的源頭。
新文學誕生的初期,在報刊雜志上發表議論散文影響最大的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等。他們的作品以隨感錄為主要形式,內容包羅廣泛,重點在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上。魯迅是寫作議論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誕生期的議論性散文擔任了反封建的先鋒,它所議論的對象緊貼生活,具體而且細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長可短;它的語言可剛烈悲壯,也可幽默諷喻。議論散文之後,記敘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繼問世,現代散文進入蓬勃發展階段。
發展期的散文風格各異、樣式不一,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記敘、寫景、抒懷、言志、評述;風格上形成了魯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沖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緻,郭沫若、郁達夫等人的豪邁揮灑,葉聖陶、許地山的樸素平直,徐志摩的濃艷絢麗等。
語絲社周作人是小品文的開拓者之一,代表作《故鄉的野菜》、《烏篷船》、《菱角》、《夏之夢》等多以小題材為描述對象,筆調從容、閑逸,於趣味性、知識性中潛移默化地培育著對生活的熱愛。他的議論性散文在當時也佔有重要地位。與周作人藝術風格相近的是同為語絲社的林語堂。他的代表作《翦拂集》著力諷刺時弊,批判傳統的中庸哲學,強調與舊世界的斗爭。俞平伯的《雜拌兒》、《燕知草》等集子也帶有與周作人類似的雅緻,但同時又多了些晦澀的味道。
郭沫若與郁達夫同屬奔放瀟灑一派。郭沫若的散文詩集《小品六章》文筆精美,語言雕飾,設景味道深長;郁達夫的游記散文中《屐痕處處》和《釣台的春晝》是代表他風格的作品,尤其是後一篇,寫出了富春江秀麗的景色,於憑古懷悼之間,抒發了對現實的憤懣之情。
何其芳的抒情散文在30年代別有風姿,被稱為「詩人的散文」。做為現代派詩人,他將現代派的一些方法滲入散文創作,以達抒寫情感之目的,代表作為《畫夢錄》。何其芳散文的語言同他的詩一樣,精雕細琢,有很強的可感性。
記敘性散文中,李廣田(1906--1968)記人的篇章很有代表性。他筆下的人物描寫沒有故事情節,只截取一些生活片斷,加以抒情的寥寥幾筆,以達傳神之效。

抗戰爆發,尤其是皖南事變之後,富有戰斗性的雜文發出時代的最強音。郭沫若的《新繆司九神禮贊》、《斥反動文藝》等文成為國統區思想戰線、文化戰線的重要文獻;聞一多《最後一次的講演》表現了一個堅強的民主戰士面對手槍的英勇氣概;馮雪峰的雜文側重於人的心靈剖析,表現出較強的理論力量;聶紺弩(1900--1986)的雜文在藝術上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他善用令人興趣盎然的古代故事巧妙抨擊現實。此外,豐子愷(1898--1975)、林默涵(1909-- )等許多作家也都寫了大量雜文。
記敘與抒情相結合的散文在國統區成績突出。茅盾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巴金的《廢園外》、《燈》、《龍》都是名篇,沈從文的《湘西散記》是記敘自然與人文狀況的美文。
建國初期,作家和戰斗在各條戰線上的業余作者們,運用散文自覺地高唱反映新時代、新人物、新事物、新風貌的贊歌。因為作者隊伍龐大,所以反映的生活面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程度。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巴金的熱烈凝重,冰心的細膩柔婉,靳以的熱情澎湃,劉白羽的激越高亢,華山的幽默氣派,風格雖各不相同,但他們都以真實純朴的感情塗抹著新生活的絢麗色彩。
這時期散文創作一大特色是,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兩項內容交相輝映。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影響較大的是:劉白羽的《朝鮮在戰斗中前進》、靳以的《祖國棗我的母親》、菡子的《和平博物館》、巴金的《生活在英雄們中間》等;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名篇有:柳青的《1955年在皇甫村》、秦兆陽的《王永淮》、沙汀的《盧家秀》、靳以的《到佛子嶺去》、華山的《童話的時代》、李若冰的《在柴達木盆地》、臧克家的《毛主席向著黃河笑》、楊朔的《石油城》等。
形式多樣也是本時期散文創作的收獲之一。游記、小品、隨筆和雜文都不同程度地發揮了它們在新時代的作用,不少作品受到讀者的歡迎。游記有賀敬之的《重回延安棗母親的懷抱》,方紀的《歌聲與笛聲》,楊朔的《香山紅葉》,碧野的《天山景物記》,葉聖陶的《遊了三個湖》,茅盾的《斯德哥爾摩雜記》,峻青的《歐行書簡》等;隨筆有菡子的《小牛秧子》,何為的《兩姊妹》;雜文有茅盾的《剝落蒙面強盜們的嘴臉》,巴人的《況鍾的筆》,任晦的《「廢名論」存疑》以及馬鐵丁的《思想雜談》等。
雖然本時期散文創作收獲豐厚,但從整個文學領域來看,散文相比其他文學體裁受重視不夠,尤其雜文顯得更為薄弱。另外,有時由於受到不正常政治生活的影響,整個文藝界普遍存在著不敢大膽揭露現實矛盾沖突的現象,散文創作也不例外。
1957年以後,散文創作受到各界重視,作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大大超過了上一時期,名家俊作競相涌現。老作家葉聖陶發表的《記金華的兩個洞》是繼《遊了三個湖》之後又一篇耐看的游記作品;冰心的《櫻花贊》和巴金的《從鐮倉帶回的照片》是兩支國際主義友情的贊歌;吳伯簫的《歌聲》、《記一輛紡車》,是對延安艱苦歲月的追憶;方紀的《揮手之間》記錄了歷史的緊要關頭,偉人毛澤東從容不迫的風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詠物抒懷,意味深長;碧野的《雪路雲程》、《武當山記》在蔥山麗水雪路雲程之間洋溢著濃情畫意;陳殘雲的《珠江岸邊》、《沙田水秀》描繪了珠江岸邊人民的變化;於敏的《西湖即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將人帶入迷朦的畫境,詩意盎然;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以歷史學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游記散文寫得充實而辭采飛揚;沈從文的《新湘行記》中一如往日的山水煥發出了新生活的新氣象;韓少華的《序曲》和徐開壘的《雕塑家傳奇》是描寫人物散文中的優秀篇章。此外,菡子的《黃山小記》,嚴陣的《牡丹園記》、馮牧的《沿著瀾滄江的激流》、宗璞的《西湖漫筆》、峻青的《秋色賦》、李若冰的《祁連雪紛紛》都是游記和抒情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這一時期的散文園地進入成熟的收獲期,冰心、巴金、葉聖陶等老作家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更為可喜的是,以楊朔、劉白羽和秦牧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日漸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楊朔的散文似輕風撫柳般清新優美、婉轉動人,劉白羽散文如同熔岩爆發般恣肆汪洋、熾熱如火,秦牧的散文則將知識性、趣味性融合起來,如數家常、娓娓道來。其他的散文家也各具特色,個性鮮明,如碧野的明艷動人,陳殘雲的輕盈秀麗,鄧拓的深刻犀利,吳伯簫的簡煉真誠,曹靖華的平易樸素,峻青的高遠深闊,李若冰的豪邁冷峻,陶鑄的坦率峭拔,菡子的溫婉細膩,宗璞的娟雅清秀……家家都亮出了寫作散文的真功夫。
文化革命中,文化遭到浩劫,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散文。
文革後,天開雲霽,人們被壓抑了十年的情感噴涌而出,在散文創作領域,首先匯成的是一曲哀輓的悼歌。這支歌以高亢的旋律、悲壯的色彩、樸素的風格,開拓了一代文風。
懷念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散文有何為的《臨江樓記》、毛岸青、邵華的《我愛韶山的紅杜鵑》,劉白羽的《巍巍太行》,袁鷹的《飛》,張長的《潑水節的懷念》,菡子的《長江橫渡》,薛明的《向黨和人民的報告》,陶斯亮的《一封終於發出的信》等;追憶緬懷被迫害致死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和其它民族精英的優秀作品有:丁寧的悼念楊朔的《幽燕詩魂》,黃宗英悼念上官雲珠的《星》,金山悼念戲劇家孫維世的《莫將血恨付秋風》,丁一嵐的《憶鄧拓》,荒煤的《憶何其芳》,巴金追念愛妻的《懷念蕭珊》,樓適夷的《庸悼傅雪》和悼念柳青的《創業詩篇猶待續,千秋遺恨在人間》等。
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是人們所熟悉和敬仰的,他們的事跡都是鮮為人知的,作品所抒發的情感不僅感人肺腑,而且催人警醒,促人奮進。
新時期的散文,如同一隻報春的燕子,靈巧、敏捷地最先帶著時代的氣息飛進人們的心裡。改革開放後,全社會沸騰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體現。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顧個人經歷和情懷、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顏,綻放光彩。這類作品中的優秀之作有丁玲的記敘與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嚴陣追憶女教授高風亮節的《水仙》,張抗抗的歌頌群眾中蘊藉的無窮力量的《地下森林斷想》,管樺和丁寧托物言志,寄託氣節與嚮往的《竹》和《仙女開花》等。
游記散文也日漸繁榮,它們大多繼承古典散文中寄情於景的傳統手法,於一山一水中寄託自己的情懷。這當中,國際題材的作品風采獨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國》、蕭乾的《美國之行》、王蒙的《德美兩國紀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劉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納河》、韋君宜的《故國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不轉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於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講那時的情緒,而只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待要再劃一根洋火,再點起那已點過三四次的雪茄,卻因白灰已積得太多,點不著,乃輕輕的一彈,煙灰靜悄悄的落在銅爐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中紙上一樣,一點的聲息也沒有。於是再點起來,一口一口的吞雲吐露,香氣撲鼻,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情調。於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懍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或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煉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結實的意義。在人生上最享樂的就是這一類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為佳。煙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遠勝於香煙,因其味較和。倘是燒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紅光炙發,有無窮的意味。鴉片吾不知,然看見人在煙燈上燒,聽那微微嘩剝的聲音,也覺得有一種詩意。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煉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如一隻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是使我感到同觀人燒大煙一樣的興趣。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塊熏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如女人發育健全遭遇安順的,亦必有一時徐娘半老的風韻,為二八佳人所絕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鄧肯的佳句:「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都麗。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識見偏狹,使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若鄧肯者,可謂識趣之人。

⑸ 初中有哪些文章選自戰國策

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主要節選以下戰國策文選作為課文:
畫蛇添足
唐雎不辱使命
觸龍說趙太後
鄒忌諷齊王納諫
希望該信息有益於你的思考。

⑹ 小學和中學學過的是戰國策的課文有什麼

《荊軻刺秦王》課文節選自《戰國策·燕策》。
初中語文第六冊的基本課丈《唐雎不辱使命》節選自《戰國策·魏策》。
高中語文第一冊(必修)自讀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
《畫蛇添足》。

⑺ 出自戰國策課本的是哪一課

不知道你在什麼學習階段,小學和中學的都列舉給你
小學課文《狐假虎威》《畫蛇添足》
初中課文《唐雎不辱使命》《周忌諷齊王納諫》
高中課文《觸龍說太後》《荊軻刺秦王》

⑻ 初中讀過的選自《戰國策》的課文

畫蛇添足\唐雎不辱使命

⑼ 初中教材那幾篇文章選自《孟子》和《戰國策》

魚我所欲也 孟子二章
唐雎不辱使命 鄒忌諷齊王納諫

熱點內容
葡萄溝教學案例 發布:2025-04-29 08:28:52 瀏覽:398
語文版語文書 發布:2025-04-29 08:04:46 瀏覽:733
湛江英語培訓 發布:2025-04-29 07:53:13 瀏覽:788
數學題初中 發布:2025-04-29 07:45:34 瀏覽:75
dnf哪裡爆無影劍 發布:2025-04-29 07:20:05 瀏覽:8
日本師生倫理劇 發布:2025-04-29 07:18:40 瀏覽:742
師德標兵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發布:2025-04-29 07:13:29 瀏覽:158
大槐樹中學 發布:2025-04-29 06:16:21 瀏覽:456
2014年三年級班主任工作計劃 發布:2025-04-29 05:36:25 瀏覽:275
有機化學第四版曾昭瓊 發布:2025-04-29 05:29:34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