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預防校園欺凌方案
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
1,在威脅與暴力來臨之際,首先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壓正,終歸大多數的同學與老師,以及社會上一切正義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堅強後盾,會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萬不要輕易向惡勢力低頭。
5,如果周圍有人,要大聲喊叫,引人注意,同時也要避免激怒歹徒萌生殺機,須以保全生命為第一考慮。
6,要冷靜面對,巧妙運用機智逃離。找機會逃到人多的地方求救,或躲入商店、民宅。
⑵ 如何預防校園欺凌及校園欺凌應對措施方法
【摘要】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校園欺凌現象得到網路的曝光,越來越多的施害者在輿論和法律的壓力下紛紛道歉甚至伏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校園欺凌現象在中學生群體尤其是初中學生中頻發,尤其是女生間的欺凌現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校園欺凌既會對被害者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也不利於培養施害者的健康人格。因此,作為德育的最主要實施者班主任,必須在日常德育管理中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遏制校園欺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欺凌;青少年;對策
學校,本應是學生除了家庭之外最為安全的港灣。但是近年來,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頻發,一次又一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同時,校園欺凌手段也逐步走向復雜化,如集體孤立、說人壞話、群毆羞辱、網路圍攻等等,尤其是很多施害者還將整個過程發布到網上,使得校園欺凌案逐步成為社會關注問題。而且,校園欺凌案不僅給欺凌者和受害者乃至旁觀者帶來了嚴重的身體傷害,更會在青少年心理乃至未來的人生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因此,作為校園德育管理的最前沿——班主任,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手段防校園欺凌於未然。
一、防校園欺凌於未然第一招——透過愛好糾正性格
在信息發達的環境下,網路、游戲、影視、小說中暴力內容屢見不鮮,難免會有個別
⑶ 小學生怎樣預防校園暴力事件
第一、在威脅來與暴力來臨之際,源首先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壓正,終歸大多數的同學與老師,以及社會上一切正義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堅強後盾,會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萬不要輕易向惡勢力低頭。而一旦內心篤定,就會散發出一種強大的威懾力,讓壞人不敢冒然攻擊。
⑷ 怎樣有效預防校園欺凌
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解決校園欺凌問題首先要樹立法治思維,多用法治方式,依法來辦。陳寶生認為,要建立校園內的安全防範機制和校園外的綜合治理機制,用社會、家長和學校的力量進行聯合防範。
四是定期開展排查。通過委託專業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學校開展等方式,定期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防治學生欺凌專項調查,及時查找可能發生欺凌事件的苗頭跡象或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欺凌事件。
⑸ 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
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如何徹底的避免或杜絕說句實在話,這是非常困難的,校園欺凌主要發生在學生之間,而暴力事件不僅僅是在學生之間,有可能會發生在老師和學生之間。那如何才能避免和杜絕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來解決。
首先要恢復法制課堂這一個形式,因為在很多學生看來,由於沒有法制,課堂缺少了一些警戒性,造成了一些學生對於法律知識的無知,甚至覺得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他們的保護傘,那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學校應當定期開展由法律部門到學校的演講或講課。讓學生徹底感受到。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只有遵守法律才是好學生。
其次,從家長方面來講,應當時刻關注孩子最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體有異樣,應當主動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如果是不小心的碰傷和摔傷,那麼是可以原諒的,如果是被人欺負或者發生了校園欺凌事件的受害者,一定要注意,這僅僅是一個描圖,如果長時間的不關注,可能會激發更大的矛盾,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傷害。
最後從學校層面講,應當時刻加強巡查,比如說課間維持,比如說同學之間的紀律檢查等等,這些方面依靠的就是學校的規章制度,只有規章制度健全了,並且檢查力度能夠有力的實施,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安全的在學校里學習和生活。
同時還應當避免另一種校園欺凌,就是學生利用自己的職務行使自己的權利,產生了貪污和腐敗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學校比比皆是,這就要求老師必須選擇道德品行比較好的學生來完成一些學校的管理工作,比如說檢查作業,檢查衛生等等。
校園欺凌一旦發生之後,家長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抓緊了解原因,不要想當然的去解決一些問題,這些家長自行解決方案可能會使矛盾更大,最後變成了傷害事件。
以上幾點,學校和家庭還有社會必須同時關注這一事件,才能有效的避免校園欺凌案件和暴力案件的發生。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校園里快樂的成長。
⑹ 校園欺凌幾條小建議
一、國家層面
國家需制定專門的校園安全法,明確校園欺凌的相關責任與權利劃分,使校園欺凌受害者得到專門而有效的法律保護,為防治校園欺凌提供專門的法律依據。
二、學校層面
1、可以加強校園欺凌監測,通過校園欺凌監測使教師制訂更適宜的干預方案,促使學校開展校園欺凌干預項目。
2、應設置預防校園欺凌專職崗位,以增強預防工作的專業性,促使專職人員運用專業技能與相干技術進行預防工作;同時增強預防工作的有效性,將職責落實到個人。
三、兒童層面
兒童應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積極學習有關欺凌的應對策略。
校園欺凌的危害
1、影響兒童大腦發育
情緒由大腦中的前額皮層、杏仁核、海馬區、前部扣帶回、腹側紋狀體等腦區所組成的一個迴路控制,個體情緒行為的產生、整合和加工會影響這些腦區的發展。
研究表明,青少年處於情緒調節能力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階段。青少年遭遇校園欺凌時會產生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可能會造成大腦創傷,影響各腦區的正常發展,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
2、危害兒童身心健康
研究顯示,在校園內長期遭受欺凌的學生更容易具有壓抑、焦慮、失去自信、自暴自棄、孤立、愧疚、失眠和自殺傾向,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人格障礙。
⑺ 如何避免校園欺凌現象
被欺凌者
家長不能被壞情緒所「綁架」
小學5年級從外地轉到北京學校的小傑,急切地想要融入到新的班級當中。由於說話夾帶口音,初來乍到又沒有要好的朋友,小傑沒少受到班上同學的孤立和嘲笑。然而,小傑對此卻是毫不在意,為了「求他人一笑」,他甚至偷偷省下自己的早點錢買了玩具「孝敬」班上的同學。在被「淘氣」的學生捆綁到自行車棚的電線桿上取樂時,小傑也以逗笑了「惡作劇」的同學而感到高興。對於這一切,小傑的家裡人一無所知。一次,小傑洗澡時被媽媽發現了傷口之後,這一切才瞞不住了。這時的小傑卻依然攔著媽媽,「你別去學校問,你問了我的日子更難過。」
這是溫方曾經接觸過的一個案例。溫方表示,如果家長和學校老師觀察不到位,校園欺凌常常很難被察覺,而一旦被察覺到一般就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10歲到20歲之間的孩子,正是急切尋求同輩認同感的時候,身邊有人才覺得有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可能受到精神上的欺凌,也有可能受到身體上的欺凌。」溫方表示,出現這種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對於孩子的過分保護,使得孩子欠缺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及人際溝通的技巧。對於這類孩子,應該注重通過相應的活動培養他們的成功感,在別的方面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就不會再為了爭取別人關注而努力。
那麼,當聽說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時,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科主任黃薛冰表示,孩子遭受欺凌,家長肯定會心疼憤怒,這種情緒完全可以理解。「情緒沒有對錯,家長出現情緒是正常的。」黃薛冰說,家長有情緒,但不能一直沉浸在情緒當中,而是要疏導情感,不要被情緒所綁架,然後再理性地解決問題。「媽媽都想保護孩子,但一定要明白:保護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他健康地成長,包括挫折在內的各種經歷都可以轉化為孩子的成長經歷,關鍵在於如何解讀和應對,懲罰對方不是根本目的。」
溫方則表示,出現此類問題時,家長「全面」地傾聽、了解很重要,不僅要聽自己孩子的說法,還要聽對方的說法。「要聽敘述,不要插話,更不要往深處追問,因為追問的時候,孩子有時候會無意識地編造對自己有利的謊話。」聽完敘述做相應指導時,要強調「適應」,「客觀現實就是這樣,對方就是不講道理,聽聽孩子選擇如何適應,要躲嗎?怎麼躲?如何巧妙地躲?家長在傾聽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去偽存真』,幫助孩子進行解決方案的優化,比如學會自我保護,讓自己強壯起來,學會向家長老師求助等。」
欺凌者
家長要教會孩子認識行為邊界
「我們家孩子不就是扇了別人一嘴巴嗎?」「他不罵我們,我們能打他嗎?」曉航因為在學校里「欺負」了同學,被安排轉進了工讀學校。對此,曉航的媽媽一直憤憤不平,堅信「挨打的學生家長肯定拍馬屁了,跟學校有不清不楚的勾結」,孩子間的「玩笑」不值得如此大動干戈。
溫方告訴記者,在他做過咨詢的案例當中,曉航媽媽的反應代表了不少欺凌者家長的心態。在中關村二小的校園傷害事件中,一方向另一方身上扣了廁所垃圾筐的行為,是否構成了校園「欺凌」和「暴力」也成了各方沖突的焦點之一。溫方表示,目前對於校園欺凌並沒有太過明確的界定。按照校園欺凌問題權威專家的界定,欺凌具備三個基本特徵,即「重復發生性、傷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這三個特徵現已被世界范圍內的眾多校園欺凌問題研究者所接受。然而,傷害性該如何界定等問題並沒有特別清晰。「我們更多考量的是被欺凌者的感受,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不正當的待遇,在心理上產生了痛苦的感受,不接受對方的『玩笑』,基本可以判定孩子受到了校園欺凌。」
而校園中「小霸王」的誕生,與有著類似心態的家長不無關系。溫方形象地打了個比喻,孩子在家裡吃的都是小桌營養餐,而進入學校準社會後吃的是大鍋飯,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適應,在家裡為所欲為的行為沒有得到很好地矯正,因此模糊了行為邊界,成為校園「霸王」。從以往的統計情況來看,「欺凌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在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群體中,校園暴力更容易多發。
此外,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欺凌行為其實也會為欺凌方帶來傷害。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心理科主任黃薛冰說,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成為欺凌方,還會鼓勵這種行為,以為這樣孩子就不會受欺負。然而,俗話說,強中自有強中手,惡人自有惡人磨。欺凌別人實際上是一種惡的傾向,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與人相處時,處處要佔上風,別人比他強他就受不了,總以欺壓別人取樂。長此以往,他在人際關系方面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樣的孩子習慣通過拳頭去解決問題,與社會規范不融,就會被隔離在社會之外,很難與他人有深入的人際關系,沒有朋友、結了婚與家庭的關系也容易緊張。如果引導不好,這樣的孩子還容易出現反社會傾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欺凌他人的孩子與自我相處容易不和諧,孤立隔絕的人際關系反過來也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圍觀者
學校要注重培養「公民意識」
在一起校園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群體就是「圍觀者」。有研究發現,圍觀者在欺凌事件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沒有圍觀者的時候,欺凌事件的惡劣性質會下降,欺凌時間也會縮短;圍觀人數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
溫方介紹說,美國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非常嚴格,除了對於欺凌方進行處置之外,對於沒有阻止欺凌行為的圍觀者也有一定的處罰行為;而我們國家卻並不是如此。「其實受罰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意識到,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該怎麼做:你受到欺負了應該怎麼做,你看到別人受到欺負了你該怎麼做,這就是所謂的『公民教育』。」有專家表示,不少學校由於受到功利化教育導向的影響,只關注知識教育,而對於學生的公民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的意識都很淡漠。在溫方看來,在學校出現校園欺凌事件時,學校的處理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途徑,以此告訴學生,行為邊界在哪兒、如何學會自我保護並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正當的行為。
「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多方參與。而社會化的學習主要應該由家庭教育來完成,學校教育應該發揮補充作用。」
⑻ 預防校園欺凌內容 小常識
校園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
2018年7月5日,北京為解決校園欺凌,教育部首先發布北京市中小學欺凌治理方案公布:發生校園欺凌須限時上報。11月12日,廣東出台治理校園欺凌方案,起侮辱綽號屬欺凌。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發生在學校校園內、學生上學或放學途中、學校的教育活動中,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隨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路、器械等,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都算作校園欺凌(暴力)。
⑼ 教育部排查中小學欺凌事件,關於防治校園暴力你有哪些建議
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各地教育部門要圍繞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機制、制度措施、隊伍建設、責任落實、宣傳引導、教育懲戒、條件保障等方面,對行政區域內所有中小學校開展全面排查,確保全覆蓋、無遺漏。
工作目標方面,方案提出,通過深入開展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集中查處通報一批情節惡劣、社會影響大的惡性事件,指導各地進一步摸排工作死角,織牢聯動網路,健全長效機制,建設平安校園、和諧校園,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加強組織,周密部署。各地要把做好學生欺凌防治工作作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底線要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切實予以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要求,壓實工作責任,確保治理行動取得實效。
——部門聯動,強化協作。各地要在屬地黨委和政府領導下,與法院、檢察、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門和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加強協同配合,健全部門聯動機制,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職責,完善防治辦法,積極構建綜合防治體系,切實形成工作合力。
——深入宣傳,營造氛圍。各地要及時向社會公布專項治理的重要舉措、工作進展,深入總結本地治理情況和典型工作經驗,對工作不力的,予以通報曝光。要引導媒體加強正面宣傳,做好輿情引導,防止過度渲染細節,保護受害學生隱私,營造良好治理氛圍。
——開展督查,確保落實。各地教育督導機構要將學生欺凌防治工作納入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范圍。要會同檢察、公安等相關部門對區域和學校專項治理行動開展情況進行聯合檢查,指導學校不斷改進防治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