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達中學
歷任校長
1984年04月-1996年08月:唐興華
1996年08月-1997年10月:王正興
1997年10月-2007年09月:陳和平
2007年09月-至今 :林文正
B.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發展都有哪些深刻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2、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3、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4、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2)古達中學擴展閱讀:
火葯的歷史沿革: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火葯的發明是副產品。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
唐初的名醫兼道士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虛子,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C. 我們能從古代歷史中學到什麼
從秦始皇那裡,我們知道了不要對別人太苛刻,要允許別人發牢騷;
從漢武帝那裡,我們要學會無神論,不要相信有什麼神仙,不要迷信。要善始善終。
從唐太宗那裡,我們知道了要民主,要傾聽基層群眾的呼聲。
從唐玄宗那裡,我們知道了有時愛情和事業有時就像魚和熊掌;
從宋太祖那裡,我們知道了要寬容;……
D. 赫章有多少所高中,希望能夠全部列舉出來
財神中學,可樂中學,一中,二中,三中,民中,實驗中學,思源中學,華興學校,烏蒙山學校,野馬川初級中學,野馬川中學,英才中學,平山職中
孔子說,不讀詩沒什麼可說的。這里的詩是指《詩經》。《詩經》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來源。我們現在熟悉的許多美麗的形象和成語都來自《詩經》,比如那個「蒹葭」,是不是特別地有感覺,特別美的感覺?但如果我說「蘆葦」,恐怕你不覺得有多漂亮吧?
當然,也有很多古典書籍可以幫助學習文本的主要文本,如古代漢語、古代詩歌解釋、龍鞭影、白話版的《資本與治理》也很好。並重讀我們在中學學習的《中學古代文學評論》。在這些流行的古代小說的指導下,以學習的心態正式接觸古典文學要順利得多。在這里,我個人建議對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欣賞,包括:《古代文學欣賞詞典》、《唐代詩歌欣賞詞典》、《宋詞欣賞詞典》等一系列書籍。當然,《古代文學觀止》、《史記》等也是必須閱讀的經典,但當代編寫的《欣賞》系列書籍可以從現代的角度欣賞古代文學的美。
F. 在古代稱高中為什麼
古代來沒有高中的說法,自但是有太學、私塾等說法。
高中時高級中學的簡稱,在我國高中有多種形式,如:普通高中、成人高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等,高中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後更高等的教育機構。
古代常見的學習的地方成為太學或者私塾,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
(6)古達中學擴展閱讀:
我國高中現狀和課程安排:
1、我國普通高中的教育體系還在不斷完善、改革。由最初的全國各地大統一發展到文理科的出現,接著給予部分省市自主開展高中課程改革,給予有能力的出版社出版高質量的高中教材,打破了曾經人教版教材一枝獨秀的局面,後來選修課的出現使高中展現出新的活力。
2、文化課: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俄語或西班牙語)、歷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素質教育課:體育、美術、音樂、技術(信息技術及通用技術)。
G. 古代高中排名順序
古代沒有高考,古代的考試前三名,第一名就是我們熟知的叫狀元了,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具體說,古代「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
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里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里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又有國家特考,第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歲貢。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
H. 中國古代小學 中學 高中 大學 都學什麼課程能具體說明更好
說"古代"太籠統。
在孔子以前,學校都是貴族學校,把平民排斥在外。貴族學校重視學習政令、禮儀和軍事訓練,因為在那個時代,所謂的「士」既是學者的意思,又是戰士的意思。貴族有武器,負責保衛國家,其實一個國家只是一座城而已。農民被稱為「野人」,因為是住在城外的田野上的,他們沒有保衛國家的義務和權利。
孔子首創私學,教學內容包括禮儀、音樂、射箭、駕駛馬車、經典學習和數學(包括算卦)等豐富的內容。
到了漢朝以後,一般是先學識字,所謂小學或蒙學,然後學經典,流行的做法是只學十三經中的一種,有人只學周易,有人只學公羊春秋,而且只學自己的老師的觀點,不許看別人的解釋。
宋代以後基本上確立了以四書為中心的內容。
一般的趨勢是越來越窄。
I. 你從中國古代文明中學到了什麼那麼它是如何影響你的生活的呢
學到了如何計算日期,影響到了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認識。
我們現在的歷法採用的是公歷歷法,也叫陽歷,除開時差,全球一樣,都稱某年某月某日,簡單好記,但是在古代,採用的是農歷歷法。這是古人根據觀察到的太陽出沒和月亮盈虧的天象總結出的經驗,最被現代人熟知的就是「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