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群中學
⑴ 騰沖益群中學大門對聯
為您原創:
有益於學子我輩爭先;
造福在民間蒼生感喟。
益群中學
⑵ 騰沖一中要多少名以內可以考同濟大學
前100。
騰沖2021年高考基本情況:
(1)進入全省前50名5人。
(2)600分以上共有341人(騰沖一中250人,騰沖五中43人,騰沖七中2人,騰沖八中6人,騰沖市民中4人,文星中學36人),文科171人,理科170人。
(3)一本上線1230人(騰沖一中635人,益群中學1人,騰沖三中1人,騰四中16人,騰五中259人,騰六中4人,騰七中12人,騰八中134人,市民中32人,文星中學136人),其中理科759人,文科473人。
(4)本科上線3637人(騰一中896人,益群中學129人、騰三中97人、騰四中230人、騰五中608人、騰六中132人、騰七中113人、騰八中505人、市民中398人、文星中學529人),理科1766人,文科1871人。
⑶ 寸樹聲的家鄉教育
寸樹聲高中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先畢業於東京師范大學,後又考入九洲帝國大學,1932年畢業。9.18事變後回國,在國立北平大學、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大任教,因為他積極宣傳抗日救國的進步思想,1937年後,被國民黨教育部以「思想不純」的罪名從西北聯大法商學院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的位置上解聘。
面對當時的*專*制*制度,寸樹聲心灰意冷,1939年回到家鄉雲南,准備到滇緬公路上去經商。
雲南省騰沖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相對於雲南大部分封閉地區來說很獨特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騰沖在很早的時候就面向東南亞,邊境貿易的繁榮,帶來了中原文化與東南亞文化在這里碰撞,一大批在雲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如:張文光、李根源、艾思奇、張天放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走上歷史舞台的。
當時全騰沖縣只有一所省立的正規中學,其收費對於普通農村子弟來說是昂貴的。為了讓更多的騰沖子弟掌握更多的知識,騰沖宿儒、老教育家李仁傑在緬甸華僑組織——崇新會的捐助下,在民國元老李根源的大力贊助下,成立了雲南邊疆一所農村華僑中學——私立益群中學。李根源擔任學校董事長。
學校成立後,學校籌委會得知寸樹聲已經回到雲南,遂力邀寸樹聲出任校長。但是此刻幾經坎坷的寸樹聲「對教育已經厭倦」,婉言拒絕了。
最後,面對家鄉父老的再三請求,雲南人血液里那種對故鄉的無限深情戰勝了寸樹聲的個人想法,遠方的遊子終於回到了故鄉,寸樹聲出任益群中學校長,並兼任和順中心小學校長、和順圖書館館長!
寸樹聲到任後,委託吳晗、曹靖華在昆明招聘到一批因抗戰流離失所,來到大後方的外省專業人才,作為教師。又親前往緬甸,在華僑中募集辦學經費。從上海、昆明等地購置圖書,在寸樹聲的苦心經營下,益群中學、和順鄉圖書館在全國聲名大振,社會名流、專家學者紛紛題詞撰文,至今猶存。
在教學方針上,寸樹聲認為必須注重邊疆教育的「地區特殊型」他說:「……不應該使學校成為象牙之塔的特殊的存在,使學生成為高蹈的,與社會及生產脫離的特殊人物。」寸樹聲的這種自覺認識,在今天我們看到的「教育精英化」背景下來回味,簡直令人愧死。
寸樹聲始終把教育和社會看作一體,他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教育的影響達到社會的改革。因此,除了在傳授文化知識以外,它對學生作出了嚴格的要求。
他規定學生一律穿短褲草鞋、剃光頭,以當地所產土布為制服布料,不許穿其它顏色服裝,抑制了浮華風氣。並要求學生每周要清掃他們住家附近環境一次,改善鄉村衛生面貌。組織學生消防隊,禁止學生吸煙、賭博、喝酒、吃零食、隨地吐痰、便溺等。
他親自擔任學生的「公民」課教師,他撇開當時課本上那種道貌岸然的說教式的空洞理論,而用扎實的社會現象和政治措施來相互對照,聲色俱厲給予抨擊,用這種方式潛移默化了學生的心靈,益群中學學生多次出現上山打野火,在鄉中搶救火災的事跡,都表現了英勇頑強的精神。
他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親自帶頭開辟操場、挖游泳池,並讓自己的妻子擔任體育教師,在當時封建氣氛還很重的鄉村裡,一個女子帶著學生在操場上蹦跳,極大地震動了當地村民的思想。
寸樹聲深知封閉鄉村環境會給學生造成目光短淺的弊病,他根據騰沖的具體情況,在益群中學開辟了當時全中國獨一無二的緬甸語學習課程,讓學生掌握對外學習的工具。他還購置了收音機,每天把國際國內動態抄錄在紙上,並分送鄰近鄉村和縣城各機關。他自己也時常演講,向學生和村民傳播時事知識。
寸樹聲的努力得到了豐碩的成果:在老師的指導下,益群中學學生將和順鄉境內的植物採集起來,製成標本,和標本對照著編著了一部《和順鄉植物調查》;當時騰沖從來沒有種植過小麥,益群中學學生帶頭種了一塊,取得收成以後,當地農業從此有了這個作物種類。
令風之末端特別感動的是,當時報考寸樹聲的益群中學的學生很多,有的是來自外鄉或縣城,也有鄰近的傣鄉青年,有的是歸國華僑子弟。值得一提的是南甸土司官家的龔氏弟兄,有騰沖縣長王恕家的「大少爺」。這些有錢人沒有去上縣立中學,而是來到這個條件艱苦的鄉村學校,除了對寸樹聲教育模式的認可外,還可以看出在寸樹聲的影響下,當地人士對子女教育的遠見卓識。這一點,也是令現在的許多把自己孩子當作「小皇帝」的父母值得深思的。
然而,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到了騰沖。5月8日,寸樹聲流著眼淚給全體學生上了「最後一課」,宣布學校停課,9日上午匆匆離開了他辛苦了兩年半的地方。他的「鄉村實驗」從此夭折!
但是,他心中始終沒有割捨對邊疆教育的情懷。騰沖淪陷後,寸樹聲先後流亡到昆明和重慶。即使在顛沛流離,極為困厄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學生,在昆明·組織成立了『益群校友會』,想方設法關心和幫助學生。
抗戰勝利後,寸樹聲回到故鄉,重新豎起益群中學的金字招牌,中學紅紅火火地堅持辦了下來。
文革中,寸樹聲未能倖免,慘遭迫害。1978年因病在昆明逝世。
一代教育家寸樹聲的名字和業績與故鄉的山河同在,永遠載入中國史冊
⑷ 情系母校,感謝恩師
情系母校,感謝恩師
今天從母校寄來的約稿信封上看到母校的照片,我興奮自豪,想起以前的一切,剎那間的感動湧上心頭。記憶、懷念、時光,責任、使命、豪情,給人一種濃濃的喜悅!看到母校的照片,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高師、一所既古老又年輕的著名學府特有的魅力。我們都不曾忘懷母校這一片培桃育李,播撒知識芬芳的熱土,不曾忘懷那熟悉而又恍惚的師友的音容笑貌,更不曾忘懷「獻身教育,興我中華」這沉甸甸的校訓。
在母校三年,團委、學生會、文學社、籃球隊、圖書館、教室……都留下我忙碌而充實的身影;這三年,我得到老師的諄諄教誨,學會勇敢堅強與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三年,我受到老師為人師表和純正校風的熏陶,懂得了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三年,我擔任團支書、文學社長、學生會幹部等社會工作的歷煉,已從一個天真爛漫的無知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有理想青年。
回憶高師三年,感謝母校。當時我們大多是十幾歲的小姑娘、小夥子,懷著對知識的渴望,來到學校這方凈土,在西江坡山腳下接受著知識的熏陶。老師們或敬業愛教,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或愛生如子,給遇到困難和挫折的學生以「良言」及「三春之暖」;或屢創佳績,在科技領域里施展才華……,在這里,我們受到了正規的高等教育;在這里,我們經歷了嚴格的基礎培訓;在這里,我們感受著身邊著名學者專家的風范;在這里,我們更是得到了學校領導和老師親人般的關懷。作為高師人,我們深知母校素以「愛、實、嚴、勤」的校風而聞名。記得剛上高師時,就時常聽師兄師姐們說高師的嚴格勁,每年都像讀初中、高中那樣每科統考。以至於我們參加工作後,不少用人單位都說,高師畢業生的學習成績是實打實的,而且基本功比較扎實。的確這樣,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老師傳給我們嚴謹的學風,可以使我們受益一生。母校真可謂是我們潛心求知的港灣,是鍛煉意志、增強體質、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大熔爐。
時光匆匆,畢業已經十五年了,在這十五年的歲月里,同學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或耕耘播種,或商海弄潮搏浪,追求當年心中的遠大理想,實踐畢業前夕許下的莊重諾言,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挫折,刻苦學習,勤奮工作,自強不息,堅強地闖出了屬於每一個人的成功之路……而今,我們的同學中有的在各市區教育局任領導,有的在商界當大老闆,有的在法院當法官,當然也有繼續勤勤懇懇戰斗在教育第一線的普通教師,但基本上都已成為所在單位的中堅。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於母校給予我們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回顧我們前進歷程和取得的成績,都與母校三年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是母校為我們走向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創造了條件,使我門在工作中能得心應手,有所作為。
師生情,同窗情,在經過歲月的洗滌後依然純潔如往昔。今年八月十七日,我們123班的全體師生相聚在電白的中國第一灘上,看到老師依然思維敏捷,身體健朗,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高興。遊子依戀故土,學子難忘師恩。在母校七十五華誕即將到來之際,我激動,我興奮,更難以忘懷的是我們那些可敬可愛的老師,是他們引導我們踏入知識的沃土,也教我們生活和做人,在我們心靈扉頁上鐫刻了許多人生的真諦。一位哲人說得深刻:「人對母校,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身為高師學子,我們深深地感謝母校的辛勤培養和教育,是母校為我們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母校給了我們精神、品格、能力和學識,讓我們在社會的風浪中勇敢前行。
面對恩師,我想說:一日為師,終生不忘。
面對同窗,我想說:一朝同窗,一世朋友。
冬去春來,十五年的風雨兼程,終於笑逐顏開見彩虹。在工作中得到肯定,榮獲珠海市「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香洲區「十佳班主任」、「優秀中隊輔導員」、 「首屆容閎教學獎」;《全國中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全國小學生「月亮船」和「課本作文」徵文、 「迎回歸珠澳中小學生徵文賽」、二十屆珠海市青少年科技大賽等「優秀指導老師獎」;《珠江晚報》首屆「校園讀書月」徵文活動「園丁獎」等稱號。
高師三年的博覽群書和文學社工作讓我養成了勤於動筆,善於總結的習慣,教學中有如下論文獲獎:《試論——「我能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榮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全國優秀論文三等獎、廣東省二等獎、珠海市一等獎,並入選「新世紀學校體育改革探索」第二屆中國學校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選集;《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語文學習興趣》論文獲第八屆全國優秀論文一等獎,並被選入內蒙古出版社的《中國中小學生教育教學論壇》;《精心構造班級教育的「立交橋」》論文榮獲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課題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積極配合,轉變「後進」》獲全國德育論文三等獎;《緊扣訓練重點,教給學生編寫作文提綱的方法——(小木船)教學建議》被選入廣東省小語會主辦,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學參謀》。
《優化課堂結構與課內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獲珠海市科學論文一等獎,入選《珠海市中小學優秀科學論文集》;《中學語文課堂創新的板書與設計》《小學生不良行為調查訪及分析》獲珠海市百篇論文和市婦女聯合會研討徵文二等獎;《淺談小學生課間操興趣》榮獲珠海市第十屆體衛論文評選二等獎;《讓生活之美盡顯你的習作》《學生自私心理表現與對策》、《學生失去自信心的原因及其對策》、《兒童逆反心理的原因與對策》獲珠海市優秀論文三等獎,婦女聯合會研討徵文優秀獎。《糾正依賴,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獲市精神文明辦及珠江晚報「你與文明有多遠」優秀論文獎;論文《誠實——要從小培養》和《家長教師同心攜手轉化後進》刊登在《珠海特區報》及《珠江晚報》。
《「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教師談》《「灰色兒童」健康心理的培養——從李華害怕老師的心理障礙談起》《再富不能富孩子——小學生奢侈浪費問題初探》《發現「美"的課堂》《我進步,我成長》等論文榮獲香洲區德育論文一、二、三等獎。
「採得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我輔導學生的作文在《全國優秀作文選》《兒童文學》《作文報》《珠江晚報》等多種刊物發表和各級獲獎四十多項;輔導學生科技小發明,科技小論文,手抄報等榮獲廣東省、珠海市等獲獎三十多人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小小的成績雖然是千里征途的一小步,但我要感謝母校、感謝恩師,因為激動,青春的火炬,從高師點燃;奮進,人生的腳步,從高師踏響;黃河,一瓢水,染黃了我們的皮膚;母校,一朵花,叩開了我們的心扉;生命在高師成熟、升華!我為高師人自豪,高師為我們喝彩!
⑸ 昆明的公立中學有那幾所
昆明的公立中學有:昆明市官渡區第一中學、昆明市第一中學、昆明市官渡區第二中學、昆明市官渡區第五中學、昆明市第十二中學、昆明市第八中學、昆明市實驗中學、昆明市第十中學、昆明市第十四中學。
一、昆明市官渡區第一中學
昆明市官渡區第一中學創建於1977年, 2009年8月由關上老校區整體搬遷至雲秀書院片區,與區政府、新建雲南省博物館毗鄰,佔地面積184畝。
現有教職工250餘人,62個教學班,學生3700餘人。2001年被雲南省教育廳認定為省一級完全中學,2014年成功晉升一級二等完全中學,現已發展成示範性窗口學校。
二、昆明市第一中學
昆明市第一中學,簡稱昆一中,學校是雲南省一級一等高級中學,雲南省教育教學質量優秀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全國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
學校前身為1905年,廢經正書院改辦定名的省會中學堂。1912年2月,兩級師范附屬中學堂、高等學堂、第一模範中學堂三校合並,命名「雲南省立第一中學校」。1984年,學校定名為「昆明市第一中學」,校名沿用至今。
三、昆明市官渡區第二中學
昆明市官渡區第二中學始建於1996年,是雲南省一級高級中學,昆明市綠色學校、昆明市優質教育品牌學校之一。在22年的短短辦學歷史中,學校依託高素質、能力過硬的一流教師團隊,實施科學高效教學質量策略,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就。
四、昆明市第三中學
昆明市第三中學(No.3 Middle School of Kunming),簡稱昆三中,學校是省一級一等完全中學,雲南省文明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昆明市第三中學的前身是建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的省會藝徒學堂,1950年正式更名為昆明市第三中學,1997年被評定為省一級一等完全中學。
五、昆明市官渡區第五中學
昆明市官渡區第五中學是雲南省首批一級完全中學,創建於1973年9月月,1988年5月被,雲南省教委命名為「雲南省昆明鐵路實驗中學」,2003年與昆明鐵路局分離後劃歸地方管理,2004年更名為官渡區第五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昆明市官渡區第一中學
網路—昆明市第一中學
網路—昆明市官渡區第二中學
網路—昆明市第三中學
網路—昆明市官渡區第五中學
⑹ 保山哪裡好玩
1.熱海景區5A景區
地址:保山市騰沖市清水鄉劉家寨
⑺ 中國十大魅力名鎮
1. 浙江烏鎮
烏鎮位於浙江省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沖,俗稱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據烏青鎮志記載,春秋時此地為吳疆越界。
2. 雲南和順
和順鎮和順鎮位於騰沖縣城西南3公里處古名「陽溫墩」,由於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後取 「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現稱和順鎮,全鎮人口6000多,而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則達12000多人,是雲南著名的僑鄉。
和順地處西南絲綢之路要沖.具有600多年的開發史。這里山環水繞、文野平濤、楊柳含煙、荷塘飄香、亭台樓榭與明山秀水相映交輝,構成一幅和諧的鄉村風情畫卷。被譽為 「南州冠」為了謀生,一代代和順人遠走他鄉、追求夢想、足跡遍級南亞、東南亞及其其他國家。
他們創立了雲南最古老的跨國公司,創辦了著名的益群中學,和順圖書館。商業與文化熏陶,使和順歷史上人文蔚起,孕育了巨商尹蓉,翡翠大王張寶廷、張蘭廷、寸海亭,民國元勛李曰垓,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著名教育家寸樹聲等大批英才。儒商一體,尊師重教愛國愛鄉,世代錦延,形成了獨特的僑鄉文化。
3. 山西張壁
張壁古堡(國家AAAA級景區)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
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古堡整個村子遵循中國傳統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面布局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對應,因此,張壁古堡還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
張壁古堡先後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旅遊特色景觀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山西十大新銳景區」等六項桂冠。
4.內蒙古室韋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境內,主要由室韋蒙古族發祥地區域和恩河俄羅斯民族村區域組成,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現行最北部的鄉(鎮)之一。室韋俄羅斯族民族鄉是蒙古族發祥地,
現保存有大小城遺址10餘座,有較深的含蒙古族尋根、祭拜、觀光、考察等歷史文化內涵和底蘊。同時,它也是我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是以我國俄羅斯族和華俄後裔為主體的聚集地,這里大部分仍保留著較為完好的俄羅斯文化和生活習俗,不出國門,就可以領略到異國風情;
5.福建泰寧
泰寧古城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泰寧縣城,不僅有江南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真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建築群,主要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時期建築物,使我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泰寧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更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盛況。古鎮極具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頗富特色的閩西北客家風情。土地革命時期,泰寧還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故城內紅軍街完整保留了紅軍總部舊址。
6.安徽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北部, 村落面積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800餘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特別是整個村子呈「牛」形結構布局,更是被譽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大奇跡。
7. 江蘇同里
同里隸屬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畔,緊靠市府所在地,緊依上海、蘇州、杭州中國南方三大著名城市,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會的金三角地區,是中國沿海和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中心區域。
8.浙江南潯
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
南潯古鎮景區佔地面積34.27平方公里 ,古鎮保護范圍東界至宜園遺址東側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庄起,北界至百間樓,保護面積約一百六十八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面積88公頃。
旅遊景區共分三大區塊。第一塊是南潯旅遊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劉氏梯號等景點分布其中。第二塊是由小蓮庄、嘉業堂、文園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 第三塊是以東大街以東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為主的東北區塊。
南潯古鎮素有「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稱,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如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
2001年06月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被評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南潯古鎮獲評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成為湖州市首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9. 廣西興安
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鎮資源優勢雄厚。境內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毛竹、白果、柑桔、生豬生產基地。葡萄為華南最大的生產區,白果全國質量第一。礦產、水力能源蘊藏量大。
探明有黃金、鎢、錳、銅、錫、銻、石英礦、花崗岩、大理石、石灰石、高嶺土等十多種品位高、開采價值大的礦產;蘊藏的水力能源達8.8萬千瓦,能源優勢深為海內外客商所看好。
該鎮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前景喜人。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被譽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紅軍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已成為國家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台商巨資興建的現代歡樂之都——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更是景上添花,成為廣西旅遊圈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10.廣東佛山石灣鎮
歷史文化殷實,魅力無限 石灣被稱為「南國陶都」,有「石灣瓦,甲天下,旁及海外之國」的美譽,有著源遠流長、底蘊厚實的陶文化根基,制陶歷史可追溯到五午多年前,河宕貝丘遺址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到唐宋時期已經非常發達,明清兩代最為鼎盛,方圓幾公里的小鎮有陶瓷107座,陶瓷行業從業人數達6萬多人。生產的陶瓷分為日用、藝術、園林、工業、喪葬五大類二十四行。
⑻ 豐縣益群中學個豐縣初級中學哪個好
豐田一群中學和豐縣初級中學哪個好?豐田一群中學何烽縣初級中學兩個學校各有各的好處,想要去學校上學的話,根據自己喜歡的學校去就可以了。
⑼ 雲南省騰沖縣一共有幾所高中 要求都在縣城上的,並且簡單說下排名如何。
最好的是騰沖市第一中學,其次的益群中學、騰沖縣民族中學、騰沖縣第八中學、騰沖縣第五中學彼此部分伯仲。
一、騰沖市第一中學
騰沖市第一中學位於雲南省騰沖市,學校共有教職工308人,其中專任教師270餘人,有雲南省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90人,一級教師72人;國家、省、市、縣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18人;獲碩士學位、研究生結業20餘人;本科以上學歷佔98.3%。
二、益群中學
益群中學有初中6個班,高中21個班,在校學生約1700人,老師近150人;學校校園佔地有60多畝,環境綠化非常優美,校舍漂亮,教學設施齊全。
三、騰沖縣民族中學
學校佔地120畝,現有教職工142人,在校學生1800餘人,其中傣、僳僳、回、佤、阿昌、白等14種少數民族學生800人。36個教學班(初中18個班,高中18個班).校舍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8000平方米。
四、騰沖縣第八中學
騰沖縣第八中學建成於2004年,位於騰越鎮中綺羅村貧熱海路,按照省一級完中的標准規劃設計,校園規劃佔地面積150畝,在校學生班數為48個班,其中:高中36個班,初中12個班,在校學生2400人。
五、騰沖縣第五中學
現有43個教學班,2656名學生。管理科學有序,教學規范合理,教研開拓創新,校園和諧美麗,教育資源優質,師生勤奮進取。秉承「德育為基礎,教學是中心,質量是關鍵,關愛每個人」的辦學宗旨,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以課堂教育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