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進校園節目
⑴ 現在年輕人聽京劇的還多嗎
京劇屬於高雅藝術,現在許多年輕人確實聽得比較少,是還是有人會去學去聽的
零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民族藝術演走進了我校燕化附中,這是我們的榮幸,讓我們領略了中華民族藝術的精湛之處,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絕,讓我們明白了他永遠是中國人的寶,並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脫落,它永遠籠罩著中華大地,永世不休!
節目的一開始,是一位長得十分喜劇的哥們,演唱了一首弘揚中國的歌曲,雖然不是民族曲風,但其內容卻唱出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龍!隨後盡是些民族節目,展示了中國人的藝術。戲曲,先是一位穿著整齊的姑娘拿著一桿長槍,向大家傳授如何使喚它,然後大聲喊:有哪位同學願意上來試試?接著有位身懷絕技的大哥哥上去耍了幾下,但它展示的是武術,等姑娘教他的時候卻顯得十分笨拙。
我聽到盼望的瑰寶——京劇了!我默默地說著。一出《紅燈記》,道盡國粹藝。但絕大多數的人對其抱有極為不屑的態度,讓我對這些人反感。因為他們這是對中國的不屑。
多麼動聽的唱腔!我高喊。那是一個旦角兒用高細的嗓音唱著:我家的表叔數不清…。令我給予了他我最響亮的掌聲和吶喊聲。
接著川劇神秘的變臉又前來助陣,看到那演員迅速地不露出任何破綻和變換著那一張張戲臉,我迷惑不已,迷惑其中的玄妙!但我無可奈何,只有用掌聲和叫好聲表示對他們的敬意之情。
看完了,回班了。同學們都淡忘了。
同學們的表現讓我感嘆,因為他們對民族藝術竟無一知半解,嘴裡唱到的是流行歌曲,學的是高雅藝術如鋼琴,洋琴等。試問有誰還在聽著京劇,相聲等民族藝術?那個欣賞民族藝術的地方幾乎荒無人煙了。
⑶ 中學生模仿戲曲演員並加戲,戲曲值得學習嗎
值得學習,戲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不應該被摒棄,是值得學習的。應該走進課堂。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於傳統藝術教育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很多地區開始開展“地方戲曲進校園”的活動,讓當地戲曲文化藝術團體與教育部門簽署合作協議,有戲曲文藝團體組織創編適合學生觀看學習的節目,深入校園開展戲曲演出,不僅有利於學生了解認識當地的傳統戲曲文化,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對於中國的國粹我們應該珍惜現在還有可以學習的機會,我們為你應該抓住時代的尾巴去努力學習,不要到最後留有遺憾。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國粹,加油。
⑷ 在線等兩篇進入京劇社的感想,150字-200字左右,很急,明天就教,大家幫幫忙!
走進京劇,感受國粹魅力 ——學習京劇國粹有感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和靈魂。京劇又 是我國的國粹,文化的瑰寶,學了它不但能提高你的藝術修養,還能 讓你更有別人所沒有的內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京劇是國粹,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學習京劇不僅可以發揚民族文 化,還可以增強對自身民族的認同。我們通過聽唱、模仿、合作、創 造感受和體驗到了京劇的魅力和濃郁的氛圍。 它不但激發了我們的學 習興趣,還拉近了我們與國粹的距離。 如今,科技發達,好聽的流行歌曲成百上千,大家都說要更上時 代的步伐。既然京劇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京劇 呢?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 內涵,蘊藏著濃厚的文化思想。 現在的校園流行音樂倍受歡迎,生活節 奏不斷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發展,傳統文化需要在我們心中站穩腳 跟,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國粹發揚光大。 京劇作為國粹, 是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的, 京劇的美, 無論在服飾, 在唱,還是在舞姿,身段,服飾……都能體現出來。所以,我們要學 會發現這種美,欣賞這種美,從而學習這種美,為我們的祖國增添一 處美!
關於參加「濟南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 心得與體會 關於參加「濟南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心得與體會 參加首先,我要感謝各位領導,給了我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我於 2009 年的 11 月到 2010 年的 1 月份, 參加了由濟南市教育局主辦的 「濟 南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 。通過短短八周的京劇藝術知識的學習,使我受益 匪淺。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資源浩瀚精深、源遠流長。作為國粹 藝術的京劇正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民族文化中獨樹一幟,享有「東方歌劇」 的美稱。 下面我對具體的來談談這次學習的心得和體會。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 200 年的歷史,京劇更 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它博採眾長,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瑰寶。京劇舞台藝術在 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 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 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 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京劇在發 展,在創新,在與時俱進,並沒有安於現狀,安常處順;京劇在推陳出新,並在 不斷的推陳出新中,弘揚安和、安穩、安詳的風貌,才能安坐戲劇舞台「國粹」的 王座安然不動! 在老師們詳細的講解和介紹中,我知道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更加詳細 的專業知識。比如生這個角色,在教學中,我只給學生簡單的講解了生大體的分 為了武生、老生和小生,在讓學生欣賞時,只是讓學生通過角色在裝扮、行頭上 來區分,通過京劇院老師的講解和示範,我知道了在老生的演唱時,是用了本嗓 演唱的,而小生是運用的真假聲結合來演唱的。像這樣的京劇知識,我就運用在 了教學中,通過看、聽,親自感覺到生這個行當的分類及特點。在王老師講解旦 角時,王老師加入了很多旦角的代表動作和唱段,通過學習和模仿,我更加深切 的體會到了旦角這個行當。在我的京劇旦角教學當中,我不僅加入了學生唱段的 學習,讓學生從最基本的練聲,開嗓,到身段的學習,漸漸的我發現學生對京劇 的興趣提高了很多。在學習開門和關門這兩個動作中,學生把開鎖的手總是朝下 拿的,我想起王老師給我們當時形象比喻的古代門鎖,講給學生們,發現學生們 很快的能接受並掌握,並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於這個行當的理解。在各位老師的 講解中,我感覺自己彷彿身臨其境,真正的把自己投入了進去。我認為老師們教 學的知識, 我不僅可以運用到常規的教學當中, 還可以讓學生從京劇中了解歷史, 得到很多的道德教育學習。比如在馬老師講解的凈角常識中,馬老師親自為我們 做了很多角色的示範, 從馬老師精彩的表演中我深刻的能體會到京劇不僅是美的 享受,其實還可以學習到許多的傳統文化知識,甚至是傳統倫理道德。光從京劇 臉譜上看, 黑代表剛直, 不正是包拯的典故嗎?而白臉代表奸餡, 藍臉代表貧賤, 都各有各的來歷。而服飾的類型、顏色等,也可從中體會封建時代的等級森嚴。 道具等等也是有某種象徵或緣故的,這中間蘊藏的知識,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去吸 收。而京劇也可以反映歷史,情節更能體現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欣賞京劇,可 不僅是歷史知識教育,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教育。聽王老師說起《春閨夢》是程硯 秋為反對內戰而作,我也為戲劇大師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動之餘,更感受到句句唱 詞都是對戰爭的控訴與痛斥。一句話,京劇放映的,就是整個中國最美的部分! 學生應該去接受,去學習,更應該傳承我們祖先留給我們最美藝術。 通過京劇進校園活動,我只感性的認識了京劇,認為京劇藝術課程只是單純 的講給學生京劇的知識,唱幾個唱段就可以了。但是通過參加「濟南市中小學骨 干教師培訓班」中,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弘揚、普及京劇藝術要充分利用社 會資源,引導學生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 情感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探索這一古老文明文化藝術的興趣,充分挖掘、發揮 京劇文化的教育價值,通過開展京劇進校園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 了他們的知識,也讓學生對京劇產生感性認識,並逐步感受京劇藝術的內在美, 從而對京劇產生興趣。通過這次學習,我通過自己在京劇上的教學,深深的體會 到在京劇藝術課程的教學上, 京劇藝術有其獨特的魅力, 它內容豐富, 流派眾多, 如果毫無選擇性的隨意講解和教授,學生會感到即陌生又乏味,也難以消化。因 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們注意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篩選了淺顯易懂的知識, 盡量是學生較熟悉的京劇故事或代表性京劇人物,如京劇《三岔口》中的焦贊、 《長坂坡》中的「趙雲」等,使京劇藝術更為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激發學生探索京 劇的願望。我還將這些京劇曲目中的主要情節改編成易於學生接受的京劇故事, 貫穿於教學活動中, 以便學生可以更深刻的認識了解其中的京劇人物形象, 讓「關 羽」、「張飛」、「曹操」這些藝術形象深入腦海;在音樂活動中我組織學生欣賞京 劇的唱腔,學唱京歌、京劇;在美術活動中學習繪制京劇臉譜,在談話活動中引 導學生討論京劇人物角色,了解生旦凈末丑的含義,知道男人叫生、女人叫旦、 花臉好人叫凈、小丑叫丑;在欣賞活動中發現京劇臉譜的不同,知道了不同顏色 的臉譜代表人物什麼樣的性格,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如紅臉的關公、黑臉的包 拯,白臉的曹操等等。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 京劇,認識京劇,學唱京劇,還要把這個高尚而偉大的藝術讓學生深入的理解, 把它蘊含的哲理運用到他們的一生做人做事當中去。 通過京劇進校園活動的開始,學生們對京劇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立 了京劇社團,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通過對京劇唱段的學習和對京劇藝術的理解,同 學們饒有興趣的編排了大量的京劇節目。我校老師們也積極起來,由校長親自掛 帥,成立了濟南 20 中學票友會。老師們通過課余時間,集體學習和訓練,老師 們唱的有模有樣。我也把在通過 「濟南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老師們教 的唱腔,身段教給老師們,引起老師們的廣泛興趣。終於在 2009 年的 12 月 17 日我校在省委黨校禮堂內舉行了 「濟南二十中學首屆京劇藝術節」 在藝術節上, 。 京劇社團學生們表演了《渾身是膽雄赳赳》、《表花》、《三家店》等節目,獲 得了領導的好評,由校長親自領唱,教師票友會帶來的《你待同志親如一家》和 《我是中國人》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其中《表花》和《渾身是膽雄赳赳》兩個節 目還被選入了槐蔭區京劇藝術匯演的節目當中,並獲得了專家的好評。從這一系 列的相關活動中使學生動手動腦、 想像力、 道德教育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時我們的主題活動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促進了師生和家長的互動。 通過這次「濟南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學習中,京劇院的老師親自輔導 了我很多的曲目。從動作的一招一式到唱段中每個字的發音和吐字,還有發聲的 方法和運用。京劇院老師們耐心的指導,我感覺到自己在京劇的演唱方面有了很 大的提高。以前老師們聽我唱戲像唱歌,現在有了些京劇的韻味,從這里我就覺 得很不容易。 在結業回報演出中我和營市東街小學的董慶峰書記對唱了現代京劇 《白毛女》選段《緊皺的眉頭得舒展》唱段。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京劇演唱中有了 質的提高和飛越。在這里,我要再次感謝領導們組織的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感 謝京劇院老師們的耐心指導!我要親自向你們致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京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做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我有責任將這門藝 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認識並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藝術,更加熱愛京劇,熱愛這 個偉大的民族。隨著課題的深入研究,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京劇藝術,在今後的工 作中要繼續創新教學思路,將這閃光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謝謝! 辭職 敬禮 濟南市二十中學 李 揚 2010 年 1 月
⑸ 《難忘的戲曲進校園活動》的作文300
京劇進校園
今天我看了一則新聞叫京劇進校園,這則新聞主要講的是讓小學生內學京劇,因為京劇是國容粹。我看京劇表演覺得很新奇,那長長的拖音竟很優美,大部分歌曲拖音就不好聽了。
我聽了電視新聞對京劇的簡介,對京劇印象還不太深刻,於是我又看了一些京劇節目。我發現京劇唱一句話要很長時間,聽起來挺讓人著急的。我看京劇的唱詞跟我們現在的歌曲詞不太一樣,有點像古代的詩詞。京劇臉譜就像繪畫作品一樣。京劇中打得場面和電影中打得場面不一樣,它不會讓我們看到流血的情景,讓我看了還想看,一點也不厭煩。
我覺得京劇進校園很好,但是由誰來教呢?音樂老師不會唱京劇,唱音樂和唱京劇的口型不一樣,京劇講究唱念作打要從小練習,老師現在這么大年齡才學習京劇,有點困難吧。再說南方和北方的口音不一樣,讓廣東人說普通話都很困難,別說唱京劇了。我覺得不如讓喜歡京劇的學京劇,喜歡流行歌曲的學唱流行歌曲,喜歡樂器的樂器。
⑹ 國家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到底有何意義
中央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倡導。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就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一般的開展起來。
但也有不少民眾和學生家長會產生質疑:傳統戲曲雖是文化瑰寶,但畢竟和學生當前的學業沒有任何關系。即使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傳統戲曲似乎也難產生什麼促進作用。那麼「戲曲進校園」到底有何意義,有何價值呢?
作為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的一份子,作為「戲曲進校園」的踐行者,小新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說來與大家分享探討。
首先要明確的是,「戲曲進校園」不是肯定不要培養千千萬萬的戲迷,甚至是戲曲表演的從業者。而是要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給予學生們唱念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色彩內涵、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戲曲進校園」一定不是長篇大論的理論灌輸,而是針對當代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深入淺出的教授。和時下流行的興趣班一樣,如果授課形式不對,就會產生負面效果,讓學生反而產生抵觸情緒。
說到具體的價值,小新認為有三:
一、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審美,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首先體現在其臉譜藝術上。
戲曲臉譜是戲曲藝術中面部化妝表演一種獨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設計審美又體現在設色、圖案等方面。在設色方面,戲曲臉譜大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色彩為主,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用以象徵人物的善惡、好壞、性格特點等。這種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徵作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別出善惡美醜、聰慧愚蠢。
在圖案設計方面,戲曲臉譜同樣豐富多彩。這一特點在凈角身上尤為突顯。無論是臉蛋、額頭、眉毛等都施以各種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說明功能。比如包拯臉譜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斷陽,夜斷陰」,象徵他鐵面無私的性格特點。臉譜圖案的設計是藝人在長期勞動中不斷改進共同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圖案中包含了對人物形象、性格品質的典型總結,是印在人們頭腦深處的符號。
此外,戲曲演員身上穿著的服裝同樣能體現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服裝上的花紋、圖案同樣色彩繽紛,美麗動人。它們與臉譜相輔相成,在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的同時,也使觀眾加深了對戲曲的理解與認識。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想像力
在戲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動作並不能被大多學生觀眾所理解,這正體現出了戲曲的藝術特徵之一虛擬性。在此舉兩個例子:在京劇《白蛇傳?游湖》中「以槳代船」的身段,演員都通過身體的前後晃動來表現行船的顛簸,四人步調一致,相互配合,使觀眾覺得滿台無水卻滿台是水,這是「空間」的虛擬;另一例子便是「時間」的虛擬:京劇《三岔口》,明明台上燈火通明,兩位演員在舞台上通過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使觀眾覺得的確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動逼真。
在傳統戲曲舞台上,幾個龍套走幾圈圓場便是千軍萬馬行過了萬里疆場。這種滲透道家「虛無主義」的傳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對時空的限制,正是戲曲藝術的高明之處。它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以虛為實、虛實相生的特點,能夠讓當代學生培養一種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思維習慣的育化有著積極影響。
三、增進學生的文學修養,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詞,但到底何為「情操」,又該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裡並沒有概念。小新認為,如今是一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信息太多紛亂繁雜,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各種不費腦力、不花時間的快餐文化。如此一來,也就造就了當下的年輕人心浮氣躁的普遍特性。
戲曲的表現形式相對拖拉,而且唱詞艱澀不易理解,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讓年輕人靜下心來走進戲曲藝術的世界,不僅能提升他們對於傳統文學的理解,更能培養其性情。讓當下浮躁的年輕學生,更沉穩、更專注。
說了關於「戲曲進校園」的諸多意義,但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還是要說回第一個觀點——必須要優化內容、創新方式。傳統文化要「傳承」,就必須在內容形式上與時俱進。
2016年重慶市渝北區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之所以能成為全市範本,甚至得到中央文明委的關注,其核心便在於創新!在渝北區宣傳部領導的建議之下,經過承辦方重慶新之城公司的精心策劃和編排,這次《戲曲進校園》的每一場演出既有對經典的致敬和傳承,又結合了時下的流行文化,並突出了參與感和互動性。每一場演出,學生們跟隨演員一起走台步、亮相、秀蘭花指……在玩樂中形成了對傳統戲曲的興趣。
同時,新之城還認為,創新是一件持續的工作。2017年的《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內容上,新之城初步計劃拋卻獨立劇目的演出方式。而是發掘一些有意思的、符合學生人群興趣的故事,然後編寫成劇本,將戲曲節目貫串其中,形成一台用傳統戲曲表現的舞台劇節目。
其實,「戲曲進校園」只是開始,它更需要「出校園」,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鋪墊更廣泛的社會基礎。這是一項漫長的需要不斷堅守的事業,同時,也是一件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工作。
⑺ 反方辯論詞:戲曲是去是留「去」的辯論詞
正方1:我認為中國戲曲不該「去」,而應該「留」。因為中國戲曲是我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充滿鮮明的民族特色,不應該拋棄的。
反方1:我們不同意正方的觀點,中國戲曲太古老了,都快老掉牙了,跟我們當今時代太不協調,早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正方2:什麼叫老掉牙!古老的的東西,就該丟棄嗎?這是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反方2:既然是歷史,就該是過去的了,我們現在是生活在現實中,不是老生活在歷史中。
正方3: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剛才我們看網頁的時候不也看到嗎,戲曲經歷過長期的發展,才形成了現在的形式,讓很多人喜聞樂見,剛才大家欣賞的唱段,不是都很精彩嗎?
反方3:這些唱段是很精彩,可是當今流行文化的快節奏不是更讓人振奮嗎?現在是快節奏的時代,什麼都講究速度和效率;你再看那唱戲的,依——依——呀——呀,扭一扭,再轉一轉,看著都讓人著急,照這樣的速度,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趕得上發達國家呢?
正方4:現代生活是節奏加快了,不過我國的戲曲也已經注意到這點了,就像剛才大家看到的《智斗》、《朝陽溝》,情節明顯加快了,不都是挺好懂的嗎?
反方4:戲曲表演太麻煩了,長袍短褂,還得往臉上勾勾畫畫,多耽誤工夫!
正方1:那現在人們拍電影、電視的時候,你以為就不麻煩嗎?也要塗抹、粘貼,十遍八遍的拍,不都是為了更精彩,更有藝術感染力嗎?
反方1:你看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人喜歡看戲的?
正方1:剛才大家看網頁課件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都興高采烈的,大家難道不是年輕人嗎?
反方 1:那可能是這些戲曲片段是老師挑選的,內容當然很精彩!
正方 1:再看我們的生活中,河南電視台的《梨園春》節目,現在幾乎家喻戶曉;現在每天晚上,在不少的街心花園,我們都可以聽到吹拉彈唱的戲曲唱腔,生活中的戲曲還少嗎?
反方 1:那些都是愛好戲曲的人,咱們大家有幾個會唱戲的?
正方1:多得很呢!有很多同學都會,不信我就給你唱一段:"劉大哥講話,理太偏……"
傳統戲曲是傳統,因此一定要保留,但戲曲作為觀賞性的藝術,如果此藝術失去了在多元化時代的可比觀賞性,或者無更多的人願意去觀賞,我想很少一部分人去努力挽留只能說是個人意願,也可以說是個人喜好,大聲呼籲就不必要了,反過來講,要大聲呼籲才勉強存活的藝術,其實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留或者不留,不是人們說了算的,看她的魅力能不能使人們去保留!
戲劇的滿清時興起的是滿清的野蠻文化帶動的 其實戲劇講明白點只有不到400年的歷史
與5000年比起來簡直不直一提
中國傳統戲曲跟不上時代,內容更新少,網路媒介沖擊啊,舞台的局限性,院團的的小事,戲曲的市場小,戲曲發展主要靠扶持,而不是市場供需等
⑻ 戲曲舞蹈進校園何適嗎
戲曲,舞蹈之類文藝節目應該重反校園,不要像書法一樣80.90後都是空白,發揚中國文化,接軌世界文化,可惜的是文化傳承人寥寥無幾
⑼ 戲曲走進校園觀後感 200字
因為我喜歡兩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