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外史

校園外史

發布時間: 2024-01-03 04:15:01

A. 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的歷史什麼

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的前身為杭州大學外語學院開發區附屬學校,1995年由杭州市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校園用地面積2957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8240.5平方米,屬於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其行政關系隸屬杭州大學外語學院。學校實行全寄宿制管理,雙語教學。當年9月份招收1-3年級新生,共8個教學班,共316人。
1996年,學校增設初中部,招收初一3個班,學生108人。當年完成一期綠化工程,共植苗木28個品種,3347株,綠化面積達2300平方米。
1997年7月,新建後門傳達室及倉庫,增強保衛功能及解決車輛停放問題;增設生活設施,如學生鞋帶架、茶杯箱等;建立雙杠、單杠、肋木架等體育設施,增添學生的運動器具;完成二期綠化工作,改善學校環境。
1998年2月,完成浴室改造及食堂頂層防漏工程、食堂下水道改建掃尾工作、安裝廁所紅外節水設備、學生電腦聯網、教師辦公室電腦化、國畫室和實驗室安裝水池,並建造宣傳欄以及專用教室的裝潢。同年,被評為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精神文明單位」。
1999年5月,由學校提出申請,杭州市教育委員會批准,「杭州大學外語學院(開發區附屬學校)」更名為「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1999年7月,杭州市教育委員會批准我校開設高中段教育,成立中學部。同時,中學部遷至開發區6號大街。中學部與小學部分為兩個獨立的校區。同年,小學部新添6套多媒體設備。
2000年7月,由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政府決定杭州市實驗外國語學校改制轉讓。學校總資產3469.9477萬元,隸屬於育英教育集團,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員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
2001年5月,學校被評為「浙江省特色辦學優秀示範學校」。為了全面提升辦學水平,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小學部在教學樓和生活樓之間搭建風雨長廊、更新全部的食堂設備、全面改造了多媒體教室和階梯教室。
2002年,小學部全面更新信息技術教室的計算機、組建校園互聯網路並全部連接互聯網。學校修繕操場,鋪建塑膠跑道250米。同年,被評為「杭州市安全文明示範校園」、「浙江省優秀民辦學校」。
2003年,小學部建成大禮堂,面積800平方米。新建英語吧、書吧,並配備圖書5萬冊。在10個教室里安裝多媒體視聽設備。同年,被評為「重質量、守誠信示範單位」。
2004年,小學部已有班級30個,在校學生數1267人。教學、生活設施齊備,普通教室30間,專用教室合計使用面積1303.48平方米,公共教學用房合計使用面積1372.72平方米。辦公用房合計使用面積687.49平方米,生活服務用房合計使用面積3710.04平方米。學生宿舍合計使用面積5236.96平方米。籃球場2個,排球場2個,校園集中綠地面積6400平方米。同年,被評為「杭州市綠色學校」。
2005年,小學部進一步更換學生宿舍樓的應急燈、防火門和水泵,在十個教室更換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先進的教學設施。同時,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畢業班學生參加江干區語文數學質量測查,語文閱讀優秀率和數學知識技能優秀率均在全區名列第一。同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Ⅰ類標准化學校」、2004年度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創安先進集體」、「杭州市人民滿意學校」。

B. 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的學校歷史

百年教育強國夢,世紀學府薪火傳。
「廢科舉,興學堂!」19世紀末20世紀初,積弱的東方大國圖變革,求生存,鄉賢梁啟超為此振臂高呼;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官立中學堂,新會一中由此開始了艱難曲折而光輝燦爛的100年。
百年辦學,根深葉茂發新枝
新會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今天,新會一中是一所擁有107個教學班、6000多名學生、350多名教職工的重點中學,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並朝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目標邁進。
美麗校園,幾代葵鄉人心血凝聚 。
流金十月,走進新會一中美麗的校園,濃陰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綠地旁,窗明幾凈的大樓里,清晨書聲琅琅,傍晚燈火通明。運動場上,虎躍龍騰。綠陰花間,笑語聲聲。置身其中,靜心感受校園中洋溢著的濃濃文化氣息:風采堂,古樸典雅;圖書館,書藏豐盈;《風華正茂》的雕塑,鼓舞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遨遊遠航。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標準的圖書館、勤奮樓、蘇周玉珍紀念樓、健德堂、黃克競博士教育樓、黃克競博士科學樓、梁榮教研樓、電教館等一座座樓館拔地而起,建成了標准游泳池和江門地區第一個國家級的全塑膠田徑場;還建成了計算機教學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有語音教室2間、網路教室7間,擁有計算機500台,每個教室都配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建成千兆主幹校園網,教學設備達到國家示範性高中標准。
漫步校園,這些典雅大方、錯落有致的樓宇,彷彿讓人看到當年黃球名譽校長、黃克競名譽校長、蘇澄洲先生等善長仁翁們對家鄉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透過這些參天的樹木,又隱約讓人聽到新會一中幾代創業者們艱苦奮斗的吶喊。
師資雄厚,辦學思想一脈相承 。
如果說,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施是育人的基礎,那麼,「求實開拓,素質育人」則是新會一中上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辦學思想最濃厚的凝淀。一個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新會名校長2人、新會名教師18人、新會學科帶頭人20人、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骨幹教師1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大學本科率91%。先後有7人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7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一批教師獲省、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正是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心,奮勇爭先,全體教職工秣馬厲兵,勵精圖治,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的辦學成績才如此出色。 新會一中,是許多新會學子嚮往的地方。它從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走來,是新會普通中學的起始,又是新會中學教育當之無愧的翹楚。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葉茂,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辦學歷史雖曲折艱難,卻光輝燦爛。 辦學百年 根深葉茂 「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了官立新會中學堂。官立新會中學堂不但開創新會普通中學教育的先河,同時也見證了新會一中百多年來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 官立新會中學堂實際是從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開始籌辦。時任新會知縣的陳伯侯奉命籌辦新式學堂,於孔廟明倫堂召集邑中士紳商討興辦中、小學堂的事宜。由於師資缺乏,先辦「初級師范」,學制二年,不久之後辦「中學堂」,譚鑣為堂長,學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後,官立新會中學堂改稱「縣立新會中學」,譚為校長,學制四年,並停招師范班。至1921年,由於省教育廳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於是改稱「新會縣立初級中學」,並設教導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各一人,開始招收春、秋季學生。
1924年,執掌校政20年的譚鑣逝世;是年同時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屆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門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門重歸新會管轄,縣長沈秉強將江門市立中學易名「新會縣立第二中學」,而「新會縣立初級中學」則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一中學」。至1937年暑期,新會師范學校將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會一中繼辦,成為新會一中辦高中之始。 據了解,清末辦中學堂的校舍是以孔廟考棚(孔廟右鄰)的房屋為校舍。大的五六間作課室,小的幾十間作學生宿舍。1926-1927年間,由於體育場狹小,拆鄉賢祠擴大體育場地,填池塘作校園。後來由於學生人數和班級增多,最後除大成殿外,孔廟及學宮全部作為校舍。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春,新會淪陷,新會一中遷往雙水上凌沖譚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重新遷回會城。這時,孔廟已被日偽政權拆毀,僅余大成殿、奎星閣、尊經閣幾座殘破建築物,因而校址改在新會書院,至今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一中歷經時代風雨洗禮,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7年11月,新會一中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成為我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新會一中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 興學育才 不拘一格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母校由首任校長譚鑣執掌以來,校規嚴格,請的教師多是留過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學生。我讀二、三年級時的第二任校長談海,就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於1924年考入當時新會縣立初級中學、迄今仍健在的新會一中校友余雅望回憶說,由於注重師資、尊師重教,新會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礎。如在1921年間,曾聘請留日歸來的理化生物教師林卓南。林老師講課時,常常引入唯物史觀學說,結合學科講解,使學生獲得新思想、新觀點。 從人力、物力上來說,新會一直是新會的最高學府。「南華諸縣新會為名城,新會諸校我校高程。」這是抗戰前新會一中校歌開頭的兩句歌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新會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說,在抗戰前,新會一中在教學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識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1935年秋入讀新會一中的黎永泉在《會城淪陷前夕的新會一中》一文中回憶說,當時校內有所謂「童子軍」組織,培養學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護理、野外生活、打繩結等各方面的學習。有一次,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江門篁庄野餐露營,晚上有篝火晚會及劫營、守營等實地訓練活動,有聲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為課外活動,舉辦球類、田徑、歌詠、猜謎、故事等文體活動。在每天中午貼出一張表格,任人自由填報,屆時有專門教師負責支持活動。 新會作家明明是新會一中當年的「七三屆」。他回憶說,「七三屆」處在「文革」後期,學校(當時叫會城中學)已逐漸回復正常教學秩序,因為沒有高考任務,學習並不緊張,作業基本可在學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用把書包背回家中或者說是根本沒有書包。正由於課業輕松,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七三屆』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官員、大老闆,卻培養出了好幾個文學藝術愛好者。」明明說,當時這一屆有一群愛畫畫的同學,形成了一個沙龍式的小圈子,如甄錦標、吳明耀、陳向京、楊小明、李卓見和他自己等。這些人後來均在文藝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那些人,那些事 新會一中百年辦學歷程,不但匯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如譚鑣、施見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時培育了數之不盡的人才,當中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譚鑣:新會一中首任校長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身為新會一中首任校長的他是新會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梁啟超的表兄。 譚鑣一生思想進步,青年時中秀才,與表弟梁啟超赴廣州學海堂攻讀。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康有為開設的萬木草堂就讀,受到康有為提倡的「今文學」和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此後,他參與了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活動。變法失敗,他南下歸鄉,決意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范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的治教特點鮮明,校規嚴格,極重教師素質。民國初期,中學師資缺乏,譚鑣不惜高薪聘請留學生任外語和理科教師,如英語科教師聘自香港書院或曾經留美的港籍人士。譚鑣在擔任學堂監督初年,還編輯《新會鄉土志》,聘黎昀、林燦予協助編輯,施雨崖等22人為調查員。全書按部頒例目,分15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書。1924年譚鑣病逝,終年62歲,其門人築紀念台於縣中學校園左側之馬山,刻石留念。
陳國達:「地窪學說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優異。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他還對地質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喜歡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在大學時期,他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陳國達終生致力於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於1956年創立關於地殼演化規律的活化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突破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學說。「地窪學說」被稱為是決定當代地質學發展的新學說之一,它的誕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國家礦床成因協會理事會決定在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中設立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創立的學說命名的國際學術組織。 陳國達被譽為「地窪學說之父」。他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王堅: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 王堅,原名王桂琴,生於1933年,是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行教官、飛行中隊長。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飛行任務。1952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
梁宗岱:愛國詩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愛國反帝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制葯專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華大學等名校教授。解放後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並通曉德文和義大利文,擅長翻譯詩作,對歐洲文學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等,翻譯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等。

C. 大衢中學的歷史年表

學校歷經變遷,相關檔案資料軼散,雖經過很多當事人回憶,但已是大象稀形,只能大浪淘沙。不過,本大事記依稀能夠勾勒出學校近50年來所走過的艱苦創業、穩定進步、持續發展和再創輝煌的光輝歷程;能夠反映出「衢中人」堅持不懈,不斷進取的精神面貌。 1958年9月,學校創辦,時名「岱山縣第二初級中學」。 僅樓大賚老師一人,招收56名學生,借大衢區中心之校舍,聘區中心老師兼課。建校之初,師生就投入了緊張艱苦的建校勞動。
1959年,岱山撤縣建制,劃為舟山縣,學校遂改稱「舟山第七初級中學」。 招收兩個初中班,接著建成450平方米的校舍(平房教室),學生住宿仍租借民房。
1960年,招收了兩個班,任命金叔甫為校長,獨立體系的全日制初級中學初步形成。
1960年下半年,寧波(時舟山縣歸屬寧波地區)、嘉興兩地區舉行初中統考,首屆初中畢業班在師資不足,設施不全,又忙於建校的艱難條件下,發揚了大衢人善於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取得了統考第二名的好成績,為學校作了奠基,為後學樹了榜樣。
1961年10月,施祖滿擔任學校副校長。
1962年6月,舟山地區增建大衢縣,學校易名為「大衢初級中學」。
1963年,學校再建小禮堂兼膳廳150平方米,教工宿舍100平方米,學校逐步發展,有了六個班級,10餘名正式教職工,初級中學的格局基本形成。
1965年9月,孫惠貞任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是學校發展之前期,為急需建設人才的大衢島培養了近500名初中畢業生。他們之中,有很多成為各單位的領導骨乾和生產崗位上的能手,為家鄉和社會的建設獻出了他們的才華。
文化大革命後期,學校雖歷經創傷,教師亦同受傷害,但當形勢稍有好轉,學校就在領導和教師共同努力下,很快復課。
1970年春季在招收初中的同時,增設一個高中班,開始稱「岱山縣大衢中學」。
1971年3月,周信先擔任學校革委會主任。
1972年6月,李洲擔任學校革委會主任。
1972又添了兩個高中班,形成農村完中模式。
在這段期間,大衢中學的教師除一名為本地人外,其餘均為外地籍人。他們響應黨的號召,遠離家鄉和親人,吃苦耐勞。紮根海島,安心從教,獻身海島教育,用自己認真的教學和寶貴的青春歲月,為早期的大衢中學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73年1月,賀友定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1973年4月,張桅寶被任命為校長。
1974年,學校辦起了印刷廠,走上自己創業辦學之路。
1975年8月,韓中原擔任學校革委會主任。
1976年,衢山區中心小學(即衢山敬業小學)遷址。同年在原址建造學校教學樓1508平方米,83年改造了原325平方米的校舍並增一個樓層為學生宿舍,建造了教師宿舍994平方米。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有1名同學考取大學,7名同學考取大專,5名考取高中中專。
1978年5月,應先春擔任學校校長。
1979年楊學儉老師被評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
1980年2月,丁相仁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1980年9月,樓大賚擔任學校副校長。
1982年3月,俞善慶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1983年7月,高中畢業班的升學率達53.76%。
1983年9月,丁相仁再次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1983年9月,校高中女排獲市中學生女排第一名。
1983年10月,舟山地區教育局在大衢中學召開了完中校長會議,這是學校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全市18所完中的校長聚集學校,研討新形勢下普通中學發展的方向和對策。市府分管領導專程大衢參加會議。市、縣教育局領導肯定了學校在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成績,並概括為「勤、實、全」校風,王家恆副專員親筆題了詞。從此,學校有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借這股東風,學校得到市、縣領導與有關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擴大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面積為984平方米的科教數,完善了學科教學實驗設備,開設了英語語音室、圖書室、閱覽室、為學校進一步發展打了基礎。
1984年9月,何基本被任命為校長,楊學儉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1984年學校被評為省愛國衛生先進集體。
1984年以後,學校繼續穩步發展,關逐步走向成熟。
這一時期,韓中原、應先春、何基本先後擔任校長、賀友定、丁相仁、俞善慶、楊學儉先後擔任黨支部書記。在學校領導班子帶領下,全校師生意氣奮發、向著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高一級學校和國家建設輸送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的方面前進,教育教學工作均有新的特色。楊學儉老師為學校的發展,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他艱苦創業、勤奮工作、顧全大局、樂於奉獻、助人為樂,成為大家尊敬的「帶頭楊。」在他的帶動下,全校教師苦幹加巧幹,重視教學理論學習,並結合學校教學,開展教學研究。在著重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重視課外教學活動,學校教育質量逐步提高。
1985年,楊學儉老師被評為省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1986年4月國家教委顧問肖文、省教委主任邵忠傑來該校視察。
1986年8月,汪國華擔任學校副校長。
1986年,楊學儉老師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和省「優秀黨員」。
1987年建造禮堂(兼作室內運動場)及膳廳1290平方米。
1987年9月,戎厚寬被任命黨支部書記,主持日常工作。
1987年12月,經驗收,學校被評為縣文明學校。
1988年,建造教師辦公樓630平方米,增建學生宿舍950平方米。
1989年,學校創設了以港胞陳追遠先生之父命名的「陳伯源獎學金」。至今,基金額累計達人民幣十五萬元。對陳追遠先生及同其同仁林雲龍先生、李仁娣、汪文翠、謝玉蓮三女士捐資助學的精神,學校建碑以彰。
1989年,楊學儉老師被評為「七五」省級勞動模範,馮賽霞老師被評為省教育系統衛生先進工作者,唐華老師被評為市「優秀教師」。
1990年9月,戎厚寬被任命為校長。
1990年10月,
1990年開始學校每年舉辦一屆教研周活動,組織教師結合實踐活動教學理論,研究教育現狀,鼓勵教師撰寫教學論文。
1990年,張幼梅老師被評為省第三屆「春蠶獎」。
1991年,張幼梅老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毛安妙老師被評為省教育系統優秀工作者;唐華老師被評為省「教壇新秀」。
1991年10月,市高中教育工作會議在該校舉行。
1989、90、91年連續三逐步形成,學校獲市文藝優勝學校稱號。
1992年1月,唐華擔任學校校長。
1992年起,學校實施「教師課時工資制」。
1992年,張鵬躍老師被評為省「中小學優秀青年教師」。
1993年,大衢中學團校被共青團浙江省委評為省「最佳中學生團校」。
從1982年起,學校12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集體;學校黨支部、工會、團委均多次受到表彰。
1994年3月27日,王需要、鄭軍被評為縣教壇新秀。
1994年8月15日,丁海霞被任命大衢中學副校長。
1994年,毛慧慧同學獲得全國作文大賽特等獎。
1994年,唐華老師被評為省「優秀教師」; 張幼梅老師被評為市「優秀教師」。
1994年10月8日,島斗鎮黨委任命毛安妙為黨支部書記。
1995年7月,學校完成教學樓北面的土地,作為球場和學農基地(現作為後花園)。
1995年11月,學校啟動六一O路附近教師集資房工程。
1996年8月15日,丁海霞被任命大衢中學副校長。
1996年9月5日,舟山市教委通過對大衢中學的督導評估,被確認為「是一所合格的具有重要特色的有較高社會聲譽的高(完)中學校。」
1996年11月27日,第五屆學代會召開。
1996年12月,召開第三次團代會。
1996年,樓大賚老師家庭被市政府命名為「教師世家」。
1997年1月,學校通過驗評,獲「舟山市電化教育規范學校」。
1997年1月6日,學校被評為「舟山市普通高中會考工作優秀考點學校。」
1997年1月,陳傳斌、朱松平、俞勤獲1996年縣中小學「教壇新秀」。
1997年1月20日,學校被評為縣行為規范達標學校
1997年3月4日,學校舉行香港回歸系列活動。
1997年3月19日,王光瑞老師晉升學中學高級教師。
1997年7月,學校高考文科43人,上大專15人,中專線22人,重點2人,理科60人,大上專18人,中專29人,重點20人,本科9人,上線率50.5%以上。
1998年2月28日,蔣孟雄副校長主持學校日常生活
1998年4月2日,學校開展「為了一個軍人的兒子」獻愛心捐款,共計4700元,贏得駐軍與社會的好評,學校被評為「軍警校共建先進單位」。
1998年5月8日,「縣中學生黨建工作」會議,在該校召開。
1998年5月14日,省教委主任候靖方在市教委副主任王忠志陪同下來該校視察。
1998年7月,高考上重點9人,上本科17人,上線率50%以上。
1998年7月23日,學校被命名為1996-1997縣文明單位。
1998年8月25日,縣教委任命蔣孟雄為大衢中學校長。
1998年9月,學校被評為97年度系統級先進,岱山縣先進黨支部,毛安妙老師被評為浙江省第十屆「春蠶獎」 。
1998年9月,學校舉行「抗洪救災「捐款,師生共捐款11615.41元。
1998年9月,學校集資100萬,新建1200平方圖書大樓,並轉入使用。
1998年10月2日,學校隆重舉行四十周校慶,各級領導,社會各界人士,歷屆校友、同慶共賀,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藝集資四十餘萬人民幣。
1998年10月21日,第六次學代會召開。
1998年,學校團委獲縣團委先進集體 1999年4月,學校成立中學生業余黨校
1999年6月,獲縣教委「集體師德創優達標」學校。
1999年7月,高考中考雙豐收,有8名學生上重點線,20名上本科線,上線學生89人,上線率50%以上,解文傑為岱山縣文科狀元。
1999年8月30日,何潔瓊同學五十周年國慶徵文獲省一等獎,另有多名同學徵文市縣獲獎。
1999年9月10日,學校被評為系統級先進集體,費海斌、張碧濤、孔靜波被評為系統級先進。樓舒海被評為德育先進工作者,顧紅飛獲第十同縣蘋果獎,王需要被評為市德育先進。
1999年9月15-17日舟山市教研中心在主任張友良帶領下,對該校進行為期2天的調研。
1999年10月15-16日,學校召開第二十六屆運動會。
1999年10月,學校召開第四次團代會、第七次代會召開。
1999年11月10日,衢山鎮委批復夏四海同志為學校團委書記。
1999年度,學校被評為縣衛生先進集體。
2000年1月,島斗鎮任命蔣孟雄為校黨支部書記,方敏傑副書記。
2000年1月31日,學校舉行「春之夢」文藝晚會,向衢山人民公演,獲得好評。
2000年2月28日,盛臣康任工會主席批復。
2000年3月1日,蔣孟雄、盛臣康晉升為中學高級
2000年4月學校新進語音室和擁有56名理想品牌電腦室,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2000年4月30日,蔣孟雄、夏四海、被評為岱山縣首屆中小學學科帶頭人。
2000年5月,學校組織教研組長和部分教師赴寧波鎮海中學等學習、參觀取驗
2000年7月,學校高考210名,196名上線,重點28人,本科111名,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2000年7月,學校最後一屆初中學生畢業。
2000年9月,學校正式轉軌為高級中學。
2000年9月,學校被評為縣局系統級先進集體,張志岳、樓世樓、劉世福、江愛國被評為標兵級先進教育工作者,李亞軍被評為德育先進工作者,黃瀛倫被評為金蘋果獎。蔣孟雄被評為市優秀教育工作者,被評為新世紀學術學校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2000年10月21日,第二十七屆運動會召開。
2000年10月30-11月1日,學校中層赴寧波北侖中學等學習參觀,
2000年11月29日,學校被市局確認浙江省A級普通高中,該校辦學水平進一步提升。
2000年12月,學校為各間教師辦公室配置電腦一台。 2001年
2001年2月11日,孔存光、李勝娣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9位老師晉升為一級教師。
2001年5月8日,衢山經管委,聘任姜海斌同志為大衢中學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聘期一年。
2001年高考,210名考生,196名上線,重點28名,本科以上111名,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2001學年度共有17篇教師論文在省市級獲獎,有6篇論文在省、市級雜志發表有四位教師在市級優質課比賽獲獎。
2001學年度,在學生各級各類競賽中,共有9人次獲市一等獎,16人次獲二等獎,25人次獲三等獎。縣二等獎3人次,三等獎3人次。
2002年
2002年1月16日,召開第六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2002年6月28日,學校評選了張優雅等十位學生為二00一學年度「十佳學生」。
2002年6月,隨著高中招生進一步放開,學校出台了2002年招生辦法和高一學生招生政策。
2002年9月1日,學校舉行第十三屆「陳伯源獎學金」頒獎大會。
2002年9月5日,學校被評為縣教育先進集體,姜海斌同志被評為縣教育先進工作者。
2002年9月6日,宋付縣長、劉付局長一行來該校教師節慰問。
2002年9月14日,學校校園網正式開通,辦公室電腦開始上網。
2002年9月30日,校園廣播系統開通。
2002年10月,湯靜波老師在縣教育系統「立師德、鑄師魂」主題演講賽中榮獲二等獎,沈世峰、周國峰榮獲徵文二等獎。
2002年10月18-19日,學校召開第二十九屆運動會。
2002年10月23日,夏四海被評為省會考先進工作者。
2002年12月16日 ,姜海斌、李亞軍、陳偉斌普升中學高級教師。
2002年12月27日,舉行新年越野賽活動。
2002年12月18日,學校舉行教研周活動。
2002年12月20日,中共衢山鎮委員會任命姜海斌同志為大衢中學校長,陳偉斌同志為大衢中學副校長。
2003年
2003年1月11日,學校工會進行換屆選舉,選舉盛臣康為工會主席。
2003年3月,學校召開第十一次學生代表大會
2003年3月,學校成立第四期學生業余黨校,共有學員73名。
2003年5月,縣委書記王忠志同志視察該校,親自為該校量地重建選址。
2003年9月9日,縣委縣政府各局領導來該校進行教師節慰問。
2003年9月,朱松平老師被評為市「師德標兵」。
2003年9月18-19日六校教研活動在該校舉行。
2003年10月10日,縣教育局任命姜海斌為大衢中學校長。
2003年10月30-31日,高中歷史會考教研活動在該校舉行。
2003年12月張碧濤等四位同志晉升為高中級教師,李群燕、邱引夫為一級教師。
2004年
2004年1月11日,學校舉行「林祥成教育基金」授獎儀式,縣委常委、衢山鎮委書記周建躍等出席。
2004年3月6日,召開教代會,選舉張志岳為工會主席。
2004年4月23日,學校「生數組」被評為舟山市青年文明號。徐岱軍老師被市團委評為「優秀團員」和「優秀青年崗位能手」。
2004年8月13日,衢山鎮黨委批復學校黨支部換屆選舉,姜海斌任書記、范志平副書記。
2004年9月4日,學校舉行第一屆林祥成基金、第十屆陳伯源獎學金頒獎大會。
2004年9月,姜海斌老師被評為市「優秀教師」。
2004年9月,朱松平被任命學校副校長。
2004年10月18日,市地理教育年會在該校舉行。
2004年11月18日,省督導室領導一行2人在市局領導的陪同下來該校檢查工作。
2004年11月4日,市高中段年度考核小組來該校考核。
2004年12月10日,白泉中學理科教師來該校聽課交流。
2004年12月13-20日,第十五屆教研周舉行。
2004年12月13日,學校安裝中央電教館遠程教育網路系統。
2004年12月26日,市物理教師示範課在該校舉行
2004年12月29日,舉行元旦文藝會演
2004年12月31日,學校被評為「舟山市綠色學校」。
2004年12月,學校18間教室全部安裝多媒體設備,使該校教學信息化檔次為大提升。
2005年
2005年1月5日,省教育廳委託市教育局俞月明、季剛等一行四人在縣局王靖軍副書記和鎮委領導的陪同下,對該校進行省三級重點高中驗評。
2005年1 月,學校被省教育廳核准為省三級重點高中。學校辦學檔次得到提升,幾代「衢中人」夙願終於得以實現。
2005年1月8日 華師大教授應俊峰和莘格中學副校長高彩霖來該校講學。
2005年1月,學校在2003-2004學年度市高中段學校考核中榮獲優秀。
2005年1月,學校校辦工廠「大衢印刷廠」正式注銷。
2005年3月,學校召開第六次團代會和第十三次學代會,產生了張平(代書記)等四名成員組成的大衢中學團委,選舉了夏巧虹學生會主席等新一屆學生會成員。
2005年4月至6月,姜海斌校長參加教育部組織的高中校長培訓班,由朱松平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2005年6月,學校高考再創輝煌,286名考生,上線283名,上重點線33名,上本科136名,創歷史新高,充分展示了大衢中學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
2005年6月9日高中政治課優質課選拔賽在該校舉行。
2005年6月,學校「自主管理」被評為市縣德育特色項目。
2005年7月,姜海斌同志被評為舟山市優秀共產黨員。
2005年8月18日,姜海斌校長離任,朱松平同志被任命大衢中學校長。
2005年9月,學校舉行第十六屆陳伯源獎學金、第二屆林祥成教育基金頒獎大會,邀請了陳伯源獎學金代表陳匡遠先生出席。共發放64500元獎金,獲獎達168人次。
2005年9月,朱松平被評為舟山市第七屆教育管理與保障先進工作者;何文軍被評為縣教育先進工作者;汪蝶芬、張傑、李群燕、洪軍華被評為縣系統級先進工作者;方建福、王三盼被評為縣系統級德育先進工作者。
2005年9月,徐燕芬副縣長率團進行教師節慰問。
2005年9月,寧海中學陳振偉老師來該校支教,擔任高一物理教學。
2005年9月,學校新分配徐傑等5名教師,調入1名教師,支教1名,調出姜海斌等3名教師,自動離職5名,辭職1名,退休1名。共計教職工73名,其中專任教師61名。
2005年10月,學校舉行第三十二屆田徑運動會。
2005年11月,學校被市教育局核准為三星級學校。
2005年12月,學校舉行第十六屆教研周。
2005年12月,何文軍、張傑、洪軍華、汪蝶芬四位教師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李密芬、張娜、趙志芬晉升為中學一級教師。
2005年12月,學校投入近十萬資金對教師辦公室電腦進行更新。
2005年12月,朱松平、樂加軍二位教師被評為縣A級教師,張志岳、何文軍、費海斌、洪軍華、黃寅五位教師被評為縣B級教師。
2005年,學校被評為縣學校安全工作考核優秀級、縣學校藝術教育先進集體、縣學校衛生工作先進集體、縣三項主題活動先進集體等,學校網站被評為市中小學優秀網站,音體美組被評為市教工會工會小家等。
2005年,學校教師共有28篇論文、案例和作品在省市各級獲獎。有10位教師在省市優質課比賽獲獎。
2005年,在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都取得較好成績,共獲省二等獎2 名,省三等獎1名,市一等獎10名,市二等獎20名,市三等獎25名,縣一等獎2名,縣二等獎6名,縣三等獎12名。 2006年
2006年1月,朱松平老師榮獲舟山市第三屆「十位群眾最滿意教師」的光榮稱號。
2006年1月,學校召開第八屆一次教職工大會,修改了學校各項制度。
2006年3月8日 普陀區教育局副局長攜高中段校長教導一行9人來該校學習參觀。
2006年3月8日 縣局督導來該校進行「縣學習型學校」驗收。
2006年4月,學校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
2006年5月9日 市教研中心來該校調研。
2006年5月12日 縣檔案局、縣局辦公室,來該校檢查檔案工作。
2006年5月23日 市德育特色試點學校驗評。
2006年5月,衢山(在該校)設立高考體檢站,結束了衢山考生高校招生體檢跨洋過的歷史。
2006年6月,新一屆學生業余黨校成立。
2006年6月,學校在生源較差的情況下,高考仍然取得較好的成績,
2006年7月,學校舉行歡送會,送別寧海中學支教教師陳振偉。
2006年9月,高一開始實施新課程,學校成立了相關新課程領導小組和各項工作小組。
2006年9月,寧海知恩中學教師應賢玲來該校支教,任教高一化學。
2006年9月,要校教師又有變動,調入1名,新分配4名,支教1名,借入1名,調出3名,自動離職5,辭職1名。在編教職工68名,其中專任教師58名。
2006年9月,學校被評為縣教育局系統級先進集體,張志岳被評為市師德標兵,孔靜波被評為市海島園丁獎,徐岱軍被評為縣優秀教育工作者, 王三盼、樂兆芬、柴松意、李群燕被評為縣系統級優秀教育工作者, 費海斌被評為縣系統級德育先進工作者,張信軍被評為縣系統級藝體先進工作者。
2006年9月,學校舉行第十七屆陳伯源獎學金、第三屆林祥成教育基金頒獎大會。共發放近4萬元獎金,獲獎達143人次。
2006年10月,學校舉行「感恩演講」比賽活動。
2006年10月,校長朱松平、校長助理張志岳赴寧波出席寧波同鄉聯誼會。
2006年10月,學校舉行第三十三屆田徑運動會。
2006年10月,朱松平同志被評為縣優秀人才。
2006年11月,徐岱軍、王三盼、李群燕、張信軍四位教師被評為縣教壇新秀。
2005年12月,學校舉行第十七屆教研周。
2006年12月,邱霞梅、柴松意老師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齊娜、王波芬老師晉升為中學一級教師。
2006年12月,學校團委舉辦「我為衢中發展獻一計」座談會。
2006年12月,陳海波局長陪同徐燕芬副縣長來該校調研。
2006年12月,學校爭創省三級檔案工作正式啟動。
2006年12月,學校舉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歌詠」比賽活動。
2006年12月,學校被評為縣級平安學校,市治安安全先進單位和市學習型先進學校。
2006年,大衢中學工會被評為縣教育系統工會先進集體,大衢中學語文組被評為縣教育系統工會先進工會小家,大衢中學團委被評為衢山鎮優秀先進團組織。
2006年,共有24篇教師論文在省市級獲獎,6名教師在市優質課比賽中獲獎。
2006年,在學生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共獲省二等獎2 名,省三等獎1名,市一等獎3名,市二等獎18名,市三等獎29名,縣一等獎2名,縣二等獎7名,縣三等獎4名。
2009年8月,大衢中學與島斗初中合並成立新的大衢中學,學校遷至具有現代化一流設施的新校區(原島斗初中校址),成為舟山市規模最大的農村完全中學。

熱點內容
高中代課老師 發布:2025-01-22 08:09:16 瀏覽:952
我把老師壓在身下 發布:2025-01-22 08:05:39 瀏覽:690
聲樂教學反思 發布:2025-01-22 07:20:12 瀏覽:567
教師工作態度 發布:2025-01-22 07:05:50 瀏覽:350
數學試卷七年級上冊 發布:2025-01-22 06:33:28 瀏覽:13
期初班主任 發布:2025-01-22 06:26:57 瀏覽:511
班主任趴窗檯 發布:2025-01-22 05:45:33 瀏覽:459
童創教育 發布:2025-01-22 05:02:09 瀏覽:883
no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04:12:06 瀏覽:108
撒嬌舞教學 發布:2025-01-22 03:23:27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