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中學生科技論文

中學生科技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18 18:14:39

『壹』 初中科技小論文600字

學術堂整理了一篇600字的初中科技小論文,供大家進行參考:

星期天早上,我打開冰箱拿雞蛋,准備煎一個荷包蛋。我猛地一拉,發現橫卧的幾只雞蛋經不住猛烈的搖晃,流出了鮮艷的蛋黃和透明的蛋液。而豎卧的雞蛋卻完好無損。這是為什麼呢?我跑去問正在看報紙的爸爸,爸爸說:「你自己做個實驗就明白了。是這樣做的...」

我為了探個究竟,照爸爸說的做了一個小實驗:我拿了一大團橡皮泥,分成四小團。上面豎直放上四隻雞蛋和一塊木板,再放上《新華字典》和《小學生作文》兩本書。讓我驚訝的是,結果雞蛋毫發未損!我想如果雞蛋是橫放又是什麼結果呢?動腦不如動手,我就在橡皮泥上橫放了四隻雞蛋。哎!讓我沒想到的是:剛放上一本《新華字典》,雞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這幾只雞蛋的殼剛好是薄的呢?不如換別的蛋試試看!但結果還是一樣。我再想:一邊放豎的蛋,一邊放橫的蛋,在橫放的雞蛋下墊點橡皮泥,讓這兩只雞蛋一樣高,結果又是怎麼樣呢?我又做了個小實驗,結果放上一隻鉛筆盒,原封不動,又放上一隻瓷盤,橫放的雞蛋「啪」地一聲就碎了。

這是為什麼呢?我仔細思考:這蛋是不是都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我這想法是對還是錯呢?如果是對的,為什麼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我一下子想出了好多問題。後來,我翻翻科學書,查了查資料,又問了問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我的想法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把雞蛋橫放,一壓就破了,如果把它豎起來,就不易破,這說明同樣的材料的強度大小,決定於形狀的不同。這就像拱橋和平橋,兩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經過做這個實驗,我養成了遇見問題就要仔細思考,爭取弄懂的好習慣。

『貳』 關於中學生科技論文!急!

給全國十五,六種學報,雜志審稿佔用了我業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每年的審稿量少說有100篇.近年來,覺得稿件質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幾年開始審稿時,一審的通過率在90%以上;這一年來大概只有20%,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後再審的約佔60%,不能錄用的約佔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麼都看不慣;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實在是近來稿件質量滑坡太明顯.
有一次,在某學報編輯部開座談會,主題是如何提高學報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質量要高,這是大家公認的.大家對近年來稿件質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於原因,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同志認為是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有的同志認定為是論文數作為指標被定在某些對個人或單位的評價體系中,造成單純追求數量而粗製濫造.應該承認,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問題並不以我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應該看到,作者隊伍的年輕化是必然趨勢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作者正處在創造力旺盛時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證.我認為,論文質量下降從面上看嚴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訓練不夠.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因此,我把在審稿中碰到的問題總結了一下,希望對一些作者寫作有所幫助.
一,科技論文的內容
中學時就學過,文章的體裁最主要的有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記敘文說的是某一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也可以加點作者的感想.議論文要說的是對某些問題的論點和為證明論點的正確性而做的求證工作,即提供論據,進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因此,這兩種體裁是很不相同的.還有一種接近議論文但嚴格說來不算議論文的體裁是只對某些問題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感,雖有觀點但並不刻意去證明觀點的正確性,這種文章屬於散文中的隨筆,本文即屬於這種文章.
科技論文應該是議論文,至少應該有觀點.通俗地說,科技論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是什麼",而是"怎樣做" 和"為什麼",對於"怎樣做"的文章,最好要有"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內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特別是在做了某個項目的研究後的總結性文章,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很少去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可能是這樣寫很順,因為工作是他(們)做的,過程很清楚,用不著費勁就可以說明白.這樣的文章深度不夠.近年來軟體受到大家重視,但軟體類的文章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加之軟體的頭緒一般很多,要說明白了,不分粗細,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點霧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論文不是工作總結,也不是說明書.
論文內容的正確性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不同領域的出錯情況很不相同,很難概括.然而,有五點是應該注意的:
⑴ 要有創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創新,是很多刊物考慮錄用的最主要出發點,特別像《中國科學》這樣的權威性刊物,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錄用.可以說,創新有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兩種.工學類論文中,原始創新比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演算法,或是以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屬於集成創新.雖然這也是可取的,但論文必須雄辯地說明採用採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結果.有一篇論文寫基於Hermit樣條的彩色圖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並沒有錯,但有兩個結論有問題.一是說用Hermit樣條對提取的間斷的道路標志線擬合後可以得到連續的標志線,實際上,一般的三次樣條或多項式擬合也能解決這個問題;二是說Hermit樣條更適於表達圖象上的彎曲的道路標志線,但是沒有數據表明為什麼其它的擬合曲線就不適合.這樣一來,雖然別人在道路提取中沒有用過Hermit樣條,這篇論文的新意也就盪然無存了.
⑵ 論文的寫法一定要突出重點.有篇文章談及機器人的靈巧手,這個項目本身做得不錯,但這篇文章把靈巧手的結構,手指驅動,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說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說得不透徹,沒有深度.如果這篇文章能集中論述尺寸受限制的靈巧手的驅動,就要好得多.還有一篇談遙在技術的文章,先泛泛地講了微型攝像頭的結構,再從一些書上摘錄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間又沒有有機聯系,這樣的文章根本沒有內容.如果集中論述在視覺系統微小型化中所解決的問題,恐怕還能寫出點東西.
⑶ 論文的內容要真實,正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弄虛作假是良好的科學道德.如果讓人看出虛假的東西,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寫控制演算法的文章,對演算法做了模擬.模擬時用的關節角函數是q=0.1sin(3πt),周期顯然是(2/3)s,而做出的模擬曲線的周期卻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這樣的結果至少使人懷疑作者並沒有真正做了模擬.
⑷ 關於綜述性文章.綜述性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前人對某一專題做過哪些研究,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對這一專題繼續研究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綜述性文章實際上是比較難的,需要佔有大量資料,而且,對資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高屋建瓴.千萬不要看了幾篇發表過的論文就寫綜述.
⑸ 關於論文中的公式.科技論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導的正確固然很重要,但也並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導過程寫清楚.有的文章雖然寫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對公式中所用符號的說明,不注意說明公式的適用條件,這樣的公式是沒什麼用的.有一篇文章論述以三條人工肌肉作為作動器的並聯機構,作者試圖建立它的數學模型,前面寫出了人工肌肉輸入氣壓與肌肉長度的關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後就說把前一式與後一式相結合,得到一個非線性的狀態方程,把它作為數學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數,顯然是與機構及肌肉參數有關的,作者恰恰沒有寫出系數與參數的關系,這就使人懷疑這個模型是不是推導出來的.即使是,這樣的模型只是通式,沒有用處.
二,論文的標題
論文的標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應該與文章的內容非常貼切.這一點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標題過大;有的又過於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服務機器人仿人手臂運動學研究",內容是作者在研製一種服務機器人時對一種七自由度手臂運動學所做的分析."仿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這種冗餘自由度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這樣的解法並不只能用於服務機器人.如果把標題改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運動學的一種解法",則既有學術意義,又兼顧了作者的研究項目.還有一篇論文的題目是"登月機器人關節潤滑技術的研究",內容是一種固體潤滑膜的制備和特性.論文的題目太大,而且,如果題目中就明確提出登月機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擬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溫,強粉塵環境中的實驗,目前尚無條件.如果將題目改為"MoS2基固體潤滑膜制備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縮小了范圍,又避開了尚不能進行的實驗.還有些論文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例如,有一篇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仿人機器人的動態行走控制",行走有靜態的嗎 肯定沒有,連原地踏步都是動態的.這樣的標題豈不讓人笑話
三,摘要
摘要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摘要應寫得簡練,只需說明寫論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結果即可.寫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沒用的話.例如,"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應用領域更加廣闊,某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之類的話就沒有用.
四,引言
論文引言的作用是開宗明義提出本文要解決的問題.引言應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有的寫機器人的文章,一開始寫捷克一作家寫的戲劇中一個機器奴隸叫Robota,美國1950年製造了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這就繞了太大的圈子,有點"言必稱希臘".
很多論文在引言中簡要敘述前人在這方面所做過的工作,這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對前人的方法提出改進的文章更有必要.應該注意的是,對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斷章取義,如果有意歪曲別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優點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論文中,對前人工作的概括應盡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這類段落了.
文獻的引述要正確.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獻,別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時不注意正確性,就可能以訛傳訛.有一篇談遙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國《自然》雜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兩地進行遙操作,從操作端發出操作命令到執行端反饋回信息只用了150μs.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電波直線傳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後來查明是作者引用時單位寫錯了.如果文章發表了,以《自然》雜志的權威性及這篇文章作者的影響力,這個錯誤的數據肯定還會接著被引用.
一些論文也開始引用互聯網上的文獻和消息.網上文獻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們曾用裝甲車為某試驗基地研製了一台遙控靶車,在《兵器知識》上曾有過報道.由於某些內容不便公開,對文章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這個消息到了網上卻變成了"我國研製成功遙控裝甲車","螞蟻"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網上的消息,一定要通過其它渠道對消息進行核實.
不少論文在引言中還說明了文章的結構,雖然話不多,但並非很必要.對於學位論文,因篇幅大,在緒論中交代一下整個論文的結構是應該的.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就沒有這個必要.
五,實驗驗證
論文中的實驗的目的是驗證論文提出的理論或方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個階段我不太同意把模擬叫做實驗,但隨著模擬技術的進步,至少它可以成為一種驗證的手段.
理論的正確性並非總是要用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用公認的定理證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驗證.
方法可行性的驗證相對簡單一些,實驗只要說明所用的方法解決了問題即可.
方法(特別是演算法)有效性的驗證在很多論文里做得不好.所謂有效性,應該是比別的方法更快或更簡單地解決了問題,或是計算復雜性低,或是計算速度更高,或是佔用的內存小.要說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較,不能"老王賣瓜";二是要有相應的數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論文中的實驗往往是一種為說明問題而專門設計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要說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設法將它孤立起來.
我曾連續審了四篇關於構建機器人模擬球隊的論文.這四篇論文除了敘述性的內容偏多以外,寫得還是不錯的.文章的內容涉及個人技巧,決策機制及整體協調,並不重復.而且,球隊兩次參加了機器人足球世界盃模擬組的比賽,都取得亞軍的好成績.這就是說,在構建球隊時代所採取的技術措施還是有成效的.但是,這四篇文章都用參賽對陣的得分來說明技術措施的有效性,這是不合適的.因為,足球賽的成績只是一種排名,只說明參賽隊實力的相對強弱.如果對手的實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軍,也不能有效地說明自己所採取的措施是正確的.而且,如前所述,一個隊能否取得勝利與個人技巧,決策能力,整體協調等多種因素有關,取得較好成績倒底是哪個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說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兩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賽結果來說明不相同的技術措施的作用,顯然也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對同一對手以採取論文中的措施和不採用這種措施進行兩次比賽,則比賽的結果就能較好地說明這種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論文由於各種原因不能用嚴格的理論證明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暫時做不了實驗,於是就用模擬的方法來說明.這時應注意的是,盡管文章中只能給出個別的模擬實例,但做模擬時應該盡可能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多做一些實例,因為,用一,兩個實例的模擬結果說明的結論很可能被另一個實例推翻.有一篇論文要在相互距離已知的幾個點中尋找一條最短的遍歷路徑,論文的篇幅很長,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對,但沒有證明.最後用了一個實例做模擬.我在審稿時寫了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與論文方法所得的結果一致.這樣一來,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雖然不錯,但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六,結論
結論中出現的問題不太多,不過精彩的結論也不多.由於Word等文字處理軟體提供的"復制","粘貼"的方便,論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話也就被拷貝到結論中,還沒看到結論就知道結論說什麼,這樣的結論已經沒味了.不過偶爾也碰到"過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問題在結論中突然冒了出來.比較罕見的情況是,有的論文的結論把文章中的論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筆寫字的時候,常聽人說"字是人的臉面",意思是說,一手好字會為你增添光彩,看著也舒服.現在,論文上的字都是列印機打出的印刷體,文章是不是通順就很突出了,也就成為"人的臉面"了.俗話說"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問題太多,念不順口,作者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好.
送審稿中,比較突出的文字,標點方面的問題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裡,說到哪裡,語氣,語意不連貫.
⑵ 語意重復,用詞羅嗦,不善運用代詞.
⑶ "而","故","然","其"之類的虛構詞用得別扭.
⑷ 技術術語使用不當或生造術語,這是在論文中最不應出現的文字問題.如果某一領域的名詞術語已經有了國家標准,雖然這類標准一般是推薦性標准,但也應首先使用標准核定的術語,為的是與別人有"共同語言".在論文中不應使用俗名,即使這樣的名詞已被較多的人使用.術語是有內涵的,在制定術語標准時,對收納的每條術語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果在論文中不得不創造一條新的術語,對它的內涵一定要說清楚,要有嚴格的定義.我對一篇論文中的"軌跡跟蹤控制"提出過質疑.表面看來"跟蹤控制"還說得過去,細想想,能與"控制" 相連的無非是兩類詞,一是對象,如"溫度控制","壓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軌跡跟蹤控制"是什麼 "軌跡跟蹤"既不是控制對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實際軌跡對期望軌跡的跟蹤正是對運動軌跡進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軌跡跟蹤"和"軌跡控制"都是可用的術語,而"軌跡跟蹤控制"則站不住腳.還有,在學術性文章中不應使用"電腦","光碟"這類商業化和港台化的名詞.
⑸ 亂用標點符號.錯得最多的是句號,或是長句不斷,或是斷句不當.最不容易用錯的只有問號和感嘆號.
⑹ 近年來有個很時髦也用得很濫的詞"基於".有時侯翻開一本雜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標題有"基於"二字."基於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應該說"基於"一詞翻譯得還是不錯的."基於規則的系統"比早年譯的"規則基系統","以規則為基礎的系統" 聽起來要順耳一些.問題是要把"基於"用得必要,得當.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來追求文皺皺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礎上",X就應該是個可以被當做基礎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一篇文章用了"基於任務級……",這個"任務級"就不是實在的東西.還有一個用得不當的詞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沒有智能的東西也被帶上了這個帽子.
其實,解決文字方面的問題並不難.作者在寫完文章後只要念一,兩遍,大部分文字問題都可以發現.不過,如果作者在口語表達上就有不規范的地方和固癖,這樣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問題
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用英語寫作論文當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還不具有用英語思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寫中文稿再譯成英語,這樣至少能避免直接寫英文稿時容易出現的語意不連貫的問題.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現的用詞問題是:
⑴ 按漢語硬譯,形成所謂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大會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這類"洋涇浜",硬譯的情況還是常見的.有一篇論文把"車載的"譯為"tank-load",其實,單詞"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車載.
⑵ 介詞的使用不當,用"of","to"較多,其它介詞用得少.
⑶ 代詞"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後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單調,喜歡(或不得不)用"to be"構成句子.
⑸ 不注意動詞的詞性.有些動詞既可是及物動詞也可是不及物動詞,應該優先用不及物動詞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動詞的被動語態成句.
⑹ 冠詞"a","the"的使用不當,尤其容易忘記使用定冠詞"the".
⑺ 不注意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主,謂語的人稱配合.
⑻ 論文中的用詞應該比較正式,盡量少用一詞多意的詞,例如,口語中"get"有"獲得"的意思,但論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使英文稿帶有"中國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謙虛,在文章的結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點,說在今後的研究中會逐步克服這些缺點.外國人就不會這么說,他們總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點,也會說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紹中非要在"教授"後面加個"博士導師",外國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導師的教授是什麼樣子.
九,論文的署名
毫無疑問,論文的第一作者應該是執筆者.這不僅體現了對他勞動的尊重,而且有對文章的責任.
不少文章是在讀的研究生寫的,導師的名字署在後面,這無可非議.但是,從有些文章可以明顯看出,在投稿前導師並沒有看過.甚至有的文章已經發表,導師還不知道.這種情況不好.導師即使在成文前參加過意見但成文後不看,這是導師沒有負起責任;如果學生在導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署上導師的名字投稿,從好的方面理解是對導師的尊重,從不好的方面理解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來論文署名還有人數增多的趨勢,甚至一篇不長的文章署了五,六個人的名字.這種情況在某個項目的總結性文章中比較多見.誠然,項目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的主意是很難分清楚的,但是,論文不是工作總結,在寫論文時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於在署名時多寫幾個人送人情或者寫上根本沒有參加工作的領導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應提倡的風氣.
十,如何面對審稿意見
一般來說,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經過一次技術性審查,英文稿還有一次文字性審查.這種審查通常是學報或雜志的編輯部聘請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編輯部的責任是統一論文的格式,審查文字,處理審稿意見.審稿人的責任是對論文的創新性和正確性進行審查,審稿意見一般應包括為提高稿件質量而應做的修改的建議.
作者對審稿人提出的審查意見首先應很重視,考慮他為什麼要提出這些建議.審稿人的意見畢竟是來自一個旁觀者的意見,俗話說"旁觀者清",他的意見總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覺得審稿人沒有讀懂自己的文章(我並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對他的意見也就不認真考慮,這是不對的.審稿人是論文的第一讀者,如果他都沒有讀懂,作者也得考慮自己的文章有什麼問題讓人家不懂,否則發表後如何面對更多的讀者
當然,對審稿意見也要分析.雖然編輯部聘請的審稿人是同領域的專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領域很寬,審稿人可能並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個具體專題,提出一些並不十分中肯的意見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去做.
審稿後,如果要對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應付審稿人.我給某學報審過一篇關於類剛毛表面減阻效應的論文,一審時我提出了一些問題要求改後再審,作者的態度倒也是謙虛的,承認所提出的問題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關鍵的問題是對實驗的疑問,作者就有點敷衍,將實驗結果用與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種曲線形式表現出來,而這種曲線明顯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實驗結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問,提出修改後再審.第三稿中,作者又換了一種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後來,這篇稿件再也沒有出現過.
不少編輯部對審稿採取了雙盲制,即審稿人不知道論文的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不管這種制度的出發點是什麼,我認為它把作者和審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編輯部甚至只將審稿人的部分意見轉述給作者,這樣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為提高稿件質量的障礙.既然是做學問,就不應該有所顧忌.
有的雜志的編輯部似乎不審稿.你剛把稿件發過去,它就來函說擬在某期發表,要寄版面費.這是不負責任的編輯部,應該離遠點.
說到標題,本文的標題也太大了,不過,本文只是隨筆,用這樣題目是追求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並不是說,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這些事就能寫出好論文.打個不十分准確的比方,論文好比一棵樹,內容是它的主桿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標題,引言,實驗,文字等等,或許可以算是一部分葉片,這棵樹植根於真才實學的沃土上.要想寫好論文,刻苦鑽研,增長學識才是關鍵,論文是用心血澆灌出來的.
回答者: 三角褲賣來賣去 - 經理 四級 8-14

『叄』 中學生科技小論文格式

一、 選好課題
撰寫科技小論文,首先要考慮寫什麼,也就是課題的選擇。選擇課題是寫好論文的關鍵。要注意以下原則:價值原則,即選題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要對其他的同學有啟發、指導和參考的意義;可行原則,指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個人的專業知識、理論修養、知識面、手頭資料、實驗條件、周圍環境,不可貪大求深,應該量力而行;新穎原則,指課題應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過但未解決或完全解決,要注意「文貴創新」。
二、 擬定題目
文題如目,好的題目能夠叫人拍案叫絕,一眼難忘。它好似推銷產品的廣告詞,對吸引讀者起著關鍵作用。
好的科技小論文題目要講求三個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題目要用精練的文字將論文內容確切的揭示出來。如某位同學撰寫的科技小論文的題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濃度》,一看題目,就可以知道論文闡述的內容,一目瞭然。小,指的是題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隨之明朗,容易寫得集中、緊湊。題目過寬,往往由於我們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圍窄,專業知識不深,而難以駕馭。如某位中學生撰寫的科技小論文的題目是《靜電除塵黑板擦的研究與製作》,題目小且具體,學生可以作深刻的闡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題目中透露出新鮮的立意。選題新鮮,才有閱讀價值。沒有獨特的見解,沒有新的發現,即使表達再好,論證再有力,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三、 寫好開篇
文章開頭處於定調的特殊位置,歷來為寫作者們重視。古人雲:」若起不得法,則雜亂浮泛」。開頭部分雖短,卻是全篇的有機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緒和對眾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筆之前必須對全篇有總體把握。
科技小論文的開頭,不一而足,並無固定的格式,但卻有章法可循,這就需要對各種開頭的技法細加領悟,根據寫作實際靈活運用。
1、 例題引路法
寫作科技小論文,開篇引題,顯示了研究問題的實在性,激發讀者順藤摸瓜的願望。如某同學撰寫的《一道容易解錯的力學題》一文,作者開頭就擺出了一道同學們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錯的力學題,並將錯誤的解答過程陳述給讀者,引起讀者的強烈的興趣,而急於讀完全文,以知道這道題究竟錯在何處。
2、 揭示背景法
將研究的問題,放置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讓讀者在較高的層次體味其研究的意義乃至方向性。如《鄉鎮工業環境污染防治對策》一文是這樣開頭的:「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使農村經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在一些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伴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影響日益突出。
這一開頭就將研究的問題與命題的發展趨勢,當今鄉鎮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影響緊扣一起,使人們認識到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
3、 指出危害法
許多爭鳴、糾錯的小論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讓人們驟然心驚,曉知解決問題的緊迫性。
4、 概述論點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將主要觀點集中呈現給讀者,給人一種整體感,這無異於交給讀者一串鑰匙,往下閱讀便是嘗試去打開一扇扇大門。
5、 設置疑問法
設置疑問主要是給讀者留下懸念,讓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迫不及待地關注研討的問題。
以上是寫好科技小論文開頭的五種方法,值得說明的是開頭的方法不勝枚舉,且各種方法常常是有機結合,滲透並用。
四、 分述要點
經驗材料繁多復雜,怎樣使它們井井有條地統一於中心論點呢?在小論文的主體部分,採用分條論述的方法,往往得心應手。這種寫法的好處是條理性強,層次清楚,給人全面深刻的立體感。當然,每個觀點,都必須是深思熟慮的結晶,概述性要強,客觀性要強,創新性也要強。
五、 用好材料
科技小論文不是簡單地將手頭材料羅列成文,深透的說理,規律的導引是其本質特徵。觀點和材料是相輔相成的,論文的價值體現在論題的價值,論題的價值又通過材料的論證體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就會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論文

『肆』 中學生科技論文 800~1000字

中學生科技論文

範文1:樹干為什麼是圓的

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偶然發現,樹乾的形態都近似圓的——空圓錐狀。樹干為什麼是圓錐狀的?圓錐狀樹干有哪些好處?為了探索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分析研究。
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我查閱了有關資料,了解到植物的莖有支持植物體、運輸水分和其他養分的作用。樹木的莖主要由維管束構成。莖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質部木纖維承擔,雖然木本植物的莖會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莖的木纖維數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樹木莖的橫截面面積一定。接著,我們圍繞樹干橫截面面積一定,假設樹干橫截面長成不同形狀,設計試驗,探索樹干呈圓錐狀的原因和優點。
經過實驗,我們發現:(1)橫截面積和長度一定時,三稜柱狀物體縱向支持力最大,橫向承受力最小;圓柱狀物體縱向支持力不如三稜柱狀物體,但橫向承受力最大;(2)等質量不同形狀的樹干,矮個圓錐體形樹干承受風力最大;(3)風是一種自然現象,影響著樹木橫截面的形狀和樹木生長的高矮。近似圓錐狀的樹干,重心低,加上龐大根系和大地連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穩度更大;(4)樹干橫截面呈圓形,可以減少損傷,具有更強的機械強度,能經受住風的襲擊。同時,受風力的影響,樹干各處的彎曲程度相似,不管風力來自哪個方向,樹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樹干不易受到破壞。
以上的實驗反映了自然規律、自然界給我們啟示:(1)橫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狀物體,具有最大縱向支持力,其形態可用於建築方面,例如角鋼等;(2)橫截面是圓形的圓狀物體,具有最大的橫向承受力,類似形態的建築材料隨處可見,如電視塔、電線桿等。
在我的觀察、試驗和分析過程中,逐漸解釋、揭示了樹干呈圓錐狀的奧秘,增長了知識,把學到的知識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既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初步學會了科學觀察和分析方法。

範文2:皮鞋為什麼越擦越亮

每到星期天,我總要完成媽媽交給我的擦鞋任務。告訴你,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錢的來源哦!拿到沾滿灰塵的皮鞋後,我先把鞋面的灰塵擦掉,然後塗上鞋油,仔仔細細地擦一擦,皮鞋就會變得又亮又好看了。可這是為什麼呢
我找了同樣牌子同樣款式的新舊兩雙皮鞋進行對比觀察。我先用手觸摸兩雙皮鞋的鞋面,發現新皮鞋的表面比舊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舊皮鞋塗上鞋油,仔細擦過後,雖然亮了許多,但仍無法與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與鞋面的光滑程度有關呢?
我取來一雙沒擦過的舊皮鞋,在放大鏡下鞋面顯得凹凸不平的。然後,我再在皮鞋上圈出兩塊表面都比較粗造的A區和B區,A區塗上鞋油並仔細擦拭,B區不塗鞋油作空白對照。我發現A區擦拭後,表面明顯變光滑了許多,而且放在陽光下也比B區有光澤。為什麼兩者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呢?
我想到在物理課上老師曾經講過:影劇院牆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這樣可以使聲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讓觀眾不受回聲的干擾。同樣道理,光線照到任何物體的表面都會產生反射,假如這個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線就會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這個平面是光滑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來就不是絕對的光滑,如果是舊皮鞋,它的表面當然更加的不平,這樣它就不能使光線在一定的方向上產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沒有什麼光澤。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顆粒,擦鞋的時候這些小顆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讓鞋油塗得更均勻些,就會使皮鞋的表面變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線的能力也加強了。
通過實驗,我終於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範文3:醋對花卉有什麼影響

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調味品,花卉則能凈化生態環境,並美化我們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過,醋和花卉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懷著好奇心,開展了這個課題的探究。據富有種花經驗的人告訴我們,對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長,增加花朵,而且花艷葉茂。這一點我們在實驗中很快就證實了。
濃度不同的醋溶液,對花卉有不同的影響嗎?這是我們第二階段的實驗。我們選取長勢相同的滿天星、報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為四組,每組(三盆)各有三種花卉,分別編號、貼上標簽。同時,我們取食用白醋配製成1%(pH值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種濃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別給三組盆花固定噴灑一種醋液,第四組盆花灑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觀察記錄花卉的生長情況。
這項實驗的結果是:噴灑低濃度醋液(pH值≈6)對這幾種花卉沒有明顯影響;噴灑中等濃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顯長得比其他幾組好,花苞多,開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較濃艷,花期也延長了;噴灑pH值2-3的高濃度醋液後,反而使花朵過早凋萎。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可以告訴你:種花時適當噴灑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長得更好。不過要掌握好醋液的濃度,醋酸過濃則會傷害花卉。

『伍』 中學生科技小論文

答案

科技論文選題

『陸』 急!!!!中學生科技小論文!!

前些日子,我們物理課上學習了磁.
老師說:一些物體在磁體或電流的作用下會獲得磁性,這種現象叫做磁化.
磁化後也分磁化成永磁體或者電磁鐵.
永磁鐵就是能夠長期保持其磁性的磁體稱永久磁體,而電磁鐵則是再有電流通過時有磁性,沒有電流時就失去磁性。
學完以後,我對這種磁現象感到很好奇.
那麼磁現象究竟是不是真的?磁現象都有哪些?懷著這個疑問,我做了實驗.
一:
1:很普通的大頭針
2:隨便拿一根在頭發上隨便摩擦幾下
3:然後把大頭針插入一小塊泡沫中,以便浮在水面,
4:將插了泡沫的大頭針放進水中
當做完這個實驗後,我發現了大頭針居然能夠指示南北了!
很奇怪這樣也會成為指南針,一般人會很自然的想到摩擦起電,但是這里的大頭針是金屬的啊,不會起電的吧!那麼是如何實現磁化的呢?

晚上的時候,我習慣性的打開錄音機,習慣性的聽聽英語單詞,但是,錄音機發出的不是清脆悅耳的聲音,而是沙啞難聽的聲音!於是我讓爸爸查找錄音機是否有問題,奇怪的是錄音並沒有毛病,磁帶也沒有問題呀!難不成是我耳朵有問題?不,不會的。那一定是錄音機的問題!但為什麼錄音機會有雜音?以前不是好好的嗎?為什麼偏偏是這一天錄音機出現雜音呢?爸爸說:「你是不是在錄音機旁放了磁鐵?」我才恍然大悟,因為書包上分明有吸鐵石呀 。 為什麼 磁鐵放在錄音 機旁就會產雜音?
是不是這也是磁現象?
對於這個問題,我查找了許多資料,我發現:錄音機的磁帶上塗有特殊磁粉,而錄音機在錄制磁帶的時候,就將強弱不同的聲波轉化成磁訊號。在我們聽英語單詞的時候,這種磁訊號又被還原成了聲波。這樣,我們就能聽見錄制在磁帶上的聲音了。磁帶如果接近磁體,這時磁場的訊號就會附著在磁帶上,磁帶上的磁訊號就發生了改變,不同於原來的磁訊號了,這樣就形成雜音。

果真是這樣嗎?資料上的東西還不能全信,我們還得親手實驗才能得出結論。實驗的工具有:一塊較大的磁鐵,一台錄音機,一塊完好的磁帶。我先把磁帶放到錄音機里聽幾分鍾,然後把磁鐵放在錄音機旁再聽幾分鍾,你會發現磁鐵放到錄音機旁的確有雜音,距離越近,雜音越大,靠近時錄音機里的聲音變成了怪腔怪調,太逗了!當你把磁鐵拿走,錄音機的聲音又恢復正常了。
我不由得感嘆,磁真的是個讓人覺得變化無常,但是卻又樂趣非凡的東西.
以後我會繼續探索磁,尋找磁的秘密

『柒』 中學生科技小論文

1.彩色投影小磁針

磁針就是指南針。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小小磁針可以用來判斷磁場的方向。可是市場上出售的或上級部門調查撥的磁針用起來很不方便。老師在做磁場方向演示實驗時,同學們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師只好端著儀器走下來給同學們一個一個地看,很費時間。怎麼辦呢?經過同學們千方百計地想辦法,終於製成了簡易彩色投影小磁針,它既可以當指南針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學都能看見磁場的方向,為教學實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簡易的投影小磁針結構簡單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鋼針、大頭針、有機玻璃條和透明投影膠片材料製成。製作方法是:將兩根鋼針分別穿兩根鋼針上,兩根鋼針要注意平衡。再將透明膠片剪成尖形長片,用502膠粘住在鋼針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對稱,然後分別塗上紅綠兩種顏色。這樣磁針上部就完成了。將有機玻璃條鋸成塊形,再磨成圓形為磁針的底座,燙在圓形有機玻璃中間。注意大頭針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內凹處作為旋轉的軸承支孔。把軸承支套在針尖上,這樣磁針就會在針尖上旋轉。最後一片是將小磁針磁化,方法是將條形磁鐵S極從磁針中間部位向綠方抹過,這一方就是N極。這樣,小磁針就磁化好了。

把自製的小磁針,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瞭然地從幕布上看到磁場各點的方向。

『捌』 初一中學生科技論文

物理小論文

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科學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在汽車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的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范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透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的。
轎車上裝有太陽膜,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太陽膜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放射足夠的光頭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反射成的像在過的前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及時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上,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相遇路上的行人相混。
現在,人類所有令人驚嘆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網際網路、核電站、航天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期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並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後驚嘆不已的發展,為今後美好的甚或打下堅實的基礎。

『玖』 關於中學生科學小論文

論新時期的師生交往》

提到教師,人們容易聯想起的,往往是「蠟燭」,是「春蠶」,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更把教師的地位上升到神聖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師道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學生幾乎不可能對老師提出質疑。師生關系也是單純的長與幼、傳授者與接納者的關系。

現代社會,隨著民主、平等觀念的滲透,師生關系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和學生稱兄道弟」的大朋友式的老師受到歡迎。「賞識教育」的強調,一方面,肯定了鼓勵與贊賞對樹立學生自信心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卻也讓一些老師把對學生必要的批評和引導視為畏途。

逐漸顯現的「後喻文化」趨勢,知識更新的速度和傳播的多樣化,迫使人們必須終身學習,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無法再像從前一樣,以對知識的佔有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老師要怎樣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心理定位?新時期的師生關系又會表現出怎樣的特點?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我國歷史過程中,時而聖人化,時而卑微化,遺憾的是就沒有職業化。教師職業的要求,是向學生傳授人類延傳下來的文明,傳播先進的自然和人文理念,使年輕一代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弘揚創新,創造出更符合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教師傳授知識和傳播文明的主體功能常常被忽略,情感功能被過分強調,混淆了目標和手段之間的關系,造成教師非職業化傾向愈演愈烈。

綜觀優秀教師的報告會,他們幾乎發出同一個聲音———無條件地愛學生,而很少談及如何鑽研教育方法,如何學習教育教學最新成果。這是教師非職業化的結果,也是更多非職業化的開始。再沒有哪一個行業評選先進是以人際情感為標准,而忽略職業理論和職業技能本身的。這無疑會誤導教師的自我評價,也會使師生關系偏離正常軌道。

一. 規范交往模式

每一位職業人都會對自己的職業投注感情,而這種感情應該是客觀、理性和成熟的。年輕老師與學生年齡差距小是教育的優勢,但如果使用不當,又會造成師生交往模式混亂,影響到教師形象的確立。

在學生眼中班主任就是朋友、哥們兒,朋友之間「你有病,我有病」這樣的話使用率很高,絕無傷害的意味,而用在師生關系中則是對老師尊嚴的挑戰。

年輕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盲目隨和無原則的放任是對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自信,無論學生表面上多麼喜歡,內心都會對教師持審視或敬而遠之的態度,如果任由這種情緒蔓延,學生將不會配合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更大的危害,可能使學生缺乏對應有的社會交往規則的認識。

教師是學校教育思想和教學任務的執行者,從學校管理角度看,教師是學校和學生間的橋梁,教師可以保留對學校某些規則的個人看法,但絕不應該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學生。

有的老師工作很投入,但不算敬業,因為他並沒有真正地「敬」教育事業。學校在管理上可能會存在問題,但如果每個班的學生都根據自己的好惡任意而為,那麼學校將不再是學校。

作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面對沖突,如何處理矛盾,如何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而不是隨意宣洩不滿和對立情緒。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也是未來人際交往的一條重要原則。另外,國強老師處理問題的態度,可能會惡化他自己與同事的關系,這對他未來的職業生涯是很不利的。

教師工作的目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肩負著學生優良品質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是當你站在講台上才是教師,平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 恪守職業倫理

教師勞動的產品是成長中的學生,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知這個世界,而有的探究造成的挫敗感,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關注異性,女生會認為同齡的男生太幼稚,不懂感情,年輕的老師獨立、有學問、有包容心,非常容易吸引學生視線。如果教師不能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一點點的曖昧,對學生不合理的想法和做法沒有及時加以有效的提醒和控制,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年輕的老師一定要小心,不要讓自己在學生的心目中佔領不應有的位置。學生正處於這個多夢多思的年齡,無論他們做什麼都可以理解,但如果老師做出有違職業道德和職業倫理的事,則有不可推卸的罪責。

三. 明確角色認知

教師是學生心理環境中的重要他人,學生對教師會有許多敬畏,許多教師由此產生「救世主」情結,對學生生活的心理捲入程度過高。

有的老師不但關心學生在學校的表現,還關注著學生的生存環境。當發現學生的家庭出現問題時,比學生還憂心忡忡。老師的出發點是善良的,遺憾的是忽略了自己的社會角色,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介入,使許多問題尖銳化,並間接宣告了一個家庭的毀滅。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各自獨立的心靈空間,教師在情感上的「過度投資」,使學生喪失了自我隱私的保護能力,失去了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壓抑感和反叛。

心理捲入程度高,一方面表明心理獨立性發展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與職業區分開來;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知覺和人際交往技能,不會恰當地判斷一件事與自己的關聯程度,以及自己的行為可能給對方造成的影響。而這恰恰是職業人的大忌。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師生交往模式是一個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課題。今後我們將繼續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並進而在面上逐步推廣,爭取在研究和推廣中推進學校集體教育和課堂教學,並推進整個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改革!

『拾』 中學生科技小論文 要求800~1000字

什麼是液體的表面張力呢?


液體表面附近的分子由平衡位置向外運動時,因為外部空氣和蒸氣分子對它的斥力很小。不起顯著作用。它只受到內部分子的吸引力,因此使它恢復到平衡位置的作用力就沒有在液體內部時大,使得表面層里的分子振動的振幅要比液體內部分子的振幅大,一些動能大的分予就可能沖出吸力范圍,成為蒸氣分子,結果形成表面層里的分子分布比液體內部的分子分布稀疏,分子之間的距離就比較大(r>r0)、正是由於液面分子分布較內部稀疏,分子間距r>r0,分子間引力占優勢而產生了液體表面張力,由此可知,液體表面的張力實質是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合力,它指向液體內部,可見托起硬幣的力不可能是液體表面張力。那麼讓我們再來看看浮力吧。

熱點內容
香港林老師 發布:2025-02-06 18:12:04 瀏覽:516
嘉祥縣教育網 發布:2025-02-06 17:53:33 瀏覽:774
流鼻涕打噴嚏怎麼辦 發布:2025-02-06 17:04:11 瀏覽:262
望海園中學 發布:2025-02-06 17:04:09 瀏覽:791
圖瓦人家訪旱獺樂隊 發布:2025-02-06 13:37:00 瀏覽:327
何捷教學視頻 發布:2025-02-06 11:50:33 瀏覽:136
四年上冊語文書課文 發布:2025-02-06 08:19:32 瀏覽:734
多少錢的價格 發布:2025-02-06 08:06:39 瀏覽:37
智成教育 發布:2025-02-06 07:10:00 瀏覽:571
三年級語文上冊練習 發布:2025-02-06 07:09:50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