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校園
人文校園就是學校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處處體現出「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人文校園包括整齊的環境、現代的教育理念、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
⑵ 人文校園 活力校園 和諧校園的宣言
藍天和白雲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
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
花開的日子我們走進大學校園這個快樂的地方,在平安校園愉快歌唱;
花開的日子我們遨遊在大學校園這個知識的海洋,和老師一起編織夢想;
花開的日子我們願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譜寫和諧校園的歡快樂章。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實現和諧,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願望。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也將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是老師給了我們文化知識的啟迪,使我們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走向成熟。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的雨露,需要的是我們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師生互敬互愛,從而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溫馨。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帶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學風、好的校風。我們要倡導一種蓬勃向上的團隊作風,一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將學風建設的目標指向「理想、團結、自強、成材」。一種團結奮進的班風和刻苦勤奮的學風能促使個人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好的校風如春風化雨,不聲不響地吸引每個學子奮勇向前,為了理想而努力拚搏。校風積極向上,從而打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誠信、文明的作風。同學之間相互信任、坦誠相待、說實話、做實事。考試時堅決杜絕舞弊現象,用誠實和實力給自己和老師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風嚴謹、文明,從而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同學們、老師們,構建和諧校園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們將持之以恆。茫茫學海中,我們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風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腳步如行雲流水,青春的歲月需要知識的滋養。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諧校園的彼岸前行。
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生命奏響時代的強音。當我們拋棄了迷茫,把握了航向。當我們共同努力,不懈地搖槳,和諧校園的樂章終將奏響。
花開的日子,讓我們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花開的日子,讓我們在和諧的興趣樂園中陶冶情操;花開的日子,讓我們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健康地成長。未來不是夢,今天,在我們手中。
⑶ 什麼是人文校園
現代意義的人文主義與從義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是分不開關系的。「Renaissance」是法文,它原本的意思是「重生」,很精準地詮釋了文藝復興時代的重點:重新注重人文以及重新審視西方自身的古代世界。
文藝復興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那是一個急速變動的兩百年(約1350至1550),因此,當它是一個「時代」看待會來得更恰當些。文藝復興也不是個群眾運動,而是在得到翡冷翠富有的梅狄奇(Medici)家族和崇尚人文主義的教皇們的贊助之下,以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為主要推手的運動;歐洲開始擺脫中世紀教會對人性的束縛,生命的注意力從天堂轉移到普世。
當時的學者在修道院圖書館豐富的收藏中扒梳,企圖從古籍中找到尋求幸福生活的依據。荷馬的史詩、柏拉圖的著作等都是在此時第一次被翻譯成當代的歐洲語言的。當時所謂的「人文主義者」,指的正是這些花了大量心血在搜尋和整理古籍工作上的學者。值得一提的是,人文主義者並非等同於反宗教者。譬如最令達芬奇在歷史上盛名不衰的兩幅名作:宗教畫《最後的晚餐》及散發人性光輝的《蒙娜麗莎》,即很好地反映了宗教與人文並不相悖的立場。
宗教與人文不相悖
西方人文主義所尋求精神的根本,其源頭無疑就是在古希臘的雅典,植根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所探討的正義、愛情、倫理觀等等人性問題之中。當東羅馬帝國的皇帝賈斯蒂尼安(Justinian)一世認為柏拉圖的思想有違基督教義,而在529年關閉了柏拉圖創立於公元前385年的「學園」後,歐洲的人文思想在文藝復興前的一千年間就缺了很大的一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的概念是用來和「天文」相比較的,這跟西方的人文主義並不盡相同。文藝復興把人們的視角從天上拉回人間世,為後來的啟蒙運動墊下基石,也為個人主義埋下伏筆。今日惡行惡狀的絕對個人主義雖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但是,卻與人文精神完全扯不上絲毫關系了。
即使視其為偶然,人類的出現還是值得大家感到萬分慶幸的。人文主義認為「人」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潛能,並非如中世紀教會認為的一切皆由上帝主宰,同時,人也不是單純的僅僅只是「生物的一種」而已。人文精神反對一切可能使人異化為他物的因素,道理很簡單,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聖性;作為人的一分子,我們當然有義務盡可能地保持天生人性的純潔。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文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生活在今日這個亂象環生的世界裡,我們希望能培養出一個更有人文素養的社會
⑷ 人文校園的建設
人文校園的建設
首先,在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而且要從學生需要的角度去選擇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給學生提供最大的選擇機會,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的張揚。在管理中,要始終圍繞教師的發展,在抓教師的教育行為同時,做好對教師的心理、生活、成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其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關愛學生,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和學生的參與。這不僅僅是學生的內在需要,還體現了現代教育關系中師生平等的基本要求。正直、富有同情心,是教師品質的重要內容。有些教師這樣說:「沒有完成作業的同學站起來。」在學生低著頭站起來後,還對他們訓斥一頓,直到他們的頭更低。而如果教師總是說:「完成作業的同學請舉手,然後一起鼓掌」,結果將大不一樣。雖然這兩種做法都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完成作業情況,但效果差異明顯。後者的作法將讓未完成作業的學生沒有了難堪,多了反省,將會使他產生自覺改正缺點的內在要求。
第三,學校管理在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同時,也應體現以教師為本。領導要注重領導方式,不僅抓教職工的工作,更要關心他們的願望和需要。管理制度要提倡感情化強制,既保證學校的總目標,保證學生的發展,又體現人情味,剛柔兼顧,最大可能化解或減輕對教師造成的傷害。實踐中要讓全體教職員工感受到學校是為他們搭建的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舞台,從而在學校這個充滿激勵而不乏寬松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判斷能力、決斷能力和創造力,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提高,有效地實現自我控制。
數字校園的建設
學校建設數字校園要達到五個有利的要求,即:有利於多種媒體組合教學;有利於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有利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等主體性的發展;有利於開展個別化的學習;有利於多種學習資源的利用和資源的共享。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加強三件建設,即硬體、軟體、潛件建設。
硬體是指建立一網八室四系統。一網指千兆數據的交互傳輸和資源共享的校園網;八室指建設了帶有電教小平台的學生教室、功能室、綜合電教室、電腦室(帶語音功能)、課件製作室、多媒體閱覽室、電子音像教材室、攝錄編輯室;四系統為校園廣播系統、校園視頻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校園安全監控系統。網路系統能將圖像、文字、動畫、聲音以及視頻影像等傳輸到任何一個終端,滿足教師課堂教學、備課、製作課件等要求及教育現代管理的需要;滿足資源共享與個別化學習的要求;滿足學生小組學習討論和交流的需要;滿足教學測試及信息反饋分析的需要。學校普及計算機應用,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圖書管理、財務管理等實現了電算化、現代化,工作和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並向無紙化過渡。
軟體是指配合硬體使用的兩帶、兩片、兩盤,即錄音帶、錄像帶;投影片、幻燈片;VCD盤、電腦光碟以及其它形式的音像資料,並將所有既有資料數字化,使之完全可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學校建立了網上資源庫,正將原來模擬信號的教學音像資料轉為數字資料,並分門歸類上傳到伺服器。學校建立了光碟塔、光碟庫等,師生可以利用電腦網路進行交互學習、實現VOD視頻點播,實現了學生的自我主動學習。
潛件是指在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教育技術的背景下,相關思想、相關理論、電教方法以及教師掌握並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潛件不像硬體那樣直觀,但這恰恰是最重要的。只有人的思想首先現代化了,物質上的現代化才能隨之而來。學校應該在不斷加強和完善數字校園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育理論、媒體操作與應用、電腦課件製作等方面的培訓,並通過開展電教教材評比、課件製作大賽、評選電教優質課等形式促進教師電教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從而使人能盡其材、物能盡其用。
人文校園與數字校園之間的關系
人文校園與數字校園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兩個要旨,「人文」與「數字」是教育現代化架構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只有思想沒有技術那是空頭政治,是紙上的現代化。有設備無思想,就是硬體倉庫,就是把昂貴的電教資源當貢品,當展品,擺樣子。有設備思想不正確,把先進的教育思想應用於傳統的教育,反而變本加厲地加重學生負擔。新設備老思想成為孔乙己穿西裝,不倫不類,貽笑大方。人文校園和數字校園一個屬精神范疇,一個屬物質領域。兩者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數字校園建設屬於基礎性建設,主要任務是使學校具備與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相適應的物質條件,也是現代化教育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人文校園建設屬於精神建設范疇,是師生共同完成高質量教育教學的精神動力,為數字校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並使數字技術在校園內發揮最優功能,而不是走向偏離。
人文校園和數字校園建設共同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文校園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加深了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數字校園建設不僅實現了物質條件上的現代化, 也使得由於地域的分散造成的管理上的困難得到克服。搞好兩個建設可以推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學校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更快更好地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⑸ 誰能幫我寫一份"人文校園、活力校園、和諧校園"的徵文啊急!!!
和諧校園 你我攜手
和諧發展的人像一顆種子,只有在和諧的校園里才能孕育出來。那麼,如何建設和諧的校園呢?如果把和諧的校園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我認為,優美和諧的環境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本,良好的校園人際關系就是它的枝葉,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和諧的根本。首先,校園的自然環境應是和諧優美的。如果孩子跨進校園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觸的一切,處處是俯拾不完的美麗,身心自會有言說不盡的愉悅,思想也會無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詩雲:「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國古代書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為了「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在綠草如茵、鳥語花香、亭榭交錯、山水相映的校園環境里,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飛美的心靈。我們附中校園雖然不大,但各種花草樹木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校園風景線。教室窗外令人沉醉的綠意,不僅能給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無窮的希望和力量。
當然,校園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應當包括師生創造的人文環境。一幀幀醒目的優秀學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選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園環境的建設。尤其當校園環境浸透著每個師生的汗水,凝聚了每個師生的智慧,就更能激發每顆心靈的自豪感和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一個凈化了的環境,會使人的心靈美化,並激起一種奮發向上的自尊自愛的意識。所以,一個和諧的校園首先應該擁有優美和諧的環境。
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校園,才能稱得上是和諧的校園。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是師生關系融洽的前提。有人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師只有真誠地愛著學生,真切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才能在和諧的校園里健康成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有人把教師比作學生的第一盞燈,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自身應該做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身為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彼此用心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當一個學生遇到困難時,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給幼小的心靈以溫暖的慰籍,給平凡的日子以真切的感動……
一個和諧的校園,還應有千姿百態、意蘊豐贍的校園文化。沒有豐富的校園文化,學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考試成績不應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准。新課程標准提倡多元化評價,我們就應該看到每個學生的長處,讓學生的個性如春天的枝葉一樣無拘無束地伸展。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們附中處處為學生創造展現個性和特長的舞台。熱愛運動的同學能在「體育節」上一展矯健的身姿,喜歡書畫的同學能在「文化節」中盡情揮毫潑墨,擅長表演的同學能在「藝術節」里贏得陣陣掌聲……和諧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無聲的力量,是最優秀的隱性課程。它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並產生深遠影響。
「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手帶來力量,給蒙昧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微的人們帶來自信。」讓你我攜起手來,努力創建一個和諧的校園吧!
⑹ 進賢縣第二中學的人文校園
進賢二中第一個校園社團青嵐文學社成立於2014年3月24日。青嵐文學社由原南昌市市長李斗羅題詞,溫鑫林校長、譚輝校長先後任文學社總顧問,樊建華校長任名譽社長。文學社「青嵐」二字具有進賢特色:青嵐湖是進賢人民的「母親之河」、「文化之河」,進賢二中矗立於青嵐湖畔,「名校」與「名湖」交相輝映,熠熠生輝。同時,「嵐」諧音「藍」,寓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寄寓二中人才輩出,前程似錦!
文學社將利用現有條件積極開展各種文學理論與實踐活動。文學社將向廣大師生徵稿創辦刊物《青嵐文學》,文學社還將積極開展如讀書、作文、朗誦、書寫、辯論、文化志願者服務等活動。青嵐文學社用優秀的作品感染人,以積極的活動鼓舞人,使之成為展示二中校園人文風采,傳播二中師生人文精神的一面窗。
⑺ 人文校園 和諧校園
一、多元辦學,力爭優勢互補,使辦學模式更加和諧生動。構建和諧校園必須首先構建和諧的辦學格局。目前丹師附小已經呈現出集團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學校內設五大分部(分校):丹師附小本部;西門分部;城北分部;丹師附小幼兒園;正則實驗小學。各分部由附小黨總支、校長室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規劃、整體設計,而又堅持相對獨立,按各自思路進行發展,已經形成公辦學校與股份制學校一體化,本部、分部一體化,小學教育、幼兒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新格局。這為充分發掘百年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務奠定了基礎。體制的多元化,使我們在用人機制上相對比較靈活,在教育經費的籌備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日常工作中也便於產生碰撞,形成良性競爭。分校之間,分校與本部之間,比管理,比常規,比活動組織,比教師風采,比課改研究氛圍。通過競爭,來發現各自的不足,通過競爭,明確各自的發展方向。
二、多維度組合,力求互為一體,使特色發展更加和諧健康。讓亮點更亮,讓特色更特,是校園和諧健康的標志。相對而言,我們丹師附小的優質教育資源比較豐厚。其標志是:各個層面的特色都較明顯。如何將這些特色做到多維度融合,如何讓這些特色在互為一體的發展過程中更加和諧健康,這是我們2005年的一個工作重點。我們的基本思路是:
附小本部繼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強化精神文化建設。做到學生素質化,管理精品化,學科特色化,教師人文化,積極打造優質教育形象。正則實驗小學結合辦學體制改革,堅決進行教育管理、教學管理的改革嘗試。西門分校將辦成「丹陽市文武學校」,進一步發揮西門分校已有的武術教育特色,開發西門分校已有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丹師附小幼兒園的發展定位為「親子園」,強化親情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城北分校的學生小籃球運動也將是我校的一大亮點。分校的特色建設會使我們學校始終充滿活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服務的需求。
以禮立人,是我校德育工作的著眼點。我們將以此為抓手,將相關的德育內容落實到學生日常的一言一行,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課間行為上,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德育活動空洞、沒有載體落實的問題。
為了使特色發展真正和諧健康,2005年我們還將努力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把目光從簡單的分數上移開,關注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實現評價內容的多樣化,做到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單項與綜合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過程的活動化,評價功能的效能化,讓每一次評價都能成為學生一次成功的體驗,一次個性發展的展示,一次潛能開發的展現。
三、多渠道整合,力求相得益彰,使教師發展更加和諧向上。一所學校的和諧關鍵在於教師人際關系的和諧,利益調整上的和諧。我們將堅持制度規范、人文關愛的「人本位」的管理理念,堅持「理性的思路,剛性的管理,柔性的服務,和諧的激勵」的治校方略。我們在愛教師、為教師負責的基礎上加強規章制度的建設與執行,時刻提醒廣大教職員工:真誠對待人際關系,踏實做好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地做人,扎扎實實地工作。
我們將強化「心心相印、真誠相待、務實工作、創新進取」的校風建設,制定出有關違反師德規范的處罰條例,對師德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批評教育,並在教師職務評聘、晉升等方面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我們將進一步規范教師日常教育教學行為,加大行政領導每日三巡的力度,及時樹立典型,發現標兵,匡扶正氣,弘揚善行,將三評工作日常化,經常化,讓學生與家長來評價我們的教師,讓社會來監督我們的教師。
德育要從細微處入手
育才實驗小學鄭朝霞
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能空洞無物,大而化之,而應當外化在視而可見、觸而可及的一言一行中。細微之處見精神。小處最不經意,但卻是最好的切入點。
1、小中見大,規范師生言行。必須從抓學生的衣食住行這些身邊的小事做起,嚴格規范師生言行,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用餐要求整隊入廳,要求學生飯菜要吃光,桌面要擦凈,不剩一粒米,真正做到「安靜文明」。學校餐廳的牆上貼著赫然醒目的四個字:「學會吃飯」。為了教育師生愛護草坪、安全出行,於是又多了一項「學會走路」的教育。「校園無紙片」活動,是培養師生良好衛生習慣的有效措施之一,不管學生、教師還是校長,只要見了紙片,就要彎腰揀起。雖然一件件都是小事,但只有外在言行的規范約束,才會有內在思維的自由放飛,抓實了小事,也就養成了「大」德。
2、細中求實,構建評比體系。常規管理工作,只有在評比中促進,在評比中完善,在評比中實現。學校構建了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個體的評比網路體系。把《小學日常行為規范》結合學校特點,整合制定成學生自評互評細則,每周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在四人小組里互相比成績、比進步,相互教育督促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班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常規評比;年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日常行為規范的評比,每月評選「文明班隊」;學校又以年級為單位,學期評選「優秀年級組」予以表彰。這樣,以集體的力量來教育個體,規范個體行為,同時在評比中挖掘典型,激勵先進,在競爭中優化行為,養成習慣。
3、微中存真,形成教育機制。對學生道德的教育離不開循循善誘,離不開因勢利導。學校設立了「每日一分鍾演講」和「每日一分鍾點評」欄目,由學校全體教師、學生幹部輪流以校園里、學生中的細微良好言行趨勢、點滴問題行為傾向,進行點撥式引導,富理式啟發。學生彎腰拾起一片紙屑,便進行良好衛生習慣養成的教育;學生跌倒爬起,便進行勇敢自信的教育;學生間發生口角,便進行團結友愛的教育;學生偷改《文明班隊評比》欄分數,便進行誠信教育……這不僅形成了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良性教育機制,而且促進師生時時、處處、事事育德,力求在細微處實現德育工作的真諦。
如何讓幼兒戰勝膽怯
實驗小學幼兒園薛麗霞吳冠
不少父母在談到孩子膽怯時,常常憂心忡忡,一籌莫展:擔心孩子不敢大聲說話,將來怎麼闖天下,憂慮孩子難訴委屈,將來可能不會保護自己,不敢面對未來激烈的競爭。雖然做父母的顧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對膽怯的認識有失偏頗。孩子聲低並不一定代表膽怯自卑,聲高並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相當有限,一時的迴避退縮在所難免。
如果孩子真的在很多時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現得畏懼、退縮,不願主動去嘗試,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真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膽怯。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能大聲指責、嘲笑孩子,因為孩子已經面臨困惑。
膽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兒園易受到外界的忽視或歧視,孩子會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頭大聲說話,以致惡性循環。我們可以耐心地告訴孩子:「沒關系,有我們幫助你,你會好起來的。」孩子會從家長的話中感受到關愛和信任,這對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耐心地聽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說一些損傷孩子自尊心的話。
要消除孩子的膽怯,還需多鼓勵孩子。開始,孩子只要有一些進步,哪怕聲音不如家長期望的那麼大,都要給予熱情和真誠的鼓勵。孩子在我們的反復鼓勵中,產生被認可、被接受的感覺,增強了大聲講話的信心。
用多種方式引導孩子與同齡人接觸。可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如請鄰居或同班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裡玩,或與孩子們一同走進大自然,積極創造一種輕松、歡快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孩子的個性可以盡情展露,也利於他高聲講話、笑鬧、蹦跳。另外,還可以讓孩子給親朋好友打電話;詢問超市中物品擺放何處;外出旅遊時詢問坐車路線、問路等。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有利於克服膽怯行為。我們不必事事搶在孩子前面,不必把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可以明白地告訴孩子他們應負責的范圍。我們不妨表現得很無助、很衰弱,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顧,逐漸讓孩子擔負起一定的責任,把責任的接力棒傳到孩子的手中。有責任心的人能自覺克服膽怯行為。有的女孩子膽怯,可一旦成為母親,要肩負保護、照顧孩子的責任時,膽怯一掃而光。這不正說明責任可以戰勝膽怯嗎?
(一)輕視審題,把話題當文題。近年來中考強調降低審題難度,不設審題障礙,使得一部分學生審題意識淡薄,既不重視材料內涵,也不大注意題目要求,甚至以為話題作文就不要審題了。其實,扣題對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基本要求。審題,是寫好話題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話題作文再開放,也不能漫無邊際,審題難度降低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審題。對於提供的材料與話題,學生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以及限制條件,從話題出發,確定文章的寫作內容。精心設計一個題目,既要准確又要醒目。
(二)立意膚淺,不善挖掘。話題作文所給話題,不是標題,更不是主題,只是一個思維邏輯的起點,或者說僅僅是射線的一個端點,圍繞這個端點,可以作無數條射線,在同一話題下,切入的角度不同,各人文章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話題作文「立意自定」,是考查考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材料所蘊含觀點的提煉、中心的確立。盡管材料作文也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是其立意有非常明確的指向,只能是材料的核心內涵的擴展和延伸,一般情況下,其主題只能是有限的幾種。在提煉主題時,其思路是由事入理的升華。
(三)文體不明 思維雜亂。「文體不限」,形式上給了考生更大的寫作空間,倘若該話題從某一角度激活了你的思維,你完全可以不受題材、體裁限制,選用自己最擅長的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小說、散文、劇本、童話、寓言等),使用屬於自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真實、真切地表達自己對於生活的體察、感受、思考和認識。
命題對文體要求進一步放寬,這顯然對學生是很有利的,因為較大的「自由空間」的確能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佳寫作水平。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在面對「文體不限」時,要麼苦於「不限」二字,難以確定寫作的「切入口」,無所適從;要麼信馬由韁,隨意草就;要麼在寫作中不時左顧右盼,結果寫成「四不像」。我們應當明白,像這類「文體不限」的題目,它的「自由」表現為任何一種文體都有可能寫出優秀的文章,而這種「自由」對擅長寫某種文體的你來說,正是發揮你最佳寫作水平的最佳時機,「文體不限」不等於「不要文體」,在作文時首先應該確定你要寫哪一種文體。比如,有的人以說理見長,那就應該選擇議論文體來寫;有的人以敘事見長,那就應該選擇記敘文體來寫;有的人想像豐富,構思往往出奇出新,那就可以考慮編寫故事;有的人語言功底好,擅長抒發感情,不妨選擇散文來寫……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常聽常讀好文章,可以幫助學生吸取人類語言精華,積累好詞好句、精彩的片段,開拓視野,發展思維,確切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朗讀訓練中,應充分利用錄音朗讀或電腦光碟朗讀教材。因為朗讀教材是語文朗讀專家們認真揣摩、精心製作的語言作品,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課文的語言、節奏、格調和文章蘊含的感情色彩,能幫助學生把握朗讀聲音的高低輕重、停頓、快慢,調節和控制語調。錄音、電腦光碟教材還具有可暫停性、可重復使用、操作方便等特點,所以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朗讀訓練,效果甚佳。
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時分三步教學程序:第一步,學生邊看課文邊聽朗讀錄音(若是使用光碟,熒屏上圖文並茂,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第二步,輕聲朗讀,讀准字音,把握節奏,語句流暢;第三步,有感情跟讀,讀好語氣語調;第四步,不看課文,跟錄音或光碟同步朗讀;第五步,擺脫錄音,獨立朗讀,檢查結果,發現問題可根據需要重復以上某一步驟,揚長避短,提高效益。
實踐證明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能激發學生愛說話的興趣,發展觀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和出色的表達能力,而且有利於開拓學生五學(學做人、學求知、學健體、學審美、學科技)的知識領域,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時光流逝,二十年前背的古詩詞仍口熟能詳的已經不多了。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些千古名篇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讀來盪氣回腸。究其原因,這當然得益於它們被曲作家們譜上了曲,並被廣為傳唱的結果。
古人喜受吟詩誦詞,特別是到了宋代,詞在歌女中被廣為傳唱,像柳三變的詞就特別為歌女們所搶手。只是古人沒有錄音設備,所以今人無法了解古人是如何吟唱的,而我們現在去研究古詩詞的格律也不一定就和古人的格律相同。
素質教育要求小學生要能背誦一定量的古詩詞。理解與不理解,時間一長,總會忘卻的。但學生對那種連歌詞都聽不清的周傑倫之流的流行歌曲卻首首會唱,經久難忘。由此我想到,我國文學寶庫中的那麼多的膾炙人口的古詩詞,為什麼不請名家譜上優美的旋律讓莘莘學子們傳唱呢?一者學習理解消化我國的文化瑰寶,二者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與素養,三者還能培養自己的高雅氣質,可謂一舉多得。
願我們的生活中能聽到更多的被譜曲的古代詩詞的流行歌曲。
學生什麼?大凡人們認為,教育是讓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教育是在考場上揮灑自如,取得優異的成績;教育是把老師講的牢牢地掌握……小學,學生以優異成績升入初中就是好教育;初中,中考學生錄取重點高中率高就是好教育;高中,高考學生達本科線多就是好教育。學生成了學校的牌,要出奇制勝。雖然,社會上「高分低能」的現象也曾引起了廣泛關注……教育,難道要的就是學生的成績嗎?給的就是學生的高分嗎?
什麼是教育?某位哲人說過:「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麼呢?我想不外是積淀於我們的氣質、性格、處世方式與行為習慣中的那些東西:主動還是被動?獨立還是依賴?快樂還是憂郁?開朗還是內斂?開拓進取、銳意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興趣廣泛還是麻木不仁?積極樂觀還是消極厭世?精神充實還是內心空虛?……
教育,給學生什麼?是行為習慣,是學習熱情,是過程方法,是自主發展…
⑻ 什麼是人文校園,以人為本
意思
校園內加強文化建設
注重以人的需要為根本
⑼ 人文校園是什麼
人文主義背景簡述
●熊嬰文
現代意義的人文主義與從義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是分不開關系的。「Renaissance」是法文,它原本的意思是「重生」,很精準地詮釋了文藝復興時代的重點:重新注重人文以及重新審視西方自身的古代世界。
文藝復興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那是一個急速變動的兩百年(約1350至1550),因此,當它是一個「時代」看待會來得更恰當些。文藝復興也不是個群眾運動,而是在得到翡冷翠富有的梅狄奇(Medici)家族和崇尚人文主義的教皇們的贊助之下,以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為主要推手的運動;歐洲開始擺脫中世紀教會對人性的束縛,生命的注意力從天堂轉移到普世。
當時的學者在修道院圖書館豐富的收藏中扒梳,企圖從古籍中找到尋求幸福生活的依據。荷馬的史詩、柏拉圖的著作等都是在此時第一次被翻譯成當代的歐洲語言的。當時所謂的「人文主義者」,指的正是這些花了大量心血在搜尋和整理古籍工作上的學者。值得一提的是,人文主義者並非等同於反宗教者。譬如最令達芬奇在歷史上盛名不衰的兩幅名作:宗教畫《最後的晚餐》及散發人性光輝的《蒙娜麗莎》,即很好地反映了宗教與人文並不相悖的立場。
宗教與人文不相悖
西方人文主義所尋求精神的根本,其源頭無疑就是在古希臘的雅典,植根於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所探討的正義、愛情、倫理觀等等人性問題之中。當東羅馬帝國的皇帝賈斯蒂尼安(Justinian)一世認為柏拉圖的思想有違基督教義,而在529年關閉了柏拉圖創立於公元前385年的「學園」後,歐洲的人文思想在文藝復興前的一千年間就缺了很大的一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的概念是用來和「天文」相比較的,這跟西方的人文主義並不盡相同。文藝復興把人們的視角從天上拉回人間世,為後來的啟蒙運動墊下基石,也為個人主義埋下伏筆。今日惡行惡狀的絕對個人主義雖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但是,卻與人文精神完全扯不上絲毫關系了。
即使視其為偶然,人類的出現還是值得大家感到萬分慶幸的。人文主義認為「人」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潛能,並非如中世紀教會認為的一切皆由上帝主宰,同時,人也不是單純的僅僅只是「生物的一種」而已。人文精神反對一切可能使人異化為他物的因素,道理很簡單,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聖性;作為人的一分子,我們當然有義務盡可能地保持天生人性的純潔。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文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生活在今日這個亂象環生的世界裡,我們希望能培養出一個更有人文素養的社會,請問還有誰不知道是為什麼的嗎?
從人文主義與大學校園的淵源關系出發,分析了當代西方人文主義新形態的產生背景和表現方式,揭示了人文主義新形態對大學教育和校園建設的深遠影響.指出應批判地吸收人文主義新形態,結合校園設計基本原理,使當代大學校園走向新人文主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⑽ 人文校園的介紹
人文校園就是學校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處處體現出「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人文校園包括整齊的環境、現代的教育理念、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