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園文化
結合校安工程,學校深入思考與打造學校文化體系,以獨特的校園環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新校標由上升的「五十」組成天壇形狀,代表五十中立足北京,傳承中國文化,踏實教學的優良作風,形成了五十中的「五實」(辦學理念務實,工作作風扎實,教師隊伍踏實,學生生活充實、教育質量求實)辦學傳統。新校標以及學校導識系統的設計表達了五十中人正以飽滿熱情融入時代發展需要的情懷。
初、高中樓共有四層,在文化構建上,一二層圍繞「知」的教育(高中「閱讀名家經典、感受大師風采」系列、漫條思理哲理漫畫系列、「印象五十」系列;初中「中國夢」系列、二十四節氣系列)布置,三四層展現「行」(包括 「印象五十」系列、「寄語母校」系列、「思齊風采系列」專欄)的風采,並附以雙語的論語名言和紅色小篆漢字或成語裝飾,設立班級文化牆,高中榜樣牆、惜時牆、記憶牆、旅遊吧、健康生活角、對外交流角,初中校歌牆、願景牆、讀書吧、益智吧和習慣養成角等)從而體現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整體以沉穩的灰色為主色調,體現五十中人追求作風踏實、教風朴實、教學扎實的「求實」精神。這些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徵和人生哲理的教育元素,在充分關注學識傳授的同時,加強了學生文化內涵和思想修為教育。
㈡ 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的校園文化
口號:學習無限,發展無限
校訓:堅韌自強,盡責感恩,篤學進步,開放創新。
教學思想以人為本,持續發展;優質教育,服務社會。
教學信念相信,人類智慧和心靈的力量;確信,寬容團結是一種美德;堅信,學習是進步的橋梁。
教學精神團結奮進、敢為人先;追求卓越、主動發展。
目標成為特色鮮明、社會公認的二十一世紀新式示範校。
㈢ 北京經貿職業學院的校園文化
學院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總結凝練了「自強礪志,尚德樹人」的學校核心文化,並不斷充實和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積極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志願者服務、社會實踐和素質拓展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經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及國慶60周年群眾遊行兩次大型重要志願活動以後,凝練,形成了有本院特色的「團結向上,奉獻社會」的經貿志願服務精神,激勵著師生志願者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團結友愛、蓬勃向上的良好狀態和關愛他人、甘於奉獻的精神面貌自覺地參加志願服務行動,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中經受鍛煉,提升思想境界。校園廣播站通過豐富而喜聞樂見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學院新聞,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英語俱樂部、「藍天」編輯社、街舞社、話劇社、魔術社、職業起航社等學生社團積極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文藝活動,寓教於樂。校報《北京經貿職業學院》以重要新聞、教學動態、德育視窗、校園風采等版塊內容活躍校園生活,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類競賽活動,並取得優異成績。外語系學生胡松在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會組織的2012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特等獎;2011年國際貿易系學生代表隊參加第四屆全國商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競賽總決賽,獲第一名,同時獲得2012年代表大陸高校參加在台灣舉辦的國際貿易模擬展覽競賽資格,並取得季軍、獲一等獎;2011年校籃球隊獲「首都高校大學生籃球聯賽(學院組)第三名」;計算機系學生劉希陽獲2011年全國軟體大賽北京選拔賽C語言程序設計一等獎、趙曉光獲JAVA軟體開發一等獎;2010年學生代表隊參加第二屆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獲二等獎等。學院志願者承擔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願服務工作,連續5年被評為「北京市西城區優秀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還按照上級要求,組織學生參加了首都國慶60周年群眾遊行「艱苦創業」方陣大型活動,並獲得表彰。
學院重視黨團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北京市西城區委教育工委批准,2007年成立了學院黨委。院黨委十分重視在大學生中發展黨員,注重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定期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堅持以黨建帶團建,形成了有本院特色的「以發展學生黨員為龍頭,以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為基礎,實現熱愛黨的教育全覆蓋」的學生黨建工作模式,近三年學院共發展學生黨員188人。2012年以《讓學生黨建工作成為人才培養的「鑄魂工程」》為題參評,被教育部思政司、全國民辦高校黨建研究分會評為首屆全國民辦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秀成果二等獎。
㈣ 北京有多少家做校園文化的公司哪家比較好些
北京應該有10多家吧!以前我們學校做校園文化的時候我找過好幾家公司,公司有實力做的好的我覺得北京華彩楓林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挺不錯,我們長安小學就是他們公司設計製作的!
㈤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的校園文化
校訓 勤奮、求實、創造、奉獻 校歌 起飛的地方
這里迎著朝陽
這里歌聲嘹亮
這里時時都有無限的憧憬和希望
我們茁壯成長將那旋律傳揚
青春時光在天空中盡情的翱翔
求真善美做創新人是啟航的方向
共同的記憶快樂與歡笑
在這歡笑的海洋盪漾
求真善美做創新人是共同的期待
起飛的地方
最好的未來
讓我們一起盡情的開創
這里迎著朝陽
這里歌聲嘹亮
這里時時都有無限的憧憬和希望
我們茁壯成長將那旋律傳揚
青春時光在天空中盡情的翱翔
求真善美做創新人是啟航的方向
共同的記憶快樂與歡笑
在這歡笑的海洋盪漾
求真善美做創新人是共同的期待
起飛的地方
最好的未來
讓我們一起盡情的開創 黨支部書記校長姓名任職時間備注姓名任職時間備注鄺穎彝1956年8月-1958年7月鄺穎彝1956年8月-1958年7月蘆青(女)1958年8月-1961年7月田稔三1958年7月-1967年8月田稔三1961年8月-1963年8月張克新1967年9月-1971年12月軍宣隊長林安利(女)1963年9月-1964年3月丁 健(女)1972年1月-1973年8月田稔三1964年4月-1966年3月潘基(女)1973年9月-1974年8月李靜之1966年4月-1967年8月張治華1974年9月-1978年8月李洪順1967年9月-1971年8月軍宣隊長魏洪章1978年9月-1983年8月張克新1967年9月-1971年8月軍宣隊長高玉琛1983年9月-1990年8月潘基(女)1971年9月-1972年12月於 銳1990年9月-1996年8月段顏卿1973年1月-1974年12月劉純朴1996年9月-1998年6月張治華1975年1月-1978年8月孫世超1998年6月-2002年3月孫 遜1978年9月-1983年8月高玉琛2002年3月-2004年8月孫洪濤1983年9月-1988年8月黨總支書記陳勛斌1988年9月-1991年8月羅世才1991年9月-1994年8月於 銳1994年9月-1996年7月劉純朴1996年7月-1998年12月孫世超1998年12月-2002年3月高玉琛2002年3月-2005年9月劉麗彬2005年9月-2010年2月
㈥ 北京城市學院的校園文化
北京城市學院的校園文化是:改革探索、勤奮進取、艱苦創業、開拓前進。
這也是城市學專校的校訓,反映屬了時代特徵,是具有改革精神、創業精神和奮斗精神。
當代大學生要用正確的思想武裝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立志把自己鍛造成為最優秀的人才,爭取為祖國、為人民建功立業。
北京城市學院學生會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在校團委和上級學聯的指導和幫助下,以「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同學成長成才」為宗旨、以成為「同學之家、師生之橋、幹部之校」為目標,嚴謹工作、認真務實、在傳承北城學生會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本職能和工作方針。
㈦ 北京市對外貿易學校的校園文化
三月籃球活動月
四月法制教育月
五月學生風采展示系列活動
九月的秋季田徑運動會
十月多種職業技能大賽
十一月至十二月英語藝術節
㈧ 北京大學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
北大、清華,如同兩顆奪目的明珠,熠熠生輝;又如同並蒂蓮花,同位於首都風景如畫的西郊;它們聲名遠播,代表著中國大學的形象與榮譽……因而,它們也常常被相提並論,常常會被相較短長。
清華和北大,它們近在咫尺,在國內外幾乎一樣著名,卻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這個故事,就生動地展示了清華和北大風格的不同。
有兩個人——一個北大學生和一個清華學生結伴到山裡去露營。晚上睡覺的時候,清華人問北大人:「你看到什麼了呀」北大人回答說:「我看到滿天的星星,深深感覺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偉大,我們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暫……那你又看到了什麼呢?」
清華人冷冷地回答道:「我看見有人把我們的帳篷偷走了。」
你們也許會問:「這兩個人的看法哪個比較正確啊?」我的答案是:「兩個人都對。」在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情況,尤其是困難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一位清華大學的學子指出:「如果我們只顧到理想,只談人生哲理,忘掉人活著還需要油、鹽、柴、米、醬、醋、茶等開門七件事,我們也許會自以為很快樂,但很可能會餓死。但如果我們活著只看到目前實際的生活而忽略了除填飽肚子外,還要靠些比較遙遠、比較抽象的東西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那麼我們的生活會非常乏味!」
要具體認識清華和北大的不同,必須從歷史上來分析。
(1)從「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從兩校的歷史看,北大是戊戌變法留下的「新政」之一,最初的目的是培養清帝國的高級官吏;清華則是靠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起家,最初的目的是培養「外向型人才」,充作留美預備學校。因此有人說最初的北大是「封建主義」的橋頭堡;而最初的清華則是殖民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試管嬰兒。直到今天,往往仍然可以從兩校找到這兩種不同力量的殘余影響。
兩校在近代又都經歷了兩場大的變革。
第一次是「五四」前後。「五四」前是在北大,「五四」後是在清華。
北大的革命是蔡元培所開創的。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前,北大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習氣十分濃厚的學府,學生對讀書毫無興趣,整天打麻將、吃花酒,把上大學當成進身之階;教師中也有不少人不學無術,得過且過。而蔡元培先生來北大後,逐步使北大發生了巨大的、質的變化。他首先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陞官發財之階梯」,徹底改變了學生的觀念;他延聘了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優秀教師,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馬敘倫、辜鴻銘等;他主張「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發起很多學會、研究會,使學生的精神愛好專注於學術研究和正當的文體活動上來……在蔡先生的主持下,民主、科學蔚然成風,北大名副其實地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以後,陳獨秀與具有革新思想的北大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並繼而通過「五四運動」,又創造了北大「直接行動,獻身主義」的革命傳統。「北大精神」從此逐漸形成。
清華的改革則是在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接手開始。照清華最初的制度和風氣,西學在中學之上,美國教員在中國教員之上,職員在教員之上,這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在教育方面的反映。國民黨政府接手後,改「清華學校」為「國立清華大學」,提倡所謂的「通才教育」,撥入大筆資金進行建設。羅家倫任校長時提出「四化」,即「學術化」、「民主化」、「革命化」、「紀律化」,雖然後兩「化」是冒充「革命」精神,但前兩「化」則體現了「科學與民主」的新思想。此後又實現了蔡元培曾提出的「教授治校」。校長梅貽琦也常說:「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校長的職務是率領職員為教授服務。」從此,清華大學也面目日新。
1928年以後的一段時間,北大、清華有互相學習融合的趨向,因此有所謂「北大清華化,清華北大化」之稱。在抗日戰爭期間,北大、清華與南開一起,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此時,本科學生是共同的,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基礎教師隊伍和行政組成,特別是研究所與研究生,學術上仍有自己的風格。因此抗日戰爭一結束,三校立即返回原址,重建校園。
第二次大的改變則是1952年的全國院系調整。清華的文、理、法各科並入北大,北大的工科並入清華。從此北大成為綜合性大學的「排頭兵」,而清華則成為「高等工業學校」的「龍頭老大」。此時的北大、清華,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原有的校園文化精神卻仍然保持。
(2)清華是現實主義的,北大是理想主義的
舊清華學生講英語,多西裝革履,而不像北大學生那樣喜長袍,還照搬了許多美國常春藤大學的習慣。而北大則更多慷慨激昂的革命鬥士,於政治情有獨鍾,成為歷次學生運動的排頭兵和承擔責任者。因此,許多人認為,北大是理想主義的,清華是現實主義的;北大是人文的,清華是科學的;北大是追求浪漫的,清華是講求實際的;……甚至有人借用韋伯的概念,稱北大是重價值理性的,而清華是重工具理性的,這些說法雖不盡符合事實,但卻也不無道理。
漫步於北大和清華的校園,則明顯地體會到喧鬧與寂寥的兩種不同人文景觀。北大的校園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園林,給人以歷史的沉重感;清華的校園則是標準的棋盤式,規規矩矩,大多是西洋式建築,給人以現實的明快感。在北大,感覺走到哪兒都有人;而在清華則有地廣人稀的感覺,尤其是幾乎很難見到女生。北大的體育場什麼時候都熱鬧非凡,自習室則人滿為患,甚至屢次發生「佔座風波」,而宿舍則或者成為熱鬧的休息娛樂場或者空無一人;清華的體育場平時空盪無人,而下午四點半以後則沸沸騰騰,一張一弛十分明顯,自習室中人數不多,而宿舍中則紛紛埋頭苦讀,一片寂靜。以至於許多北大學生極其羨慕清華的自習條件,暗嘆若是兩校交換一下,北大也就不會有自習座位危機了。
北大人與清華人的性格往往形成對照,北大人好動,清華人好靜;北大人靈活,清華人踏實;北大人爭強好勝,清華人謙虛謹慎……這也許與學科差異不無關系,北大的校園人文氣氛濃厚,薈萃了社會學科的精華,從而形成了一種「兼容並包」、廣泛涉獵的思想風氣,重個性,輕權威;重理想,輕現實;重理論,輕實踐;往往充滿自信,互不服輸,平素滔滔不絕,堪稱一批「侃」將。而清華的校園則科學氣氛濃厚,集中了工業各學科,從而形成了一種「術業有專攻」、無暇旁顧的思想風氣,重權威,輕個性;重現實,輕理想;重實踐,輕理論,互相尊重,但有時自尊,有時自卑,平素埋頭苦幹,堪稱一批「干」將。
(3)「從小事做起」與「從大處著眼」
北大人常常習慣於從大處著眼,卻往往不肯從小處著手;相對來說,清華同學往往重視從小事做起。這從兩校所提出的口號上又能看出,北大提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而清華則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虛一實,昭然若揭。
雖然經過1952年的院系調整後,清華園中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成為了「單腿巨人」。但是在歷經曲折、飽經風霜之後,兩個校園內在的文化宿命似乎並沒有改變。有人以牛津與劍橋、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來類比於北大與清華,雖然實力不如人,但是若真的拿歷史上的學術與社會地位來與西方大學相較短長的話,中國拿得出來的恐怕只有這兩校。近年來,國內的許多專門的學院紛紛把名字改為「大學」(有人稱這是把小店鋪叫成超級市場);又開始高校聯合辦學,但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學,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也非改換名號、簡單合並所能冒充。北大與清華,是一般學校無法望其項背的。
北大與清華,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顆奪目的明珠,彷彿如互相繞轉的雙星。他們之間的單純比較往往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更像一對兄弟或姊妹,互補互學,攜手共建中國的文化和科學。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北大與清華將攜手共進;在民族振興的青史上,北大與清華,這兩個名字將永遠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