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復旦大學姚大力師德

復旦大學姚大力師德

發布時間: 2021-09-29 00:49:07

① 蒙古蒼狼

1 蒙古蒼狼
蒙古蒼狼(世人最崇敬的蒙古之王成吉思汗)
定 價:¥28 元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 者:(法)歐梅希克|譯者:王柔惠
ISBN:7-5633-6337-8
開 本:16開
頁 數:331頁
出版日期:2006-12-01
版 次:第1版 第1次印刷

書評:

這是一部關於成吉思汗與草原史詩的書,也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有關成吉思汗與蒙古草原最有趣的書。
——作家 紅柯
《蒙古蒼狼》里的絕大多數角色都脫胎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看得出,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對那段時期的蒙古史做過相當廣泛透徹的了解和思考。
——蒙古史專家、復旦大學教授 姚大力
法國小說家歐梅希克以其生花妙筆渲染歷史,增加小說的情節和張力,把這一段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史詩,活靈活現地上演在讀者眼前。
——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胡其德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成吉思汗與草原史詩的書,也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有關成吉思汗與蒙古草原最有趣的書。

我在西域大漠生活了十年。在我有限的閱讀范圍內:有關成吉思汗與蒙古草原的歷史書有古波斯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拉施特的《史集》、蘇聯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蒙古社會制度史》、法國格魯塞的《草原帝國》、《蒙古帝國史》、《成吉思汗》,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傳教士的游記。不包括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中國史料,純粹以成吉思汗為題材的小說有兩部:日本井上靖,蘇聯瓦西里·揚都寫過《成吉思汗》,後者曾獲斯大林文學獎。現在我讀到的這本法國作家歐梅希克的《蒙古蒼狼》是第三部有世界影響的有關成吉思汗的小說,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部小說。1998年獲法國梅迪西文學獎。

井上靖先生的《成吉思汗》近於《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特點是平實。瓦西里·揚的虛構能力要強一些,小說的可讀性也強,成書於衛國戰爭,民族情緒彌漫其間。《蒙古蒼狼》就超脫多了,距離產生藝術產生美,這也是「歷史」與「文學」的最大區別。法國人對東方對中亞的研究有希伯和格魯塞,蒙古人自己則有《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黃金史》;歐梅希克汲取了這些成果,並且成功地完成了藝術創造。他只從《蒙古秘史》中抽出成吉思汗追蹤盜馬賊得到博爾術相助並結為「安答」這個線索,就拔地而起,撕開歷史的隱秘部分,展開他巨大的想像力。

整部小說借博爾術之口抒寫成吉思汗的一生,博爾術既是敘述者也是參與者,想像與激情被限制在這個框架里,藝術即節制。這也是歐梅希克高出井上靖與瓦西里·揚的地方。這部書的第二個特點是細節。有關狼群有關盜馬賊踩一個腳印以及宰殺牲畜這些習俗,沒有實地考察是寫不出來的。據說作者是馬術專家,以馬作為進入草原世界的切入點,將游牧民族的生活細節一一道來。第三個特點是偉大的法國文學傳統,即對女性的描寫。從古典的雨果、巴爾扎克、梅里美、司湯達,到現代的莫里亞克、加繆、羅布格里耶、杜拉斯,給我們創造了多少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每個民族都有傑出的女性形象,但法蘭西藝術的女性氣質更地道。而草原史詩的四大元素就是蒼狼、戰爭、駿馬、女人。孛兒帖、也遂、忽蘭這些草原女人在《蒙古秘史》中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斷,歐梅希克讓敘述者博爾術傾心於忽蘭,並以他對戰爭的厭倦與忽蘭合為一體作為小說的結尾,在此,法蘭西文學的女性意識與草原女性富有質感的生命力也合在一起。偉大的荷馬寫了戰爭也寫了和平,女人就是和平。

最後要說的是王柔惠先生的譯本,翻譯是再創造,外語以外,漢語功力極為重要,王先生可貴的是其文筆有漢語之美,又有游牧世界特有的氣味,尤其是風景描寫與人物對話,只有在大漠生活過的人才能品出這種味道。

作者簡介
歐梅希克,法國作家,1954年出生。代表作《蒙古蒼狼》榮獲歐洲重大文學獎項——梅迪西文學獎。

貼子相關圖片:

1 蒙古蒼狼
蒙古蒼狼(世人最崇敬的蒙古之王成吉思汗)
定 價:¥28 元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 者:(法)歐梅希克|譯者:王柔惠
ISBN:7-5633-6337-8
開 本:16開
頁 數:331頁
出版日期:2006-12-01
版 次:第1版 第1次印刷

書評:

這是一部關於成吉思汗與草原史詩的書,也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有關成吉思汗與蒙古草原最有趣的書。
——作家 紅柯
《蒙古蒼狼》里的絕大多數角色都脫胎於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看得出,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對那段時期的蒙古史做過相當廣泛透徹的了解和思考。
——蒙古史專家、復旦大學教授 姚大力
法國小說家歐梅希克以其生花妙筆渲染歷史,增加小說的情節和張力,把這一段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史詩,活靈活現地上演在讀者眼前。
——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胡其德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成吉思汗與草原史詩的書,也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有關成吉思汗與蒙古草原最有趣的書。

我在西域大漠生活了十年。在我有限的閱讀范圍內:有關成吉思汗與蒙古草原的歷史書有古波斯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拉施特的《史集》、蘇聯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蒙古社會制度史》、法國格魯塞的《草原帝國》、《蒙古帝國史》、《成吉思汗》,十二十三世紀歐洲傳教士的游記。不包括宋元明清民國時期的中國史料,純粹以成吉思汗為題材的小說有兩部:日本井上靖,蘇聯瓦西里·揚都寫過《成吉思汗》,後者曾獲斯大林文學獎。現在我讀到的這本法國作家歐梅希克的《蒙古蒼狼》是第三部有世界影響的有關成吉思汗的小說,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部小說。1998年獲法國梅迪西文學獎。

井上靖先生的《成吉思汗》近於《三國演義》,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特點是平實。瓦西里·揚的虛構能力要強一些,小說的可讀性也強,成書於衛國戰爭,民族情緒彌漫其間。《蒙古蒼狼》就超脫多了,距離產生藝術產生美,這也是「歷史」與「文學」的最大區別。法國人對東方對中亞的研究有希伯和格魯塞,蒙古人自己則有《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黃金史》;歐梅希克汲取了這些成果,並且成功地完成了藝術創造。他只從《蒙古秘史》中抽出成吉思汗追蹤盜馬賊得到博爾術相助並結為「安答」這個線索,就拔地而起,撕開歷史的隱秘部分,展開他巨大的想像力。

整部小說借博爾術之口抒寫成吉思汗的一生,博爾術既是敘述者也是參與者,想像與激情被限制在這個框架里,藝術即節制。這也是歐梅希克高出井上靖與瓦西里·揚的地方。這部書的第二個特點是細節。有關狼群有關盜馬賊踩一個腳印以及宰殺牲畜這些習俗,沒有實地考察是寫不出來的。據說作者是馬術專家,以馬作為進入草原世界的切入點,將游牧民族的生活細節一一道來。第三個特點是偉大的法國文學傳統,即對女性的描寫。從古典的雨果、巴爾扎克、梅里美、司湯達,到現代的莫里亞克、加繆、羅布格里耶、杜拉斯,給我們創造了多少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每個民族都有傑出的女性形象,但法蘭西藝術的女性氣質更地道。而草原史詩的四大元素就是蒼狼、戰爭、駿馬、女人。孛兒帖、也遂、忽蘭這些草原女人在《蒙古秘史》中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斷,歐梅希克讓敘述者博爾術傾心於忽蘭,並以他對戰爭的厭倦與忽蘭合為一體作為小說的結尾,在此,法蘭西文學的女性意識與草原女性富有質感的生命力也合在一起。偉大的荷馬寫了戰爭也寫了和平,女人就是和平。

最後要說的是王柔惠先生的譯本,翻譯是再創造,外語以外,漢語功力極為重要,王先生可貴的是其文筆有漢語之美,又有游牧世界特有的氣味,尤其是風景描寫與人物對話,只有在大漠生活過的人才能品出這種味道。

作者簡介
歐梅希克,法國作家,1954年出生。代表作《蒙古蒼狼》榮獲歐洲重大文學獎項——梅迪西文學獎。

貼子相關圖片:

② 復旦大學好嗎

好,復旦大學教學一流環境一流是國家重點211工程大學。

③ 杯酒釋兵權後,宋太祖又在酒桌上解決了什麼問題

在中國,喝酒吃飯往往有著深刻的作用和意義,推杯換盞之際,很多事情就談妥了,而這樣的酒桌文化也並非是憑空跳出來的,在中國古代的傳統生活中,酒和美食向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助興之物,久而久之,宴飲就成了統治集團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回顧中國幾千年歷史,宋太祖趙匡胤可以說是最會在酒桌上談事情的皇帝之一了。

杯酒釋兵權的來龍去脈

五代時期,君主往往兵權旁落,大軍掌握在節度使等其他重臣手中,於是屢屢發生兵變、篡位的現象,趙匡胤就是借用這樣的手段“黃袍加身”,滅周建宋。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這回就該輪到他擔心手底下的人篡位謀權了,雖然在位一年半載沒發生什麼大事,但當年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手裡依然把持著禁軍的軍權。單是這件事就把趙匡胤愁壞了,要是直接硬搶,明目張膽地剝奪這些人的兵權,沒准就會釀成血腥廝殺,說不定自己還得從皇位上下來,可要是並不把兵權奪回來,趙匡胤晚上更是連覺都睡不好。

想來想去,趙匡胤就決定把這些功臣叫來一起喝酒。

“上因晚朝,與故人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酒過三巡,趙匡胤看眾人都喝得差不多了,就讓閑雜人等退下,跟這幾位老功臣說了這么一句話,“唉,我這個皇帝當得可太難了,整晚整晚地睡不著覺。”

石守信這些人一聽,趕快就問原因何在。

趙匡胤就說了,“我知道,誰都想做皇帝,人人都盯著我這個皇位,我怎麼還能睡得著呢?”緊接著,他又說了這樣一番話:“人生在世,就像白駒過隙那麼短促,日子過得實在是太快了,什麼樣的人生算幸福的人生啊?我覺得那些富貴人家就不錯,錢也夠花,整天只顧享樂,子孫後代也免受貧乏,不如你們也學學吧,到地方去,多買點良田美宅,再買點歌女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你們要是覺得這還不夠,我就把女兒嫁給你們的兒子,我們幾家聯成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是挺好的事嗎?”

“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 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石守信這些人都是見過世面的人,怎麼可能聽不出來這些話的意思?所以最終,這些功臣們只能接受了趙匡胤開出的條件,無奈交出兵權。這就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

實際上,聞名於史的 “杯酒釋兵權”本質上就是一場政治交易。表面上,趙匡胤放下身段,像老朋友一樣請功臣們吃飯喝酒,結果卻突然在酒桌上施展帝王之術,以優厚的物質賞賜加上聯姻的方式換取了兵權。

這樣既避免了兵戎相見帶來的朝政震盪,也留下了保全功臣的美譽,從而極大地穩固了統治。就此而言,這場晚宴無疑為本次政治變故蒙上了溫情的面紗,不僅遮蔽了勾心鬥角的用心,也化解了權力博弈的殘酷性,將古代密室政治的特點詮釋得淋漓盡致。難怪復旦大學的姚大力教授說,任何一個君主,都能買得起再好再貴的美酒;但只有趙匡胤才做得到用美酒換取部下手裡的軍權。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來弟弟趙光義一起飲酒,兩人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中“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弟弟趙光義在酒席上謀殺。如果這是真的,一生習慣於在酒席上奪權的趙匡胤,最終也死於酒席之上,也算是命運巧合的安排吧。

④ 日本人如何寫中國歷史,到底顛覆了哪些常識

它跟國人寫的有何不同?

叢書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學術上的獨創性和行文風格。細讀每卷,你會發現,每卷對材料的把握、敘述的展開、史實和觀點的表達風格,都不盡相同,沒有千篇一律之感。

叢書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又有國內一流十位學者為中文版作序推薦。

由大家寫給大家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松,觀點新穎,富於洞見,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歷史佳作。

第一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

作者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最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後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後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作者的許多總括性認識如他山之石,發人深省:「我們不能用以中原為中心的單一的發展規律和戰國時代以後正式成形的中華的概念或者說是中國的概念來看待其後的中國史」。「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中國史觀不過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中國的歷史並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種種表述,都頗富啟發意義。

第二卷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第三卷《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鶴間和幸撰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推薦,作者通過文獻辨析和實地勘察重新構建了秦漢四百年的興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漢通過與其他地域集團的沖突發展、壯大,兼並其他各國,最終開創秦漢帝國的歷史過程。本書特別側重了東亞之中的中國、日本的視角。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後的,這是當時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認為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視邊境為夷狄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記述不是以華夷思想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樣性、並且嘗試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歷史的。

第四卷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 三國時代》

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於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第五卷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本卷作者側重探討了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國別的限制,而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第六卷《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幾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第七卷《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

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體現著日本學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堅力量對於宋代歷史的「再認識」。

第八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本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杉山正明撰寫,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推薦,直接涉及的是9世紀後半期至14世紀末大約五百年間的歷史。作者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里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作者認為本書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間歷史的整個進程,正是開啟歐亞大陸世界史和中國史邂逅、交鋒的六百年。

第九卷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本卷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作為一個時代進行敘述,把此階段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作者指出,中國存在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系,嘗試「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一時代。他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後來北伐作戰。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雖然全書基本上還是以政治史的敘述為主要線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對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本。

⑤ 姚大力的個人簡介

姚大力,1949年生,江蘇蘇州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邊疆史。畢業於昆明師范學院史地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並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1993—1995年、2005年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慶應大學作訪問學者。先後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參與編撰了韓儒林主編《元朝史》、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等,著有《漠北來去》、《北方民族史十論》、《讀史的智慧》等書。 1975年畢業於昆明師范學院(今雲南師范大學)史地系。
1978年至1986年間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碩士與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韓儒林教授去世後,轉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翁獨健教授繼續指導學位論文的寫作。
1987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7年起任南京大學副教授。
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和東亞系作訪問學者。
1997年調復旦大學歷史系。
1999年晉升正教授。
2005年在慶應大學作訪問教授,同年底調本校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1日起兼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特聘教授。
現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

⑥ 如何測量一個湖泊的周長100送上了,滿意再追分!!!

幫幫我ba2!

地圖,由一些規則的組成不規則的,如由橢圓,折線拼成的可以用積分來求面積和,完全不規則求面積放坐標紙裡面求,周長有一種儀器,有一個小輪子在地圖上滾,看走了幾圈,用圈數*周長,先進的話應該是自動顯示長度的,還有通過衛星啊!
只要求要具體數值的話……我有些笨辦法:
無風的日子設立一把標尺,然後抽水,抽掉1cm深(1cm的水深對面積影響應該不會太大),稱量抽出水的重量,計算抽出來水的體積,除以深度,得出面積……周長慢慢推吧……~~~
或者用一個輪子 量出輪子的周長 再將輪子沿湖邊滾,記下周數. 細心的埃拉托色尼發現:離亞歷山大城約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陽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這時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應該沒有影子。但是,亞歷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卻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認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形成的夾角所造成。從地球是圓球和陽光直線傳播這兩個前提出發,從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亞歷山大城引兩條直線,其中的夾角應等於亞歷山大城的陽光與直立物形成的夾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關系,已知兩地之間的距離,便能測出地球的圓周長。埃拉托色尼測出夾角約為7度,是地球圓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長大約為4萬公里,這與實際地球周長(40076公里)相差無幾。他還算出太陽與地球間距離為1.47億公里,和實際距離1.49億公里也驚人地相近。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學說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學」名稱的人,從此代替傳統的「地方誌」,寫成了三卷專著。書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和海陸分布。埃拉托色尼還用經緯網繪制地圖,最早把物理學的原理與數學方法相結合,創立了數理地理學。

⑦ 姚大力的論著目錄

《北方民族史十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1、《漠北來去》,姚大力,長春出版社1997年8月;該書後更名為《千秋興亡——中國歷代王朝興衰錄:元朝風雲》,長春出版社,2007年03月出版。
2、《史家絕唱.司馬遷》,(與普郁,今波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08月。
3、《讀史的智慧》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01月。
並參加了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由陳得芝擔任分卷主編的《中國通史》「中古時代·元時期」的寫作,先後發表過近三十篇學術論文。 治蒙元史及邊疆史最難之處,在於牽涉語言甚多,主要史料就涉及蒙、漢、藏、波斯等近十種語言。在對於這么多種不同語言下進行歷史名詞的審音勘同以及史料勘比,就需要一套非常專門化訓練和技巧。上過姚老師《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學生,都曾經領略過他「循名責實」的功力: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漢語外來語,可以追述出它在不同歐亞歷史語言中的各種形式,進而推演出其背後橫貫東西的傳播史和文化史。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之上,他的研究更是努力吸納社會科學各領域的概念、方法和理論框架來進行綜合考量。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運用當代政治學和人類學理論對於歷史時期民族身份認同的研究。姚老師常教導學生,「做學問要不斷地打開眼界,畢生都要盡力學習相關語言,因為學會一門語言,就是打開一扇窗戶,讓你有機會學習更多外面的文化和理論。」
在姚老師看來,在一篇好的論文中,被作者完美、成熟地表達出來的那些一得之見,必須依靠數量上巨大得多、但也許還不那麼成熟和完善的見解或思考來培育,才可能形成;就像浮出水面的那一角冰山由水面下比它大七、八倍的冰塊所支撐一樣。對於冰山已露的那一角,研究者需要以極大的耐心將細節研究推進到極致,而這一角之下,則是長期對史料的爛熟於胸,以及不間斷的、個人化的思索、體察和感悟。也就是說,對於文科研究來說,「專深」是必須建立在「廣博」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指導研究生的時候,姚老師從來不會責怪學生用功雜駁、所涉過寬,相反,他也會與學生「東拉西扯」一些民族史領域之外的話題,以相互磨礪觀點。比如,雖然姚老師的專業是蒙元史,但是他對於《史記》卻有著令人稱道的研究。為此,上海SMG「紀實頻道」還專門請去作節目,給普通觀眾講述歷史上司馬遷其人、其事、其思。
在這一個追求高產量的時代,姚老師屬於那些寧甘寂寞的學人們。他偶爾私下對學生說:「有一個有名的老師,並不是一種可以炫耀的資本,而常常是一種巨大壓力。寫文章之時就會覺得,冥冥之中老師還是在監督自己!」所以,每一篇文章,都一定要經過反復的觀點錘煉,才願意拿出去發表。又說道:「如果一輩子能有十來篇三四萬字後來的研究者繞不過去的的文章發表,我就在學問上無愧了。其實人的研究精力都是有限的,把極其有限的精力分攤到那麼多所謂的『著作』中去,質量恐未必佳。」而事實上,姚老師雖然貌似吃虧,但他的努力還是得到了學校和學界的認可。
這種學術要求,也很自然地體現在了他的學生身上。哪怕只是研究生的一篇書評,被修改、打回、再修改,乃至十遍以上,也是常事。文章中小到標點的用法,大到整體的立意和視角,都從來不容許含糊帶過。有時候遇見那種形式上很漂亮、但在關鍵問題上曖昧其辭的文章,姚老師就會很嚴肅的訓誡:「社會科學研究不是文學創作,文筆好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真正有突破的觀點,終究不是好文章。真正有價值的觀點,就應該在表達的時候力求簡練、准確、到位,而不是靠文藻的堆砌、材料的迭架。」
對於教學,姚老師常說的是:「一個人站到講台上,把一個很簡單的東西扯得所有人都聽得暈了過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他想要把一個復雜的東西講得人人都能聽懂,那就需要極好的演講能力,以及充分的准備了。」不論是平常的授課、會議報告、還是公開演講,事前准備好的密密麻麻的講稿,對姚老師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這個講稿甚至詳細到何時要點擊PPT,何時要岔開來講幾句,都一一標識於旁。
每當學生有什麼要發言的場合,姚老師總會語重心長地強調「演講禮儀」:「精心准備才能言之有物,要學會控制語速並掌握時間,並要處處尊重聽眾;最好還要能夠做到『有噱頭』,將兩、三個笑話穿插到長時間的演講之中,以調節氣氛。講課要張弛有秩,不然四十五分鍾講完,聽得人就要都昏倒了。」事實上,姚老師講課是公認的好聽,很多笑話段子也是在學生中「長盛不衰」。甚至有學生感嘆:「居然有老師能把專業英語都講得那麼吸引人!」
每次《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上課前,姚老師都幾乎會要准備兩天的時間。有人曾經不解地問:「您如果直接在講台上信手拈來地講,也可以讓下面學生受益頗多。何必每次都准備那麼久呢?」姚老師的回答是:「拿著講稿踏進課堂前的老師,就像是踏進足球場前的主教練。每一個場上進球,表面上都是很多偶然因素的疊加造成的。但一個好教練,永遠會在賽前進行最詳細的戰術分析、戰略部署、攻防演練。只有這樣,那些表面上的偶然因素才會在球場上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教授課程時也是一樣,講台上的老師不會確切地知道自己的哪一句話、哪一個知識點或哪一個理念是否會激發下面學生繼續思考的興趣。但是正是如此,老師才需要認真准備、組織、闡述他的每一個句話、每一個知識點和每一個理念。」
在「授業解惑」之上,姚老師還對自己有「傳學術之道」的要求:教學並不僅僅在於講授內容本身,更是要向下面的學生展示出「學術的魅力」。很多人覺得歷史很枯燥,那麼作為一個歷史老師,就要盡其所能展示歷史學本身的姿彩和趣味。將一扇學問之門打開給下面的聽眾,讓有志於此的學生能夠由此自行摸索。就學術而言,這就是古人說的「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人博覽」。
他手下的學生,本科學什麼的都有,工程、國際關系、經濟學、英語,並不限於歷史系畢業的學生。不管碩士還是博士,他都會給報考的人一個公平的機會。他的解釋就是:「『有教無類』的理念,雖然未必能夠絕對做到,但總是心嚮往之。」
哈佛兩年訪問的經歷,讓姚老師對於教學有了很多傳統之外的想法。首先,要做好師生間的討論和交流,就先必須建立足夠的交流基礎。不論是復旦學院還是研究生課程,姚老師都會為每一節課復印並散發多份閱讀材料和詳細書目,以方便學生跟上最基礎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研究動態。為了讓系所資料室里有一批基本的邊疆史外文書籍,姚老師自費從國家圖書館復印了一批。其次,在邊疆史專業研究生內展開讀書班,也是姚老師重要的一個舉措。大家一起閱讀一些基本史料或學術論文,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仔細地、深度地推敲,以培養研究生的精讀能力和細密學風。有時候一篇史文經過了幾次讀書班還是沒有讀完,但是在討論中被參考過的書籍已經是擺滿一桌了。最後,則是對於語言能力的強調。每學期姚老師都會和自己的新招學生談話,設計研究方向,並確定語言學習的種類和步驟。討論班上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就是如何在不同語言間進行精準的翻譯。姚老師的要求是,每段翻譯都應該准確到可以把每一個詞再回譯過去。同時,研究生要能夠與國外學者的觀點相攻錯,杜絕「閉門造車」,因為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重復用功或一葉障目。
在專業領域之外,姚老師在學校、在外面最常演講的題目是「古人如何讀書」。在他看來,一方面,是為了匡補現今這樣一個文化消費主義的潮流;另一方面,有些讀書的道理也同時是普遍適用的做人之理。拿他的話說就是:「做人就讀書一樣,不能貪多、不能求快、不能偷懶。」偶爾甚至會嚴肅地告誡自己的學生:「不要太世故,要天真一點。其實這才是好學者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質。『寧率真性情』,才能有恆心。」姚老師總是要求自己的學生,預事要先正心,不可偏激,更不可走向極端,又常引古語教誨學生:「對書、對事、對人,都要『放寬心』『不可先立主見』,『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這些是史家的材質。」評騭人物,也總是要求學生「中和」,一定先看到別人的貢獻,再進行批評,絕不允許隨意地「指點江山」。他也不提倡學生把人際關系想得太復雜:「別人關心的是你的觀點,而不是這個觀點被後的作者本身、作者的單位、作者的老師。應該少一些刻意,多一些胸襟。」
姚老師還有自己更深切的關懷。他在課堂上總是努力告訴學生:「在一個實用主義彌漫的年代,人就更需要學會孤獨地堅守著他心中的價值理性。一句話:有時候堅持很重要。」他身體力行地提倡,重建中國文化和價值體系的任務,需要該文化人群主動、全體的參與,需要每一個公民的自由思考、自由交流和創造性轉換;追求知識,不只為改變個人命運,而更要用來改變周邊社群的命運、改變我們普遍的生存狀態。

熱點內容
怎麼查qq 發布:2025-04-30 22:36:31 瀏覽:575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
北師珠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5-04-30 19:19:56 瀏覽:919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