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名詞解釋
1、問學習興趣,不問學習程度
老師可以有意識地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這樣做,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在今後的教育中對其予以特別的關注。
老師不宜直接詢問孩子的學習程度或類似於「學習情況怎麼樣」等話題,以免對孩子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或者讓那些原來學習不那麼優秀的孩子產生失落感。
2、問優點,不問不足
老師可以多詢問孩子有哪些優點,這樣可以讓自己對孩子的認識更全面、更立體、更生動,也會讓孩子更加喜愛你,因為孩子明白——老師知道我有哪些優點。
老師不宜直接詢問孩子有哪些不足或缺點。這樣的問題容易引發家長和孩子的緊張情緒,甚至懷疑老師是不是會對自己或孩子產生偏見。孩子有沒有缺點,有什麼缺點,應該留待老師在今後的工作中仔細觀察了解,慢慢幫助孩子改正。
3、問家庭概況,不問個人隱私
老師可以問問孩子的家庭情況,比如家裡有哪些成員,家長從事何種工作,平時孩子更聽誰的話等。這樣做可以真實全面地了解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思考今後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幫助。
老師不要去窺探孩子家庭的隱私問題,比如家長的職務、社交圈等。這樣很容易引起家長反感,認為老師帶有其他目的。
4、問平時接送,不問作業監管
老師可以問問孩子平常上下學一般由誰負責接送,特別是對小學低段的孩子,可以記錄一下負責接送家長的聯系方式。對於自己上下學的孩子,老師要了解其出行方式,並做好安全提醒。這樣做能夠加深家校之間的了解,也可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老師不太合適詢問孩子回家後作業由誰監管,因為會讓一些家長誤會老師是在推卸或轉移責任。現在網路上類似的報道比較多,難免會讓有些家長「想岔了」,反而影響了家校關系。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應該是老師、家長、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果。
5、問愛看的書,不問報的興趣班
家訪時問一問孩子「喜歡看什麼書」,不僅可以了解孩子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還可以明確給孩子以及家長傳遞這樣的信息:老師非常關注孩子的閱讀。
如果有能力的話,還可以對家長指導孩子閱讀提一些好的建議,給親子共讀布置一些「任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但是,像「報了什麼興趣班」這樣的問題,老師就不適宜去問。可能會讓家長或孩子產生這樣的感覺——老師鼓勵、支持學生參加課外補習,這顯然有違科學的教育觀。
② 名詞解釋 親屬
親屬
qīn shǔ
親屬:因婚姻、血緣或收養而產生的社會關系。親屬的含義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親屬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有固定的身份和稱謂;
2.親屬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而產生;
3.親屬與家屬、家庭成員的區別:家庭成員是指相互負有扶養義務的一定范圍內的親屬,主要指夫妻、父母子女,有時也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外子女、外孫子女及兄弟姊妹等。但不是家庭成員,因為和這些親屬之間沒有法定的權利義務,而且也不可能在一起同共生活。
親屬二字.由來已久。中國古代的《禮記·大傳》載:「親者.屬也」漢代劉熙在《釋名·釋親屬》中說:「親,襯也,言相隱襯也」「屬,續也,恩相連續也。」這些解釋雖然沒有揭示親屬的社會屬性,但都說明了親屬之間具有相襯相續的密切關系。
親屬廣泛地見於律條.是從明律開始的。如明律中有「親屬相盜」、「親屬相毆」、「親屬相奸」、「娶親屬妻妾」等條目。清末以來的歷次民律草案和國民黨政府民法.其中都有親屬一編。
親屬,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親屬與法律意義上的親屬之分,即廣義和狹義之分。
生物學意義上的親屬.即廣義的親屬,是指以兩性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屬,不包括擬制血親,它上下各代延續無窮、范圍很廣。
法律意義上的親屬,即狹義的親屬.是指法律承認並規定其權利義務的親屬,僅包括一定范圍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親屬以及法律擬制血親,其范圍較之生物學意義上的親屬要窄。
③ 針對留守兒童的家訪,寫一些記錄。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裡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
④ 家延訪視的名詞解釋
家庭訪視:簡稱家訪,是為了促進和維持個體和家庭的健康,在服務對象里進行有目的的交往活動。它是開展社區護理的重要手段。
⑤ 家庭護理健康教育名詞解釋
家庭健康教育,家庭健康是社會健康的基礎,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內提出:「健康自容家庭開始」。
社區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健康教育家庭化,只有每個家庭都充分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積極參與健康教育,自覺接受健康教育,社區健康教育工作才算真正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