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孔子的師德表現

孔子的師德表現

發布時間: 2021-09-29 14:13:59

A. 孔子的教師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師佔有特殊位置。陶冶學生的品德,教導他們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才能,發展他們的專長等等,都是教師的重大職責。孔子根據他自己教育實踐的經驗,對教師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級或教師作風行為正派,就是不發命令,下級或學生也會執行;上級或教師作風行為不正派,就是發命令,下級或學生也不聽從。他還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麼能端正別人呢?
孔子的這些話,充分說明教師的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子貢稱贊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頌揚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孔子不僅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原則的實踐者。要以身作則,就要言傳身教,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說,可以與他談,進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談,這叫做錯過了人才;不可同他談,只能進行無言之教,卻偏與他談,這叫做浪費了語言。聰明的教師既不要錯過人才,也不要浪費語言,應採用「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兩種方式。孔子相信「無言之教」的威力。他對學生說過:「予欲無言」,學生說:「您老人家假若不說話,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傳述的呢?」孔子說:「天說了什麼呢?四季照樣運行,萬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呢」?所謂無言之教,即是通過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學依據的。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對教師的要求:對本人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辭辛勞。孔子還說過:「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爾已矣。」學生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至於聖與仁,我不敢當,只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罷了。學生說,這正是我們所難以學到的。學生子貢稱贊道:「學不厭,智也;新不償.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呂氏春秋•尊師》也有相似的記載:於貢問孔子:「後世怎樣稱道您老人家?」孔子說:「我何足以稱道呢?一定要說吧,就算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大概就是這樣吧!」

3、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說過:「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熱愛關心學生品德和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他看到他的學生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的表現,感到由衷的高興。原憲家貧,他常接濟。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並十分傷感。顏淵、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和學生有深厚的情誼,他曾說過,自從得了顏回,學生們更加親密;自從得了子路,再也沒有人敢罵我了。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愛學生,能夠不叫他勤勞嗎?忠於學生,能夠不教誨他嗎?又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否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說,學生以為我會隱瞞什麼嗎?我對你們是沒有任何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不告訴你們的,這正是我孔丘的為人。這說明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對於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他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青年後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成年人呢?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孔子認為當一種正義事業需要人去承擔時,年青一代要敢於勇往直前,責無旁貸,即使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當仁不讓於師」。面臨著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里包含著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觀點。

4、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他說:"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心理品質。正如顏淵所贊嘆的"夫子循循善誘人",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總之,熱愛教育,忠於學生,對教育事業表現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對青年一代表現出滿腔的熱情和關懷,這就是孔子表現出來的教師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從《論語》上記載的材料來看,一方面表現了孔子對學生們的熱愛,一方面也表現出弟子對老師的無限敬仰,形成了一種嚴肅認真而又親切自然的尊師愛生的關系。從教師方面來說,孔子的經驗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隱;講究教法、循循善誘。孔子的這些思想和經驗,對我們今天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是非常豐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論因素的格言警語,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不可缺少的營養,對後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認真地加以總結,批判地繼承這一珍貴的教育遺產。

B.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師德規范什麼是教師最神聖的權利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師德規范熱愛學生

教育教學權是教師最神聖的權利

C. 孔子的仁學表現為哪些內容如何評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准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D. 孔子德育觀點及其現實意義

這德育觀點和其現實主義都是一樣的,所以當你看到孔子觀點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現實主義都是一樣的

E. 以下哪些是孔子的教師職業道德思想

1 對待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要關心熱愛,做到無隱無私
孔子主張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他說:「愛之,能忽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
2 對待教學內容與教學態度,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應當勤奮學習,精通業務。在教學業務方面,孔子認為教師應主持一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的態度,並提出了「學而不厭」(《論語・述而》)這一流傳至今的重要主張。
3 對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應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
在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問題上,孔子十分重視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他認為,教師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則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F. 1、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師德規范() A 熱愛學生 B 嚴謹治學 C 為人師表 D 以法執教

正確答案為A
解析;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就認為教育不能沒有愛,猶如吸取教訓不能沒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導愛滿天下,由此可見愛對於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第三款中提到要熱愛學生,這是為人師表的教師的一個職業要求,也是為人做事的一個基本道德行為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讓一顆愛心長駐心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師者。

熱愛學生體現了道德情感,愛學生也是老師的天職。作為教師就應該對學生說:要我不愛不容易。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的主要工作是育人,途徑包括信息傳遞,組織指導,示範感動,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溝通學生和教師心靈之間的橋梁,是教書育人的基礎。有一個教師素質調查表明,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自己在對教師素質的重要性進行排位時,都將熱愛學生排在首位。歷來的教育家都是把熱愛學生作為為師之本。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就認為教育不能沒有愛,猶如吸取教訓不能沒有水。陶行知先生倡導愛滿天下,由此可見愛對於教育的重要性。

但老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職業情感,而不能是個人情感,因此師愛是泛愛而不是偏愛。老師要愛全體學生而不是一部分學生。老師無論教哪個班級,無論所教的學生是優級是劣級,都就是一視同仁,不能隨老師個人興趣來選擇,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師愛。其次老師對學生的愛,就是一種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應是出於教書育人的需要,這種愛應嚴慈相濟。就像人們比喻的哪樣,師愛既有母愛的純真慈祥,又有父愛的嚴格莊重。

教師對學生的愛對於學生的發展影響重大。當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 的信任時,他們便澤一種自豪感和喜悅,便會對老師產生更強烈的信任,從而促進 師生關系的和諧。在教育實踐中,對於品行端正學業上進的學生,或者對於那些鋌錯誤,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都應給予他們以充分的信任。實踐證明,只有當一個老師對學生充滿愛時,他的教育效果就會特別突出。

G. 自己或身邊的教師是怎樣踐行孔子師德觀的呢

自己:在學校里和同學,老師相處融洽,積極幫助同學
老師:教育思想中充斥著「仁愛」回思想,在教學答過程中飽含著「仁愛」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教育對象上,有「有教無類」的「仁愛」思想。盡心盡力的幫助每個學生,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差的,都一視同仁。

H.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麼

為培養忠於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視德育。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中﹐德育居於首要的地位。西周學校教育的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禮」教是居首位的。

為了把德育的社會內容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過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中國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在個性心理發展中﹐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等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心理結構整體﹐發展是整體性的發展。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德育的任務﹐既反對側重培養道德觀念主智說﹐又反對側重訓練行為習慣的主行說。

孔子德育

孔子在古代中國歷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創立了統治中國社會達二千年之久的儒家學說,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傳授了「禮、樂、射、御、書、教」六藝,實施了「文、行.忠、信」四科教育。同時,或多或少地發現了一些教育的客觀規律。如:孔子把教育和人口、財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主張「有教無類」。

在教學方法上則創立了學與習結合、學與思結合、學與行結合、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方法。同時孔子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楷模,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昌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熱點內容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
北師珠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5-04-30 19:19:56 瀏覽:919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
語文三年級上冊生字表 發布:2025-04-30 13:54:49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