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作品詞
『壹』 形容「暑假」的詞語有哪些
形容「暑假」的詞語有:
一、喜上眉梢 [ xǐ shàng méi shāo ]
1.【解釋】:喜悅的心情從眉眼上表現出來。
2.【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覺喜上眉梢。」
3.【示例】:人們一見船影,都~。 ◎郭澄清《大刀記》第14章
二、喜不自勝 [ xǐ bù zì shèng ]
1.【解釋】:勝:能承受。喜歡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興。
2.【出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小生去時,承夫人親自餞行,喜不自勝。」
3.【示例】:國太只道孫權好意,~。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三、喜氣洋洋 [ xǐ qì yáng yáng ]
1.【解釋】:洋洋:得意的樣子。充滿了歡喜的神色或氣氛。
2.【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示例】:馬上的將士們都是精神抖擻,~,絲毫不象是吃過敗仗。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五章
四、興高采烈 [ xìng gāo cǎi liè ]
1.【解釋】:興:原指志趣,後指興致;采:原指神采,後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詞犀利。後多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
2.【出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步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3.【示例】:阿二忽然對於曾滄海的威嚇全沒怕懼,反而~的說起來了。 ◎茅盾《子夜》四
五、歡喜若狂 [ huān xǐ ruò kuáng ]
1.【解釋】:歡喜:高興的樣子。高舉得象發狂一樣。
2.【出自】:郭沫若《怎樣使雙十節更值得紀念》:「武漢三鎮的人真是歡喜若狂,一直熱鬧了一個通夜。」
3.【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貳』 描寫暑假的四字詞語
四時八節
桃紅柳綠
有腳陽春
燕語鶯啼
夏日可畏
赤日炎炎
綠樹成蔭
揮汗如雨
蟬聲陣陣
烈日當專空
電閃雷鳴
暑氣逼人屬
酷暑難耐
烈日炎炎
驕陽似火
汗流浹背
蟬不知雪
簟紋如水
冬日夏雲
冬溫夏清
浮瓜沉李
寒來暑往
火傘高張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暑氣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雲如燒
海天雲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
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暑氣蒸人
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
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
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
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
禾苗乾枯
禾苗枯槁
『叄』 初一暑假作業製作作品,集作品集有擬人句,比喻句,廣告詞,讀後感,書信,摘抄,給這個作品集自擬書名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點是「讀」.「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讀後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 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 .
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復想,反復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後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藉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系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後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准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後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肆』 關於暑假的好詞好句
好詞
正值盛夏 盛夏時節 酷暑盛夏 炎炎盛夏
大暑酷去 伏梢末盡 夏收季節 春種夏收
夏收夏種 夏陽酷暑 夏日炎炎 太陽毒辣
烈日中天 赤日炎炎 盛暑炎炎 夏意正濃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暑月蟬鳴 驕陽似火
火雲如燒 海天雲蒸 夏水湯湯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汗如雨下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
汗流浹背 暑氣逼人 悶熱難當 熱浪滾滾
好句
1.七月,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似的太陽,雲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春天隨著落花走了,夏天披著一身的綠葉兒在暖風里蹦跳著走來了
2.初夏的陽光從密密層層的枝葉間透射下來,地上印滿銅錢大小的粼粼光斑。
3.風兒帶著微微的暖意吹著,時時送來布穀鳥的叫聲,它在告訴我們:「春已歸去。」
4.青草、蘆葦和紅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懸在天空的一輪火熱的太陽蒸曬著,空氣里充滿了甜醉的氣息。
5.初夏時節,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綉在一塊綠色大地毯上的燦爛斑點;成群的蜜蜂在花從中忙碌著,吸著花蕊,辛勤地飛來飛去。
6.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著樹蔭處飛,好像怕陽光傷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沒有一片雲,沒有一點風,頭頂上一輪烈日,所有的樹木都沒精打采地、懶洋洋地站在那裡。
好段
1.七月盛夏,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河裡的水燙手,地里的土冒煙。 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穀物都熱得彎下腰,低著頭。蚱蜢多得像草葉,在小麥地里,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出微弱而嘈雜的鳴聲。
2.太陽像個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線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發燙,腳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煙。 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像凝住了。 整個城市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鮮紅的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
3.熾熱的火傘高張在空中,熱得河裡的魚不敢露出水面,鳥也不敢飛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長舌頭喘個不休。 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著了火,一些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
4.那是一個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熱的太陽烤得田裡的老泥鰍都翻白了,村邊的小溪水一下低了幾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頭,陡地變大了。 小鳥不知躲匿到什麼地方去了;草木都垂頭喪氣,像是奄奄等斃;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頭發出破碎的高叫;像是破鑼碎鼓在替烈日吶喊助威! 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塵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不動。馬路上發著白光,小攤販不敢吆喝,商店門口的有機玻璃招牌,也似乎給曬化了。
描寫人物
描寫人物外貌的詞語
虎頭虎腦 眉清目秀 面紅耳赤 白凈柔嫩
滿面紅光 滿頭銀發 目光炯炯 雙目如潭
火眼金睛 濃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氣宇軒昂
高大魁梧 英姿颯爽 衣著得體
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眉開眼笑 破涕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顏開滿面春風
洋洋得意 和顏悅色 悠然自得容光煥發 神采飛揚
氣勢洶洶 神情沮喪愁眉苦臉 沒精打采 淚流滿面
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
心花怒放 滿心歡喜 歸心似箭 心曠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悅誠服 心事重重 憂心忡忡
心如刀絞 悲痛欲絕 怒火中燒 心驚膽戰
心慌意亂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描寫人物的句子
1.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2.這孩子黑虎頭似的臉上,生著一對銅鈴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3.他的眉毛時而緊緊地皺起,眉宇間形成一個問號;時而愉快地舒展,像個感嘆號。
4.他那紅嘟嘟地臉蛋閃著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蘋果一樣。
5.他地耳朵白里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品。
6.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一把小油壺。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伍』 經典詩詞作品
蘭蕙曲
世有高潔物,沐浴飄逸新。
卓然出麗葉,素簡盡悠然。
愁絲何處去,聚散應隨緣。
墨意出清韻,幽香送人間。
青山行
獨立幽山裡,欣然伴路行。
鳥語深山靜,人閑遠山空。
都市車馬喧,案牘雙重廊。
紫葉夾余韻,寄情千里光。
望江海
平生豪傑氣,性本愛清江。
山川藏勝跡,銀濤卷峙空。
雲悠奪紫氣,海碧天藍屏。
置身明境里,錢塘詩畫中。
人生相逢若山溪,
因緣際遇莫相離。
貧賤之交難能貴,
不可沽名一日欺!
——陳祥炎
『陸』 描寫暑假快樂的詩歌
最難忘記,
暑假裡:
樹蔭下,
捕鳴蟬。
池塘內:
互戲水,
摘蓬蓮。
大海邊:
迎驚濤駭浪,
揚風帆,
盪漁船。
漁歌中:
到夜晚,
不思還。
夢中多少企盼?
望故鄉,
情意綿綿。
故鄉風光好,
故鄉水亦甜。
何日凱旋?
『柒』 寫一首以「暑假生活」為主題的詩或詞
暑假生活真快樂,
全家旅行笑呵呵。
作業完成質量高,
積極鍛煉身體好,
『捌』 有哪些描寫有關暑假的詩
1、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出自宋代蔡確的《夏日登車蓋亭》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釋義:
紙圍屏風石作枕頭,卧在竹床多麼清涼,久舉書卷手已疲累,拋書一旁漸入悠長夢鄉。醒來後不覺獨自微笑,把世事細細思量,忽聽幾聲清亮的漁笛迴旋在滄浪水上。
2、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出自宋代蘇舜欽的《夏意》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釋義:
小院幽深寂靜,我躺在竹席上,渾身清涼;窗外的石榴花盛開,透過垂掛的竹簾,映紅了虛堂。濃密的樹陰隔斷了暑氣,正是中午時分,我一覺醒來,耳邊傳來黃鶯兒斷續的啼唱。
3、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
出自清代項鴻祚的《清平樂·池上納涼》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牆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釋義: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牆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醉後躺卧桃笙竹製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4、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出自宋代楊萬里的《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釋義:
吃過梅子後,余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漫長的夏日,從午睡中醒來不知做什麼好,只懶洋洋的看著兒童追逐空中飄飛的柳絮。
5、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出自元代白樸的《天凈沙·夏》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釋義:
雲銷雨霽,水面增高並增添了波瀾,遠處高樓顯得比平時更高了,水讓人感覺到比平時更涼爽了,雨後的瓜也似乎顯得比平時更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遮到屋檐。紗帳中的藤席上,芳齡女孩身著輕絹夏衣,手執羅扇,靜靜地享受著宜人的夏日時光。
『玖』 快樂的暑假好詞好句好段
1、 快樂的暑假終於到了,我可以開開心心痛痛快快地玩一頓了!當然,在這之前,我也會好好安排一下我的暑假生活,使我過個既快樂又充實的暑假,我快樂的暑假生活。
2、 暑假生活,多姿多彩。祝大家過一個愉快,充實,有意義的暑假!
3、 暑假到來了,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回家了,這是因為緊張的學習已經結束了,而我也是興高采烈地回家,但是在放假的時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預習八年級的數學的科目,所以別人在玩的時候我學習,別人在學習的時候我也在學習,俗話說得好,「笨鳥先飛」。
4、 厭煩了城市的喧嘩,有人一定很想到山村,農家去清靜一陣。因此「上山下鄉」是暑假生的首選。一想到那夾著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氣,綠油油的野草,金黃色的稻穗,還有那飄盪在田野的歡聲笑語,心也會情不自禁地盪漾起來。鄉下雖然非常好玩,但千萬要注意安全。如果你想游泳,一定要約幾個夥伴一起去,這樣可以互相照應。另外也要注意飲食衛生。
5、 知了也睡了,安靜地睡了。忙碌之餘,享受這寧靜的夏天,那迷人的夏夜,享受快樂的每一天。連老天都為我驕傲,陪我度過一個完美的暑假,快樂的暑假。
6、 學習之曲。雖然是暑假,但一定會有作業。俗話說得好:「先苦後甜。」只要我快些把作業做完,還愁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嗎?所以說要抓緊完成作業。於 是我十分努力地做作業,每天一絲不苟在做啊做,在書山中攀爬,在學海里拾貝。
7、 太陽西下,夜幕降臨,偶爾傳來知了的叫聲。我們一家來到熱鬧的廣場上,我穿著旱冰鞋,小心翼翼地往前滑,因為我的技術不精,所以摔跤成了我的家常便飯。回到家中,時間不早了,我一頭栽在床上,睡了。
8、 轉眼間,暑假就過完了。這個暑假竟然過得這么快,我恨不得再接著過一次,因為這個暑假快樂無比!
『拾』 語文暑假作業,唐詩宋詞!
唐詩部分
1.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賞析: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開頭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郁已久的話傾訴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沒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隻是「兩人」,李白多邀了一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但是有這樣兩個伴侶究竟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和影的伴隨下,及時地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月徘徊」,是說月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後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捨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後兩句說:「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游」是超出於一般世俗關系的交遊。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游,並在高高的天上相會。「雲漢」,就是銀河,這里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並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系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
2.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賞析: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此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採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於詩人,是正比,而「歸雁」於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打磨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准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於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3.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賞析: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里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面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徵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
4.從軍行(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賞析: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於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出,而是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能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
5.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賞析: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後一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對不起,要累暈了,你自己也查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