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溝通幼師
Ⅰ 教師怎樣與幼兒溝通
要想與幼兒很好的溝通,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方法,主要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第一 學會了解。了解幼兒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了解幼兒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這也是老師的本職。我們老師要了解幼兒的家庭、性格、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達到要求。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在家裡的生活、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第二、 愛心感化與幼兒在溝通的內容方面,講道理應該只佔5%,而愛心要佔95%;對於幼兒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第三、 平等對待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時間」,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為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第四、 面帶微笑在人際關系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在與幼兒交往中,臉上常帶三分笑,就能得到幼兒的好感。幼兒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而更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人與與之間的一個微笑可以把兩個不相關的人拉近。對教育而言,老師更應該對幼兒保持微笑,如此細小的一個動作卻可以得到豐收,我們老師何樂而不為?微笑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藝術,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和稱贊的話語,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幼兒感到你的親近。在當今,幼兒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當慣了「小皇帝」,對老師嚴厲的硬性說教並不十分願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氣氛中,以平常談話形式輸入你要求他怎樣做會更有效。
Ⅱ 作為幼師在幼兒園怎樣與人溝通並舉例說明
幼兒園與家長溝通技巧 一.教師要理解家長,用心建立家園交流的基礎。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憧憬,相信他的孩 《教師與家長溝通技巧》正文開始>> 一.教師要理解家長,用心建立家園交流的基礎。 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憧憬,相信他的孩子會越來越能幹。因為有愛,即使孩子長得丑,他也認為很可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丁點兒進步,都會被愛心倍加的家長無限放大——那是孩子越來越聰明的表現。家長的期望在起著美化孩子的作用(有時也難免會把孩子的缺點掩蓋掉)。 家長與他人交流的一個永恆話題就是孩子,而且很愛把孩子的優點、可愛之處向他人玄耀。 可見,孩子的優點才是老師與家長交流的基礎。教師要善於建立這個交流基礎,要向家長那樣從內心深處相信他的孩子會越來越能幹。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把他孩子的優點(那怕是一點點)放大了說,缺點要少說,即使說了也要表明相信(首先要自己相信,其次讓孩子相信、讓家長相信)孩子一定會改掉缺點的。這樣家長才容易接納教師的建議或意見。 二.要依據不同群體的孩子家長工作的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多進行溝通。 家長工作難度與孩子發展成正相關。孩子發展全面、進步快、能力強,家長滿意程度高,家長工作自然好做;反之,難矣。 一類是孩子聰明好學、又懂事,這類孩子家長一般都有較好的個人素養、知書達理、以身作則,其孩子易於教育,孩子進步自然快,家長滿意度就高,這類孩子的家長工作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第二類孩子是聰明淘氣,學習上不費勁、一學就會,也很可愛但不太守紀律,經常犯錯誤,常被叫到老師跟前挨批,但孩子可以感覺到老師不煩他,所以對老師很親近,這類孩子的家長工作也比較好做; 第三類孩子淘氣、好動,對學習不感興趣,經常擾亂正常秩序,易引起教師反感,老師不喜歡他,他更是故意與老師作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孩子不喜歡老師,自然家長也不會喜歡老師,家長工作當然不易見效; 第四類是默默無聞的孩子,這類孩子有的不怎麼聰明,但從來不惹事生非,不給教師找麻煩、來和沒來一個樣,沒給老師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經常容易被教師所忽視,孩子遭受冷遇,家長工作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教師要真心關愛每個孩子,尤其要關注問題兒童,也就是第三類、第四類孩子,對他們多一些關愛和幫助,放大他的優點,以點帶面,以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同時要針對性地、有重點的多與問題兒童的家長多溝通。有溝通就有理解。多交流、多溝通,家長自然會感覺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注之情,了解教師在孩子身上所付出的心血,家長就會認同教師、接受教師,使溝通順利地進行下去。 三.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一個家長對一個教師的信任或不信任很多時候只來自一兩次談話和交往。因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講究溝通的方法和策略: 1.根據家長需求,找准溝通的切入點。 不同類型的家長對孩子關心的方式不同。老人關注孩子的生活、飲食,父母關注孩子學習方面多些;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過問的多些,而父親則很少過問;小班孩子的家長關心生活事多些,大班家長關注孩子學習方面的事多些;體弱兒家長關心孩子的健康方面多些,而新入園的家長則每天都想從教師那裡了解到孩子在園的一切表現,這時的家長對教師還不夠了解,還沒有建立起對教師的信任感,擔心孩子在園受委屈,擔心教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夠盡心,教師與家長、孩子之間正處於磨合期。教師要關注家長所擔心的問題,以家長最為關心 的話題為由頭,展開溝通,進而再引導家長關心孩子其它方面的教育問題,以保障孩子全面和諧地發展。 2.要「多報喜、巧報憂」。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教師要能生動地描述出其孩子在幼兒園某一環節的可愛表現,家長會從你的言談中自然感受到你對他孩子的關愛、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並留下了教師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雙方就很容易溝通。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而面對孩子的缺點,一次只說一個方面,只解決一個問題,而不要把孩子所有的缺點錯誤都羅列一遍,這樣只會讓家長更沮喪,甚至對教師的能力表示懷疑。教師也不要指責因孩子的問題,給教師教學工作、管理工作帶來多少不便,找來多少麻煩,給其他孩子造成傷害或有不好的影響等等,而是要強調孩子的缺點對他自身未來的發展有什麼負面影響,讓家長感覺到教師的目的是為了他孩子著想,而非為了教師工作上的便利。 3.要善於傾聽家長的意見。教師謙虛誠懇、專心傾聽家長的意見,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在一個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於傾聽的教師面前,也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 4.要尊重家長,多提建設性的意見,不要居高臨下。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教師自己都做了那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成效?要先給家長交流,然後再提出需要家長從哪方面配合。要注意徵求家長的意見:「您是怎麼想的,如果我們採用??方法做他的工作,您看行不行啊???要多提建設性意見,不要使用「你應該」或「你必須」等命令性的字眼,而應該說「我認為」或「你認為怎樣」這些婉轉、協商性質的詞語,這樣家長才容易接受也樂意接受我們的建議或意見。當然也不能過於謙虛,在確定無疑時,語氣也應該十分肯定,讓家長相信你的意見是不容質疑的。 5.當家長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教師一定要從家長角度考慮如何幫助他們。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想家長所想、急家長所急,尋找讓家長能夠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途徑。 6.幼兒在園出現狀況更要及早主動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園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意外事故;還有個別孩子在一段時期內多次出現小狀況,如尿褲子、玩水打濕衣袖、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等,如果教師不及時主動地與家長溝通,讓家長自己胡亂揣摩,很可能會因家長的誤會導致教師所做的成績被這一點點小問題所淹沒;教師自己在工作中有過失導致幼兒受傷害,是要主動承擔責任的。
Ⅲ 如何從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能力出發,談談教師如何與幼兒實現有效的溝通
幼兒教師肩負著兒童啟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質直接關繫到一代人的成長和發 展。師生間的溝通,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加深了師生間的了解,在溝通中,幼兒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尊重,使幼兒有一種被重視感,並有一種充分的接納感,感到自己為教師所關心,喜愛,從而得到一種安全的愉快的情緒體驗,也能使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幼兒的需要,給予適宜的指導與幫助,教師與幼兒能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信任、尊重的關系,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溝通無處不在。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手勢,一個動作……充分開發和利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是我們的願望。 幼兒教師要實現與幼兒的有效溝通,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知識,以及觀察力、溝通力、組織小組活動、指導游戲、指導幼兒行為、評價教育活動的能力等。 教師如何與幼兒實現有效溝通呢? 一、教師良好的個性,是有效溝通的保證,一般而言,幼兒較為喜歡和善、耐心、公平,對幼兒有興趣的教師,不喜歡嚴厲、批評責罵、懲罰兒童、脾氣壞的教師。熱情的教師相對冷漠的教師更樂於助人。熱情與容許對原來成就水平低、缺乏學業動機的幼兒有良好的影響。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利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影響幼兒。 三、滿足幼兒的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前題 人的需要有很多種,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將其分為七種,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兒是社會的人,因此,幼兒具有一種對於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關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贊揚和被認可,要求負一定的責任。對幼兒被贊揚和被認可需要的適度滿足,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在師生的溝通中,幼兒感到教師對自己是欣賞的態度,就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處的,樂於與 教師進行情感與認識上的交流。 三掌握技巧是有效溝通的關鍵 (一)、熟記幼兒的名字 在幼兒園里, 老師呼喚幼兒的名字,幼兒會倍感親切,覺得自己受到老師的重視。 一般而言,呼喚幼兒的名字以幼兒入園登記的名字為標准,而不呼喚幼兒的綽號,這是對幼兒的尊重和基本的禮節。因此,熟記幼兒的名字是教師與幼兒溝通技巧的第一把鑰匙,也是進行溝通的基礎。 (二)、老師眼光要與孩子直接接觸 目光的接觸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和溝通,幼兒能通過老師的一個眼神明白老師要說什麼。此外,在與幼兒進行交流與溝通時,教師的視線最好與幼兒平行,最好的辦法就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感覺老師重視他,與老師處於平等的位置,交流起來更能感覺到老師的關愛。 (三)、說話語調和速度要適當、語氣要和善 在對於幼兒而言,教師的語言抑揚頓挫會使交流效果更好,更能激起幼兒交流的興趣和慾望。同時,與幼兒溝通時的語速要適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容易導致幼兒聽得不太清楚,太慢就會使幼兒等得太急,幼兒本有的積極性會降低。教師與幼兒溝通時,語氣是否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善的語氣,幼兒聽起來會感覺到一絲絲溫暖的情意幼兒也更容易接受。此外,為了更好地達到溝通效果,教師可以適當製造懸念,讓幼兒的注意力更為集中。 (四)、善於傾聽 在語言活動中,我們常常引導幼兒學會傾聽,而我們本身卻不時會忽視這一點。在與孩子的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作好榜樣,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五)語言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相結合 教師除了要與幼兒進行語言上的溝通,還要適當運用非言語溝通,包括教師的微笑、點頭、撫摸、蹲下與幼兒交流等。教師與幼兒的身體接觸有利於穩定幼兒的情緒,讓幼兒消除緊張,感到溫暖、安全。 四、與幼兒交流時應注意的問題教師盡量和孩子多說,與孩子說話,應不放過任何機會隨時進行;多贊美、少批評;不打斷孩子的話,當孩子說話時,不可輕易地打斷孩子的話,要耐心地、盡可能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同時允許孩子申辯,申辯也是一種權利等。 總之,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Ⅳ 如何溝通師生關系
、師生溝通的方法和途徑策略分析
師生進行溝通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特別是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更是如此,不同的溝通途徑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
(一)面對面談話式溝通。這是最直接、最傳統的溝通方式,師生直接面對,真誠而坦率地交談,溝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見影。這時師生的空間位置關系有如下幾種:師坐生站、師站生坐、師生共站、師生共坐等。一般情況下,前兩種均不太好,因為我們在師生溝通時應盡量注意師生的平等,盡量多給學生一些尊重;在室外只能是師生共站,在室內最好是師生共同坐下溝通較好,即使這樣還有許多位置關系,如是面對面還是並排坐,師生保持多遠的距離等都有講究,都會影響溝通的效果。
(二)書信交流溝通。書信交流進行溝通也是較為傳統的一種師生溝通策略。但即使在現代高度發達的社會里這種溝通方法還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某些環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師生之間不方便直接面對面溝通,那麼通過書信來進行溝通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這種溝通教師可能會了解到學生中平時不易掌握的情況,可能能直面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作為學生也會得到教師更為完備的幫助和指導。其實班主任寫在成績報告單上的評語也是書信交流的一種,家長則可以通過回執來反饋學生在家裡的表現等等。
(三)周記和作業溝通。現在很多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都要求學生寫周記,通過周記來了解學生一周以來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況,這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可實際上有很多教師這樣做只是流於形式,因為別人這樣做了,我也就這樣做。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周記和學生進行溝通,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能透過學生周記中的字里行間及時捕捉信息,然後進行必要的溝通,如寫一段鼓勵性的語言,提出幾點具體的要求,講講教師心裡的一些感受等等,都可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對學生是一種極大的促進和幫助,也許周記就成為師生對話的工具和主渠道了。當然,任課老師在批改作業時也不應就滿足於對和錯,作業本也可以成為師生溝通的重要途徑,如教師可在作業本上寫道:「做得真不錯」、「希望你繼續努力」、「以後可不要再這樣粗心了」「努力啊,歲月不待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等等,也許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電話及網上溝通。隨著信息產業的不斷發達,電話已經普及,因此通過電話進行溝通已經是很容易做到並且是很正常的了。一個電話,一聲問候,拉進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一個經常能通過電話與學生進行溝通的老師,一定是個在業務上認真,對學生負責的好老師,也更容易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也更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向這樣的老師傾訴,師生溝通將會起到良好的效果。隨著當今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上網也就成了學生業餘生活的一部分。網路這把雙刃劍對青少年學生是好是壞是現今社會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但網路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種趨勢將無法阻擋,我們要做的是應該如何利用網路為我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提供幫助。其實我們大可以利用網路的優勢來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不是喜歡上網聊天嗎?那好,我們就建一個聊天室,讓喜歡聊天的學生都進來,我們教師陪你們聊,當然我們教師也應取一個好聽一點的昵稱,這樣師生溝通是不是更自然一點呢;學生不是喜歡玩游戲嗎?那好,我們就規定一個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師生可以共同玩游戲,在游戲時師生的溝通還有沒有困難了呢?這個問題應該迎刃而解了吧。
總之,師生之間可以利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溝通,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進行溝通,相信師生有了良好的溝通,必將會很好地解決許多教學問題。當師生之間真正喊出「理解萬歲」時,師生溝通將不會成為難題,教學將更具有親和力,學校也將會成為學生的天堂!
Ⅳ 幼兒教師怎樣和幼兒溝通
感謝邀請
想要與幼兒很好的溝通,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與方法,主要應注意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第一 學會了解。了解幼兒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
了解幼兒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這也是老師的本職。我們老師要了解幼兒的家庭、性格、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達到要求。
第一,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在家裡的生活、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
第二、 愛心感化與幼兒在溝通的內容方面,講道理應該只佔5%,而愛心要佔95%;對於幼兒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
第三、 平等對待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時間」,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為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第四、 面帶微笑在人際關系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在與幼兒交往中,臉上常帶三分笑,就能得到幼兒的好感。幼兒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而更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人與與之間的一個微笑可以把兩個不相關的人拉近。
總結:
對於教育而言,老師更應該對幼兒保持微笑,如此細小的一個動作卻可以得到豐收,我們老師何樂而不為?微笑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藝術,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和稱贊的話語,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幼兒感到你的親近。
在當今,幼兒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當慣了「小皇帝」,對老師嚴厲的硬性說教並不十分願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氣氛中,以平常談話形式輸入你要求他怎樣做會更有效!
以上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Ⅵ 幼師如何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
《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這一點對小班幼兒來說更為重要,我們只有與幼兒互相交流,在情感、認識上達成一致,建立朋友關系,同幼兒及時溝通,才能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在幼兒園里,小班的孩子最為急人,有時候你和他們說話說幾遍他們好像不懂一樣,完全不理睬老師。有時候會覺得很沒有回應,一個人像在那裡唱獨角戲一樣。上課的時候很冷場等等,溝通起來比較費勁。如何能夠與小班年齡段的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為此我對這一情況進行了關注,嘗試探索著更有效的溝通方法。
談到與孩子的溝通的問題其實就是師幼對話。師幼對話是什麼?總的來說它是指幼兒與教師之間在一種平等、自由、真誠、開放和民主的基礎上展開交流對話,對話雙方相互吸引、相互傾聽、相互包容和相互分享。細說它又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產生於教師和幼兒之間,即對話雙方的角色關系;二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即對話雙方你情我願,沒有強迫和壓制。
《綱要》中這樣說:「教師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環境,以關懷、接納、慎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鼓勵和支持他們大膽探索、表達。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即時以適當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師幼對話環境」。這里有兩個關鍵詞非常重要:環境的創設和情感的交流。交流的環境應該是輕松愉悅的,孩子能夠大膽去表達的,想說的。從這個角度想,對話應該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單純的回答。
對於與小班的孩子溝通,具體操作方法我歸納成了以下幾點:
一、 解讀孩子,接納孩子的感受
要想與幼兒交流,教師首先要會看,要用眼睛去看,看看事情的經過,看看幼兒的行為,解讀這些行為後面的原因,從而真正的了解幼兒的需要,滿足幼兒的需要。對於不同類型的孩子,我們要能夠有初步的判斷和了解,不能盲目的對孩子進行判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個問題,也許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就會要有效得多。
在出現一些實際的情況的時候,特別是孩子在遇到了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發自內心的體會孩子的感受:「你現在心情很難過,老師也覺得是這樣!」「你好像不喜歡這個活動。」等等,這樣讓孩子能夠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接納,從而願意表達自己的心聲。
二、 關愛孩子,用情感的角度打動孩子
(一)、消除孩子的陌生感: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來到幼兒園這個新環境他們充滿了陌生感,心理的不安全油然而生。他們最需要的是教師的愛。老師需要真誠的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喜愛。
(二)善用肢體表達:肢體交流是我們經常會使用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愛意的表達,特別是小班的孩子,他們很喜歡老師牽手、老師擁抱、摸頭等等。試想一位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經常會是這樣,抱著,親親、摸摸,這是一種愛的表達和表現。老師對孩子也多些肢體上的交流孩子們會更有安全感,覺得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自然拉近了距離願意參與交流。早上來到幼兒園,抱抱孩子,告訴孩子老師很想你呀,孩子自然會很高興。
(三)以父母的身份標識自己:老師可以嘗試以父母的身份標識自己,特別是面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孩子對親人的依賴,給了我們啟示,扮演他們的至親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
(四)注重情感交流:要經常對孩子說:「我喜歡你!」「我很愛很愛你!」情感表達是促進情感的一種方式,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們會很喜歡、很願意聽,也會更積極。這樣的交流多了,孩子也會有這樣一種意識要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另外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要注意關注孩子情緒情感的變化,及時的反饋孩子。
三、 面對孩子,五多五少法則
(一)多一些情景化的語言,在情境中與孩子溝通
什麼樣的語言小班孩子喜歡聽呢?適合小班孩子的應該是賦予情境性的語言。小班的孩子對於那種故事、童話的語言更為喜歡。比如「請像小貓一樣輕輕的走到廁所去」 「請想長頸鹿一樣站得高高的」等等。我們還自己創編了大量的生活故事幫助幼兒學習常規,如《小貓生病了》《挑食王國》等等,通過情境的講述,孩子們很快能夠理解也聽得非常認真,下一次再回應的時候他們會主動說出很多相關的話語,如洗手的時候我說「小朋友們不要玩水。」馬上就有孩子結過話題說「要不然就像小貓一樣的生病了」等等。
(二)多一些傾聽,放慢一些速度
對小班孩子說話不能夠操之過急,有時候說完話之後要稍微等一等,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特別是在問孩子的想法的時候,不要問了幾遍之後孩子沒有反應後就失去了耐心,其實應該在孩子沒有回應的時候試圖努力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去表達。特別是對那些本身比較膽小的孩子,慢慢的引導說:「老師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者是老師還不知道怎麼去做呢,你告訴老師好嗎?」 而傾聽是溝通的前提,了解孩子最重要的的途徑也是聆聽孩子的傾訴,從孩子的
Ⅶ 幼兒教師如何與幼兒溝通
第一 學會了解。了解幼兒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了解幼兒方能深刻理解學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共鳴。這也是老師的本職。我們老師要了解幼兒的家庭、性格、興趣愛好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談話達到要求。工作中要多問,特別是組成一個新的班級時,會不會適應新班級和新環境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等等,在與家長接觸中要經常詢問其在家裡的生活、性格特點、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學各個方面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存在問題,第二、 愛心感化與幼兒在溝通的內容方面,講道理應該只佔5%,而愛心要佔95%;對於幼兒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第三、 平等對待溝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時間」,即創造沒有任何干擾的溝通氛圍和條件;為一名老師,愛優生並不難,難得是愛差生,尤其是愛「雙差生」。老師熱愛教育,熱愛學校,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第四、 面帶微笑在人際關系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在與幼兒交往中,臉上常帶三分笑,就能得到幼兒的好感。幼兒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而更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人與與之間的一個微笑可以把兩個不相關的人拉近。對教育而言,老師更應該對幼兒保持微笑,如此細小的一個動作卻可以得到豐收,我們老師何樂而不為?微笑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藝術,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和稱贊的話語,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幼兒感到你的親近。在當今,幼兒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當慣了「小皇帝」,對老師嚴厲的硬性說教並不十分願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氣氛中,以平常談話形式輸入你要求他怎樣做會更有效。
Ⅷ 如何掌握師生溝通技巧
一、掌握傾聽的技巧
傾聽是一個容易被許多教師忽視的技巧。盡管傾聽的技巧並不難學,可是用起來並不容易,大多數教師還沒有真正學會傾聽。一旦教師學會了傾聽的技巧並將其應用於學生的交流中,將會改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並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1.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專心傾聽的基礎就是教師必須有傾聽的意願,要有強烈聽的渴望。在交流中教師不能煩躁不安,不要背對學生,或是一邊忙著別的事情一邊聽。要讓學生知道你對他們的話感興趣,一定要讓你的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身體的姿勢及聲調全部在與學生進行適當的感情和意義的交流。專心聽的目的是表達教師願意傾聽及接納對方,促使對方與自己建立信任感。專注技巧包括以下語言和非語言技巧:(1)維持良好的視線接觸,但不宜瞪眼直視,令對方感到敵意或受到驚嚇;(2)輕松自然的身體姿勢,表示願意傾聽並鼓勵對方談話;(3)雙方保持適當的距離;(4)上身稍微前傾,以表示對對方的專注和有興趣繼續傾聽;(5)用非語言信息傳遞接納的態度,如微笑、友善而放鬆的面部表情;(6)用適當而簡短的反應表達尊重、了解的態度。
2.簡述語意。語意就是語言的意義,是語言形式表達的內容。包含(1)理性意義(基本要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2)非理性意義:說話人的主觀情感、態度以及語體風格等方面的內容,它一般總是附著在特定的理性意義之上的。對於學生,要用簡潔扼要的語言,把對方的主要觀點和對他們的理解概括地復述出來。這樣可以讓雙方加深印象和了解,讓對方感覺到他是被接納的,從而增加彼此的信任。
3.在聽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在聽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說話時的體態、動作、語速及聲調的變化、面部表情、談話中的停頓和其他一切能傳遞重要信息的細節。有時候學生的一系列表情動作反應完全不同於他的語言所表述的意義。
因此,你要特別留心學生非語言的暗示和行為,盡量去領悟隱藏在學生話語背後的感受和意義。
4.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談話。在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開展討論辯論和進行爭論。強烈的表達欲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而努力學習,還可以消除因精神壓力而造成的緊張。不管學生的思想在教師看來是多麼的幼稚可笑,不管學生的話語在教師看來是如何的不合邏輯和不合現實,都應該讓他們將自己的「幼稚」和「錯誤」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其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更有效的教育。
二、提高運用教學幽默的本領
幽默是人際關系中不可缺的「潤滑劑」。教學幽默是教師教學藝術才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教師想要提高自己這方面的素質一般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其一,努力培養自己樂觀,開朗的性格。樂觀開朗的性格是創造教學幽默的基礎。其二,多看,多聽幽默語言,多搜集富有幽默感的格言、妙語、風趣的小故事、笑話等。這些常常是可供教學幽默運用的材料。其三,教師要注意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幽默往往是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夠表現出幽默內涵的修辭方法有:借喻、影射、諷刺、雙關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選擇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學方法,這樣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中掌握知識。
三、學會使用和識別體態語言
科學研究發現,人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70%~80%來自視覺信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師生溝通中的非語言交流有時比語言交流更重要。對教師來說,「有聲、有色」地教學和溝通,是一項必備的能力。教師應積極使用體態語言,並且不斷地有意識的學習和訓練自己。此外,還要善於觀察學生的體態語言,讀懂學生的體態語言。在教學中、在與學生的溝通中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溝通與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要建立這種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就必須化解師生間森嚴的壁壘。熱愛學生,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愛學生,親近學生,學生才感到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尊重學生,自尊心人皆有之,人人渴望得到尊重。尤其對待差學生,更要尊重、關懷、激勵和幫助。不歧視或偏愛學生,平等、民主、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給學生樹立榜樣,做學生的朋友、知己,關心、愛護、寬容、理解學生。
教師只要懂得如何去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去滿足學生的需要,並引導學生懂得如何來滿足教師的需要,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那麼,任何教育活動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和接受性。反之,在師生關系中,如果讓學生覺得自己無能、自卑、覺得被同學奚落、覺得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無論是他平時多麼喜歡的課程,他也不會產生學習的熱情,更不會對學校產生好感。因此,我們要盡力改善不良的,有礙於學生發展的溝通方式,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去親近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那麼師生之間就會出現一條美麗的彩虹。
Ⅸ 什麼是師生溝通
所謂溝通,就是可以實現師生雙方有效的交流,已到達說服和引導的目的。是教育的一種溫和化的方式,老師通過傾吐自己的心聲和願望,來讓學生的內心產生觸動,並可以為之改變想法,並付諸於行動,這就是一個有效的溝通。
Ⅹ 師生溝通中教師應樹立的基本意識
時下,在不少的學校,師生關系很不融洽,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師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沒有樹立以生為本的新觀念,不能真正尊重學生造成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在許多方面學生知道的比老師還多,若教師一味板著面孔,事事時時居高臨下,學生必然敬而遠之,師生關系必然緊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我認為教師應樹立四種意識:
一是樹立平等意識,從內心裡尊重學生。老師和學生都具有獨立的人格,教師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是教書育人的前提,也是師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權,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意願,尊重學生的隱私等方面。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往往偏愛那些學習成績較好和比較聽話的學生,對那些學習存在一定困難和不能時時「循規蹈矩」的學生則很少給予關愛,這種狀況對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學生的健康發展是相當不利的,也是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所不允許的。
二是樹立服務意識,變「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學生入校學習是國家賦予的權利,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導師,更是學生朝夕相處的朋友,教師不僅有責任幫助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有責任幫助學生豐富情感、健全心理、完善人格,還有責任保護學生的健康和安全。
三是樹立師表意識,以良好的師德影響、熏陶學生。教師居於師生關系的主導方面,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帶有教育性。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真正為人師表。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教師很小的一個舉動,比如酒後上課、課上吸煙等,都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為師者必須樹立起美好的師德形象。
四是樹立民主意識,放手讓學生去試去創,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潛能。教師要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釋放能量、發泄情緒、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的廣闊空間,讓學生放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在班級管理中,要破除「一言堂」,大膽讓學生自我管理,讓學生在學做人、學做事的過程中,完善個性和能力。實踐證明,凡是相信學生、採用「民主管理」的教師,其師生關系必定融洽,班風必定端正,成績必定突出;反之,若教師事事越俎代庖,學生既不領情,教師也疲於奔命,真正是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