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援疆實踐團
1. 東華大學暑期實踐修的是什麼學分,在大三實習算嗎,實習找什麼工作都可以嗎
就是暑期社會實踐的兩個學分呀,實習也算。
2. 塔里木大學學生學分績缺的學分怎麼補上來
可以通過學校每學期的創新創業學分申請來獲得學分。
創新創業學分由理論學分和實踐學分構成。
一、理論學分通過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創新創業理論課程學習,考核合格後方可獲得。
二、實踐學分通過以下途徑獲得:
(一)參加各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驗收合格及以上;
(二)知識產權: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計算機軟體著作權;
(三)署名塔里木大學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科研學術論文或文學、藝術作品等成果;
(四)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並取得獎項,或參加國際、國內創業類競賽活動;
(五)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獲得執業或從業資格等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或通過各類專業等級考試,獲得相應專業等級證書;參加其他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獲得相應證書或成績證明;
(六)在團中央、團省委、校團委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被評為國家級、省級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參加由學校團委組織的青年志願者活動、假期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各類公益和社團活動等,學生應征入伍並光榮退役;
3. 高分徵求暑期活動策劃!!!
從東華走出的高校黨委書記———訪我校機械繫77屆校友徐佩莉
作者:■宣傳部李凌燕
「母校是我成長的土壤」
現任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的她,1950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十八歲時,她帶著年輕的夢想和憂國憂民、服務祖國的志願離開家鄉,前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談起這一段屯墾戍邊的經歷,徐佩莉老師不無感慨地說,「那一代年輕人胸懷遠大理想。雖然受過很多挫折,但正是挫折磨練了意志,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
徐佩莉老師還表示,在她的成長歷程中,「給她影響最深的是東華」、「感情最深的也是東華」。她說,母校不僅教給她知識,而且培養她成為一名國家幹部,可以說,母校是她成長的土壤。
1973年,徐佩莉抱著繼續深造的強烈願望回到上海,進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繫化纖自動化及自動裝置專業學習,1977年畢業後留校工作,在東華這片土地上,她一呆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中,她經歷了母校從華東紡織工學院到中國紡織大學的發展,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校黨委副書記,並多次獲得「上海市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83-1998年連任五屆長寧區人大代表。即使今天離開了東華,徐佩莉也時刻不忘母校對她寄予的厚望,時刻想著要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回報東華、回報社會。1998年4月-2003年6月徐佩莉在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擔任副主席期間,提出了「形象育人」的理念,她本人也很注重自身的形象塑造,注重用得體的著裝和言行去影響人、感染人,她笑著說,我是東華出來的,服裝是東華的特色,我不能給母校丟臉。在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任黨委書記期間,她也是憑著自己在母校積累的工作經驗及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計算所專家們的認可。「人才培養必須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談到人才培養,徐佩莉強調高校應該培養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她說,對母校的八字校訓深有感悟。「崇德」是根本,「大學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大學生應該「以德立身,以德立言,以德立行」。「博學」指的是廣泛地學習,強調我們培養的應該是基礎扎實,寬口徑、復合型人才。她在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期間,曾走訪許多單位並與專家座談,了解到復合型人才很受科研機構歡迎,因為要完成一項科研任務,單方面的知識積累是遠遠不夠的,而「博學」型綜合人才則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各方面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談到「礪志尚實」,徐老師說,「礪志尚實」是母校的傳統,母校朴實無華、腳踏實地的風格對自己影響很深。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培養勤奮實乾的人才是母校的特色,也反映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她強調,我們培養的應該是貼近產業、貼近市場,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為此,她提出高校要縮小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差距,不僅給學生以扎實的基礎,而且要加強教學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廣泛接觸社會。她還說,以往高校中重視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養的弊端導致我們培養的人才遠離市場,為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現代高等教育的內涵,培養一專多能、一技多能的人才,鼓勵學生多選修相關專業的課程,盡量拓寬知識面,同時有意識地參與社會實踐,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錘煉自我,只有這樣,自己的所學才能在社會中找到用武之地。「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這幾種品質」
有過多年學生專職指導員工作經歷的徐佩莉,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域做出了不菲的業績。多年的工作經歷,讓徐老師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自己的思考,她說,大學生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品質:
首先是主人翁的精神。她說,作為學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大學生應當知恩圖報,將自己的所學所長服務社會、服務祖國、服務人民。
第二,大學生應當有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的精神。現代大學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當代大學生,尤其應該調適好自己的心態,避免進入工作崗位後眼高手低的現象發生。只有虛心學習、埋頭苦幹,才能在社會中學到扎實的本領,不斷走向成熟。
第三,應當具備不斷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大學生正是最具創造潛能、最具創新活力的時候。事實上,科學領域很多重大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年輕一代的參與。大學生也應當慶幸自己處在一個重視人才、重視人才創新精神培養的好時代,為此,不僅要立足本職崗位,還應有勇於探索、敢於攻堅的精神。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有所作為。
4. 社會實踐學分怎麼拿拜託了各位 謝謝
笨啊,這又沒事的。 只要你總的學分拿滿了就行了哇。這里沒拿到的學分就去別的地方拿啊,多聽幾場報告,多寫點論文就OK了哇!而且,你也可以和老師串通,沒去玩也寫《後感》,也交上去這樣也能有學分的。 (要選我哦!)
5. 東華大學 社會實踐證明
______同學社會實踐證明
貴校————:
貴校________同學於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在我單位參加社會實版踐。期間,權該學生參與了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態度認真,獲得了領導的一致好評。
特此證明
__________(公章)
____年__月__日
6. 大學的暑期社會實踐學分怎麼拿
什麼單位都行,你們學校應該發張表格的吧 ,只要蓋個章就OK,實習報告沒人管。
7. 青春告白祖國宣講稿
在寫青春告白祖國宣講稿時可以緊扣「青春告白祖國」「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內容,結合社會實際,表達情感「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強國志向、報國行為」指向。將社會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講出來」「拍出來」「演出來」,生動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強國志向、報國行為。
正文: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很榮幸作為一名護旗手在國旗下講話,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青春告白祖國」。
思宜愛國,是培建愛國之心的奠基石。
愛國情應根植於內心。愛國,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對自己國家的永恆不變的精神信仰。魯迅先生有言:國家乃是民族根本。國家對於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愛國也是我們應當終身恪守的准則。培建愛國之心首先應該在思想上建立起深固的愛國根植。
歌德曾說:一個人對國家有崇高的敬畏,愛國之情才可體現。當我們站在五星紅旗之下,當存敬畏之心,當庄嚴宣誓守衛國旗。
愛國,於我們中學生而言,不僅僅是一種觀念,思宜愛國,行亦愛國,愛國還應體現於行動之上。
昔有曹植揮灑的《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今有102歲老人次仁曲珍阿媽深懷對祖國的感恩之情,堅持半個世紀在家中升國旗;昔有辛棄疾面臨國難而無以酬志時「醉里挑燈看劍」,今有王繼才夫婦為國守島,守護國旗……試問:若他們不具根植於內心深沉的愛國情懷,何來感人肺腑的愛國之心?同樣,每周一次和重大節日的升旗儀式不也是為了培養我們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嗎?
行亦愛國,是根植愛國之情的離合器。
「人之行,當宜愛國。」《周易》二千五百年的教誨仍在耳邊回盪,愛國之行,實宜珍視。當然,對於我們中學生而言,我們並不需要將愛國之行理解為大行為、大作為,需知「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倘若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體現自己的愛國之心,那麼,一個民族的共同行動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正如我們現在,在升旗儀式結束之後是我們自己踐行愛國精神的關鍵時機,懷揣一顆敬畏之心仰望五星紅旗,平日之中努力學習,爭取長大之後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愛國的實踐見諸日常小事,做好即是愛國。
僅有言思,不落實於行動,到頭來只是紙上談兵;而僅有行動,沒有言思,行動就會缺乏方向的引領,到頭還是一場空。因此知行合一是培養愛國情懷的不二法門。
讓我們以五星紅旗之名,燃中華兒女之情,思宜愛國,行亦愛國,如此,愛國之心方可培建,愛國之情方可永植!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8. 求上海東華大學的詳細情況
東華大學位於上海,系國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高校,正式創建於1951年成立的華東紡織工學院(簡稱「華紡」),後幾經中國紡織大學(1985-1999,簡稱「中紡」)和東華大學(1999-至今)易名至今,歷史淵源最早可上溯至清代實業家張謇於1912年在江蘇創辦的南通紡織染傳習所,於1960年被正式確定為中國重點高校。現為教育部直屬的72所高校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所以現代紡織為特色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同時也是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 計劃」)高校之一和教育部「援疆學科建設計劃」40所重點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