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專家訪談
Ⅰ 如何實現媒體融合
行業發展的必然
在通信行業中的傳統的技術設備還是佔有大量的份額。而以IP軟交換為核心的新產品在行業通信中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這些設備。而企業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融合式」的整合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整合多種多樣的信息化資源,使這些系統資源能夠真正融為一體,真正幫助企業提升運營管理能力、降低企業管理運作成本、幫助企業和部門解決或改善各種各樣的愈加復雜的狀況。基於IP網路的多媒體調度技術,已成為行業通信市場的新一代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必然選擇。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已經成為工業通信市場高速發展的重要源動力,並為中國工業行業通信市場帶來了高達30-40%的年度增長率。
國家一些重要行業,包括鋼鐵、物流、礦產、鐵路、港口、高速公路、公安等,由於基礎通信設施面臨更新換代,因此,也都具有較為強烈的需求。
新的通信設備,部分替代老的通信設施,並與剩餘的舊有技術的通信設施共同進行使用。如何做好相應的融合對接工作,就成了響應國家兩化需求,提升行業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信息孤島的障礙需要化解
當生產型企業遇到緊急狀況需要調集各方人員解決問題時,當應急現場人員想用對講機呼叫會議室領導時,採用衛星通信設備的人員想呼叫對講機或是固定電話人員時,他們經常都會遇到無法互聯互通的困惑。
緊急情況下,當大家手忙腳亂的轉換設備或是調設備火線馳援時,解決事件的良機恐已錯過。不同制式的通信設備之間無法實現迅速的通話,這就造成了信息孤島。
如何克服通信的信息孤島問題?這就需要通信企業具備真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包括緊急需求的通信技術和方案。
跨地域和跨部門問題
應急事件發生時,必定是需要出動各方部門來共同解。在不考慮誰來擔任總體指揮的情況下,這么多的部門,都需要各司其職,但有需要接受統一指揮,互相之間又需要共同協作。
而不同部門各自擁有自己的對講頻段,彼此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這就需要一個整體的通信平台以及相應的專業設備,來為這些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保障。
另外應急事件多種多樣,有時候會涉及到國家形象甚至是國家安全等,因此,相關的安全部門或是軍隊系統會出現在統一指揮體系中。那麼相應公安部門和這些安全保密部門,如何能夠確保在解決應急事件的前提下,依然能夠保證不發生信息泄密問題,以免危及到國家形象或是國家安全?因此,這就需要統一的通信平台,不僅能夠實現統一指揮協調與共享,還能夠分出層級,在方案上就實現對於保密信息的保護。
軟硬體、自動化、IT與通信系統融合問題
在行業企業的應用中,將會應用到生產運營軟體、ERP軟體、自動報警軟體,與通信系統相結合之後,將會產生更為強大的作用和效果。並且,有些行業如煤炭、以及一些生產型企業,將會採用一些自動化設備,進行數據採集或是傳動感測等,相應的信息也需要和生產運營軟體或是通信設備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使之「三體合一」,產生強大的合理作用。多媒體融合通信平台,由於是採用IP架構的設備,因此,可以與各種傳統設備或是數字設備、網路設備、軟體系統、網路系統進行對接,幫助企業實現以上功能。
行業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
礦井下的安全、鐵路提速以及高鐵的盛行對指揮調度要求快速響、機場調度…行業應用的特殊應用就要求如何能通過一個統一的平台和設備,使他們融合起來,實現互聯互通,從而提升管理能力和提升運營效率。
基於以上的發展趨勢,捷思銳提出的「行業融合通信」解決方案,能夠滿足現代行業和企業的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幫助企業實現強大的全面融合信息化管理。
Ⅱ 如何當好媒體融合時代的全媒體記者
一是必須以先進技術創新為支撐,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不斷以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
從傳播技術角度看,媒體的發展總是與技術的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新興媒體誕生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網路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傳統媒體要生存發展,必須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推進新聞生產,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超越,利用微博微信技術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把當今可用的技術都囊括到我們視野中來,進入到我們的項目設計,把長期積累起來的內容生產優勢、傳播公信力優勢與新興媒體的數字技術、多媒體傳播、多元交互等技術優勢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融合發展的最佳效果。
二是必須以內容建設為根本,進一步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強調技術引領和驅動的同時,要始終把內容建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傳統媒體在信息採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有著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必須最大限度地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延伸和拓展到新興媒體。要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多生產精準短小、鮮活快捷、吸引力強的信息,在傳播中搶得先機。要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互動化,認真研究用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提高新聞宣傳的實效性。同時,加強媒體與用戶間的互動交流,吸引用戶提供新聞線索、報道素材和意見建議,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要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以多樣化的展示、多介質的推送,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使我們的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
三是必須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Ⅲ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
1、傳統媒體的管理者要有較高的融合意識。
高層管理者必須端正態度,首先自己就要對融資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有堅定不移的決心,重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資,全方位樹立對兩者的融資發展意識,要親力親為,以親身行動去影響下屬,
間接性的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影響感染員工時期投入其中,並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同協作,樹立共同的融合意識,才能保證融合工作的順利進行。
2、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完善融合方案。
首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事前做好充分的計劃准備工作,明確融合後果並隊之後的一系列工作做出詳細規劃,如:用人所長,每個崗位需要怎樣的員工,明確新聞信息的生產過程,注重傳播與新聞推廣的同時進行。
其次,針對於采編、經營和行政三大模塊來講,對其工作做要具體分工,盡可能的詳細,做到各機構互助互愛,充滿工作激情,創造好的工作氛圍,將各機構進行融合,方便交流溝通,從而能夠讓媒體工作者更能輕易地感知到用戶的需要。
3、加強對新聞信息傳播的關注。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後,還是要把新聞信息的傳播放在首位,為了融合後更好的發展,重視對新聞內容的創建,保證信息的有效性與高價值,加強對信息的製造、傳播、接收等的嚴格把控,
全面提高相關工人員的素質能力,藉助新興媒體的優勢,吸引人們的興趣,加強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從而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後的媒體機構利益最大化。
4、搭建平台,提供綜合服務。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之後,要打通用戶平台,讓用戶通過平台的搭建能夠享受到較多的資源,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融合後的媒體機構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媒介,將兩者之間的信息數據進行全面分析與過濾,要利用新興技術媒介將廣大用戶吸引過來並對其產生依賴性,從而實現媒體信息的高效利用。
5、技術與人才兼備,提高融合競爭力。
對於好的企業來講,有好的領導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伯樂和千里馬都應同時具備,也就是說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媒體機構來講,同樣如此,要注重人才的培養,
同時也要加大技術的投入力度,人才與技術同時具備,通過用其所長、因崗設人的原則,使得融合後的媒體機構發展越長久,大大提升媒體機構的競爭力。
Ⅳ 新聞記者怎樣適應媒體融合打造新媒體的需要
通過采訪等方式,撰寫軟文,在微博微信上進行媒體式的新聞曝光,最主要是你的新聞要符合實際,
Ⅳ 從全媒體到媒體融合的思考
關於全媒體到媒體融合的思考,目前來看全媒體融合是媒體可視融合的必然方向,因為隨著可視技術的發展,直播加上視頻雙向互動是必然的主流方向,可以參考紅雲全媒體融合的CASE看看。
Ⅵ 媒體人如何適應媒體融合
鑒於互聯網本身的特殊性,技術和內容更新之迅速,意味著對新興領域產生問題的監管和引導理念需要時常更新,媒體網路平台維護也需要更彈性、更與時俱進的手段。媒體需要在網路上通過內容傳播發揮價值觀引導功能。
如今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取得主動權的傳統媒體具有一個共性,那便是在內容上保持提供持續穩定的高質量內容,在技術上實現了不斷更新與完善,推出的新聞作品和產品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傳統媒體通過在內容和技術上的「雙管齊下」力爭佔領高地,甚至能夠「彎道超車」,獲取更多優勢。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對處於轉型期的媒體來說,在新技術和新觀念的融合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形式同質化。媒體融合不是直接把報紙內容照搬到網路上,佔領新媒體發展高地也不意味著一定要研發媒體客戶端。
二是缺乏運營意識。傳統媒體時代,記者和編輯完成一篇報道後,任務就完成了。但在今天,一篇優質的新聞報道完成後發布到網上,對新聞從業者來說只是一個開始。
三是因循守舊,依賴慣性在日常工作中尋找普適性的規律。
缺乏差異化發展路徑、社交平台上發聲缺席,跟用戶的互動頻率不夠高,運營范圍狹窄、慣性思維都是媒體在融合轉型的深化階段需要警惕的問題。
新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聞從業者需要不斷調整與跟進。在具備媒體專業化技能的同時,更應通過新媒體思維與網路思維方式進行新聞報道。優質內容和產品運營的思維相結合,才能在融合轉型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實現媒體內容傳播與用戶需求的良性對接,發揮媒體的社會引導職能有利於積累更高的公信力和話語權。
Ⅶ 如何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
下面引用湖州廣播電視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媒體融合發展的策略
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到危機與緊迫性的同時,更要考慮在當前這個大背景下,如何積極勇敢地進行轉型,融合發展。
1.解放思想,打開新思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不應該逃避或焦慮,而應懷著滿腔熱情去探索、互動。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打開新思維;要轉變觀念,創新驅動,以創新思路堅守輿論陣地;要拓寬思路,拋棄傳統的包袱,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
2.提升素養,適應新要求。人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核心要素。媒體的融合發展對每一名媒體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更是傳統媒體人轉型融合中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要求標准非但沒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幾百字或者幾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幾十個字甚至是標題式的導語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閱讀、收看的主動權幾乎完全掌握在了受眾手中。這就要求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更加全面,不僅要有非常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有熟練的圖片軟體使用能力、視頻編輯能力以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圖表製作能力,要有對新媒體信息的獲取、解讀、運用能力等。
在當前媒體環境演變的情況下,負責統籌協調的媒體負責人也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要能夠洞察傳媒大勢,要勇於決斷和承擔風險,要善於用人,融合是沒有經驗可循的試驗和嘗試,這就要求媒體的領導層知人善任,用智慧來用人管人。
3.內容為王,進軍新媒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媒體價值創造的原點,是媒體取勝的法寶。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聚合、分發的APP——「今日頭條」卻能融資1億美元,估值5億美元,盡管這引起了關注和思考,但其5億美元的估值證明了內容的價值。
傳統媒體要加強解釋性報道和深度報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這些報道在新媒體平台上的首發率和發布率,取得新媒體輿論場的主動權。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凝聚社會力量,加大主流價值觀新聞內容的覆蓋規模。
4.推進融合,運用新技術。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快速崛起,即是因為有先進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要實現智能匹配、融合發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要運用新技術實現業務流程再造,構建全媒體化的業務流程。把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信息發布的速度和廣度優勢相結合,通過流程重組,實現內容信息的統一採集、加工、編輯,綜合運用圖文、圖表、動漫、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傳播和多種體驗的信息獲取需求。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媒體應對挑戰、提升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面對融合新趨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進一步創新理念、創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上走穩走快走好。
Ⅷ 在媒體融合工作中 如何使用不同的敘事模式已達成最優的傳播效果
在媒體融合的公眾中如何使用不同的敘事,然後魔術以達到最優秀的什麼效果?那麼我認為你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到前後經舊井井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