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師 德 素 豐 碩 /不 能 遽 步/ 昭 德 遲 之(一處1分)
小題2:(3分)C
小題3:(3分)婁公有高尚的德行,我被他包容竟然不知,我不及他太遠了!
(「盛」「容」「乃」為得分點)
小題4:這里是側面描寫,(1分)襯託了婁師德為人賢德、知人,內心豁達、寬容,「深沉有度量」。(2分)
㈡ 中考語文新視野只要13 和15的答案
《新視野》127頁文言文《錢若水為同州推官》參考譯文
錢若水任同州推官時,一個富家女奴逃亡出走,不知去向,女奴的父母到州里告狀,知州命錄事參軍審訊犯人。錄事參軍過去曾向這個富家借錢被拒絕。在審決時說是富家父子將女奴殺死。富家父子經受不了酷刑,承認了罪行。錄事參軍將案子上報知州,知州召集有關官員進行復審,多數人認為此案處理的正確,表示支持,只有錢若水對案件發生了懷疑。於是他把案件扣了將近十天,中間盡管知州多次催他,他也沒有把案子退回,上上下下的人都責怪他。
一天,錢若水見知州,他說:我之所以扣發案卷,是因為暗訪女奴的下落,現在女奴已經找到了。知州就傳令把富家父子從獄中提出來,打開刑具,全部釋放。富家父子哭著對知州說: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們就要滅族了。知州對他們說:不是我,是推官錢若水幫助了你們。富家父子來到了錢若水辦公的地方要求見面致謝。錢若水卻閉門不見。
知州想就此事報請皇帝為錢若水論功求賞。錢若水堅決予以拒絕,他說:我只求案件得到解決,人不蒙冤而死,論功請賞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歸功於我,那麼將如何處理錄事參軍呢。知州更加敬重他了。
《新視野》128頁文言文10參考譯文
荊國與吳國即將交戰,荊國軍隊人數少,吳國軍隊人數多,荊國將軍子囊說:「我們與吳國交戰,一定會打敗仗。這樣就使荊國軍隊潰散,使君主聲名被玷污。使荊國領土喪失,忠臣不忍這樣辦。」他沒有向荊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帶軍隊到達都城外,派人向荊王轉達他的請求,說:「請處我死刑。」荊王說:「將軍撤兵,是因為這樣做有利。現今確實對國家有利,將軍為什麼還請處死刑呢?」於囊說:「臨陣撤兵的將軍不受懲罰,那麼今後為王率領軍隊的人,都會借不利於國家的名義來效法我而退縮。倘若這樣,則荊國最終還是天下的弱者。」於是以劍自刎。荊王說:「允我成全將軍的義節。」於是賜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鑕。一國之主憂慮的是,社稷存而不知為什麼存,社稷亡而不知為什麼亡,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現的原因。荊為國者已有四十二世,這期間有像子囊這樣的人臣嗎?子囊的節操,不只單單激勉一代人臣。
《新視野》128頁文言文11《王化基成人之德》參考譯文
鞠詠考中進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賞識。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後。鞠詠被提拔,被朝庭提封為大理評事,任為杭州仁和縣的知縣。鞠赴任前,先寫了一封信和一首詩寄給了王化基,以感謝王公過去對他的栽培獎進,(又說)這次在王公手下為官,能夠以詩文往來同樂了等內容。王化基卻沒有給鞠回信。鞠到任後,(王化基)並未給予任何特別的禮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卻非常嚴格。鞠詠大失所望,從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額外關照,而是專心治理縣事。後來王化基入朝被任為參知政事。他到職後首先推薦鞠詠。有人問他問他原因。王化基說:"鞠詠有才幹,不怕被埋沒。我所為他擔心的是氣盛和驕傲,所以我才有意壓制一下他這種情緒,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詠聽到這些話很感動,從此更把王化基當做良師益友了。
《新視野》129頁12《子路受教》參考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
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
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
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新視野》130頁13《婁公盛德》參考譯文
婁師德在河隴,前後四十多年,謙恭勤奮,毫不懈怠,百姓和夷族都安定。他秉性朴實穩重,寬洪大量,狄仁傑入朝任宰相,實際上是他推薦的;而狄仁傑不知道,心裡很輕視婁師德,一再排擠他到外地。太後發覺後,曾問狄仁傑:「婁師德有道德才能嗎?」回答說:「作為將領能謹慎守衛邊疆,是否有道德才能我不知道。」太後又說:「婁師德善於識別人才嗎?」回答說:「我曾經與他同事,沒有聽說他善於識別人才。」太後說:「朕所以知道你,便是由於婁師德的推薦,他也可以稱得上是善於識別人才了。」狄仁傑退出後,感嘆說:「婁公有盛德,我受到他的包涵寬容已經很久了,我看不到他盛德的邊際。」當時羅織罪名的風氣很盛,婁師德長期擔任將領和宰相,卻能以功成名就告終,人們因此敬重他。
《新視野》130—131頁《李勉埋金》參考譯文
天寶(唐玄宗年號)年間,有書生游學住在宋州。當時李勉年少窮困,和一個書生住在同一個店裡。沒過多長時間,書生患了病,無法醫治而死,書生臨死告訴李勉說:「我家住在洪州,我將到北都(今太原)謀求官職,在這里得病將要死了,這是命啊。」並從口袋裡兩百兩金子給李勉,說:「我的家丁僕人,沒有知道這個的,您為我處理後事,餘下的錢送給你了。」李勉答應他為他辦後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書生一同埋葬了。幾年以後,李勉做了開封縣尉。書生的兄弟帶著洪州官府開的證明,沿路打聽書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為書生主持的喪事,專門到開封面見他,詰問金子的下落。李勉向上級請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給了他們。
《新視野》131頁15《景公出遊》參考譯文
齊景公要出遊,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座名山上去游覽然後沿著海邊南下一直到琅琊山,我該怎麼做才能與古代聖王的外出巡遊相比呢?」
晏子說:「問得太好了,我聽說天子到諸候那裡視察叫巡狩,諸候去朝拜天子叫述職。所以春天視察耕種情況補助窮困的人家,叫巡視,秋天視察收獲情況補助歉收的農戶,叫檢查。夏朝時的諺語說:我們的君王不出來巡視,我們怎麼能得到休息,我們的君王不出來巡視,我們怎麼能得到幫助,君王出來巡視檢查,是諸候的法度。可是現在卻不是這樣了,君王一出來,就興師動眾,從百姓身上籌集糧草,使飢餓的人沒有飯吃,勞作者得不到休息。順著水流泛舟而下玩樂以至忘記了返回的叫作流,逆著水流而上玩樂以至忘記了返回的叫作連,整天外出打獵追逐野獸不知滿足的叫作荒,毫無節制大飲其灑的叫作亡。古代的聖賢君王都沒有這種流連荒亡的行為。」
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叫官吏查點糧食,和老幼窮人數目。官吏照數目分發糧食。
《新視野》143頁29參考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地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水潭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徵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不辭辛勞,不怕手腳磨出繭子來。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水流之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一厘錢也不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向民工)蠻橫索要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別人)的嫌疑,避免(他人)的抱怨,那麼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朴,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很豐厚盡禮。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檋。經常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眾在潮濕地方種植。叫後稷當群眾在難難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
《新視野》144頁30參考譯文
: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後,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可是,我還(常常)洗一次頭發,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接待賓客,還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有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 "
:
品行端正、人格高尚的人,是以寧靜、詳和的心態來修煉自已的身心,以節儉、樸素的行為來陶冶自己的情操的。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堅定、明確,不安定平和就不能使自已的心境悠遠、廣闊。學習必須盡量清靜、儉朴,才能必須不斷學習、總結;不努力地學習就不能增強知識和才能,不堅定心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放縱、懈怠、懶惰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草率、浮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華隨時日逝去,意志隨時日消磨,就會變成枯枝落葉一樣,最終將被時代無情拋離。到那時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屋裡,再悔也來不及了。
《新視野》140頁26《醫扁鵲見秦武王 》參考譯文
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建議及早醫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異議:「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很生氣,把治病的砭石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醫道的人一道討論,干擾治療,就憑這,可以了解到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君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新視野》141頁27參考譯文
:現在有人在這里,見一點黑說是黑,見一片黑卻說是白,那麼一定以為這人是不知辯別黑白的了。嘗一點苦說苦,嘗多了苦卻說是甜,那麼一定以為這個人是不知辯別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壞事,能夠知道而且譴責它;干大的壞事,攻打別國,就不知道譴責,反而稱贊它,說它義;這能說知道辨別義與不義嗎?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麼混亂啊。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聖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怎麼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所以墨子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此。
《新視野》123-124頁4《桑懌為民》參考譯文
(桑懌)又聽說襄城有十多個強盜,就獨自一人提著劍前去,殺了多個強盜,其餘的綁起來。為此汝旁縣沒有強盜,京西轉運使奏明這件事,授予郟城尉。(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里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並且很有謀略。
《新視野》126---127頁《商鞅變法》參考譯文
秦孝公任用衛鞅,衛鞅想變法,又擔心天下的人議論不已。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布,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於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門樹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門的人,做到的人就給他十金。百姓們認為奇怪,沒有一個人敢去搬動木頭。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動了那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用這個方法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商鞅公布了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㈢ 狄梁公與婁師德的閱讀訓練
1.解釋:
(1)為 (2)許 (3)咎 (4)矜
2.翻譯:
(1)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為婁公所涵!
3.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其中狄梁公、婁師德和武則天皇帝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㈣ 語文文言文中婁師德傳的答案
原文:
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在夏官注選,選者就按閱簿。師德曰:「容我擇之可乎?」選者不去,乃灑筆曰:「墨污爾!」
狄仁傑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後覺,問仁傑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又問:「知人乎?」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後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傑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參考譯文:
婁師德身長八尺,嘴方,嘴唇很寬大。他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觸犯了他,他就謙虛退讓以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在臉上露出惱怒的顏色。他曾與李昭德一起走路,婁師德長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氣地說:「被鄉巴佬拖累!」婁師德笑說:「我不做鄉巴佬,又有誰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辭,他教導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說:「有人把痰吐在我臉上,我自己把它擦乾凈就行了。」婁師德說:「還不行。你自己把它弄乾凈,是想躲開別人的怒氣,應該讓它自己幹了。」
狄仁傑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傑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察覺此事後,便問狄仁傑:「師德賢乎?」狄仁傑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傑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並隨手拿出以往婁師德推薦狄仁傑的奏章,讓狄仁傑觀看。狄仁傑看後,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
㈤ 狄梁公與婁師德的參考答案
1.(1)擔任 (2)左右 (3)過錯 (4)誇耀
2.(1)(我的)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
(2)我沒想到這是婁公在包容我!
3.婁師德薦人而不自矜,表現出待人寬厚,胸懷博大的品格;而狄仁傑則排斥婁師德,表現出對人刻薄,度量狹窄,其可貴的是能知錯就改。武則天的寬宏大量和善於誘使大臣團結。

㈥ 求文言文《狄梁公與婁師德》的完整注釋與譯文
【原文】
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選自宋·王讜《唐語林》)
【文學常識】
《唐語林》
筆記體唐代文史資料集。編撰者宋代王讜。仿《世說新語》體例,按內容分門系事。書中材料采錄自唐人50家筆記小說,資料集中,內容豐富,廣泛記載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瑣事、士大夫言行、文學家軼事、風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政治和文學,均有參考價值。
【譯文】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擔任相國。狄仁傑排斥婁師德不止一天了,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朕重用你,你知道什麼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兒,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並不了解你,你做官,實際是婁師德的提拔之力啊。」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這是婁公在包容我!」而婁公從來沒有自誇的表現。
【閱讀訓練】
1.解釋:
(1)為 (2)許 (3)咎 (4)矜
2.翻譯:
(1)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為婁公所涵!
3.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其中狄梁公、婁師德和則天皇帝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參考答案】
1.(1)擔任 (2)左右 (3)過錯 (4)自誇
3.狄梁公:知錯能改;婁師德:胸懷若谷;則天皇帝:懂得用人之術。
㈦ 豁達與和諧閱讀答案
豁達與和諧
1 豁達是和諧的一種內在元素、外在表現。2 豁達首先是思想通達。3 道理論證。4 豁達需要開闊胸襟、寬宏氣量。示例: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有朝臣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當時的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5 提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談:(1)豁達在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的作用;(2)豁達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際和諧需天真
1 人際和諧需天真。2 四個方面:(1)和諧需要天真活潑;(2)和諧需要天真爛漫;(3)和諧需要天真無邪;(4)和諧就是天真可愛。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4 (1)用生動的語言闡釋了「天真」的內涵;(2)引出下文的四個分論點。5 並列;6 辨證性;7 提示:如天真豁達、天真
㈧ 婁師德雅量閱讀答案
22、第一件:李昭德與婁師德一起入朝,婁師德長得胖走得慢,李昭德就因此罵他是「鄉巴佬」,婁師德不僅不生氣,反而一笑置之,並回答說要是他不做鄉巴佬那誰去呢;第二件:婁師德的弟弟擔任代州刺史,將走的時候婁師德祝福他的弟弟一定要處事低調,他弟弟回答了一句自己即使受到唾棄也不會憤怒,頂多把唾液擦掉,婁師德卻很憂愁地告訴他如此還不行,連擦掉也是不行的。 1、C。本文中的「為」解釋為「是、擔任、成為」,A「向」;B「被」;D「唱、吟誦」。 3、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而已,庶⑧不為兄憂——從今天起即使有人把唾沫吐我臉上,我也只是用把它擦掉,(我)這樣可能就不需讓哥哥您擔心了。【個人猜測得分點應是「雖」、「為...憂」,以及句子的連貫性】 4、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俗語就是「額上能跑馬,肚裡能撐船」。
㈨ 《婁師德包涵狄仁傑的文言文》 題目
先是以發問的方式詢問狄仁傑何以平步青雲,使狄仁傑述其自矜之原由,可謂請君回入瓮。
而後答擺出證據,以客觀事實呈現。使得狄仁傑所述之辭與師德所薦之涵兩相比照,以此給狄仁傑以心靈震撼。
最後武則天不責,則是隱晦相告「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之意。
一招三勢,環環相扣,是以解開冤家之結。
㈩ 語文題【pS:看完補充問題再回答】
過有「容」的人生
①對於別人的過失,過錯,是選擇斤斤計較還是選擇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這種「不如意」除了來自物質、肉體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這苦痛產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 們缺失了本應該具有的包容的氣度。
③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如何和諧相處,是一門交際藝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___ 人們彼此間不能夠包容,___可能使已經存在的隔閡加大,鴻溝加深,更有甚者會使人想方設法、費盡心機地尋找機會 報復對方,從而產生於人於己都不利的後果。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包容別人。
④那麼,我們如何做呢?
⑤要敞開胸懷。海洋納百川,天空容眾禽,草原蓄萬物,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私的包容。因為海洋浩瀚,魚兒才可以悠然暢游;___,___;因為草原廣袤,牛羊才可以閑庭信步。雨果說:「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胸懷。」因此,我們應該敞開胸懷待人。
⑥要審視自己。我們往往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 足。「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面對別人的過錯,能夠嚴格審視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這樣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他人的過錯,自然也會化解心中的不滿、憤懣。
⑦要換位思考。三國時,蜀國主持朝政的蔣琬有容人之量。他與部下楊戲說話,楊戲總是只應不答,有人責其「怠慢」。蔣琬說:「人各有脾 氣秉性.讓他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只好不做聲了。」蔣琬如此為他人著想,被人贊為「宰相肚裡好撐船」。如果我們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那人際關系也就會和諧。
⑧當然,包容別人的過失、過錯,並不是縱容別人去犯錯,而是要讓別人明白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避免因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錯誤。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遷就,那是無原則和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實,學會包容別人,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雖然包容的根本出發點不是出於自己的私利,但實際上,在別人因為自己的包容而糾正錯誤並有所進步的同時,自己也有收獲。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體現於人的涵養與境界,它決定了人的成敗與得失。我們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學會包容別人,過有「容」的人生!
16.第⑥段中的「這個道理」指的是___。(2分)
17.根據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畫線處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只有 才 B.如果 就
C.既然 就 D.雖然 但
18.根據第⑤段內容,在該段畫線處填入恰當的語句,構成排比。(3分)
因為海洋浩翰,魚兒才可以悠然暢游;__,__;因為草原廣袤,牛羊才可以閑庭信步。
19.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第⑤~⑦段依次從(1)___;(2)___;(3)___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9分)
20.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當?請具體闡明理由。(5分)
婁師德多次推薦狄仁 傑任宰相,但狄仁傑並不知情,常排擠他。對此,婁師德毫不介意。狄仁傑知道實情後感嘆:「婁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邊啊!」人們因此更敬重他。婁師德任將相多年,得以善終。
16. 我們往往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不容 易看到自己的不足。17. B (原句表示假設關系)18.因為天空寬闊,眾禽才可以自由翱翔19. 我們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學會包容別人,過有「容」的人生!要敞開胸懷;要審視自己;要換位思考20.第9段,可以更全面地論證「包容別人,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這一觀點,婁師德在包容狄仁傑的同時,自己也有所收獲,獲得了別人的尊敬,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