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質師德
A. 潤澤教師的特點
「春蠶」「蠟燭」「守巢人」的意象表達不出教師的成長和幸福;「傳道授業解惑」的古訓概括不了教師全部的專業行為和職業信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桂冠映照不出教師的生活情趣和偶爾的迷茫困頓……。「新型教師」還可以與「信仰」「成長」「幸福」「智慧」「思想」「魅力」「陽光」「情趣」等等走得更近。
一、教育信仰:新型教師的「動力之源」
有人曾問三個建築工人:「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回答:「砌磚。」第二個回答:「掙錢。」第三個回答:「建造世界上最有特點的房子。」後來第三個工人成為有名的建築師。職業信仰,決定著一個人的行走方向。
「您在做什麼?」作為教師,您將如何從心底里描述自己的教育行為?教書?掙錢?還是與一個個獨特的生命相遇,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信仰,決定著一個教師的生存狀態和職業旨趣。
教育信仰,是教師回到教育原點追問的產物。人是什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教育能真正導向人的完善和幸福?這些最本質的問題是一線教師需要持續追問和反思的,這些思考均具有讓教育者脫胎換骨的潛質。選擇師范專業,您是否出於本心?師范院校畢業時,您是否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千百次地遊走講台之後,您是否還在堅守自己的教育信仰,還會常常叩問自己的教育方向、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教育信仰,通常作為一種意識深處的價值皈依,支配著教師的行為。當我們在心底里對「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之類的問題有了自己的答案,教育行動和自身的成長便有了准則和方向。是渾渾噩噩誤人子弟,還是兢兢業業教書育人?是照本宣科,還是以研究的心態做教師?是只圍繞著分數精耕細作,還是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
當然,堅守教育信仰的過程往往伴有痛苦和代價,因為當下的教育生態並不讓人滿意。特級教師李鎮西這樣感慨:「我越來越覺得教育是一種悲壯的堅守。因為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我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在良知與現實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因為『分數才是硬道理』!分數成了所有學生的人格標簽,也成了所有教師的全部光榮,或者恥辱!」在這種情況下,您還能堅守您的教育信仰嗎?
我們可能會有所妥協,就像山東省名師孫明霞所說的那樣:「面對著種種『反教育』的行為,我是那麼無能為力,有時也不得不迎合一下——逼著學生背書,逼學生做一道道反復練習過的題目。但我還是努力讓我的教育教學活動少一些『反教育』的行為。」在這種妥協中,孫老師感到的是無奈和苦悶。「在這種形勢下,您是否還會堅持自己?」面對這樣的提問,孫老師毫不猶豫地說「會堅持」,「因為我不會以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為代價去迎合『反教育』,哪怕完完全全被『反教育』給包圍了,還是要努力做點真教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一片藍天」。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偶爾會有妥協,會有迎合,但一定不要麻木,不要在妥協和迎合的時候心安理得。您痛苦無奈,正說明您有自己的教育信仰,說明您不甘於做一個平庸的教師。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堅守自己的教育信仰,對種種「反教育」的行為,敢於說「不」,這是新型教師的「准入門檻」,也是新型教師的動力之源。我們不忍苛責只圍繞分數打轉的老師,但這樣的老師無疑不是「新型教師」。
二、專業發展:新型教師的「立身之本」
目前,教育部正在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標准公開徵求意見,說明了國家層面對教師專業化的高度重視。專業化,應該是新型教師的首要標准,也是新型教師的「立身之本」。我們常把師德放在考察教師的首位,這應該是始終堅持的。但新時期的師德應該有新的標准和內涵,因為,做教師,僅有愛心是不夠的。努力讓自己更加專業化,是新時期師德標準的題中應有之意。
教師專業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該和醫生、律師一樣是屬專門的職業,旁人無可替代。但客觀地說,在今天,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整體上還不高。可喜的是,我們正處在教師專業化的快車道上,教師專業化的前景在不遠的未來清晰可見。「只要擁有知識的人都可以做教師」,這樣的時代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在這個通往教師專業化的快車道上,我們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都要不斷更新,以自身的專業化推動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從而贏得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特有的職業尊嚴。
新型教師,應該具備四方面的知識結構: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
通識性知識。通識性知識主要指教師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視野,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有關知識和理論。這種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背景性知識,是教師專業成長之樹的龐大根系。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科細分越來越明顯。教師應該適當打破專業壁壘,就像特級教師高萬祥老師所說:「不管是不是語文教師,我們身上都應該有一些書卷氣,有一點詩意,有一點人文情懷。」同樣,不管是不是理科教師,我們至少對於影響人類的科學進程有所了解,哪怕是科普性的了解;不管是不是歷史、哲學教師,我們都應該在人類歷史上的優秀思想成果中穿梭……「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的這段話尤需新型教師記取。
本體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如語文知識、數學知識等,這是人們所普遍熟知、重視的一種教師知識,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經過正規的師范教育之後,中小學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已經比較完備。僅僅從知識授受來說,對於學生所需要的「一碗水」,大多數教師已夠得上「一桶水」的標准。但「這桶水」的「水質」如何?其中是否還缺少一些「微量元素」?這需要每一個教師進行自我審視。而且,現在已經進入了「後喻時代」, 知識的加速更新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現代化,讓教師一不小心就會落伍,要想在本學科領域成為行家裡手,需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促使教師本體性知識不斷深入和完善的動因,有時不僅僅是為了教學的需求,更是專業興趣和知識本身的魅力使然。語文老師,您可以研究唐詩宋詞、魏晉風骨,像特級教師吳泓、王澤釗一樣,給學生開主題性的講座;歷史老師,您可以研究某個歷史朝代,成為某個歷史階段的專家,像央視《百家講壇》里的中學教師紀連海、袁騰飛一樣,走上屬於自己的講壇……
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主要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對象、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構成。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被稱為教師成功進行教育教學的條件性知識。這部分知識很多教師是「先天」不足、「後天」不重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和師資配備上對條件性知識的教學重視不夠,各專業院系所學的所謂師范專業公共課,只有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而且不少教材知識結構老化。空泛、生硬、無用之學……這是不少師范生對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課程的第一印象。從教之後,由於應試教育的環境使然,很多教師只忙於「低頭拉車」,顧不上「抬頭看路」,教育理論更成了「無用的空談」。條件性知識的缺失是阻止千萬教師從教書匠成為教育家的最大短板。
教育實踐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必然產生對教育理論的需求,只是這種需求對一些教師來說並不自知。當「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臨——讀到了一部教育經典著作,接觸一個理論根底深厚的名師,便會有了頓悟,甚至教育人生因此而發生轉折。一位青年教師這樣談到第一次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一點點讀下去,我所受到的震撼也一天比一天大——原來那麼多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如課堂生成問題、學生主體問題等,蘇霍姆林斯基早就深刻地論述過。」相信這種「高峰體驗」很多教師都有過。當您靜下心來,走近一座座教育史上的精神鵰座,走近教育理論,透過看似枯燥的文字,您會發現詩一般的教育應然狀態的描述。自此,您打開了一扇通達教育澄明的門,您會發現,您的教育行為有了根基,不再滿足於依賴教參教學,而是在自己反思批判的基礎上,逐步有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新型教師,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素養,這是一個自我啟蒙、再啟蒙的過程。通達教育澄明的門,您找到了嗎?專業寫作是教師專業發展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但一些教師的專業寫作一直都是單純地記錄教育事件和課堂細節,很難對教學設計和教育事件進行深入的反思,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育理論的缺失。讓我們記住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的話:「如果教師並不感到自己是與誇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烏申斯基、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偉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麼也算不得一個優秀的教師。」
實踐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出來的知識,是教師內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的理論」。實踐性知識通常呈現內隱狀態,基於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個性特徵,呈現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情境和行動中。醫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師的真功夫在課堂上,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是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錘煉課堂,就是錘煉自己的教育人生。教學機智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的主體,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事件發生的瞬間作出迅速決定的智慧。這種智慧很難由別人教會,也很難從書本中獲得,而是在長期親歷教育現場中慢慢積累、歷練形成。
實踐性知識也是教師獨有的知識,是教師專業化、旁人無可替代的最具標志性的知識。北京大學陳向明教授說:「粗略而言,教師所擁有的一般文化知識與其他文化人類似,所擁有的學科知識與學科專家類似,所擁有的教育學知識與教育理論工作者類似,他們的長處在於自己的實踐性知識。而對這一長處認可與否或認可程度的大小,對教師群體社會地位和功能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就是『即席創作』。」(教育學者馬克斯·范梅南語)面對一個個鮮活的、不斷成長變化的生命,讓我們在教育現場不斷積累實踐性知識,並為擁有這樣的知識而感到自豪!
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三塊「桶板」,任何一塊有短板,都會成為專業發展的缺憾和絆腳石。而實踐性知識是「箍桶」的「鐵條」,這三塊「桶板」只有通過「鐵條」的整合才能內化為教師自己的專業素質。前三方面的知識歸根結底是為實踐性知識服務的,最終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產生影響。
新型教師,是在專業化道路上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教師。以研究的心態做教師,把教育與研究融為一體,是教師體驗職業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生活情趣:新型教師的「魅力之裳
有人說,無趣是人生最大的罪過。生活情趣,是教師的「魅力之裳」,也是學生的福音。
一個除了教授本專業知識而對其他領域毫無興趣、不願涉及的教師,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可敬,但也會生出乏味甚至可悲。明末清初的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明人袁宏道更加犀利地說:「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此處的「癖」,即愛好、興趣。
有生活情趣的教師才會濡染出有生活情趣的學生。讓我們看一段學生描寫自己校長一段話:「老凌的書法相當出色,學校里很多牌匾都是老凌親自提筆書寫的,隸書、楷書、行書樣樣都精通。還記得一次元旦文藝匯演,老凌與一學姐配合演出。學姐彈奏古箏名曲《十面埋伏》,老凌揮筆疾書。曲罷書成,筆走龍蛇、遒勁有力的一個大大的『藝』字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之後,老凌在主持人以及台下師生的熱情邀請下,豪氣十足地唱了『敖包相會』,真像北方的那條狼,再次掀起一個高潮。老凌,您總是能給我們帶來驚喜!」這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中學的一個學生在《說說我們的老凌》一文中的描寫,從中可以窺見特級教師凌宗偉校長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生命張力,以及由此傳遞給學生的熱愛生活的信念。培養個人興趣愛好,並且在適當的機會向學生展示自己教學以外的才華,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深刻的、長久的影響。
其實,教育生活的周期性和瑣碎性容易讓人滋生出怠惰和無趣,正如張文質老師所說:「把教師工作與艱辛、困難、忙碌、瑣碎、壓力重重等各種令人望而卻步的詞彙並置,其實也是再恰當不過的。」在教育之外,我們需要有愛好和興趣來驅走疲憊,放鬆情緒,享受生活,陶冶情操,提振精神。
愛好和興趣不能簡單地與情趣劃等號,但情趣常常通過興趣、愛好表現出來。琴棋書畫,打球游泳,養魚種花,驢行攝影……新型教師,會把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愛好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時時擦亮心情,豐盈內心,舒展性情,增添魅力!
在成就新型教師的路上,讓我們結伴前行。
新型教師的形象日漸明晰,教師專業成長的密碼和途徑其實也並不難尋找,難的是在柴米油鹽的困擾中、名利浮躁的韁絆下,依然能夠執著前行。
在前行中,很多教師一個普遍的感受是孤獨感。對於走在專業發展之路上的教師而言,孤獨感不可避免。這種孤獨之於教師有兩層含義:一是教育專業成長帶有明顯的個人特徵,成長過程中實踐智慧的形成和思想的演變必須經由一段艱難的修煉和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有追求的老師都會體會到一種孤獨。二是在當下的教育生態中,讀書寫作、「磨課」交流等並不被一些教師所認同,甚至會被視為一種迂腐,在這種情況下堅守教育信仰、尋求專業成長,更會感到一種孤獨。
我們更傾向於從積極的意義去理解這種孤獨感。但我們也要明白:孤獨的行者,是走不遠的。當我們長久地獨自前行,四顧無人,我們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方向和腳步。這時,我們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找「尺碼相同的人」,在前行的路上喚朋引伴,學會合作分享。
B. 對孔子文學作品方面的評價
孔子的教育貢獻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舉世公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 哲學上的貢獻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國哲學之源.
《漢書》記《易》之由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
孔子作《易傳》是第三階段.
《易傳》的基本特點是,繞開卜筮, 闡發易理.
《易傳》中運用和闡述的一些基本范疇,命題,思維方式和哲學思想,
如: "陰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和,合"思想等等,發現了自然界,社會領域及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即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創立了"君子時而中","過猶不及","通變動成","中庸成道"等原則,體現了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發展變化,運動過程的思想.
從禮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其辯正回歸的軌跡.
2.教育上的貢獻
孔子時代, 教育與學術由官府壟斷, 提出"有教 無類"的旗幟,以私人身份招徒講學,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
選編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 將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育.
孔子在其豐富的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
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採用"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
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當仁不讓於師
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
他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在今天看來,仍與東西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合.
3,文學上的貢獻
孔子修《詩》,正《樂》.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詩經》,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
《樂經》失傳.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復的,選取其"可施於禮義"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詩經》文本.
孔子還對《詩經》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說.
《論語》中就有很多記載,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不學詩,無以言."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更是最近發現的孔子詩論文獻.
孔子對《詩經》的解說, 涉及到文學,政治,倫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對後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孔子整理的《詩經》和孔子的詩論,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國文學和文論的"源頭活水".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的教育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開始辦學,到去齊國求仕之前,約7、8年時間。這一階段他的的門徒還不大多,但是辦學有成效,在社會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名聲。在這一時期,孔子的學生中有比他只小6歲的顏路(顏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歲的子路。子路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
第二階段:自37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從齊國返回魯國到55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遊列國之前。這一階段共計18年的時間。這18年中,孔子雖然有4年多的時間在做官從政,但並沒有停上授徒。這一階段是孔子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他的教育經驗越來越豐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名氣越來越大,所收的弟子越來越多。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他的學生中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孔子的威望已經樹立起來。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跟隨他周遊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第三階段:自68歲(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遊列國結束回到魯國,到他去世,共5年時間。這時,他雖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魯哀公、季氏最終並沒有任用他。他雖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時也發表一些政見,但沒有人聽從他的意見。他把精力集中到辦教育與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了。這一時期他的學生也很多,並培養出了子夏、子游、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了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也沒有停止過教育活動。他在衛國、陳國先後住了數年的時間並沒有從政,弟子就在身邊,師生之間不可能不進行學術研討。他帶著弟子到列國去周遊,本身就開闊了這些學生的眼界,他們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練。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尤其是對於孔子思想的傳播,對於儒家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孔子是具有高尚師德的一代宗師。
學生們對老師非常崇敬,當有人誹謗孔子時.學生們站出來為孔子辯護,捍衛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幾乎是終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勝於父子兄弟。
孔子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