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在線閱讀

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 2021-10-04 09:00:30

❶ 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的基本信息

書名: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作者:張紅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ISBN:9787506295147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❷ 師德的魅力從哪裡

師德的魅力來自哪裡?除了「奉獻」和「愛心」外,魅力還來自「智慧」 和「發展」。師德標兵們不乏「奉獻」和「愛心」,他們更是新規范提出的「甘為人梯、樂於奉獻」 、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的典範。但顯然僅此是不夠的。 缺乏智慧的師德,是不完美的師德。
英國詩人雪萊說,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我們說,師德最大的秘密是教育愛,而教育愛是需要智慧的。 如何使得師德充滿魅力?如何使教師自覺地「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 ?這是 師德教育面臨 的一個挑戰。我們的回答是給師德注入「智慧」和「發展」的新內涵。

(一)師德呼喚著智慧

我們在課堂上曾討論過一則案例:一位班主任放學靜校後,與往常不同,她留在教室里盤作業。忽然班上一對少男少女親昵地相擁著推門而入,班主任非常驚訝,感到自己一份教育責任:於是認真地與他們進行了談話,分析早戀的危害、學生的主要任務等等,沒有一句過頭的話。然而,第二天,不幸消息傳來,學生雙雙自盡。
討論開始,大家一致認為教師沒有過失,但是大家當深入探討後,大家認為,如果教師具備一種智慧,多元智能理論稱之為「人際智慧」,這樣的事實是可以避免的。
人際智慧是一種善於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作出適宜反應的能力。
如果教師具備這種智慧,她一定會覺察到學生當時的驚恐和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認真態度,無形中加劇了這種壓力。有智慧的教師會意識到,當務之急不是要「強化」這個事件,而是要「淡化」它,不是要「嚴肅對待」而是要「視而不見」或「承諾保密」。老師的「認真談話」本身就是強烈的心理暗示,其實老師說什麼本身並不重要,也覺聽不進去,重要的是:老師「很當事兒」,學生就認為「不會放過」,這等於在已經無法承受的壓力上「雪上加霜」,讓學生感到走投無路。
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老師沒說什麼就受不了。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們不妨讀一段陶行知的話:
「 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嘔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著,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 」 陶行知要求教師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覺、感受的「人際智慧」。缺乏智慧的師德是要打折扣的,是缺乏魅力的。

( 二 ) 師德尤其需要「實踐智慧」

教師不是教育行政領導,也不是教育理論工作者,他們是一線的教育實踐人員。而教育實踐是極其復雜的、受多因素影響的、多變化的、難預設的實踐。它有很多不確定性、不穩定的、不清晰性、不可預見性。對於一線教師來說,他們面臨的大量問題,往往是情境性的、 「 價值沖突的 」 、獨特的、開放的、沒有固定的、唯一的解決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是 「出其不意地」解決問題, 即教育機智,實踐智慧(如兔子競走續編中的烏龜)。 舉例:抽煙:「干臘肉」「生日蛋糕」。問題的解決要有創新性,要考慮情境。教育實踐的問題,都是獨特的,不能照搬過去或他人的經驗,也無法直接套用通用的教育原則。
教師需要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它是一種實踐智慧。教師的實踐智慧是 教師 能夠道德地、創造性地、經濟有效地解決特定情境中所面臨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舉例:「首席座位」「無聲的聽寫?」「損壞的書發給誰?」
馬克思說, 「 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 —— 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 」
新修訂的師德規范 提出要教師「激發學生創新精神」,教師本身「要勇於探索創新」,具有創造性。 有人說,創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懂得創造性地問題解決者,就是享受者。在履行自己的義務中尋求並享受著快樂的人,一定是陽光的人,而快樂來自創造和智慧。
匯「愛心」「奉獻」和「智慧」「發展」於一身,他一定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陽光教師。全國著名的教育 家霍懋征 老師是一位普通的小學老師。「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 霍 老師的座右銘。在她的眼中,「沒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學生。她愛每一個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 60 多年的從教生涯,她創造出「三個沒有」: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隊的奇跡,沒有體罰過一個學生,沒有向一個學生動過氣。她能不是一個快樂而陽光的教師嗎? 霍 老師提問,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舉起手,可是當老師問到他時,他卻答不上來。老師後來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時,這個學生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 霍 老師由此感到了學生都有一顆強烈的自尊心。她私下裡告訴這個學生,下次提問時,如果會答就舉左手,如果不會就高舉右手。此後,每當看到他舉左手, 霍 老師都給他機會讓他回答,舉右手時則不讓他站起來。一段時間後,這個學生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霍 老師悄悄地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了班裡其他幾個學習不好的學生,結果發現整個班都變了。

(三)師德呼喚教師「發展」

過去人們習慣把教師比著「蠟燭」、「人梯」或「春蠶」。其積極意義在於它是教師職業道德中奉獻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形象解讀,表達著人們對於該職業神聖性的理解,和對於從事該職業的教師高期望的表達。但是它同時傳遞著消極的信息:蠟燭照亮別人同時自己卻喪失光彩。蠟燭的燃盡,春蠶的吐絲,盡管是悲壯的,但也是令人寒心的,因為看不到自身的不斷成長和發展。當今教師接受的師德是一種有著尊嚴感、幸福感、成就感的優美師德,教師們所嚮往的是成為有智慧、專業發展的陽光教師,有些蠟燭式的教師缺乏「陽光」和魅力,因此難於被接受,不能讓人嚮往。
「不接受」讓我們意識到,師德不僅講奉獻,還要講智慧,講發展。教師所情願獻身的職業不僅有「桃李滿天下」的滿足感,更充滿著專家的成就感,成才的光榮感,創新超越的自豪感。
「發展」 是師德修養追求的目標,師德應當將教師引向輝煌,而不是毀滅。
在新修訂的師德規范中 , 「終身學習」要求教師「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這些要求保證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師成為智慧的、有創造性的專業化教師。

❸ 育友善之花建和諧校園讀後感(500字)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回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答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裡,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發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❹ 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的介紹

《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是《師德修養系列叢書》之一的《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智慧——尋求智慧達成優美、觀念——師德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育心——教師修養的新思考、實踐——師德與教師的職業實踐、求索——復雜教育情境中的理性思考等內容。

❺ 今天怎樣做教師 王曉春 在線閱讀

李清 發表於 2007-12-25 13:44:00

評了這么多案例,我總的感覺是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方法太簡單了,而且多年如一日,變化不大,無非是一邊「嚴管」,一邊「奉獻愛心」。嚴管不見效。就用愛心感動之,愛心感動不了,就更加嚴厲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長的手「修理」之。……沒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騷、無奈和疲憊。而且工作方法越簡單,教師越感覺勞累,因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復勞動最磨損人的心靈。(2)
工作方法中主觀印象的含量遠遠高於智慧的含量,二者嚴重失衡。(2)
教師遇到學生問題,很少假設多種可能,只作單項歸因,而且對誰都這樣歸因。在更多的情況下,教師根本不問原因,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只要你達不到我的要求,上來就管,就批。……與其說這是教育,不如說這是「管孩子」。(3)
學術問題只能用學術手段解決,行政管理只是幫助創造一些條件而已。(3)
案例研究的特點是「就事論事」。(4)
我們今天怎樣做教師?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4)
(《前言》)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創造者。教師一方面需順應現行體制,一方面也可以為改造這個體制出一份力。(3)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6)
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6)
比愛更重要的是尊重。(6)
職業的愛是必須做到的,私人的感情是無法強求的。(6)
有些人的性格確實不適合當老師。(10)(比如生性刻薄,經常挖苦學生的教師)
「末位淘汰」幾乎全看考試分數,正是這種辦法,把許多不適合當老師而適合當「工頭」的人留了下來,甚至還捧上了「優秀教師」的位置。(10)
面對不順心的學生,重要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感覺,而是他們的感覺。決定他們下一步如何行動的,不是我們的心態,而是他們的心態。(12)
明知故犯是學生的常態,「不知」而犯的錯誤在學生的錯誤中反而不佔多數。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事事費力幫學生「分辨是非」了。(13)(即關鍵要解決問題)
學生距離「學習機器」越遠,他的人性就越突出,於是就容不得老師「目中無人」了……有些好學生的生活質量可能反而不如某些差生——他們的「自我」消失了,他們需要戴著面具生活。(16)
我們到底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促進人與人的交流呢,還是通過人與人的某種關系(例如管理)來完成學習知識的任務呢?這是兩條不同的思路。(16)(王曉春老師贊成前一條,事實是大多走第二條)
甘為他人當人梯,表面看起來很高尚,實際上不但貶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巧妙地貶低了對方的人格(使對方成了一個利用別人的人)。(17)
我們需要的是現代人的師德、現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19)(不能以「老黃牛」的方式「拼體力換質量」)
教師的生存狀態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生存狀態,因為教師的生存狀態不可避免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21)
不問「為什麼」,只問「怎麼辦」,不想研究問題,卻想解決問題,這是目前相當多教師的思維方式。(25)
(缺乏研究支撐的教育方式)雖然並非對症下葯,但是畢竟有一些道理,碰到某些差生,就可能管事。(26)
轉變差生的文章,我看了至少近二十年了,其中的大多數,竟然二十年如一日,還是那水平,變化的只是包裝。(27)(可怕)
科學家遇到問題總是先提出幾種假說,然後加以驗證。認定某種結果只有一種原因,這一般都不符合實際,而且這不會導致繼續研究,只會導致魯莽的行動。(29)
教育有兩種基本的思路:
一種是先確定一種方法,往全班學生身上用,成功了我就總結經驗,不成功我就總結教訓,再換一招。另一種是先進行個性化的診斷,然後根據診斷採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法。……它只對某一類學生有效,甚至只對某個人有效。(31)(目前的國情可能只適用第一種)
工讀學校存在的事實就證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只是浪漫主義的詩歌,而不是科學的結論。(34)
對於人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進行道德譴責,我認為這本身就不夠道德。(34)
用道德說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壓來代替科學分析,是我國教育的痼疾,這與我們傳統文化的泛道德主義有關。(34)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支配他行動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維方式(思維模式),一個人是決不會違背自己的思維模式的。(40)
我們會常常見到有些老師在不點小事上跟學生沒完沒了(甚至誰不這樣就說誰「不負責任」),對大事卻很麻木,這實在是應該扭轉的風氣。(42)
通情達理的老師才能熏陶出通情達理的學生(42)
認錯型教育其實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師的自我感覺:你認錯了,我就消氣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義盡」了。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為本的。因為它注重的是對方的感覺,注重的是溝通和理解。(49)
習慣了簡單思維方法的教師會瞪著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篩掉,正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54)
多數人(中小學教師)的思維方式有兩個明顯而巨大的缺點:
一個是「感性色彩」。就是說,他們所說的,記住的,往往都是自己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一些材料,很少進行橫向的擴展性詢問,更沒有縱向的歷史性的追尋。
第二個是缺乏邏輯性。只問「怎麼辦」,不問「為什麼」。既然不問「為什麼」,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當然也就不需要邏輯。(55-56)
追問和反駁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思維方式。(56)
科學根本就不是從自我出發的,科學是從客觀對象出發的。(56)
在人生總體設計上,我們要幫他找到學歷教育和特長發展的結合點。(57)
能夠適應學生的思維特點變換教學方法的教師極少,一般教師都是要求學生自己已經凝固多年的教學方法走,跟不上就說人家笨。(57)
我們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麼「材」,才談得到「因材施教」。(57)
要想讓失敗成為成為成功之母,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1、失敗者保持信心,愈挫愈奮。
2、失敗者接受了教訓,確實找出了失敗的原因。
3、失敗者找到了通向成功的新路。(60)(三條缺一不可,否則失敗只會降低信心,固化思維模式)
關愛本身不屬於專業本領,誰都會的,只要有一顆善良的新。(65)
言和行果真能如此一致,教育就是太簡單的事情了。(68)
學生做不到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做出承諾呢?這至少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被迫的,……第二種情況是學生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他承諾了自己實際上做不到的事情。(68)
一位外國教育家甚至說,沒有必要讓孩子認錯,關鍵是幫助他改正。(69)
科學確實不是萬能的。尤其在教育這個行業里,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情感因素非常重要。(74)
我們不能光奉獻生命,我們還要享受生命。(76)(享受陽光教育)
人必須學會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改變現實,就改變自己的態度」)(79)
大部分學生都是在想辦法使自己滿意,而不是讓教師滿意。(81-82)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無論現實情況如何令人沮喪,都堅定地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前進的人。(82)
體罰確實常常是教師無能的表現,但是禁止體罰並不能使他從「無能」變成「有能」,禁止是「禁」不出能力來的,無原則地幫腔說好話也「誇」不出他的能力來。(86)
教師把心理問題錯看成品德問題、紀律問題,這是目前多數教師的習慣思路。(97)
人為了生存,必須進行自我控制。(97)(但不能控製得過火,超出心理承受極限)
教育,本該提升每一個孩子的精神境界。(103)
「內在動機意味著我們為了快樂做某事,而不是為了我們能獲得什麼或完成他人的目標和期望的結果。」(《創設聯結:教學與人腦》美-凱恩夫婦著)(103-104)
我們是教師,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110)
當一個孩子知道家長已經給他准備好了一切時,他還有必要去奮斗嗎?
放棄眼前的好日子去追求未來的好日子,一個孩子能有如此眼光和毅力嗎?(113)
(學校道德教育)通常有這樣幾種方式:教條灌輸式,檢查評比式,榜樣式,群眾運動式,大批判式。
教條灌輸式是讓學生把道德訓誡記住,背下來。
檢查評比式,就是動用行政手段、獎懲措施,落實道德訓誡和道德要求,「管」出道德來。
榜樣式,就是樹立樣板,大力表彰模範人物。
群眾運動式,就是搞各種活動,轟轟烈烈,熱氣騰騰,群情激昂,淚如泉涌。
大批判式,就是對我所反對的道德現象運用輿論壓制,爭取群眾,搞臭其思想,孤立其人。(121-122)
強調外部干預,有可能削弱個人的道德內化過程,助長道德表演。煽情,有可能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智成分,助長盲從。靠群體威力,有可能削弱道德的個人主體性,助長隨大流。(122)
理性的道德思維教育是我們德育的盲區。(122)
(走進孩子的心靈)大概有以下幾個目的:1、了解他。2、理解他。3、影響他。4、控制他。(125-126)
身為教師,「教」字是躲不開的,又不能單純「控制」,怎麼辦呢?就靠「影響」。
「影響」者,設計情境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126)
教育總有控制的成分,問題的關鍵是掌握火候。(126)
理解也好,走進心靈也好,都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葯,都不可迷信。(127)(一個牙醫可能不能理解牙痛的苦楚,但不妨礙治療)
有時候人只需要一個提醒。(131)(別一本正經再而三的批評等,小事當大事)
我們的德育至今還是強調「集體化」的道德過多,而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很不夠。(133)
熱愛生活是熱愛學習的前提和背景。(136)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孩子「學會生存」。(136)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活得起勁呢?1、有樂趣。2、有成績。3、有人需要我。(137)
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夢中,對自己高度地不了解,完全沒有自知之明。(139)
我們從來都是側重讓孩子記住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沒有創造情境讓他們「了解自我,了解社會」。(139)
教師陽光,才能使學生陽光。(142)
不是看不看小說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看、看多少、看什麼書、怎樣看的問題。(144)(教師不能把問題鎖定錯了)
信心來自實力。所以,我們幫助學生建立信心的時候,光有情感化的「賞識」是絕對不夠的,還要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實力。
作為一個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是最重要的實力之一。(146)
全面發展並不是均衡發展,門門功課優秀未必將來有創新。而且人的智力有多種類型,強迫一個人改變自己的智力類型,就是和大自然作對,那是「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作怪。(149)
歷史上有大成就的人多是偏才。(149)
我們之所以開設這么多課程,其實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把它們學出色(當然都能學好也不錯),而是讓這些課程來適應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149)
為什麼有些學生思維能力強而考試成績不好?這可能是因為他知識有某些漏洞;或者他長於思考而短於記憶,而我們的考試題目有很多都是考記憶力的。還有一些考試題目是技藝性的,比賽誰把老師教的方法用得最熟練。(151)
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在某一階段會「昏了心」的,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但是他們不會永遠如此,他們會長大的。(182)
愚以為對「成功」要做具體分析,分析的起點是學生原來的基礎。基礎不一樣,成功的標准就應該不同。(182-183)
學生成績上不去有很多原因,情況非常復雜,絕對需要一個一個具體分析。(191)(不能簡單歸因)
學生整體生存狀態不好常常是早戀的原因。很多學生都不是因為早戀而走向失敗的,而是因為失敗才走向早戀的。(192)
不找到孩子情感需要的源頭,早戀是堵不住的。(194)
任何一個人對周圍事物都必須同時具備兩種能力:否定(懷疑)能力和肯定能力。(200)(一般人應該是肯定的一面多於否定的一面)
孩子究竟能學成什麼樣,需要請內行人來論證。(202)
人在何種情況下才會聲稱自己「迷失自我「呢?
第一種,從來就沒有找到過「自我」,從來就不了解自己。
第二種,曾經有過比較明確的「自我」,但現在懷疑它了,否定它了,心靈成了空白。
第三種,其實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但是不敢承認,於是謊稱「迷失」了。(206)
分類是科研的基本功,分類才能細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對症下葯。(223)
生存本身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每個人既然活著,就必須賦予它某種意義。(225)(人類為意義而生存,人類生存在意義中)
我們教育者有一個最基本的任務: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義。這是生命的支點,比一切學問和畢業證書都重要。(225)
以下幾種生存方式是比較缺乏意義的:
1、按照別人(家長、老師)制定的目標和方式而生存。……
2、在封閉循環的圈子裡打轉,不能超越環境,不能超越自我。……
3、只為個人生存。(225-226)
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沒有思想的孩子危險。(226)(開始有點「哲學思考」了,但又想不通)
我們的教育就是這樣,大家除了考試分數什麼也看不見,本該家庭教育解決的品德問題推到學校,本該幼兒園、中小學解決的品德問題推給大學。……在應試的瘋狂中,實際上我們教育每一道工序「製造」的問題往往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229-230)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毛澤東)(232)
家長和教師要注意孩子一般也有兩個「死穴」。
第一個是,他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第二個是,絕大多數孩子其實心裡都明白,他不上學沒有出路或者前途不光明。(236)
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烙印來自家庭,孩子生命的基調是由家庭奠定的。(238)
孩子都是首先家長管不住,其實學校管不住,最後才流向社會的。(238)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失誤在前,社會影響「顯形」在後。(238)
因因材施教,也要因材「施不教」。(241)(對有的學生,可能得讓他們體驗過了才能回頭真正讀書)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路不是我們教師、家長指定的路,而是適合他性格和資質的路。(242)
(教師可不可以對學生說尖刻的話?)愚以為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是可以的。
1、學生特別善於狡辯,主動挑釁教師權威時。
2、學生侮辱教師人格時。(245)
學生是敵人嗎?不是,但是學生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中人與人是有矛盾和爭斗的,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自衛。(245-246)
這種尖刻的語言,不能出圈,恐怕它最好符合以下幾條標准:
1、決不能侮辱學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擊。
2、就事論事,不能翻箱倒櫃。
3、在尖刻中,必須有智慧的閃光,要「聰明的尖刻」。
4、教師不失身份,不失態。(246)
努力去做一些註定要失望的事情(做每個學生的知心朋友),只能造成焦慮,造成不必要的自責,甚至可能造成「善意的虛偽」,這對教育工作沒有好處。(248)
我們尊重學生,盡量理解他們(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解得過分,也是一種侵犯),努力愛他們,這就夠了。(248)
教師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同時,也應該有自己鮮明的態度——既然學生可以選擇,教師也可以選擇;學生有主體性,教師也應該有。只有各自獨立的人們之間,才會有真正平等的交流與合作。(252)
我們尊重每個學生的意見,不等於說各種意見就都彼此彼此,就沒有好壞友劣的區別了,更不是說教師就不可以表達自己意見了。(253)
我們要小心任性的缺點披著「有個性」的外衣大行其道。(253)
更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和明文規定的紀律面前,是不可以講什麼「個性」的。(253)
我不喜歡智商比我低的人在事先知道答案的情況下考我。(鄭淵潔)(263)
教育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弄不好它會壓抑甚至扼殺人才的。(263)
敬畏孩子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未來。(264)
紀律本身不是動力,紀律不能給人帶來智慧,紀律過嚴,還會壓抑人的智慧。人類紀律最嚴的組織是軍隊,可是大家知道,真正的發明創造很少出現在行伍中。(270)
不存在這樣的公式——紀律最好的學生=學習最好的學生。(270)
我還主張實行「底線紀律」,即只規定最基本的要求。紀律簡單一點為好,省得大家天天盯著紀律,耽誤了更重要的事情。(270)
「過度管理」(275)(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不是反對教育學生,我是反對「草木皆兵」,教育必須有重點,對學生的問題,必須區別對待,有的嚴管,有的寬管,有的不管,不管是為了更好地管。(276)
哲學常識告訴我們,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如果校園里沒有小事,那豈不等於說校園里也沒有大事了嗎?全都扯平了。(276)
「對工作對象的激情」與「對工作本身的激情」不是一回事。(280)
愚以為,科學精神在我國教育界,也從來沒有生根。(281)
自知之明是在比較中產生的。(289)
如果你把應試當作重中之重,你當然會有意無意地輕視學生在課堂以外的表現,因為那些東西在試卷上是看不出來的。(290)
應試主義已經作為一種文化,一種思維習慣和心理定勢,融化在我們的血液中,根子極深(老祖宗是科舉主義),我們甚至難以察覺它的存在。(290)
(課堂)「亂」固然不好,壓抑學生創造性同樣不好,可怕的事情不止是一個「亂」字了得。(290)
自我中心者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目光短淺。(290)
你以為你看見的是事實?不錯,是事實,不過是經你的思維模式篩選過的事實。(291)
都說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神聖的事業要求主持者有神聖的動機,至少也要有相對純潔的動機;神聖的事業還要求教師的心靈較少污染,少一點眼前利益的考慮,少一點封建等級觀念。(293)
教師的精神境界如果不能高出社會的平均水平,則我們民族的未來是很危險的。……學校必須學一些高於社會平均值的東西(甚至是某種「脫離實際」的東西),才能使未來的社會比現在更文明。(293)
教師就應該不斷綠化自己的心靈,綠化的辦法就是反思。(293)
你若想要利用一個人的恐懼心理控制他的言行達到你的目的,就一定要注意分寸。(298)
把教育大廈建立在「恐懼」心理的基礎上,實在是教育者的恥辱!(298)
孩子對家長的親情關鍵是一個「敬」字。……孩子對家長應該有感恩的心態。(302)
家長對孩子又依賴(期望式依賴),又專橫;孩子對家長又依賴(寄生式依賴),又冷漠。(303)
學生有一個毛病,哪個老師厲害,就先完成哪個老師留的作業,這是可以理解的,趨利逼害是人的本能。(305)
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導者,這是國家授權的。只要他不做違法之事,不做違規之事,不做違反教育原則之事,則他的言行就不能輕易地稱之為「不民主」。(314)
我們不能用一個更大的錯誤去制止學生的一個小錯誤。(316)
「心平氣和」只能說明您的態度比較正確,並不能保證您說的話正確,更不能保證一定解決問題。(319)
那些主張嚴厲、贊成體罰的老師,幾乎都是軟硬暴力的崇尚者,他們不是把適當的懲罰當作補充的教育手段,而是作為『主牌「來使用的。這不是正路。(320)
班主任理應是「帥才」,放手讓學生「自治」,是教育管理的正確方向,也是校長教師脫離苦海的「方舟」。(325)
「自治」要依據學生年齡不同,素質不同,人文環境不同,班風不同,小幹部水準不同,教師素養不同而實行。(325)
我主張把學生的人際關系簡單化,不要每個學生與其他學生都成為朋友(那會造成虛偽),而要求每個學生都遵守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底線)。(331)

(王曉春《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中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❻ 有關師德建設的書籍有哪些

《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

❼ 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的圖書目錄

例話一 智慧——尋求智慧達成優美
案例一 足球踢中我之後
案例二 只願春風常化雨潤我心田又一回
案例三 真情打開學生的心靈
案例評析
案例四 我敢說話了!
案例五 用愛心善待童心
案例六 公開的秘密
案例七 嚴肅的教育也需要「玩笑」
案例八 我可以做你的「遮陽傘」
案例九 給學生一個台階
案例十 平等對待學生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案例十一 特殊的作業
案例評析
案例十二 噪音響起
案例十三 「小小銀行家」
案例十四 有印痕的書發給誰?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例話二 觀念——師德與教師的教育觀念
案例一 一朵小紅花的魅力
案例二 為完成目標而共同努力
案例評析
案例三 「無心插柳」的啟示
案例四 道歉的感悟
案例評析
案例五 面對孩子的頂嘴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例話三 育心——教師修養的新思考
案例一 她的性格開朗了
案例評析
案例二 對一個「好孩子」的施教
案例評析
案例三 一個學生幹部與任課教師的沖突
案例評析
案例四 仰起自信的笑臉
案例評析
案例五 讓每個孩子都有健康的春天——一個「優秀生」的心理剖析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例話四 實踐——師德與教師的職業實踐
案例一 染發染出的好作文
案例評析
案例二 點燃孩子的熱情
案例評析
案例三 給人一架梯子
案例評析
案例四 寬容尊重和信任讓劣馬變成良駒
案例評析
案例五 「小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案例評析
案例六 博愛之心師德之魂
案例評析
案例七 潤物細無聲
案例評析
案例八 廉潔從教,以身作則
案例評析
案例九 一封沒有寫完的信——理性是師愛的方向
案例評析
案例十 遲來的流星
案例評析
案例十一 為了我的學生
案例評析
案例十二 寬容的魅力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例話五 求索——復雜教育情境中的理性思考
案例一 還給學生愛美的權利——統一發型的規定
案例評析
案例二 六百元錢的約定
案例評析
案例三 教室的玻璃一夜間不翼而飛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例話六 策略——改變教育策略應對新的挑戰
案例一 面對不健康心理
案例評析
案例二 剪發風波
案例評析
案例三 成長的煩惱
案例評析
案例四 我與「移民求學」生
案例評析
案例五 怎樣應對貧與富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例話七 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師生共同成長
案例一 老師,孩子有權利犯錯
案例二 寬容學生申辯
案例三 不能忽視的中間學生
案例四 滿足優秀學生的情感需要
案例評析
案例五 摘掉你的「有色眼鏡」
案例六 不要輕易拔去花間雜草.
案例評析
案例七 變
案例八 我的「愛」為什麼換來學生的「恨」
案例九 愛的誤區
案例十 烈火難熔方寸之心
案例評析
案例十一 「打成一片」與「師道尊嚴」——青年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案例評析
案例十二 我永遠的「遺憾」
案例十三 「扔紙團」的故事
案例十四 尊重風波
案例評析
案例十五 一面鏡子,一顆心
案例十六 仁慈與寬容鑄就教師尊嚴
案例十七 教訓
案例十八 用童心看待學生的行為
案例十九 在「冤假錯案」下放下架子
案例評析
案例二十 「我沒錯!錯的是她!」
案例二十一 為師應依法執教,育人應誠信為本
案例評析
理論指導
教師心語
後記

❽ 《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作者是誰

張紅

熱點內容
語文版語文書 發布:2025-04-29 08:04:46 瀏覽:733
湛江英語培訓 發布:2025-04-29 07:53:13 瀏覽:788
數學題初中 發布:2025-04-29 07:45:34 瀏覽:75
dnf哪裡爆無影劍 發布:2025-04-29 07:20:05 瀏覽:8
日本師生倫理劇 發布:2025-04-29 07:18:40 瀏覽:742
師德標兵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發布:2025-04-29 07:13:29 瀏覽:158
大槐樹中學 發布:2025-04-29 06:16:21 瀏覽:456
2014年三年級班主任工作計劃 發布:2025-04-29 05:36:25 瀏覽:275
有機化學第四版曾昭瓊 發布:2025-04-29 05:29:34 瀏覽:70
廣告如何寫 發布:2025-04-29 05:28:13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