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妹師德
1. 求樂府詩
太多了,漢樂府和南北朝樂府。
《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結白皙,髯髯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織素
十四學裁衣
十五彈箜篌
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
心中常苦悲
君既為府吏
守節情不移
賤妾留空房
相見常日稀
雞鳴入機織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斷五疋
大人故嫌遲
非為織作遲
君家婦難為
妾不堪驅使
徒留無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時相遣歸
(下略)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髻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遙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2. 汪家鄉的特色產業
在大巴山數千年的人文歷史中,汪家鄉人民在勞動和生活中豐富了對自然界植物、動物的深刻認識。蕎麥是汪家人最早栽種的糧食作物之一,它伴隨著汪家人的休養生息,給汪家帶來了人丁興旺。一提及蕎麥,汪家人說:三天三夜也道不盡其好處。每年的耕作季節,汪家人都要在地里灑下蕎種,待秋收後收下一筐筐蕎麥。汪家人種植的蕎子分為苦蕎和甜蕎兩種,然而他們最為青睞的還屬苦蕎。汪家人民種蕎麥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史載,至少在戰國中期。有歌詞雲:「戰國之時,北方未聞有過蕎,南方有蕎沒聽說,東方不種蕎,西方還是不點蕎。阿哥阿妹喲,去尋蕎來栽,一天尋著了,卻見顆粒小如雪,結果不像果。又有一天來尋蕎,蕎莖粗又壯,蕎稈長得茂盛又好看,有蕎必開花,開花必結果,有果就有粉,此蕎才乃世間種。」從這段歌謠中可窺出當年汪家人尋蕎的艱辛。自從汪家人種植蕎子後,蕎麥這種葯用和營養價值很高的糧食作物就與汪家人相伴數千年。當地老人們經常向他們的子孫講述蕎子史話,並諄諄告誡:要種植蕎子,喜食蕎子,珍惜蕎子。汪家人對蕎麥有深厚的感情。在各種糧食作物中,蕎麥的地位最高,被視糧中珍寶。 博仁中學是一所集初高中為一體的新興的民辦學校,第一期投資1900萬元,2008年首次招生就達到2300人,教職工150人。學校主動融入萬年縣「現代教育戰」大局,不折不扣地落實縣委書記陳榮高有關指示精神,用社會主義道德觀和科學知識去武裝好學生,用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各種有益的活動去組織好學生,用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聖使命及社會責任感去動員好學生,用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和優良的師風師德去服務好學生,為萬年縣實現現代教育戰「雙一、雙十」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