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師生
① 豐子愷生平簡介,要具體!!!! 謝謝
生平簡介
豐子愷,原名豐潤,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對他的思想影響甚大。1919年師范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圖畫教師。
1921年東渡日本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
1924年,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其後,他的畫在《文學周報》上陸續發表,並冠以「漫畫」的題頭。自此中國才開始有「漫畫」這一名稱。
1925年,豐子愷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這些散文與其漫畫一樣,別具風格。他用平淡的手法,通過瑣屑平凡的小事來闡述人生的哲理,其文藝理論著作及譯著在這一時期相繼問世。
七七事變後,豐子愷率全家逃難,經過湖南、湖北等5個省,廣泛接觸到人民大眾的生活。他熱情編寫抗日歌曲,創作抗日宣傳漫畫,思想開始積極的轉變。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在十年浩劫期間受到迫害,1975年9月15日因患肺癌不幸逝世。
(1)豐子愷師生擴展閱讀
豐子愷與李叔同的故事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這是豐子愷堅守一生,對老師李叔同最鄭重的承諾。他的一生,始終以博大慈愛之心,作至純至善之畫,應答滄桑變化的人世,直到生命的終點。
1914年,16歲的豐子愷帶著老家嘉興桐鄉的自然之美來到省城杭州求學,此時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名師薈萃,是中國少有的文化藝術學府。在這里,他遇見了一位老師,音樂美術課的先生李叔同,早年中國現代音樂話劇西洋繪畫的先驅,後來的高僧——弘一大師。
李叔同永遠寧靜寡言,他上課從一鞠躬開始,下課時又向學生們鞠躬告別。遇有學生犯錯,李先生先輕聲告誡不要在地上吐痰,或要輕輕關門等等,再微微一躬離開。
學生眼前的李叔同,分明是中國文化藝術領域屢開風氣的泰山北斗,又是一身粗布袍子、專心教書育人的樸素教師。
李叔同的圖畫課從素描寫生開始,在老師威嚴的目光下,豐子愷一筆一劃地磨練。豐子愷說,大約是我的氣質與李先生有一點相似,凡他喜歡的我都喜歡,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治了我的感情。
李叔同對豐子愷說,你的畫進步很快,在我所教的學生中,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快速的進步。李叔同平時話不多,一旦說了,總是輕輕的,總是十二萬分的認真。
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出家為僧,成了弘一大師,出家前他把豐子愷叫到身邊,鄭重贈送了自己的詩詞手卷,其中一闕《金縷曲》有這樣的句子:長夜凄風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豐子愷就像接受遺產一樣, 把這些保存在心裡。老師的離去讓豐子愷再次得到精神的感化,1928年,豐子愷准備畫50幅護生畫,為弘一大師50歲祝壽。弘一大師囑咐豐子愷,畫集應是通俗的藝術品,應以優美柔和的情調,讓閱者生發凄涼悲憫的感想。
豐子愷畫得簡單,弘一大師題詞也寫得通俗,豐子愷用自己的心靈,呼應著老師廣大而慈悲的心懷。他心中的師恩重如泰山,《護生畫集》雖是為報師恩發願而作,但又完全超越師生兩人的情感,成為一種永遠的責任。
② 豐子愷漫畫紀念展杭州靈隱寺啟幕展現了什麼
8月1日,千年古剎杭州靈隱寺內,為期一個月的「慈孝之美」豐子愷人生與護生漫畫紀念展開展,展出豐子愷所作的關於人生、護生兩大主題的百餘幅經典漫畫,為民眾獻上一場展示慈孝之美、護生之善的精神大餐。
至於為何選擇豐子愷《護生畫集》中的部分漫畫布展,他表示,《護生畫集》融入了弘一法師和豐子愷的師生情,畫中更多的是保護弱小、責任與愛的延伸,這種愛生敬養的思想與佛家提倡慈悲、愛護生命的主張相契合,與靈隱寺弘揚慈孝文化也相契合。
豐子愷小女兒豐一吟介紹,在弘一法師指導下,其父完成第一、二集《護生畫集》中畫的創作。並遵弘一法師所囑,以赤子心和慈悲心,傾其畢生完成六集的《護生畫集》。
在豐一吟看來,這套《護生畫集》雖緣起於對佛教的信仰,但早已超出了「佛教畫」的意義。
主辦方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的中華慈孝文化節注重通過文化藝術傳播慈孝文化,本次展覽豐子愷作品以慈孝為主題,堪稱藝術文化之精品,對於推動中華慈孝文化的傳播將起到積極作用。
③ 金華市金西豐子愷學校怎麼樣
金華市金西豐子愷學校很好,金華市金西豐子愷學校是由金西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和金華市湯溪高級中學聯合投資創辦的一所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學校地處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坐落在美麗的九峰山下,這里也是現代畫家、散文家、教育家豐子愷先生的祖居地。風景優美,民風淳樸,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辦學條件:學校佔地53畝,現有教學樓、實驗樓、學生服務中心、報告廳、師生公寓、餐廳、體藝館、塑膠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游泳池等,按高標准配備教學設備、生活設施,設備先進,設施齊全,校園充溢著新時代的氣息。
辦學特色:
1、小班化教學
採用小班化教學,高標准配備教師,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確保人人受到關注,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教育多元化。
2、初中直升班
當下的中考制度,讓千萬學子埋頭於萬千題海當中,讓本應活力的青春年華變得蒼白和煎熬。我們跳出扼殺孩子個性的陳框舊俗,讓孩子經歷一個沒有沉重的課業、沒有堆積的考試,代之以豐富的博物教育、經典的傳統教育、時尚的游學教育、特色的課程教育,積極的、創新的青春歷程,積累的、回味的求學生涯。
3、寄宿管理
設有寄宿制班級,配備生活教師,全天候服務學生豐子愷校園,保障學生安全和健康。針對低年級孩子特點,設置幼兒活動室、動畫樂園與"讀寫繪"書桌,讓學生在感受家般溫馨的同時,體味集體生活的豐富與多彩。
④ 看豐子愷教育子女文明有禮讀後感
俗話說:世間上的愛有許多種,有師生之間、親子之間、朋友之間、回夫妻之間等的愛,但是老師的答愛是一種含有友情又高於友情,含有父母般的慈愛又高於這種慈愛的愛,老師的愛是深沉的、理智的、真摯的,是面向全體幼兒的愛。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的寶貝,可是他們的調皮是在讓我頭疼。
但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也是一種愛,不能因為他們還小就遷就他們,順從他們,要讓他們從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在幼兒園這個大家庭里,學會去關心,去幫助。我們不能把自己永遠的擺在教師的位置上,我們要有一顆愛心走進孩子中去,深入到孩子的內心和他們說說心裡話,聽聽孩子的心聲,和他們同快樂,這樣孩子就會親近我們,把我們當朋友。孩子是需要鼓勵的,無論他們做了多麼小的一件事,我們都要去鼓勵他,給他自信,他是最棒的,做這些不是因為要從孩子那裡索取什麼,是因為我們是他們的老師,這是我們的責任。
⑤ 歷史上出名的師生情誼案例
1:張良和老師的故事;
2:豐子愷和弘一大師;
3;魯迅和藤野先生
...
請參考!
⑥ 讀了豐子愷後有什麼感想
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桐鄉)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學西洋畫。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任教。1925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漫畫。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以漫畫著名藝壇。並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為對象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啟蒙作用。50年代還從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曲。抗戰爆發後,舉家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後返滬杭,居家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後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卷)。
《竹影》教案
安徽省廣德縣獨山中學 吳昊
教學目標: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教學方法:
採用「感知一品讀一遷移—小結」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板書:
童真童趣
畫竹影
藝術體驗
讀——品——想——結
一、 導語
有些同學看到我,可能會在心裡說,這個老師怎麼長得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為我還保留了一顆童心,一顆熱愛自然熱愛藝術熱愛孩子的童心。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自然有關孩子有關藝術的課文《竹影》。
二、 、初讀課文
a) 有多少同學閱讀過這篇文章?請這位沒有讀過的同學猜想一下,這篇文章到底是寫什麼的,是寫景的嗎?是寫人的嗎?還是寫事的?為什麼要以竹影為題呢?
b) 由於這是篇自讀課文,需要同學們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這一課文學習。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閱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掃讀等,只要是自己喜歡,怎樣的閱讀方式都可以。
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詞可以做下標記,並把自己認為寫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產生了共鳴的地方,作下標記,可以劃線,可以作批註,簡要地記錄下你讀書時的情感體驗。讀完了,我還想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進行簡單的概括。
c) 同學們讀得很仔細,現在請你們中說話最精練最簡短的同學來概括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來評價一下吧,你認為怎麼概括才又簡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呢?
(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描描畫畫的游戲,,及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三、 品味文章
一個蘋果兩個人分,一個蘋果只剩下半個。而一種思想兩個人分,一種思想會變成兩種。現在請同學們將你讀到的記下的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學生們讀一讀自己劃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註。他們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 文章對孩子們的活動寫得很有童趣很真實:
如:弟弟發現一個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問題:………成年人也許不會注意這樣的事情,誰又有這樣的細心這樣的時間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頭上冒出煙氣?這樣的問題成年人聽了,也許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們卻會追根究底的。大家爭論了一會兒,沒有解決。
如果成年人爭論一個問題,一定會水落石出的。華明的注意略去了轉向了別處,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評,做事三分鍾熱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們對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專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們的事多著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寫得真實恰當。
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寫孩子新一輪的熱情,他們用木炭描這些天然的國畫,並聯想到平時見到的畫圖。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藝術的殿堂門口。於是領路人——爸爸出現了,他給孩子們講了一番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因勢利導地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2、 一些句子很生動,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景物。
略見教參.
3、 爸爸很會引導。經過爸爸的引導,你了解了哪些繪畫的知識?
(1)爸爸沒有批評他們在水門汀上畫畫,而是引導他們走進藝術的殿堂。爸爸和他們一起畫畫。
(2)爸爸在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時候,打了個比方,「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講授二者的區別:西洋畫注重寫實,畫人則要按解剖學來畫,畫景要畫出立體感,而中國畫則不講究這些,畫人,則張揚人物的特點,畫景則山水重重疊疊,象是飛機中所見的,而且又不是一時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想到哪畫到哪。而且很多中國畫只有寥寥數筆,卻傳達出畫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畫更講究形式,畫出的畫和照片一模一樣,而中國畫講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樣,只突出主題)
(1) 爸爸在講中國畫時,沒有用專業的術語,也沒有長篇大論,只是用了幾句話就概括了竹畫也是中國畫的要點:講究畫意(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等)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2) 請繪畫最好的同學上黑板畫一幅竹影,大家按課文中的標准評價。
4、你還在文中讀到了什麼?為什麼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幾個小夥伴,借著月光畫竹影,你一筆,我一筆,參參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幾分中國畫的意味。藝術和美就蘊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動中。
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五、學習語文,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善於小結。現在我們請同學們將自己在這節課中所學的所想的小結在作業中。
作業一:用一句話概括這節課的收獲。再分項寫出從內容上、思想上、寫法上的體會。
作業二:課後自己進行一次藝術上的創造,將自己的創造的過程、體驗用語言表達出來。字數300左右。
六.結全文。這節課,我們運用了:讀——品——想——結的方法,自己學習了這篇散文。以後,同學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學習課本上的自讀課文、課外書上的美文。至於文中的一些細小的知識點如作家作品介紹,詞語解釋等,請同學們課後自己查資料,互相交流。最後,引用一下豐子愷在《藝術三昧》中的話來結束這節課:宇宙是一大藝術。人何以只知鑒賞書畫的小藝術,而不知鑒賞宇宙的大藝術呢?人何以不拿看書畫的眼來看宇宙呢?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著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著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啟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准備。)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因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為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為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游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時感情就會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藉助多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借自身的審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加了語文課的容量,使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語文學習要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局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戲引發的體驗,應避免圍繞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說教,而應注重對藝術發現的認識,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對學生自身修養的培養。)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獲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游戲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去進行語文學習,拓寬了語文課堂的寬度。)
⑦ 漫畫大師豐子愷有什麼特點
1898年,豐子愷出生於浙江省石門鎮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豐璜是清朝末年的舉人,家中有10個子女,豐子愷排行第七。
豐子愷從小就表現出繪畫的天賦。在讀私塾的時候,老師得知他有這方面的特長,讓他幫忙把畫譜中的孔子像放大並著色,以供大家拜祭。豐子愷用方格子放大的辦法,按比例描繪孔子的輪廓,又用顏料上色。這幅鮮明的孔子像後來掛在私塾的堂前,以後每天上學,學生們都要向孔子像鞠躬。小畫家的名聲在全鎮迅速傳開了。
後來,豐子愷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師從李叔同學圖畫、音樂。那時,李叔同教學生用炭條寫生。豐子愷利用一切機會練習,進步非常快,深得李叔同的好感,並與李叔同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李叔同出家後,豐子愷也皈依佛門,法名嬰行,並為其寓所定名「緣緣堂」。從1928年起,豐子愷為弘一大師祝壽,每10年繪一冊《護生畫集》,到1973年共創作6冊。
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時,豐子愷開始了自己創作漫畫的生活。豐子愷是中國漫畫開創者,他的漫畫既有中國畫的蕭疏淡遠,又不失西洋畫的活潑酣恣。漫畫是一時興到之筆,妙在隨意揮灑。有一次校長站在講台後面給學生講話,他身材高大,高出講台很多,比例很不勻稱。豐子愷抓住這一特點,把校長幾筆勾勒出來。同學們都覺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1922年,豐子愷到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任教。那時,他開始發表漫畫,並嘗試用毛筆創作漫畫。此後一發而不可收拾,他把平日喜愛的古詩詞句意作成畫,把日常生活中有感觸的事物一一描繪出來。1925年,《文學周報》恰好要用插圖,主編鄭振鐸向豐子愷索畫,並給這些冠以「漫畫」的題頭。從此中國始有「漫畫」的名稱。朱自清是豐子愷漫畫的發掘者、評論者,他說:「一幅幅的漫畫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豐子愷的漫畫常以兒童的心態、生活為主,畫的大多是他的子女。他認為「人間最富有靈氣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孩子搬凳子「辦小人家」,或者脫下自己的小鞋連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隻腳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著兩把蒲扇湊在胯下當自行車騎,這些對豐子愷來說都是極好的材料。這表明豐子愷對生活的熱愛。
對待敵人,豐子愷則把漫畫作為武器,狠狠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面對日寇的侵略行徑,豐子愷滿腔怒火,決定用自己的畫筆來宣傳抗日。他說:「我雖未能真的投筆從戎,但我相信以筆代槍,憑我五寸不爛之筆,努力從事文化宣傳,可使民眾加深對暴寇之痛恨。」他把日本侵華的無數事件用筆畫出,編成一冊,以最廉的售價廣銷各地,使略識文字的中國人都能看懂。
豐子愷也熱情謳歌中華民族的精神。一次,他在鄉間看見田野中有一棵大樹,被人砍伐了大半,只剩下一根主幹。那時正值春天,樹主幹上枝條怒抽,長得枝葉茂盛。其中有的新枝條甚至超過其他大樹的頂,彷彿是在為被砍去的「同根枝」爭氣復仇。他就以此為題材,把這情景畫出來,並題上自己所作的一首詩:「大樹被斬伐,生機並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
豐子愷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作品崇尚自然,溫和含蓄,暗藏機鋒。他描繪兒童的世界,表現真情真性;他執著於宗教情懷,流露出超脫淡泊之意,不求功利;他講究人生的平淡趣味,使他在那個瘋狂喧囂的時代仍能堅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記錄下內心真實的聲音。作品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