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師生動態
『壹』 深入了解師生秋季開學思想動態,掌握學生個體思想動態 用什麼材料證明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貳』 為增加師生間的相互了解,增進師生情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第一:師生抄一起玩你襲畫我猜 培養默契 第二:學生對老師提出介意或者 看法 第三: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和目標。 這次活動 有意義的推動了師生的情感,以後我還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有效的提高 師生的情感橋梁 謝謝 .........
『叄』 了解師生關系的好壞常用什麼方法
師生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它是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這一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師對學生發展的教育、關心、愛護、指導和幫助等方面的關系;另一方面是指學生對教師的教育、關心、愛護、指導和幫助等方面所表現的接受、反感、恐懼、緊張、抑鬱、對抗等方面的關系。
由此可見,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才能達到和實現我們的教育目的。要處理好這種關系,作為老師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也就是說要愛護和尊重每一位學生,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幫助每一個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避免使用過激的語言,多用一些鼓勵性和表揚性的話語。不能以貌和成績取人,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要多看一眼,要不厭其煩,讓他們感到你的真誠,使他們覺得你是真心的關心他們,從而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不僅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更是高尚品格的代表,是值得信賴的朋友,也是終生敬重的楷模。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按照教師職業規范去行事,做到關心、愛護學生,尊重、理解學生,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決不能利用師生關系為個人謀私利。
但在實際生活中,由於部分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師生關系較為緊張。有的學生因不喜歡某位教師而不喜歡他所教的課程,從而影響到學習成績的提高。 據調查,在造成學生厭學、逃學、恐懼、緊張、抑鬱甚至自殺等原因中,師生關系緊張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比如,有的教師對學生不關心、不愛護、不尊重,或放任自流、或過分嚴厲苛求,對學生沒有耐心,動輒發脾氣、體罰等等。這樣,不僅不能建立正常和諧的師生關系,反而會因此導致師生關系的疏遠,嚴重的還可能會引起學生膽怯、封閉、自卑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其次,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還要時刻規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身心最深刻的影響莫過於教師自身素質的完善和提高。強烈的刻苦鑽研精神,勤奮拼搏的意志力,嚴格的自律、科學的態度是一名教師必不可少的修養。
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身為人師,自身的言行就與一個班集體的風氣密切相關。要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必須深入學生,融入班級中去。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增加與學生相處的機會。同時通過這些活動也可以讓學生了解教師的另一面,從而形成一種信任、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 再次,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還必須轉變傳統觀念,完善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體系過分重視學生成績,致使不少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後進生的教育,使他們不能得到應有的教育,進而出現厭學、逃學現象,導致師生關系非常緊張。要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建立一種科學的評價標准,實施多渠道素質教育,真正實現「轉化後進生」,最終做到「沒有後進生」。 最後,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叢「主體思維」向「關系思維」轉變,即提倡以「對話」為內在精神,從非對話時代走向對話時代。如果說以前的知識教育、個性教育、融合教育都是主體思維的產物的話,那麼對話教育倡導的則是一種超越主體的關系型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教師、學生、知識,不再是一個個獨立、封閉的個體,他們在開放而又寬松的情境中進行著對話、溝通和交往,彼此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對話」精神的引入,使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接受教育。從學生那裡了解他們的思想、心理發展、知識結構等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實際上也是一個接受教育的過程。作為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表達自己的見解,可以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充分表達各自的意見,使教師和學生在「平等」交換意見的過程中達成融洽、和諧,從而有利於師生良好關系的形成。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因為,師生關系的狀況,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而在師生關系的建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素質如何將直接決定師生關系的好壞。因此,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必須注意處理好師生關系。
『肆』 如何關注學生健康動態
新基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堂教學生成教學,「生成課程」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通過教育者對學生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情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
,以促進學生更加的學習課程,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過程。而「動態生成」的關鍵問題是「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過程。」並且要在營造優質「動態」上下功夫。「動態」不優化,無論是新的教學狀態,還是新知識、新智慧、新激情都無法
「生成」。數學教學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預案,並在教學方案設計中就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真實有效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是師生及其他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動態生成」正是對這一過程生動概括。一方面,這一過程不可能完全按教師所預成的軌道行進,隨時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的事物、新的情境或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從教到學,再到學生的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化和生成的過程。在平常教學活動中如何構築教學的動態生成呢?
一、創設情境,促使學習目標的動態生成。
就學生而言,將學習目標看作是教師交給的任務,還是自己的學習需求,對於學生能否真正開展自主性學習是很關鍵的。那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創設活動情境、問題情境,創造探究條件,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自主為學習任務定向,讓學習目標的動態生成於學習活動中。
例如「教學簡單的統計——單式條形統計圖」這一課,教師可以大膽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直接讓學生統計一本作業本上不同的等第,或者統計學生喜歡的運動等等,這些調查的內容來自於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現實生活。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
因為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所以學生能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明白了統計的方法和要求,對統計的作用有了更深的印象。因此教師應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使之產生學習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學生親自統計實踐和教師適時誘導的過程也就是目標動態達成的過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使認知結構的動態生成。
1、自主探究、操作,促使內容的動態生成。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意識。《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最根本的是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題性;問題讓學生發展,結論讓學生去獲得,實驗讓學生去操作……。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學數學」正是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從而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意義的積極舉措。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學生可以運用知識的遷移性,借鑒直線型平面圖形公式的方法,通過把「圓」分別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等,把它剪開,用交叉鑲嵌的方法拼起來,拼成的圖形是近似的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使學生了解到平均分得的份數越多,也就越接近於長方形。再根據直線型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來研究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半徑及周長的對應關系,即這個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c2
=2лr2
=лr;這個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r,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S=лr2。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自組公式,整理、觀察、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結論。學生通過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來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特別在問題解決之後,教師及時組織、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反思。
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學生學會學習,更能看到學生因學習的成功而帶來的愉悅體驗,以及表現出的學習自信心。學生通過不斷的操作、探究,不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學生得到了自主發展,還能體驗到
「再發現」的過程和感到成功的喜悅。
2、合作交流,促進創新的動態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實現有效的探究,教師必須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機會,創設基於師生交流、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到共識、共進。促使創新素養的動態生成。
[案例1]:在教學「兩步應用題」時,教師設計一道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題。
根據以下條件設計如何購票使得化錢最少。
成人票:每人每張40元。
學生票:每人每張20元。
團體票:(30人以上)每人每張30元。
教師:27名,學生:203名。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思,有所獲。我們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組內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分工合作設計本組的購票方案。最後匯報各組的購票方案如下:
(1) 師購成人票,學生購學生票:40×27+20×203=5140(元)
(2)用教師、學生總人數購買團體票:30×(27+203)=6900(元)
(3)教師購成人票,學生購團體票:40×27+30×203=7170(元)
(4)用教師和3名學生和的人數購團體票,其餘學生購學生票:
30×(27+3)+20×(203-3)=4900(元)
師生通過不斷的調整、修改,得出(4)為最佳購票方案。
學生在小組討論時,人人出點子,找途徑,並交流、評價方案、探究能力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和推理。學生能分析、處理已有的信息,小組合作中能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生成。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經歷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是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下,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在體驗科學探索過程的同時,自主探索、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就逐漸生成。學生的智慧有很多是潛在的,在課堂創設開放的、民主的、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開發,更有利於學生在合作探索中互相啟迪,思辨創新,資源共享。從而達成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動態生成。
三、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健康心理的動態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總而言之,也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的智慧類型是不一樣的。因而,作為教師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差異,多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獨到之處,著眼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不同的學生的回答,盡可能用不同的態度去評價。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多樣的、開放的評價方式。評價可以採用個人的自我評價或學習小組內的互評、師生評等,教師盡量讓學生說出評價的理由。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體現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能體現學生主動探索新知的有效方法,能展示學生的個性;也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去評價,尊重學生獨到的見解,要讓學生有評價的機會,這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想像和創造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積極、主動。同時也有利於加強師生的知識、思想和情感交流,又有利於滿足學生的虛榮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思維的激盪中創新。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知識水平、認識心理的差異特點,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體驗的機會,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探索活動的體驗,給學生流下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靈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各方面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和展現學生生命的價值,使學生的知識、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質在動態中發展,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因素,結合教學設計,緊緊抓住「生成因素」,靈活地調控和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賦予學生發現的權利,引導學生完成解決問題、發現規律,監測他們發現後的反思。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傾心於教學情境的設計和教學資源的組織方面,新的教育理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的、動態生成的。
『伍』 簡述師生關系的主要特點
簡述師生關系的主要特點:
1、尊師愛生,和諧共處。
尊師就是尊重教內師,尊重教師的勞動和教容師的人格與尊嚴,對教師要有禮貌,了解和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愛生就是愛護學生,它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
2.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體現了師生在教育過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權利、相互開放、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等關系。
3.共享共創,教學相長
共享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體驗和分享教育中的歡樂、成功、失望與不安,它是師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現。共創就是教師和學生在相互適應的基礎上,相互啟發,使師生的認識不斷深化,共同生活的質量不斷躍進。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