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師德啟示
1. 春秋時期的師德建設對我過當代師德的啟示
春秋時期的師德建設對我國當代師德的啟示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社會重視教育,尊重教師,首先是由於教師德高身正,嚴於自律,所以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養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尊重。這個簡單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思考。
古人有「敬敷五教」之說。孟子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系,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那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的。「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育要傳經佈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這就是春秋時期的師德建設對我國當代師德的啟示
2. 有教無類對教育的啟示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儒家思想強調兩個最著名的論點,前者體現了平民教育的思想,後者體現了英才教育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和「英才教育」思想,比歐洲的教育民主思想和大學英才教育思想提出要早一千多年,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進步。它沖破了奴隸主貴族階級對教育的壟斷,使出身不同、貧富不一、種族各異、天各一方的各類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開創了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使更多的有識之士學業有成,進而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材。這些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有利於培養教師的職業道德。作為一個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是傳道、授業和解惑,教師要為人師表,誨人不倦,嚴謹治學,教學相長。這些重要思想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師德觀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當代教師要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踐行這些原則,這是一個教師的職業責任,也是教育發展的根本方向和終極目標。
其次,有利於規范教師的行為准則。師德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哲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在他們看來,師者,治世之本,萬世之表,應志於師道、以師為榮;師者,正己而正人,須身正為范、淳風化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必勤勉治學、熟讀精思;師者,知難而進,知困而學,則教學相長、不恥下問;師者,上善若水,坦盪無私,能慈愛弟子、兼容並蓄;師者,察識賢愚,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主張因材施教、學以自得。探賾儒家師德思想,古為今用,加以創新,能夠為當代教師師德的培育提供更多的思想資源和人格榜樣。
第三,有利於培養教師的人格魅力。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有一種積極的示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從學問上、治學態度上、育人方法上以及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事的風格上都要嚴格規范自己。在他們身上凝聚而成的相對穩定的人格魅力和榜樣的力量,是教師最寶貴的品格,是一種崇高的修養和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以品格的影響和熏陶。孔子博學多識、學而不厭的治學態度,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育人精神,以及以身作則、寬容無私的處世風格,都是其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
最後,有利於推動教育公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既體現了對學生的公平對待,特別是如何正確對待所謂的「差生」,也體現了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昨日殘荷
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出版新聞集《夯歌》、散文集《村裡春外》;著有紀實文學《炊煙散盡是新城》《鄉官手記》等。散文《麥收如歌》入選中宣部《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國》一書。在今日頭條的公眾號為尼山布衣。
你的贊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贊賞
展開剩餘內容
本站是提
3. 勿以善小而不為對師德的啟示
「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意思就是不要認為這件事情很微小而不去做它。
對於老師來講,在平常的教學中也要引導這個思想,再小的一件事情,日積月累就是一件大事,只要平時積累的好,才能在關鍵時刻感受到它的重要性。我們做好事,是因為心存善心,而不在乎其大小。
4. 師德啟示錄觀後感
[師德啟示錄觀後感]近日觀看了關於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系列教學片《師德啟示錄》,這部電視片構建了師德的歷史與現實的精彩畫卷,在這個畫卷中,包括中國古代、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外國思想家、教育家的學說,他們對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做出的理論貢獻,使我深刻感受到師德的博大精深,師德啟示錄觀後感。而胡安梅、包全傑、王思明等農村教師身上表現出的高尚道德風范,更使我感動不已。 這部教學片中那些師德高尚的教師,無不是身體力行的楷模。師德修養重在修煉,重在實踐。理論轉化為實際的過程,是教師在職業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的實踐過程。實踐的過程就是精神升華的過程,閃耀著人格魅力的光輝。 在教學片中,那些偏僻山村簡陋的學習生活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教師們忘我的奉獻精神,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在實踐師德過程中,表現出了無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例如陝西省延長縣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師,放棄很多能夠走出深山、掙大錢、出名的機會,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的紮根山區教育事業。他為了父親留下的無論如何不能誤了孩子的遺言,為了改變黃土高原幾代人面朝土背朝天的貧窮面貌,用自己的熱情和道德責任感,和學生一起勤工助學,不但改變了學校的校園環境,而且也教會了學生一技之長,在勞動中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王老師經常告誡自己:要教會孩子們學習方法,將來他們會學會老師不會的知識。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真正做到了愛崗敬業,盡心竭力,表現出了師德的熠熠光輝。 湖北山區的胡安梅老師,她在父親病逝後,繼承父親的遺願,義無返顧地當上了民辦教師。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風的土房中,沒有條件改善生活。她雖然家境貧寒,但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極少的工資捐獻出來,為學生交學費、買書本。長期以來,她有無數機會走出大山,到大城市裡去掙錢,但是她捨不得孩子們,她不想讓山裡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輟學,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山樑,每一個角落,苦口婆心地勸說家長讓孩子們上課,用一片赤誠之心換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地澆灌著下一代。 當全國各地的達三萬多元的捐款寄來後,胡安梅沒有隻想到自己脫貧,而是毅然把這筆錢全部捐獻給鄉教育站,設立胡安梅教育基金,以獎勵那些紮根山村教育的老師們,觀後感《師德啟示錄觀後感》。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像王思明、胡安梅,像全國優秀師德標兵、遼寧丹東鳳城東方小學校長包全傑等這些誠實質朴的人民教師,表現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頑強的意志,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獻給教育事業,他們的身上閃爍著師德的絢爛光輝。 孔子雲: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師的道德表現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於言教。要在自己的職業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標准,這是構建我們未來民族道德素質的基礎。 我認為教師的道德實踐,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活動中。教師的道德實踐,應該以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為准繩,時刻銘記著。 教師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層內涵,也是一個民族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行為,是提高民族素質、培養民族精神的動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一項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這一工程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 眾所周知,每一位教師在實踐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對象的問題。教學實踐的過程也是一種道德實踐,比如說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成績差的學生?我們常稱成績差的學生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認為這種稱呼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對於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鎖,容易使他們更加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詞反倒可能成為這些學生追求上進的思想障礙,銷毀他們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長他們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緒,致使他們走上自暴自棄的歧途。怎樣對待成績差的學生,是檢驗教師職業道德的尺度。 教育心理學表明,任何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只是在於教者能否善於發現。許多成績差的學生智力並不差,他們愛勞動,樂於助人,會辦事,會玩耍,動手能力強等。但是他們這些能力的發展容易受到束縛。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所謂差生的精神壓力更大,由於被老師和同學瞧不起,他們的心理上帶有創傷,其個性不僅得不到一定的發展,而且還會被扭曲,變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誤區而導致人格的殘缺。 一個人要進步,必須有一個自我肯定的過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稱一個學生為差生,實際上就是在無形中給了學生一個否定性評價,教師經常使用否定性評價,也就使得學生也用一種否定性評價來評價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兒、反正我怎麼也學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學生的態度、行為也可能在這種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遠陷於消極狀態的泥坑,不能自拔。表現在教育行為上則是偏愛成績差的學生,忽視成績差的學生,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無意是背道而馳的,是與教師的職業道德格格不入的。本人在《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一文中也強調,教師對學生應該具有師愛。著名教育家劉佛年說過:所謂師德,或者說教師修養,包含許多方面的內容,但是最重要的,我以為是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學生的態度就是對事業的態度,這是修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熱愛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全部道德修養的關鍵和核心。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其實,轉變一個成績差的學生更能反映一個教師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這也是體現職業道德水平高低的試金石。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固然能體現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變所謂差生,使他們在各方面進步顯著,甚至趕超前列,更能體現教師的功力。 一方面,不要求全責備,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不要抓住一點錯誤就橫加指責。即使對問題較多的學生也要耐心開導努力幫助,絕不可算陳年舊帳,那種做法只會更加降低學生改正缺點的勇氣與信心,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習慣性地給有行為過失的學生戴帽子。從另一方面看,學生調皮的背後往往蘊藏著潛在的求知慾、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氣之下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與願違,向負面效應發展。 教育實踐證明,師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淘汰一些舊的東西,增添新的內容。獻身教育,重在實踐師德。
5. 分析《師說》對當前師德培養的歷史啟示
韓愈的《師說》,曾被譽為膽識兼備,富有創造精神的作品。他關於教師的職能的提法,版就有精闢獨到之權處,以前從未有人提得這么明確;他主張以道為擇師的惟一標准和能者為師的觀點,更突破了封建觀念,針砭了當時競以門第相尚,不重真才實學的流弊;關於「人非生而知之」有惑從師的論斷,也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值得肯定。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厚古薄今」的傳統觀念和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至於教師職能這個命題,雖有借鑒的意義,但必須揚棄韓愈所指的具體內容,而賦予新的意義。
6. 求關於師德建設論文,從比較教育,淺談某國的師德建設對我國師德建設的啟示。提供論文素材的也行!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在積極廣泛地開展之中.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我認為關鍵在於是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而教師的良好師德正是高素質的教師的重要表現.
大家都知道,師德建設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教育主題.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今天主要從學校和教師這兩大方面來與大家老師共同探討怎樣加強老師的師德師風建設:
一、學校
學校是加強教師師德修養學習的主要陣地,學校應把師德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加強對新世紀教師的師德培養:
(二)行動落實上:加強教育法規學習、規范教師師德行為.
1.學校應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法》、《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法規,提高教師師德認識,規范教師師德行為.
2.深入開展「講師德,做師表,樹正氣」活動,使每個教師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甘於奉獻.
3.樹立典型,培養教師愛生情感.
4.樹立有效的學習制度,提高教師素質.樹立教師終生學習觀
5.建立獎懲制度,提高師德水平.
二、教師
一個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發展作用極大.教師若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講求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必須時刻謹記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第一,要為人師表。唐代詩人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是說我們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傳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識技能。我國春秋時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所以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的形象直接關系著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這樣合格的教師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學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作為人民教師,首先要做到為人師表,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教師良好的思想品行將是教師最偉大人格力量的體現。古今中外無數事例證明,育人單憑熱情和干勁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其次,要規範文明行為。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需要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第二,要有敬業精神。教師要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能夠為學生的成才成長嘔心瀝血,對工作一絲不苟,即使碰到困難和曲折也能頑強地克服。始終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強調無私奉獻,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始終能以積極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對待工作。
學高為師,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必須有高水平的教師,教師要學會學習,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深入學習和恰當有效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教育和教學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只有具有了這種敬業精神和學習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與時俱進,使思想和學識跟上時代的步伐。
第三、建立合作意識。不是有這么一句古話嗎?「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力量,團隊合作的力量是無窮盡的,這種力量一旦被開發,將創造出不可思議的奇跡。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納海才能激發驚濤駭浪,個人與團隊關系就如小溪與大海。每個人都要將自已融入集體,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作用。例如在備課中就應該資源共享,形成全力,讓教案與教學生發出更大的魅力;而不應相互封鎖,互相嫉妒,各自為戰,以致影響效力。
合作能激發潛力,集體協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過成員個人業績的總和。正所謂「同心山成玉,協力土變金。」一個團體,如果組織渙散,人心浮動,人人自行其是,甚至相互拆台,就會失去生機與活力,就很難干出成效。在一個缺乏凝聚力的環境里,個人再有雄心壯志,再有聰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只有懂得團結協作克服重重困難的人,才能幹出一番事業,甚至創造奇跡。
第四、良好的教學心態。教師在教學中的服務心態,不應只是少數優等生,而應該平等對待所有學生,因為所有學生都是教育教學對象,都是中華文化的承接者。老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把他們培養成為合格且具有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當我們具備了這種心態,才會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竟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使「太陽下最光輝的事業」更加煥發
7. 孔子的師德觀有哪些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護學生,無私無私。講究教法,循循善誘。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7)觀師德啟示擴展閱讀: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溫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在《論語》中,經常出現師生平等研討問題的場景,有時候,師生之間還相互爭論,甚至學生嚴厲地批評老師,而孔子也能接受學生的批評,這些都說明了孔子平等的師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