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
A. 在哪裡可以找到近十年的中國戲曲學院戲文專業校考真題呢
哪裡可以找到近十年的中國戲曲學院戲文專業校考真題呢?可以到戲劇學院查檔案室
B. 中國戲曲學院
本人國戲畢業生,因此答案真實可靠LZ放心
1 宿舍校內的話四人一間,以前也有很少的八人間,之前的大一新生是被安排在校外學生公寓的,那裡的話六人間八人間都有,不過學校在建新校舍了,據說9月開學就完工了,到時候新生也就全部搬到校內了,統一四人間
寬敞的話看LZ是什麼概念了,大客廳什麼的肯定的沒有,不擠而已,就是一間屋四張床
2 有網線,學校區域網那種,宿舍的床就是你說的放電腦的那種,下面是桌子櫃子上面是床
3 這點目前還不是很方便,從學校出來要走到路口才有公車站,大概十幾分鍾的路吧,地鐵的話最近的也要到陶然亭,長椿街和復興門了,9號線開通以後六里橋站就近多了
總之學校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這些老生是只有羨慕的份了呵呵,祝LZ的國戲生活快樂~
C. 想問些關於中國戲曲學院的問題,謝謝
國戲是最好的戲曲學院。由於戲曲不景氣,所以每年報考的人比其他藝術院校的人都少。招生經常遇到的尷尬是形象嗓子好的不愛報,報的不是形象不好就是嗓子不好,一些行當(比如:醜行)招不上人。
學錫劇的不一定不能考,但是可能得考京劇、崑曲、豫劇這類劇種,小劇種極少招生。
很多都是從小練的,有的就是戲曲學校的學生報考學院。
基本都是在七八歲前就開始學,然後考戲校(中專、中職),然後再深造。
D.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專業招理科生嗎
據我所知,不招的!都是藝術文
E. 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的問題
我是應屆高考藝術生,也是學導演的,希望我的意見可以給你幫助~!!
1.每個學校各有所長!中傳偏電視導演些,專長於電視行業人才培養,它培養的主持人更是支撐中國電視廣播的半邊天,如果你想從事電視行業編導導演工作中傳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它的文化也要求十分高!
北電,眾所周知,它偏向於電影藝術人才培養,特別是北電的導演系,有名的牛~!!如果是導演劇作,也就類似於戲文(戲劇文學)北電和中戲(中央戲劇學院)都是十分不錯的選擇!
至於中國戲曲,它我並不太了解,應該會比較偏重於戲劇創作,如果想做話劇,舞台劇等劇作可以嘗試中國戲曲!
(以上都是意見,你自己也要好好比較這幾個學校的招生簡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
2.上中傳有至少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專業加文化,就是參加中傳的藝術考試通過後只要過中傳的文化線就可以讀中傳,還有就是直接通過文化考,如果你想讀導演系,那可以試試考考藝術考試,考不上再拼文化!
不存在哪個好考,關鍵是適合自己考!
3.這個,不會浪費啊,關鍵是你有多喜歡學專業,喜歡的話就不怕考不上專業就不怕浪費文化,其實有的學校文化要求很高的,比如中傳(具體見上一條)而且也有許多成績好得可以上清華北大的來學專業就是因為喜歡啊!至於重點不重點,根本就不重要,以前是沒有這種劃分的,總是近幾年開始強調而已,想中戲北電等被劃分到39所藝術院校中不屬於幾本幾本的~!但是你要是中戲北電出來的,就是金招牌,相當於藝術院校的清華北大,你想出來干這行,讀這些學校決定比你隨便讀個綜合院校的一本的這個專業好找工作,讀專業,當然去專業院校~!!
(呼,累死了,我第一次回答人家問題哦,希望答得你滿意,你自己好好想想,了解下招生簡章吧~!!)
F. 中國戲曲學院裡面可以上自習嗎
圖書館是要刷卡的,自習室在宿舍,所以不是本校的學生恐怕沒法在學校學習,保安也不會隨便讓你進門的。建議去別處學習。
G. 中國戲曲學院戲文專業將來可以做什麼工作
本專業就業范圍很廣,畢業生可在文藝創作單位、專業劇團、電影製片廠、電視台、廣播電台等單位從事戲劇影視創作、評論、導演及製作工作;在大專院校和專業科研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H. 請問中國戲曲學院內幕真的很那個么
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1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2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3評劇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
3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4越劇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5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其餘的曲種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5、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6、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7、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8、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9、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0、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1、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2、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13、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14、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15、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16、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17、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18、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19、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0、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21、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22、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23、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24、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25、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26、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27、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28、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29、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0、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31、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32、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33、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34、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35、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36、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37、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38、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39、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I. 中國戲曲學院是不是985,211
中國戲曲學院是中國戲曲的最高學府,在國際上也頗有名氣,平台還是足夠寬廣的。
J. 中國戲曲學院怎麼樣,住宿什麼的。據說不錯,求真相
這個嘛,作為學院的學生說自己的學校,觀點肯定是不客觀的
好壞由個人定,再好的學校也有說不好的,再就看是什麼專業的了
學校的強勢專業是舞美系,和中戲不相上下
我只能告訴你宿舍的狀況,女生這學期搬了新樓,條件還不錯,六人間,有陽台,升降晾衣架
以後可能有空調因為有空調櫃
無衛生間,一層樓兩個洗漱間和兩處公共廁所
不斷電不斷網不斷水,無線網,台式需要網卡,不收電費水費,但十一點會熄燈(不是斷電)
十二層樓上,兩層地下室,澡堂在下面,五個電梯,一樓有小賣部
男生住舊樓,四人間,床鋪比較有意思,有陽台,基本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