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發布時間: 2021-10-09 19:09:24

A. 怎樣提高課堂師生互動,具體如何進行

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抄在教室進行,但教室不等於課堂。簡言之,課堂是教師組織和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教與學互動的一種組織形式,一個活動過程。這個活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傳遞信息、對話交流、發展認識的生命活動。因此,課堂管理,不是簡單地以課堂紀律規范學生的行為,而應該是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控制。通過科學的、機智的課堂管理,通過對課堂上各種行為和關系的合理調控,才能營造平等、和諧、嚴肅、活潑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潛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從而引領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學習中學會學習。

B. 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有效師生互動

1.學習目標合理的學習目標是師生互動與合作的基礎。學習目標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從而保持興奮的持久性,學生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增強了探索新知識的求知慾,學生有能力實現有效的互動。這樣師生雙方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就會同心協力,彼此主動協調,採取策略,努力實現目標,從而發生師生雙向的良性互動。
2. 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外部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良好的教學情境是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基礎的,只有師生之間關系和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為師生的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3. 角色定位
教師與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確越有利於互動。現代教學的特徵之一是「以育人為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這時的教師就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的講授者,而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必須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使學生成為合作者、競爭者和學習者。師生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和和諧的師生關系。
4. 了解與適應
教師不僅要備課,而且要備學生。首先,教師對班級中每名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學識能力要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為了使雙方的交流與溝通能夠有效進行,學生也必須了解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策略等,即學生也要適應教師的教。
5. 期待與關注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期待是一種力量,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會使教育對象發生符合教育者期望的轉變。教師對學生寄予厚望,就會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這種期待應該是恰當、適合的,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一旦學生達到了教師期待的目標,學生的學習成就又會進一步影響教師,使之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更高的期待,從而形成師生互動的良性循環。
二、促進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
1. 相互尊重,和諧互通
教學效果不僅取決於教師的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師生關系所處狀況。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首先要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建良好教學情境的前提。只有師生在互相尊重、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敢於發表見解,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
教師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來看待,要正視他們的存在,理解他們的願望,看到他們的努力,贊賞他們的成就。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把「愛」奉獻給每一個學生。「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教師必須承認並重視這種差異,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關注和尊重,使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展。教學中尊重學生,還要圍繞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課堂,尊重學生的創造。內在的興趣與動機,是學生創造力和主動性的源泉,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鼓勵學生能夠提出與我們看法不同的意見。
2. 情感交融,心靈共鳴
首先,教師可以用語言來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例如,使用「很好! 」「你真聰明! 」等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勇氣和慾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語言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產生障礙。其次教師也可用正確的體態性語言來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體態性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目光、舉動、表情等。教師要充滿熱情用信任的目光、贊許的微笑、激勵的動作等體態性語言,表示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融洽師生關系。
3. 啟發探究、教學民主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珍視學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因為任何一位學生的任何一個提問都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是思考的力量。教師通過創設特定情境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或誘導,恰當的誘發性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使其擁有自主選擇和參與的權力;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自主學習與探索,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問難。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發生教與學的和諧「共振」,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4. 激勵參與,體驗成功
首先要通過實施激勵性

C. 課堂上如何增強師生互動功能

一、作為數學教師要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者。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組織者、點播者,因此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我們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對學生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現在的教師不能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因嚴守「師道尊嚴」的觀念而無法擺脫「教」為中心的思想,與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離。相反,應是一個明智的輔導員,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範者、評論者、欣賞者也可以是顧問和朋友。
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讓他們主動、自由、快樂、有效地學習
首先,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於動腦,善於發言。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想像力只有平時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以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台,溝通對話渠道,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一錘定音,而是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能適時的給以贊同表揚或指正他們的觀點。學生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應該充分體現主體地位的作用,積極參與到一個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以啟發,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師的思維圈子中順著教師的思路走。如不這樣,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就會妨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發學生開動腦筋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想;在知識的疑難處想; 在思維干擾處想。對於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的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達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獲、思有創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其次,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氛圍中學習。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就會以主動的態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識,會以主人的身份與教師他們的夥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問題,即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一種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課前,教師應先先設計對哪些應作必要的啟發指導,哪些應由學生自由充分地討論。在教學中的重難點處,由於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學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組織學生集體作分組討論則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之間相互彌補、借鑒和啟發形成交互的思維網路,對問題的解決有很大的幫助。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表態或下結論;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不壓抑而是在群體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發現;對於小組討論的結果及思維過程應鼓勵學生及時展現,不要怕出錯,要敢於面對問題,挫折和失敗,關鍵是通過交流和討論發言後知道自己的思維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在理解、認識問題的缺陷。同時讓每個學生親歷過程,探索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這種良好的課堂習慣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地位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動,專業所長,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著自己。
最後,要鼓勵學生善於動手實驗。
數學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但在它形成的過程中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數學實驗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張景中認為數學實驗就是動手算一算、畫一畫、量一量。一個題目光想不動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動手做做常會有啟發。代數問題把字母化成數試一試,幾何問題多畫幾個圖看一看,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顯著的多。如上"軸對稱圖形"時,組織學生進行折紙實驗,學生能折出多種多樣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看著自己的作品,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進而產生一種求知慾,從而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時,組織學生用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實驗,學生常常能拼出如課本的兩個圖形,而這些圖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在上"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組織學生運用兩個圓作相對運動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能很自然地歸納總結出兩個圓的位置關系及其判定,同時對相應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有了較深的了解。因此學生通過數學實驗手腦並用獲得了直接的感性認識,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右腦的開發並能因此引發奇思妙想,產生大膽的猜想和創新,使得所學的知識真正地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有利於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D. 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師生互動交流

教師要做到師生平等,應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前,教師以知識權威自居,輕視學生的智慧,漠視學生的人格尊嚴,無視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在教師的威壓下喪失了主體意識,成為一個只會裝知識的圓桶,其結果是可悲的。現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就應當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加強師德師風的修養,不但從地位更要從靈魂上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就能打開緊閉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懼教師的心理。這樣,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師生的互動交流就不再存有障礙。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民主課堂的基礎,有了民主,師生間就能互動起來,而且這互動的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品質,真正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預期目標,有了預期目標,師生互動就不會只流於形式,它能使互動過程有序化。在此基礎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產生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能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新的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體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使師生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教師美好的師德是這種關系建立的基礎。因為學生的心扉總是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師敞開。所以,我們既為人師,就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師生互動這座橋梁,進入素質教育的新境界。

E.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1.學習目標合理的學習目標是師生互動與合作的基礎。學習目標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從而保持興奮的持久性,學生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增強了探索新知識的求知慾,學生有能力實現有效的互動。這樣師生雙方為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就會同心協力,彼此主動協調,採取策略,努力實現目標,從而發生師生雙向的良性互動。 2. 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外部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良好的教學情境是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基礎的,只有師生之間關系和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為師生的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3. 角色定位 教師與學生對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確越有利於互動。現代教學的特徵之一是「以育人為目的,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這時的教師就不應該是單純的知識的講授者,而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必須變「師本教育」為「生本教育」,使學生成為合作者、競爭者和學習者。師生只有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和和諧的師生關系。 4. 了解與適應 教師不僅要備課,而且要備學生。首先,教師對班級中每名學生的個性特徵與學識能力要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為了使雙方的交流與溝通能夠有效進行,學生也必須了解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策略等,即學生也要適應教師的教。 5. 期待與關注 皮革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期待是一種力量,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會使教育對象發生符合教育者期望的轉變。教師對學生寄予厚望,就會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這種期待應該是恰當、適合的,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一旦學生達到了教師期待的目標,學生的學習成就又會進一步影響教師,使之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更高的期待,從而形成師生互動的良性循環。 二、促進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 1. 相互尊重,和諧互通 教學效果不僅取決於教師的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師生關系所處狀況。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任與熱愛,首先要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建良好教學情境的前提。只有師生在互相尊重、和諧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敢於發表見解,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 教師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這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來看待,要正視他們的存在,理解他們的願望,看到他們的努力,贊賞他們的成就。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把「愛」奉獻給每一個學生。「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教師必須承認並重視這種差異,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關注和尊重,使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展。教學中尊重學生,還要圍繞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課堂,尊重學生的創造。內在的興趣與動機,是學生創造力和主動性的源泉,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鼓勵學生能夠提出與我們看法不同的意見。 2. 情感交融,心靈共鳴 首先,教師可以用語言來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例如,使用「很好! 」「你真聰明! 」等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勇氣和慾望,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語言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產生障礙。其次教師也可用正確的體態性語言來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體態性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目光、舉動、表情等。教師要充滿熱情用信任的目光、贊許的微笑、激勵的動作等體態性語言,表示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融洽師生關系。 3. 啟發探究、教學民主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師要珍視學生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因為任何一位學生的任何一個提問都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是思考的力量。教師通過創設特定情境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或誘導,恰當的誘發性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愉快的樂學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具有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使其擁有自主選擇和參與的權力;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其自主學習與探索,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問難。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發生教與學的和諧「共振」,才能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 4. 激勵參與,體驗成功 首先要通過實施激勵性評價,來激發學生學習與交往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評價策略,並以教師的神態、動作、語言激勵學生。評價的作用不僅在於評價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更在於評出自信,產生激勵效應,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師生互動。有研究資料表明:一般學生只需發揮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證完成正常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受到充分的激勵,其能力可發揮至80%~90%。可見,激勵對學生來說是多麼重要!其次是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教學評價要注意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不同的評價標准,使他們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好研網]

F. 課堂教學中師生有哪些交流方式有

1、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師生交往、交流、溝通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所以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在現行新課程正進行之際,如何加強師生之間雙邊交流和互動,促進課堂教學效益提高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2、課堂師生互動,是新課堂師生雙邊交流活動的一種最常規的方式方法,也是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基本條件。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讓學生來參與、交流、探索、質疑,多給學生一個平台,讓學生成為一堂課的真正主體者,這需要我們從平常開始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他們能在課堂上多發言、多思考、多探究、多研究、多提問,多提質量高的、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教師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本課題從新興的「課堂教學」內涵和外延展開,試圖通過師師、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探索一條課堂教學中雙邊活動的新方式。通過對方式、策略和效果進行研究,試在數學新課程下讓教學同行共同重視和探索數學新課堂的教學之路。
二、研究的方向和意義:
1、初步構建以師生雙方探索交流為主導的互動方式,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
2、培養適合新課堂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3、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發展他們的個性和能力。
4、探索新課程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師生雙邊探究交流的互動模式,為新課堂教學下師生交流活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依據。

G. 課堂上師生互動怎麼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實現這兩個轉變,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積極互動。 一、 創設和藹民主的教學情境 為了使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要創設和藹、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回答問題不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會影響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溫馨而有鼓勵的課堂氣氛,能夠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學生即使回答問題沒有把握,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 創設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要有利於學生獲得體驗,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有利於學生做深入的思考,有利於學生進行假設與猜想,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講圓的概念時,教師引入:同學們都見過許多圓的東西,如初升的太陽,十五的月亮,生日蛋糕和中秋月餅,硬幣,汽車輪等。這時,教師可以提問:什麼是圓?圓有什麼特點?車輪為什麼做成圓的而不做成鴨蛋型的?這樣,把教學問題和學生熟知的實際生活掛鉤起來,把學生引入有趣的教學情境中去,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情境中去探究新的知識,然後再引導學生研究圓的概念和特點。這樣,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變得妙趣橫生。 二、 動腦思考,動口交流 創設情境後,學生就會有解決問題的期待。這種情況下老師要提出引發學生做深入思考的問題。問題提出以後,一定要留給學生思考和判斷的時間和空間。還要善於運用課堂激勵的語言,如:開動你的腦筋想一想,說錯了也沒關系,老師喜歡愛動腦筋的同學等等。對於說錯的學生,教師不要急著去否定,而是要提供思考、對話、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討論式的對話中主動學習。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拔,討論,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師生互動,合作交流來實現教學目標。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 文化撞擊,是師生互動的動力 課本知識是師生互動的文化載體。師生互動的過程,就是對課程知識進行價值選擇,理解,運用的過程,也是對文化交流,文化撞擊的過程。這種交流和撞擊是導致蘊藏在師生生命潛能中的創新火花迸發、創新思維涌動的催化劑。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記憶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的內容,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在互動中認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進步,在創新中提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了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生成的知識,真正豐富了學生的生命色彩,使學生的生命能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快樂成長。 師生互動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卻又是一個新的話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重新提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人本互動,合作交流,並賦予新的內涵,意義就更加重要了。

熱點內容
閨蜜家訪 發布:2025-04-27 01:43:17 瀏覽:160
數學故事高斯 發布:2025-04-27 01:41:44 瀏覽:891
學習雅思哪裡 發布:2025-04-27 01:30:50 瀏覽:273
儀隴教育網 發布:2025-04-26 23:36:34 瀏覽:762
櫻花有哪些 發布:2025-04-26 23:06:38 瀏覽:58
在職研究生有哪些專業 發布:2025-04-26 22:53:52 瀏覽:204
美術活動教案大班 發布:2025-04-26 22:28:57 瀏覽:40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時練答案 發布:2025-04-26 21:59:26 瀏覽:235
一汽大眾有哪些品牌 發布:2025-04-26 21:56:09 瀏覽:91
五年級的數學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26 21:47:06 瀏覽: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