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壹』 印光大師說念佛的孩子安樂易養,但小孩子還是脾氣很大怎麼回事
可能的情況有二: 一。你沒有掌握念佛的方法,還沒有念到心一境性。 二。孩子是你宿世債主,今生投生到你家是來收債。 如果還有第三個可能,只有請你以後去當面問問印光大師。
『貳』 印光大師:提倡因果及家庭教育對當今社會有何
因果這個詞有點玄乎。
家庭教育反應在這個社會生態上,現在社會怎麼樣,好多人還不承認家庭教育重要的問題。
『叄』 印光大師為什麼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
當然了 佛教的因果是警示世人的 是提醒眾生 違反了 就有對應的懲罰 深信因果的人 不容易違反戒律
『肆』 印光大師開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應怎樣修行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長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幕至朝。一名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當生慚愧心及慘悔心。從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
『伍』 印光大師對女性的開示打算生孩子念什麼經
凈空法師---懷孕、生產時讀地藏經和念地藏菩薩聖號。 小孩業障消除,災難也消除,自然好養,壽命增長。
恭錄自《地藏經講義》第二十四卷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這是說生產時候應該如何修福。這一類的事情,在現代衛生醫葯比過去發達,狀況比過去好轉太多了。在古時候,特別是在農村落後的這些地區,生產實在是性命交關的大事。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來,教給我們怎樣修學,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家人關系非常密切,決定有深厚的因緣,不是偶然聚合的。因緣非常復雜,佛將這些復雜的因緣歸類,結歸四大類,這就是經上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它聚集成為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總離不開這個關系,宿世的因緣這才變成一家人,諺語裡面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很有道理。可是覺悟之後,你的一家人就變成法眷屬,這個好,無比的殊勝。不覺悟,這一家人是恩怨輾轉相報的一個場合,那真是叫苦不堪言。畢竟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還債的少、討債的多,所以世間人的一生,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事實。所以兒女之來,一定要懂得他宿世的因緣。
果報是平等的,無論富貴貧賤,經裡面所舉的「剎利」,這在印度過去是王族,「婆羅門」這是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宗教家,「長者、居士」都是有福報的。底下講「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包括的范圍就很廣,將印度四姓階級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中國人講的貧富貴賤。無論哪一種身分,無論哪一種地位,生產決定是不能避免,而且生產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富貴人家照顧周到一點,貧賤人家照顧差一點。總而言之,這個苦是不能夠避免的。佛教給我們方法,「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這早讀。最好如果家裡人對佛法能信仰,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應該在什麼時候讀?懷孕的時候就讀。每一天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一千聲地藏菩薩名號,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念誦,福報就很大了。縱然懷孕的小孩是來報怨,冤家債主來的,你能夠這樣照顧他,怨結就化解了。你對他有恩,他就不報怨,他來感恩,轉變要從一開端。這個地方說的是最低限度要在生產七天之前,當然你提得愈早愈好。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最好是能夠在懷孕的時候就讀,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做母親的人,心平氣和,真誠恭敬,清凈平等,起心動念決定影響胎兒。在現在用科學的理論來說,大家更容易明了,這也是屬於波動的現象。
在佛法裡面講,像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萬法都放光明,不但人身上放光,萬物都放光。其實極樂世界光明遍照,我們世間又何嘗不放光?假如我們世間所有一切人物,不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光明遍照,一真法界就講不通了。哪有這個地方光特別大,那個地方沒有光,那怎麼能講得通?一定要曉得一真法界包括我們這個法界在內,不是說離開我們這個法界之後,另外有個一真法界,沒這個道理!經上講的是一樁什麼事情?那個地方光明遍照,大家都能夠親身感覺到,我們這個地方光明遍照我們沒有感覺,就這么個道理,不是光明不照。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心不清凈,心太亂了,妄念太多了,所以這個境界你見不到;不是沒有,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無二無別。用現在物理的講法就很容易理解,光是什麼?光是波動產生的現象。只要動就有波,現在科學家稱之為波,我們佛家叫光,光就是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現在都知道,物質怎麼組成的?分析到最後變成原子、電子、粒子。這些基本的物質它是什麼樣狀態?動的。佛不需要這些科學儀器,佛看得很清楚,現在最先進的儀器還觀察不到的,佛都看得很清楚。佛給我們說出這個現象,他老人家所講的委曲婉轉,說出這個真相出來,沒有人相信、沒有人接受。所以那個說法就很微妙、很高明,我們稱之為善巧方便。
佛講物質現象,給我們講了四個原則: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說的是什麼?說是基本的物質,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一定有這四個現象。地是什麼?它是一個物象,你能夠看得到,這叫地。地就是代表物質,我們肉眼不能看見,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發現,看到這個東西。佛無需要借儀器,佛的眼睛叫五眼圓明,他能看見,我們凡夫不能看見。所以他眼睛比我們銳利,他見到這個現象。基本的物質怎麼組成的?它帶電的。所以火大,火大就是陽電,水大是陰電,我們今天講它有溫度、它有濕度。風大是什麼?它是動態的,它不是靜止的,這是講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我們人細胞的組織,都是這個現象。你想想看它怎麼會不動?基本的粒子它也在那裡運動。動就產生波,波動能夠多大范圍?給諸位說理論與事實都一樣,這個波動遍及盡虛空法界。然後你再想想,天地萬物這么多眾生起心動念,波就更顯著,波動幅度就更大了。物質它的波動比較微細,比較小,你才曉得我們生活空間那個波多復雜。佛經上講善念善心,波動是平穩溫和的,你接觸之後生歡喜心,接觸感覺得很舒適。惡念惡心波動也很強烈,你感觸到人一身不舒服。現在有的人講這都叫磁場,也行,說磁場也行。在中國內地氣功的人講氣,都可以,都是這么一樁事情。你說氣也行,佛法裡面講光、講波動、講磁場,一個道理。
由此可知,這一個神識來投胎他有念頭,他有念頭他有波動,所以母親起心動念、一切舉止就影響他,所以中國古時候講究胎教,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懂得古書裡面講的胎教,說了一些原理,但是說得沒有這么詳細,沒有這么透徹,我們讀了半信半疑,不知道這個影響的嚴重性,不曉得!我們今天明白波動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起心動念影響胎兒太大太大了,所以作母親在懷孕期間這個階段當中,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都是清凈的,胎兒受利益就太大太大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好,孝子賢孫。怎麼教他?在懷孕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行孝、要盡孝,孝的波就影響他。我們修凈,修清凈、修福,這才真正叫他種下了深深的種子,不是沒有道理,決定不是迷信。
生產念本經有好處。念經時,若對經典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能深入明了,力量就更殊勝。即使平常境界轉不過來,讀經時能隨文入觀,至少境界能轉一點,能轉一、兩分都能產生效果。如果體會得更深,平常依教修行,力量就不可思議。
出生的小孩,過去生要是造有罪業,今生要來受報,由於讀經念菩薩名之功德,罪業就消除了。此確實為嬰兒消除業障,此時好消。小孩長大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那時想消除業障也幫不上忙。此時小孩完全聽話,所以消除業障都要在嬰兒時。由此可知,古聖先賢講的胎教是何等重要!
小孩業障消除,災難也消除,自然好養,壽命增長。假如小孩是承福而生來報恩的,與父母過去生中有恩德,此時再修福,自然「轉增安樂,及與壽命」。能如是教導,孩子的福報就更大,壽命就更長。
『陸』 就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講,印光大師是勢至菩薩的化身,他化身成印光大師,那勢至菩薩本人還在不在西方極樂
阿彌陀佛!菩薩的名號代表一個法門,並非指一個人。比如地藏法門,凡是依靠這個法門成就的人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都可以叫地藏菩薩。因此,地藏菩薩無量無邊。這在《地藏經》上可以得到證明!你看經中有婆羅門女、光目女等,佛給我們列舉了許多人,佛都說他們是地藏菩薩的前身。因為他們都是依靠地藏法門成就的,故證果皆稱地藏菩薩。
因此,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發四十八願成就的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用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念到底。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不藉助其它如觀想、參究等方法,就一句佛號老實念,就可以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觀察印光大師一生的行持,就是一句佛號老實念,大師也是這樣教人的。所以他往生了,我們就說他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如果你用這個方法往生了,也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
『柒』 釋善導的印光大師
1. 贊大聖不測德
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聖人。
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
(文鈔三編卷三,覆溫光熹居士書十)
2. 贊彌陀化身德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善導,彌陀化身也。(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居士書五)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文鈔續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善導乃彌陀化身。 (文鈔三卷二,覆沈授人居士書)
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3. 贊所說等佛德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干。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文鈔續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贊偈》)
4. 贊觀經四帖疏
善導和尚《四帖疏》,凈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善導疏》,契理契機,善說法要。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
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5. 贊楷定專修德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凈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嚮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何座下自立門庭,不按佛祖之成規乎!
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增廣文鈔卷二,覆法海大師書)
善導疏《凈土三經》,力勸專修。
(增廣文鈔卷二《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
(增廣文鈔卷二,覆崇明黃玉如書)
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文鈔三編卷二,覆沈授人居士書)
6. 贊發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臨終助念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願見聞,咸生正信;輾轉勸導,功德無量。
(文鈔續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及他人助念,己隨之念,其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
(文鈔三編卷二,覆章緣凈居士書三)
7. 贊弘超諸宗德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凈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文鈔續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贊偈》)
8. 贊化度普廣德
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文鈔續編下《凈土經聖賢錄序》,民二十二年)
善導少康,宏揚凈宗;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如傳聖詔,各各遵行。
(文鈔三編卷三,覆凈善居士書)
註:少康大師,人稱」後善導」。
9. 贊至極慈悲德
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
覺善導婆心,更加親切。
(增廣文鈔卷一,與康澤師書)
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吳希真居士書一)
《善導疏》不用諦觀等深意,但直釋經文,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經善導疏重刻序》)
善導法照,特闡蓮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籠。
末世眾生,斷惑匪易;唯此一法,堪為怙恃。
(增廣文鈔卷三《佛化隨刊序》)
10. 贊懸護萬代德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凈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凈土,不敢違其所願。
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捌』 為何印光大師在早晚課里建議的功課包括了十小咒、楞嚴大悲等,這樣做會比專項持名要好嗎
印光大師說:不用三祇修福慧,單憑六字出乾坤,,莫呀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印光大師的修學功課,是一部《彌陀經》,,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名!
『玖』 印光大師:子女與父母的幾種因果關系
凈空法師---子女跟父母四種緣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佛經上告訴我們,子女跟父母四種緣分。
第一種緣分是報恩的,這個小孩過去生中你對他有恩惠,他這一生到你家裡來,做你的兒子,做你的孫子,是來報恩的。報恩一定孝順,一定非常用功,把你的家興旺起來,這個好!
所以人一定要存好心,行好事,要以恩惠待人。敗家子怎麼來的?來報怨的,過去世有仇恨,他這一世來,這是來報仇的,就是把你家毀掉,搞得你家破人亡,來報怨的。
所以人不可以跟任何人結怨,為什麼?他會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孫,做你的後代,來報仇的,你沒有辦法預防他,到你家裡來了。
第三種是還債的,他過去世欠你的錢,現在他來還債。這樣的子孫對父母物質供應的條件會很好,但是沒有孝敬的心,對父母並不恭敬。
會養你,養多少?就看欠多少。他如果欠你很多,對你的物質奉養就很豐厚;如果欠得少,大概就是勉強能過得去。統統有因有果!
還有來討債的,叫討債鬼,是你欠他的。如果欠得少,幾歲、十幾歲他就走了,欠得多的,供養他到大學畢業,拿到博士學位,剛剛好可以出去做事,這個時候他過世,死了,這是你欠得多的。
佛講不是這四種緣,不會變成一家人。所以父子之間有親有怨,有債務這些關系,你要是明白了,用佛法來轉化他。
以真誠、慈悲、恩愛來對他,把他的仇恨化解,讓他能夠生起恭敬心,生起孝順心。這是教育可以轉變的。
所以佛教我們方法,把善惡緣統統轉化為法緣,這個好!這是不善的緣來,我們以善緣來終結,學習聖人的教誨,學習佛菩薩的經論,把所有的關系都改變,改變成最好的關系。
本文節錄自【凈土大經科注】21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