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師德
」 由此可見,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在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要實施創新教育,其關鍵是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範性與創造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優良的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重要思想動力,教師隊伍的師德狀況如何,將影響到億萬青少年的素質乃至整個民族的素質。可以說, 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作為一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我認為要肩負教書育人的重任,首先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培養,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怎樣培養自己的教師職業道德呢?自當教師以來我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培養自己熱愛教育,敬業樂業,終身不渝的獻身精神。曾經有人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偉大的事業。這句話說明了教師職業是高尚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教師看著同齡人「下海」後,馳騁商場,意氣風發;再看看自己每日守著三尺講台當「孩子王」,靠微薄工資度日的寒酸樣,心裡產生了不平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個別教師的道德觀被扭曲。有的缺乏敬業精神,不認真備課,不批改作業,甚至擅離職守去搞「第二職業」,部分教師中出現了片面追求金錢、追求享樂的思想傾向,進而不安心本職工作,輕視教師這個職業。的確,作為一名教師,有著淵博知識,卻數十年如一日,守著三尺講台,守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含辛茹苦地操勞,默默無聞地工作,直到青絲變白發。每月數著微薄的工資。如何處理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具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具有甘當「人梯」的思想境界,具有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不怕辛苦,不計得失,才能安身教育,才能在教育工作崗位上無私地奉獻自己,也才能領略到從事教師職業無與倫比的樂趣和幸福:當看到自己用心血澆灌培養的一批一批學生紛紛成才,走上祖國建設的各個崗位,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決不是那種物質享受後心理上的滿足所能比擬的。它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體現,一種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心血,為祖國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為發展祖國教育事業奮斗中實現的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古至今,我國教育戰線上具有這種精神的不乏其人,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從教40多年,朱熹從教50多年,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絕為官,立志教書,鞠躬盡瘁30年。我國傑出教育家徐特立獻身教育70多年,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這種獻身教育的傳統精神,激勵著我們,使我們青年教師熱愛教育,無私奉獻,敬業樂業,終身不愉獻身教學事業。第二,培養自己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一視同仁的師德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簡稱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師愛是育人的前提和基礎。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我們教師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全心全意,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真正的愛,必須營造彼此溝通心心相印的氛圍,而如此則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多看到學生的閃光之處,視學生如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者自己的子女。當我們老師這樣做時,學生才能體會到老師的愛並發自內心地尊重、敬佩老師,這種敬佩就會體現在對教師所授課程的興趣和喜愛上,並能啟迪學生信賴教師的教誨,把教師的教導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動,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當然,在一個班上,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性別相貌、家庭背境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我們應對這些學生一律平等相待,尊重他們,一視同仁地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對於犯了錯誤或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教師絕不能損傷他的人格尊嚴,應該以關懷、理解、啟發、鼓勵、批評等教育手段適時而施,使學生真正感到教師可親、可敬,使之萌發新的希望和信心,產生吸取教訓,改過自新的動力。這樣才能收到「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之效。誠如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有人問我:你怎樣能夠以簡單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經驗的本領時,我就回答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第三、培養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師德風范。漢代楊雄曾說:「師者,人之模範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兒童、青少年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也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階段,求知慾強,可塑性大,盡管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作用最大。教師的思想道德,言行舉止,時時都在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據研究觀察中發現,在小學階段,如果一位班主任連續帶了兩年,那麼,這個班的學生的說話語氣、語調,辦事風格在很多方面與班主任有類似之處。因此,我們教師要在傳道方面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對學生進行「身教」。「己身不正,焉能正人」?須知身教重於言教。這就要求我們做教師的模範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嚴以律已,以身作則,作風正派,自尊自愛,穿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端正,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明修養、治學和治教態度等方面作學生的表率,用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啟迪學生,用模範的言行去影響、感染學生,用美好的心靈去塑造學生。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最後、要培養自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敬業精神。古語有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優秀教師在學識淵博、教學得法之外,還有更高的追求,這就是以育人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為己任。這是沒有功利目的的,是完全出於對社會、對學生一生負責的責任感。我們教師要心系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和祖國的未來,自覺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要的是必須教好書,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離開教好書,教師就失去了自身的優勢,「育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對作為教書育人最基本的渠道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下真功夫,從備課到課堂講授,認真組織好每一堂課,既要就如何「授業」備好課,也要就如何「傳道」備好課。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認真挖掘提煉課堂中的德育因素,將其有機而和諧地融於課程內容中傳授給學生,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辨證唯物主義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及心理素質教育等於教學活動之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我們教書是為了育人,育人是教書的目的,教書是育人的手段。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❷ 如何踐行師德
1.首先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規律.具有教育和教學的各種能力,而且應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教師不僅是社會文化價值與道德准則的傳遞者,而且是代表和具有這些價值和准則的人。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了解、理解學生,尊重、信任學生,以高尚的教育倫理、寬闊的胸懷、多才多藝的謀略、熱情深厚的品質塑造學生的人格,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既要以崇高的師德理想作為自身修養的目標,又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更要有切實可行的具體要求,從現實實踐的具體問題人手,只有刻苦磨練、堅持不懈、日積月累才能取得成效,達到師德修養的目的。
2.教師之所以有崇高的贊譽,在於有「為人師表」的思想境界。而「為人師表」最直接地體現在日常行為中。外在文明的言行舉止是教師師表風范的基本要求。教師能夠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這就要求或者說需要遵紀守法:做一個遵守紀律的好老師。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出嚴守紀律的好學生;善用語言:語言是把雙刃劍。用的好可以將知識的傳授,思想感情的交流,很好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儀表大方:教師的儀表是教師精神面貌的外在體現,是其內在素質的反映和個人修養的標志,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它包括衣著朴實整潔、舉止穩重端莊、態度和藹可親等。
3.愛崗敬業,盡職盡責體是一種表率.是一種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到的無言的感受。我們經常說「捧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的奉獻精神.這就是激勵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無愧於教師這個神聖的稱號,能夠按照職業規范和要求行事,恪盡職守,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完成或實現工作任務。
4.教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必須熱愛、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作為教師無論對能說會道的,還是沉默寡言的.無論對天資聰明的還是腦子反應遲鈍的都應該給予愛。作為一位好的教師更不應該在對學生的態度上有失偏頗。其次在尊重每個學生的基礎上要去關心他們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把愛的種子撒向每一個學生。千萬不能因為個人情緒變化而遷怒於學生,要保持對學生穩固而持久的愛。
5.如今社會科學技術不斷向前發展,知識更新也非常迅速,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接受新思想,獲得新知識,才能將最新、最准確的信息傳授給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創新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論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起到對學生身教示範的作用。
❸ 教師如何體現師德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師該如何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呢?正如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教師要自尊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通過這個階段參加我們學校組織的師德師風教育學習活動,我體會很深。
一、愛崗敬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既然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斷的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二、愛心是師德素養的重要表現。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都要關愛學生,對學生要有耐心,對學生細微之處的好的改變也要善於發現,並且多加鼓勵,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孜孜不倦,積極進取。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我們在工作之餘一定要孜孜不倦地學習,積極進取,開辟新教法,並且要做到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
四、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於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囗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鑽研精神,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做斗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❹ 如何塑師德和強師能有效結合
沒事別老嗶嗶,凈扯些沒用的
❺ 如何加強師德修養
什麼是師德呢?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播撒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師德就是那明媚的陽光,總能將陰暗的心靈照亮。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人們總喜歡將教師比做蠟燭、春蠶,在其心目中,他們對教師的期望永遠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為了維護教師這一崇高形象,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進一步加強自身師德修養,老師就要以塑造教師良好形象為方向,以關注學生的生命為己任,以關心學生的成長為目標,在不斷充實,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並要扎扎實實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愛崗敬業、恪盡職守。
在工作中,堅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努力做到「愛崗敬業、恪盡職守」:不消極怠工,不行為散漫,不遲到早退;按時上下班,認真備課、精心上課、耐心輔導、細心批改作業,堅決做到「我的工作崗位無差錯」,並努力完成學校交給自己的其它各項工作。
二、關心學生心靈和成長。
在工作中,老師要多與學生交流談心,積極主動地發現學生思想、行為及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及時肯定表揚其積極向上的一面,及時開導和化解其消極不良的一面,多以名人事跡予以教化和激勵,使其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關心學生心靈和成長的目的。
三、在各類活動中,始終不忘教育、影響和陶冶學生。
每學期,學校都會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而在活動的組織者或參與者中必然有老師的身影,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勢必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而,老師要在各類大大小小的活動中精心組織、積極參與,努力做到:「以完美的人格感染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動聽的語言打動人,以端莊的形象塑造人」,自始至終不忘在活動中教育、影響和陶冶學生。
四、以「愛心」為核心,彰顯師德魅力。
眾所周知,教育事業一頭挑著學生的今天,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做一名教師,就要「愛滿天下」。愛學生,愛教育,愛國家,愛人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進而「信其道」,有句歌詞寫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毫無疑問,愛是師德的核心,是師德魅力的集中體現。記得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小故事:有位李老師,在她的班上,有位男生經常遲到兩三分鍾,被老師批評時,還滿腹委屈。一天遲到的他在樓道里遇到了李老師,李老師沒有責備他,只是溫和地問他現在才來是否路上不順,他馬上點頭表示認可並列舉出一系列證據。李老師看著他說:「是啊,現在路上確實不好走,所以每次到班裡看到你的座位空著,我心裡就不踏實,直到你來了才放下心,你沒到的時候,李老師可掛念你了。」他什麼也沒說,就回到了座位上,奇怪的是他從此再也沒有遲到過。有一天,李老師突然接到男孩媽媽的電話,媽媽說那天孩子放學剛一回家就莫明其妙地問:「媽媽,我上學騎車要穿過兩三個路口呢,您掛念我嗎?」媽媽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都長這么大了,還掛念什麼?」男孩沉默了一會,突然說:「可李老師看不到我的時候,就掛念我。」當天晚上,男孩給自己上了個鬧鍾,並且從那天起,每天早早起床上學去,再也不用媽媽催促了。放下手中電話的李老師,在感動之餘更加堅信師愛的巨大魅力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老師應向李老師學習,學習她自始至終以「愛心」為教育的核心,全心全意為學生著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五、在與學生相處中既要多份理解,更要付出行動。
記得有則故事講的是:一個學生和一名科任老師發生了沖突,科任老師說要告訴他的班主任張老師,沖動的學生一氣之下,沖著老師背影吐了一口,沒想到恰好吐在了剛走進教室的張老師面前,當時全班都震驚了,面對這種境況,張老師是怎樣解決的呢?略一沉思之後,張老師發揮了他一級語文教師的專長,隨口吟出了一首打油詩:「往日常享注目禮,不料今日痰駐足。」接著張老師做了一個更讓大家意料之外的動作,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巾,擦掉了地面上的痰污,隨後又吟出了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不敢有損聖潔地,只好俯身擦痰污。」然後轉身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兩個大字「尊重」,並且說出了下面這樣一番話:「我相信吐痰的同學一定有自己非吐不可的理由,但無論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能缺乏對人最起碼的尊重。」下課後,那個學生找到了張老師,對他說:「老師,我想到了各種結果,挨批評、寫檢查、請家長,唯獨沒有想到您會那樣做。我真的錯了,我不敢保證別的,但有一點我向您保證,今後無論如何我再也不會輕狂無禮了。」
張老師正是通過他對犯錯學生的深深理解和具體行動展現了他的人格魅力,從而教育和感化了學生。
今後,老師就應以張老師為榜樣,努力改掉急躁沖動的性格缺點,時常要多換位思考,充分理解犯錯學生的心理和處境,並要以實際有效的行動教育和感化學生,維護好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六、謹防語言暴力傾向,以富有哲理的語言啟發、觸動、感化學生。
在這一方面,我校紀老師有過類似的經歷。2001年9月,紀老師大學畢業不久,在周至職教中心擔任高一(7)班班主任。只記得當時開學不到兩周,突然有一次,一位學生的母親來找他座談。從她的講述中,他才知道,孩子的父親在一次車禍中不幸遇難。她一個婦道人家既無穩定工作,又無從商經驗,完全依靠打零工來供養兩個兒子讀書。李靜波是她的長子,恰好在他所代的高一(7)班就讀。隨後,他才明白其母的良苦用心:她生怕兒子犯了錯誤之後,會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呵斥,以至會使兒子的幼小心靈被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為此,特意前來告知他家庭的窘境,希望老師在批評時能委婉柔和一些。
為此,紀老師特意將李靜波叫到他的寢室,並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家的不幸,老師已經知道了。其實,老師的成長歷程也很不順。雖然家庭無法選擇,但是後天的道路我們卻可以選擇。無論如何,都不能輕言放棄。老師希望你能盡快從不幸的陰影中走出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紀老師剛一說完,李靜波禁不住潸然淚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李靜波居然摘掉鴨舌帽,畢恭畢敬地向他充滿深情地鞠了一躬,而且是標準的90度。他馬上取下毛巾為李靜波輕輕拭去臉上的淚痕。這是一個15歲的少年對老師的深情、敬重和報答!
由此可見,充滿愛的語言教育要遠比蒼白無力的語言暴力更富有教育意義!今後,老師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要時刻以「三多、三少」來要求自己,即: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浮躁,多一點寬慰,少一點怒斥,多一些關心,少一些暴力。老師應努力讓占據學生內心的憤懣悄然頓消,取而代之的應是春天般的溫暖與陽光似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