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生心裡學

師生心裡學

發布時間: 2021-10-12 06:31:47

『壹』 學校為什麼要根據心理學和師生心理特點進行管理

在學校管理工作中,校長運用心理方法這一管理者有效工作的法寶進行管理,一是能得到學校師生員工的接受,贏得大家的理解、配合、支持與合作;二是能降低工作難度,減少工作障礙,化解各類矛盾,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能創造一個和諧寬松愉悅的工作環境和氛圍,調動廣大師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校管理水平。

學校教育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個別差異性,要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出發,善於向學生提出經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要求,讓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養成學習習慣,優化學習情感,磨煉學習意志,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斷地提高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

『貳』 教師心理學:怎樣成為一個好教師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進行教育工作的基礎。重視心理健康,對於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心理健康的標准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標準是:(1)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且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他人的歡迎和信任。(3)心理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並能切合實際地不斷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 我國心理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是:①智力正常;②情緒健康;③意志健全;④行為協調;⑤人際關系適應;⑥行為反應適度;⑦心理活動特點與年齡相符。
(二)教師心理健康的標志 我國心理學者從六個方面提出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指標: (1)教師角色的認識。 (2)健康的教育心理環境。 (3)教育獨創性。 (4)抗教育焦慮。 (5)良好的教育人際關系。 (6)教育環境的適應與改造。
(三)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1)它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 (2)它是教師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3)它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四、結束語
教師是一個光榮的職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尊師重教的氛圍將會愈來愈濃,教師的社會地位會不斷地提高。良好的教師專業素養和良好的教師心理品質是成為一個好教師的必要而充分的條件。然而成為一個優秀而又成功的教師,上述條件還不是完備的,還有一個環境問題,即教育環境問題,這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也就是客觀環境。借用一句話說,天地人和,缺一不可。從我院范圍來說,這個天,就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地是九院的事業、學校的事業和基礎;人,就是我校的廣大師生員工。從個人來言,家和萬事興。 挑戰與機遇同在,天道酬勤,教師是一個永恆且又且受人尊敬的職業。

『叄』 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三者的區別!

1、定義不同

教育學: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

2、起源不同

教育學:從起源上看,英語國家的「pedagogy」、法語國家的「pedagogy」和德語國家的「pedagogik」(教育學)均源於希臘的「pedagogue」(教仆)一詞,意為照看、管理和教育兒童的方法。

心理學: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3、研究對象不同

教育學: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其目的在於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動的規律性聯系,以服務於教育實踐。

心理學: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肆』 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 心理學常考點兒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名言。俄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麼他只能是一個好老師。如果一個教師雖然讀過許多書,但卻不熱愛事業,也不熱愛學生,也就算不上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名完善的教師。」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齊提倡教師對學生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愛。他說:要想成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可見,熱愛學生是教師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項必要條件,一往情深地熱愛學生是所有優秀教師的共同品質。
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使我深信: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和保證教育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必須做到:(一)關心和了解學生。(二)尊重和信任學生。(三)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四)鼓勵學生參與教育過程,吸收他們的正確意見。
一、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和保證教育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
教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合作的過程。因此,它的順利進行,不僅取決於教師,也取決於學生,是以二者的積極性為前提的。而這兩個積極性能否充分地調動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師生關系狀況的制約。對於學生來說,凡是和自己關系、感情深的教師所給予的教育影響,即使是最嚴厲的批評,他們也認為是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因而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若師生關系不和,那麼同樣的教育影響,學生往往不理不睬,沒有參與教育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樣,師生關系好壞對教師工作也有影響。師生關系好對教師也是一種激勵,它會促使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並從工作中體會到一種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師就會感到不愉快,從而影響其積極性的發揮。
許多教師這樣的切身體會,如與某個班學生關系較好,教師授課就會精神振奮,滔滔不絕;反之,教師授課時勢必無精打采,影響教學水平的發揮。可見,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過程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自尊、自信、自強不息,形成主人翁意識。如果師生關系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那麼學生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往往就會感到一種做人的尊嚴,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樂於施展自己的才能,願意參與教育過程。他們能夠經常注意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進而激發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這種意識能夠不斷地得到強化,最終就會作為一種思想品德,植根於學生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們參與學校生活和參與未來社會生活的一種准則。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養。教師關愛學生,學生對老師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種道德情感會造成一種良好的道德氛圍,不斷地對學生進行陶冶和感染。這樣,他們就會逐漸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正確認識和信念,從感情上不斷擴大友愛的范圍,學會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別人,懂得應該把個人同他人,同集體、同祖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進而把更自覺地把對祖國、對社會主義、對人民的愛落實到實處——努力學習,培養自己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形成比較完善的性格。學生每天都生活在班集體裡面,師生關系對他們性格的形成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師生關系好,學生就會心情舒暢,情緒樂觀,積極向上,感到生活是一種樂趣,從而對人,對已,對周圍環境都有一種積極的態度。比如,關心集體,助人為樂、認真負責、不怕困難等等。這些特點經過不斷的強化,就會被逐漸地固定下來,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傾向,成為學生性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師生關系是一種無形的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接受教育程度起著制約的作用,也影響著整個教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質量效果。正如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所說:「就教育工作的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
三、關愛學生是處理師生關系的最基本的要求 。
教師對學生的愛,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愛有所不同。它不是來源於血緣關系,也不是來源於教師某種單純的個人需要,而是來源於他們對於教育對象的正確認識。教師越是滿懷覺悟去愛學生,就越能贏得學生對自己的愛。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能夠迅速地確立起來並得到健康的發展。那麼,怎樣去關愛學生,贏得學生的愛戴呢?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從表面上看,學生之間似乎差別為大,實際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因此,不了解學生就不可能有對學生真正的愛,更談不上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了解學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為此教師必須作出一番艱苦的努力。
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對象,不了解學生,教師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師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生、生活、思想、健康等情況,才能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一位優秀班主任曾講了他的處理一起學生作弊事件的經過。他班上的英語課代表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英語內容,徵得任課老師的同意,在自修課上組織同學測驗。測驗結束後,中隊長總結說一切正常。但班主任認為在沒有教師監考的情況下,說一切正常,似乎集體輿論還沒強大到這樣的程度。果不出所料,下課後有同學反映,測驗時看書的人不少,連中隊長也看書。怎麼辦?這位老師想起湯姆斯.麥考萊的一句名言:「真相在永無人知的情況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能顯示出他的品格。」第二天,他就要求全體同學把這句名言背下來,並講述了一個反映學生時代作過弊的學生30年後懊悔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寫一篇體會,題目是「心靈的答卷」。幾個學生在答卷承認了翻書的錯誤。這位班主任又把這些好的答卷製作成錄音,取名為「心聲」,讓學生在聽錄音的過程中,再接受一次自我教育。這就使班級進一步形成強大、健康的集體輿論。這位教師的教育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效果,除了他高明的教育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對學生深刻的了解。他了解學生的情感,要求和心理特點,他尊重同學,在不傷害同學自尊的前提下,啟發學生自我教育,自己認識和糾正自己的缺點。
要了解學生,首先,要力求全面深入。既要了解學生本身的過去和現在,又要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生活環境和經常接觸的各種人和事,既要了解學生表現在外的優缺點和特長;又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包括他的苦惱和憂慮。總之,一個教師只有想方設法了解學生的一切,才能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找到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育途徑方法,使師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教育工作才能「對症下葯」收到實效。
其次,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應當主動和學生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取得他們信任,傾聽他們的呼聲。只有這樣,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才會是深刻的全面的。
再次,教師要懂得學生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而不能以自己的心理取而代之。
(二)尊重和信任學生。
學生無論怎樣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極大地尊重和信任他們,教師如果把教育學生的權力凌駕於學生的人格之上,必然會把斥責、諷刺、挖苦視為正常的教學手段,甚至發展到辱罵和體罰學生的地步,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一般來說,兒童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希望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發見他們身上閃光的美好的東西,就會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更加容易接受教師對他們的教育,並積極地克服身上的缺點。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這種上進心。如果不去加強並發揚兒童個人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們的道德面貌。」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在帕甫雷什中學任學校長時,曾經遇到過一位小學女教師在一年級給新生上第一堂課,當她講到學生到校,雙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潔時,看到坐在前排一個孩子耳朵很臟,她就說:「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臟啊。」這時全班的孩子都集中注意來看他,這個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臉藏起來。以後,每次上課,他總覺得似乎全班同學都在看他的耳朵,上課注意力集中不起來。結果,到了第一學期末,格里沙地成績已經很差了。他母親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把孩子轉到另一個班去,結果,格里沙成了一個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個女教師在教育上所犯的錯誤就在於對孩子漠不關心,在全班把他作為典型來批評,從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學生就要信任學生,尊重出於信任,應該相信學生經過教育是能夠進步的。一生中不犯錯誤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生觀和道德面貌迅速形成的中學時代,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充分理解他們信任他們,引導他們改正錯誤,信任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當的興趣愛好。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平等相待,使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個有人格、有尊嚴的人。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訓斥、謾罵和體罰等,都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都將極大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夠喚起學生的自信心和對美好前途的追求,促進學生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總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為了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旺,教師要把自己的一顆愛心奉獻給自己的學生,努力去培養學生。

『伍』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響師生關系的心理因素。

首先老師要擔當建立關系的起頭人。讓學生從老師身上除了有權威、長輩,還要感覺到溫暖。點滴關心學生,特別是關心學生學習以外的事情。學生更能感覺到你的關懷。
其次,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善於用肢體語言表示你的關愛。
最後,對難以管教的學生,大多都是家裡缺少溫暖,要從他家庭入手,有意識的扮演一個關愛他們的長輩。當然要發自內心的,持之以恆。

『陸』 心理學問答:高校中怎樣的師生關系才是妥當的

第一,學生的「向師性」和教師的「向生性」一般地講,學生都具有"向師性"。內
二是因為大學生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容力的,三是大學老師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這些因素決定了大學師生關系的平等性,所以,大學生應該抓住這樣的有利人際交往環境,積極發展與老師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二,師生關系是一種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師生交往不同於社會上一般的人際交往,它是教師按預定方向對學生進行有目的影響的一種教育過程。在教師對學生發生影響時,學生也必然會反過來影響教師,師生交往就是在這樣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實現的。大學里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也能碰撞出一些有價值、有創造性的思想。教師除扮演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外,還扮演著家長代理人、紀律執行者、模範公民、心理衛生專家、學生的知心朋友、團體的領導者和「替罪羊」等社會角色。

『柒』 簡述促進師生溝通的心理學原則

參考答案:
(1)要不斷鞏固和發展正式群體,使班內學生之間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產生共同遵守的群體規范,滿足學生的歸屬需要和彼此間的相互認同,鞏固班集體。
(2)要正確對待非正式群體,具體可針對積極型、中性型、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採用不同的引導方式。

『捌』 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心理學准則

試著回答,別當答案。
先簡明的說一下什麼是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在學校教育中形成的人際關系,以正規化,不平等為主,情感的因素較少。師生關系,影響到教育效果,所以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在師生關系中有主導地位,老師要做好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尊生每一位學生的人格。
2注重師生互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3。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促進師生的自由交往。
4。採用民主的教育態度,促進自身的教育行為。
5了解學生的需要,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

熱點內容
青陽在哪裡 發布:2025-04-26 19:00:13 瀏覽:436
江西遠程教育 發布:2025-04-26 18:55:46 瀏覽:416
開學初班主任會議 發布:2025-04-26 18:46:17 瀏覽:882
除了英語 發布:2025-04-26 18:43:43 瀏覽:322
有哪些企業 發布:2025-04-26 18:42:59 瀏覽:530
物理各模塊 發布:2025-04-26 18:34:03 瀏覽:624
師德師風高校徵文 發布:2025-04-26 18:11:58 瀏覽:472
做數學的軟體 發布:2025-04-26 18:08:25 瀏覽:56
歷史怎麼提分 發布:2025-04-26 17:34:54 瀏覽:927
湯老師講課 發布:2025-04-26 17:26:58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