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儒家師生排行

儒家師生排行

發布時間: 2021-10-14 00:40:46

A. 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誰

三、法家

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韓非子、李斯

法家,普遍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法家經典主要有《商君書》、《管子》、《韓非子》、《申子》、《慎子》等。

B. 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誰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編集者之一)。

2、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今魚台縣張黃鎮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郁,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2)儒家師生排行擴展閱讀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C. 孔子的師生禮儀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禮」看作是既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 也是個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須的修養環節與修養過程。他在教授學生的知識中, 將禮儀作為必修的課程, 其所授「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之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禮儀的內容。他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的思想, 教導人們惟有修養上注重禮節儀表與質朴品格有機結合的人, 才能成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說:「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 就是說一個人想自立, 必先有禮的修養。戰國後期的荀子也明確指出:「人無禮則不生, 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 並把禮與法相提並論,「禮儀者, 治之始也」,「禮儀制而製法度」。管子則把禮儀視為立國的精神之本, 指出:「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一直佔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先人們對於「禮」的精闢論述把傳統禮儀的精神內涵揭示得淋漓盡致。

儒家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灑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份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札》關系最為密切。

D. 儒家老大是誰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E. 古代教育,都強調師道尊嚴,也就是師生如父子。儒家謙卑禮讓,為什麼又鼓勵弟子

這個應當就是兩方面來講,既要講究謙卑,又要鼓勵學生能提問題。

F. 孔子的十大門徒分別是誰

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1、顏子

顏子(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寧陽(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人,尊稱復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贈兗國公,封為復聖,陪祭於孔廟。

2、子騫

閔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

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1074年,齊州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軾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並在殿後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

3、伯牛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孔子弟子。為孔門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後患惡疾,孔子親往探望,見其垂危,深為嘆惜。

4、仲弓

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5、子有

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

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

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6、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孔門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衛亂,父子爭位,子路被蒯聵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纓遇難,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8、子我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9、子游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而被迫離開魯國,是南方之孔子學說的傳播者。子游的儒學思想曾為歷代人們所推崇,元代翰林學士張起岩稱:「夫以周之季世,列國爭雄,功私是尚,以吳人乃能獨悅周公之道

10、子夏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稱卜子(夏),南陽溫邑(今河南溫縣黃庄鎮卜楊門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門十哲之一。

性格陰郁勇武,好與賢己者處。求學於孔子,以「文學」著稱,名列孔門七十二賢人,曾為莒父宰。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主張「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

孔子去世後,孔門喪亂,前往魏國西河郡教學育人,收李悝、吳起為弟子,魏文侯尊為師傅。子夏不像顏回、曾參一樣嚴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獨創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

不再關注「克己復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葬於溫縣。名列「孔門十哲」之一,從祀於孔廟,追封為魏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門十哲

G. 儒家五聖是指哪些

01 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

“儒家五聖”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稱。儒家五聖在儒家學派中占重要地位,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儒家五聖在儒家學派中占重要地位,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五聖分別是孔子——至聖;顏子——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孟子——亞聖。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被後世尊為“至聖”。

顏子,即顏淵(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現山東省今濟寧市嘉祥縣)人,是黃帝的後代,也是夏禹王的後代,是鄫國(繒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父親曾點(曾皙),母親上官氏。生於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於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曾子被後世尊為“宗聖”;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不詳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被後世尊為“亞聖”。

H. 孔子在家裡的排名老幾

孔子的姓氏是孔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編撰人,被後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 孔子畫像(39張)作成《論語》。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他們的思想並稱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他(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學生寫成創世巨作《論語》。他還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孔子精通《周易》,據說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卷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I. 為什麼儒家居百家之首

1 思想體系完整,思想最為人們接受(中庸)

對於善、仁、君子、為政、治學等問題的定義完整,統一,自圓其說,形成一個體系

對內(修身)所持的思想寬宏,但又將原則;對外(治國)人情與法度兼顧;思想在進取與超然之間取捨適度,所以學習儒學進可以為官,退可以修身。

道太超然,一般被視為一種修身但不能在實際官場上作為的學問(但其實並非如此,只是一般人比較難悟到;墨太過激進,凡事都說要平等地有利蒼生,思想主張中多涉及應該怎樣,而少對人內心情感的探索;法家更像是眾工具而非思想;縱橫 兵 名 等也是在對人內心的探索上少了點,所以作為一門學說而言略顯單薄

2 在當時就很有影響力

在授課收徒上儒算得第一家,儒家在教育的模式和組織上是很成功的,師生相互關系的定位比較合理,注意開展教育,傳播一脈的觀點。所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門就很壯大

相比於其他門派,孔子是最早開始授徒的,而且儒家門派的約束力松(道)緊(墨)適度,即報證了作為一派的團結,又保留了作為一個學術團體的自由度

當然,儒門也是管場上拉幫結派之風的作俑者

3 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儒學可以培養 有修養 有思想 的 順民——要知道一般來說以上幾種素質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有智慧者很難成為順民,比愚人的法家高明

儒生則是有具體實干能力的不貳臣,既不會非報利不合作(道釋),專找麻煩(墨),也不會有一天令主上太阿倒持(兵)

4 後世的發展好

因為當年儒門就很興旺,再加上統治者的扶植;此一門的實力更為壯大,後世學者輩出,修訂、集注、解釋、發展、推廣的著作層出,所以我們今天看儒家的學說是發展的最好、最完善、完整的

以上幾個因素相互促進,進入良性循環

J. 孔子和老子到底是不是師生關系,為什麼老子名氣小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但是他們所主張的思想不同。雖他們並非師生關系,但孔子卻經常向老子請教,畢竟老子較孔子而言,是長者,其道家思想也頗具道理。老子的思想確也讓孔子對自己儒家思想有了新的認識,使得孔子開創了新儒家思想。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尊師重道、尊老愛幼等更適合教化眾人,所以在之後兩千年的歷史歲月變遷中,老子的名氣就越來越小了。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因孔子的儒家思想,更適合教化民眾,所以為各朝各代主推文化思想,所以老子的名氣較孔子而言,要小一些。以上為小編愚見,歡迎點評。

熱點內容
觀看警示教育心得體會 發布:2025-04-26 15:30:10 瀏覽:333
董卿怎麼了 發布:2025-04-26 14:29:23 瀏覽:321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素材 發布:2025-04-26 14:24:28 瀏覽:988
小學數學教師師德師風心得體會 發布:2025-04-26 14:16:35 瀏覽:359
凹凸君老師你好 發布:2025-04-26 14:06:48 瀏覽:643
中學教師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4-26 14:04:48 瀏覽:251
做小學老師 發布:2025-04-26 13:59:10 瀏覽:813
學校師德師風活動總結 發布:2025-04-26 13:50:35 瀏覽:788
飛躍哪個好 發布:2025-04-26 11:25:34 瀏覽:439
金融物理 發布:2025-04-26 11:12:40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