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動案例
有效互動不是任由教師控制、單向影響的活動。從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來看,有效的教學互動有以下三種形式:
1.雙向型
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
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
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1)師生互動案例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預期目標,有了預期目標,師生互動就不會只流於形式,它能使互動過程有序化。在此基礎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產生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能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新的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體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使師生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教師美好的師德是這種關系建立的基礎。
因為學生的心扉總是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師敞開。所以,我們既為人師,就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師生互動這座橋梁,進入素質教育的新境界。
第一、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第二、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❷ 師生互動的例子
創設巧妙的問題情景。
如在復習碳酸鹽與酸反應的原理時,首先給了學生如下情境:向裝有10 mL 2mol / L Na2CO3溶液的試管中邊振盪邊逐滴滴加2mol / L HCl 溶液至 15 mL,最終可收集到CO2氣體多少毫摩爾(設產生的CO2 全部逸出)。問題一出來,絕大多數同學根據Na2CO3 跟HCl 生成CO2 的反應方程式知道反應中Na2CO3 過量,按HCl的有關數據求知可得CO2 15毫摩爾。
此時教師沒有急著去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讓學生動手做如下實驗:向某Na2CO3 溶液中邊振盪邊不斷滴加2mol / L 的HCl溶液,注意觀察現象。實驗過程中學生好奇地發現開始滴加HCl溶液時並無氣泡產生(這與原來的設想恰好相反),後來隨著加入HCl溶液量的增加,才有氣泡產生。這一與原來假設相去甚遠的實驗現象引發了學生情不自禁的議論,通過討論、交流大家取得了共識:由於此實驗中Na2CO3 跟HCl首先按1:1反應生成NaHCO3,然後NaHCO3再跟HCl按1:1反應生成CO2,故開始反應時不放出CO2。此時再讓學生回過頭來研究前面的問題情境,大家一致認為此計算應按兩步反應進行,可收集到CO2為10毫摩爾。教學過程中這樣的處理使學生對Na2CO3跟HCl反應(實質是CO32-與H+的反應)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此時教師的任務是不能讓學生產生滿足感,要通過創設新的情境使教學過程中波瀾再起。所以接下來這位老師又要求學生用剛剛實驗中用到的兩溶液進行如下實驗:在不加振盪的情況下向Na2CO3 溶液中快速滴加HCl溶液,觀察實驗現象。結果大家發現實驗剛開始時就有氣泡產生了。此時學生的表情由原來的好奇變成了驚奇:此結果不又跟我們剛剛得出的反應原理相矛盾了嗎?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強化,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再一次高漲起來。接下來的師生共同活動,使學生理解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由於實驗過程中不振盪溶液和鹽酸的快速滴加,使反應物不能充分混合,從而HCl在反應中局部過量,故在反應開始後就發現有氣泡產生。上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得到了一波三折的情緒體驗。通過對兩個實驗現象的對照,使學生得到了如下的自我感受:即使對於同樣反應物的化學反應,由於實驗操作方法的不同,其結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創設有梯度的問題情景。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策略,讓問題成為師生互動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可多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把學習內容設置到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探究傾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與探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探究合成氨氣的適宜條件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①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從化學反應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③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⑤綜合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兩方面,如何選擇合成氨的適宜條件?當教師把這些發散性問題拋擲給學生,就如把學生投置於一個偌大的陌生領域,學生可以放開手腳,但在茫然四顧之際又必須加強聯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為師生、生生擴大了互動空間。
讓學生的作業活起來。
二期課改提出,政治課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幫助學生運用課內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師生互動不僅表現在課堂中,還要延伸到課外,要刻意在布置作業上下功夫,改變傳統的問答式的作業、練習冊上的鞏固知識點的作業,讓政治課作業「活」起來。
(1)作業要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聯系時政熱點,以新近發生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和深度影響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作為作業的背景材料。如學習「一國兩制」內容時,我以當時引起鬨動的台灣「公投制憲」事件作為背景材料設計作業,這樣能加深學生對「一國兩制」重要性的理解。
(2)作業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社會生活。如講科學發展觀時,要求學生為治理某一生活環境污染出謀劃策。
(3)作業要具有開發性。要有利於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4)作業形式要多樣化。比如布置學生看課本,看課本既可以有熟悉教材內容的功效,還有激活學生思維的妙用,學生課前看了教材,才能發現問題,然後帶著問題聽課,這有助於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效果。布置學生收聽、收看新聞,課上利用幾分鍾的時間交流新聞信息,有些學生帶入課堂的熱點新聞,恰巧可以作為課中理論聯系實際的素材。布置學生用已學的知識指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譬如學習「消費」知識,請學生分析家裡的消費存在什麼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認識了「價值規律」,請學生對父母所在企業不景氣的原因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根據「銀行」知識,請為貧困大學生提供申請銀行貸款計劃。布置學生動手做「經濟小報」,要求圖文並茂,新聞點評俱全,學生通過辦小報,充分發揮了人的多元智力、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做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面對問題,學生會有意識地思考,尋求解決方法,這有助於學生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讓學生動起來的作業,沒有統一的模式,沒有單一的答案,力求開放型、創新型,有的甚至是由教師參與完成的。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會通過網路收集資料,是政治課的技能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拋棄「一支粉筆打天下」的陳舊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實物投影演示、電視、音響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功能。將課堂所要掌握的知識生動、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去感受、去體會、去爭論。
利用電腦創建學科專題學習網站,在網站上教師設立一些拓展或研究的主題,讓學生自發組成拓展性和研究性學習的團隊,對選定的某個主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研究。教師則可以利用學科網站,對學生的拓展型或研究型學習提供指導、交流。
政治課教學凸現師生互動,是促進政治教師進步、學生提高的一種科學方式,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學生的「動」是由教師發動的,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理論修養和較強的課堂駕御能力,因此,我們要在二期課改精神的指導下,在深入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總結政治課師生互動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地提升教學效果。
師生互動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A%A6%C9%FA%BB%A5%B6%AF&fr=ala0
❸ 教育創新的案例,老師的課堂教學很個性的案例
教學案例的特點 四個特點: 客觀性. 教學案例是寫實的,是教學實踐中具體事例的真實再現,有相對完整的教學情節.對事情發生的背景,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要客觀地描述,如實地介紹.不能對教學活動作籠統的,概括的敘述,更不能歪曲事實真相.評析要實事求是,就事論理,從事實中引出道理,不能脫離事實而空發議論. 典型性.教學案例包含的一個或幾個疑難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思考,是教師共同關注的熱點,焦點,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體現教學現象與本質,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有揭示教學內在規律的典型性,能從中總結出帶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創新性.基礎教育正處在轉變教學思想,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式,推進課程改革的新時代.教學案例應具有反映課改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理念,新方法,新變化,新成果,揭示教學改革的新特點,新走向,從而啟示人們開拓新思路,新策略,推動課改健康, 深入地發展. 實用性. 教學案例要敘述清楚而有情節,語言朴實而又生動,內容平實而又耐人尋味,可讀性強.要具有現實意義,借鑒作用和探討價值,能激起教師效仿,學習遇到類似事情如何應對的策略,能啟發教師思考,從中吸取有益的教學思想和經驗教訓,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具有故事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典型而又獨一無二,在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原理上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 與其他文體的區別 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來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的;而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因此,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上來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一般來說,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比較容易理解.教案和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相近,它們的區別也體現了案例的特點和價值.同樣是對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 而案例是有所選擇的.至於怎樣選擇,就要看案例撰寫的目的和功能了. 四.教學案例的作用 (一)促進課改深入發展. 新課程處處體現著新理念.能否把新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推動課改走向深入的關鍵."轉化"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新理念尋找我們不端正的教學行為,並探求解決的途徑;二是藉助新理念來評價和發展我們的教學行為,促使教學行為的創新. 教學案例的撰寫,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外在表現形式,具有"轉化"的功效,是促使理論與實踐相溝通,相融合的最優方式.其"轉化"的過程表現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用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選擇茫然困惑的問題,蘊含有新理念閃光的事例撰寫成教學案例,以個案分析法重新審視教師自己的教學思想與方法,更新教學觀念,將理念轉化為日常的教學行為,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課改的深入發展. (二)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學習運用理論。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用於指導實踐,但不少教師總覺得理論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學一些具體方法來得實用.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憑經驗,憑感覺行事的情況並不少見,最終也影響了教師業務水平和自身素質的提高.產生這種現象有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但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學習方式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案例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那種單純為理論而學理論的學習方式的不足,把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經過書本學習,我們對許多理論觀點耳熟能詳,但這並不一定表明已經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過案例的形式學習運用理論,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總結教改經驗 。有經驗的教師談起自己的教學經歷,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體會,但往往局限於具體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寫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從實踐中選擇適當的實例進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有些做法為什麼取得了成功,有些為什麼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反思,提煉並明確有效的教育行為及其理論依據,從而更有效地指導今後的實踐. 案例還是教師梳理記錄自己教學生涯的一種可以的形式.在學校和課堂里,有許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並不適合寫成論文,也不想記成流水帳,那麼撰寫案例不失為一種選擇.案例不僅敘述了教學行為,也記錄了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它是個人的教學檔案和教育史,有獨特的保存和研究價值. 教師專業的成長,如過分偏重教育原理,難免空泛;如過分依賴經驗,易致盲從.只有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路子,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既是教學者,又是研究者,才能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那麼,具體操作的策略是什麼呢 教學案例的研究與寫作,恰好可 以彌補上述"兩者"的缺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形式. 正如有關課改專家所指出的"走向敘事研究——改變教師的寫作方式"."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徵是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作者對教育的解釋和理解."可見,教學案例的撰寫正是"敘事研究"的一種類型.它需要有目的地對教學過程進行理性的觀察和分析,並將教學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整地敘述出來,體現從具體到抽象,從分析現象到認識本質的研究思路.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可以生動形象地說明一個教學理念,解讀一個問題解決的策略,有利於教師深刻,生動地掌握教學理論.因而,教師進行教學案例的研究與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主動學習,提高的過程.經常進行這種"敘事研究",實現教學與研究,教學與學習的一體化,必將促進教師的科研能力,寫作能力與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快速成長. (三)促進科研成果交流共享.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對故事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案例十分適於用來進行交流和研討,可以成為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就這些問題和想法開展交流討論,對教師提高分析能力和業務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與撰寫論文相比,案例更適合一般教師的需要.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自由,易於傳播交流,更為廣大教師喜聞樂見.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改實際情況,確定一定階段內的討論主題,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撰寫案例,交流研討,同時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中開展敘事研究,對教學中的亮點或困惑進行理性反思,使之成為教學案例.它以書面形式反映教師的教學經歷,以敘事展示理念,不僅是教師成就與成長的記錄,而且是教師敘事行動研究的產物——科研成果.由於它主題鮮明,內容具體,形式活潑,以事論理,煥發出耐人尋味的魅力,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於學習和理解,因而,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許多學校組織教師對教學案例進行交流,討論與共享,已成為開展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一種新形式.它圍繞交流的載體——某一教學案例,相互切磋,合作互動,不僅有利於啟迪教師以批判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日常的教學,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並把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轉化為自身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引發教學創新;而且有利於培育教師的團隊精神,形成相互探討,彼此學習的教研之風,使新見解不斷涌現,新思路不斷形成.總之,科研成果的交流與共享,定能促進廣大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專業的發展. 五.教學案例的寫作 (一)步驟: 立主題.寫作教學案例的目的,是為了反映一種理念,明白一個道理,理解一個概念,學到一些策略.因而,教學案例也要有主題.所謂主題,就是教學事例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它直接關繫到教學案例的成敗與價值.一般而言,主題是教學事例本身所具有的豐富信息.主題的確立,是作者對教學事例中蘊含的新理念與新策略提煉的結果.由此可見,教學事例本身的價值,決定教學案例的生命,事例的選取極其重要.為此,我們要從眾多的反思日記中,篩選採用那些大家關注的熱點與焦點的問題,蘊含有新理念與新策略的,耐人尋味的事例,提煉出正確,集中,鮮明,深刻的主題. 擇類型.確立了主題後,就要進行定型的思考.定型,即在寫作前,依據事例的數量與性質,確定選用哪種類型的教學案例.余文森教授說:"關於某一節課或某一教學片段的具體反思,使之成為一份具體的教學案例(可稱之為教學敘事)."從目前刊物上發表的教學案例看,大致有四種類型: ①單一片段型. 一般是一個具體生動的教學片段與評析,反映一個新的教學理念這類案例內容單一,短小深刻. ②對比片段型.一般是同一個教學內容,兩種不同教法的教學片段與評析組成,在比較中倡導新理念,新策略.這類案例對比鮮明,發人深省. ③課時綜合型.一般是由一節課中各具特點的幾個教學亮點與評析組成,反映了一節課教學進程中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策略.這類案例內容豐富,綜合性強. ④專題解讀型.一般是圍繞一個專題,由三四個不同的教學策略的案例與評析組成,對某一新理念較為全面的解讀.這類案例主題突出,策略多樣.隨著教學案例寫作的興起與發展,必將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案例類型. 注意: 一.廣義的教學案例包括這里所說的教學案例,還包括教學敘事及教學課例(即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狹義的教學案例僅指該文中所說的教學案例. 二.教學敘事與狹義教學案例的區別:教學敘事偏重於故事或事件的描述;教學案例偏重於理性的升華. 定形式.教學案例的內容是多樣的.形式為內容服務,其形式也應是多樣的.然而,形式的多樣化,也有其共同的表現形式,可以說"形式無定規,大體有常規".教學案例的基本表現形式有以下四個要素:標題,背景,事例,反思與評析.從發表的教學案例看,普遍都有醒目的標題.正文,有的用黑體字標出背景,事例或片段,反思與評析三個部分;有的直接分段行文,只用黑體字標出反思與評析;有的用黑體字標出案例(或片段),反思與評析,背景放在敘事前交待.先看以下結構要素: 標題.標題是教學案例的眼睛,是對教學案例內容或主題的揭示.一個好的標題,常常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並對教學案例內容或主題有個基本的了解.標題有單一式和復合式兩類.單一式標題.只有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表達一種理念,做出一個判斷,體現一種策略,說明一個道理,概括一種情景,提出一個問題,點明一個內容.如《在讀中感悟》.復合式標題,除主標題外,還有副標題——對正標題的內容加以說明,補充或限制.如《尊重個性 自主探究——教學片段及評析》。 背景.教學案例總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教學案例的主題,要簡潔,准確地向讀者介紹教材版本,學制,學科,冊數及課題,交代,說明教學案例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發生的. 案例.這是教學案例的主體部分,主要是描述事例發生,發展的過程.核心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楚,重點要把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怎樣在對話互動中,發現,提出問題,思考,交流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寫具體,尤其是與主題有關的細節——學生的情緒反應與教師內心的感受,要進行實實在在的描述,成為教學實踐的真實再現.要注意的是,既要實事求是,又要圍繞主題,恰當取捨,不搞有聞必錄.同時,要求敘事的語言力求朴實,簡練,篇幅力求簡短. 評析或反思.評析的主要任務,是對案例反映的主題內容進行理性的解讀,評論其利弊得失,分析其價值意義,以揭示案例的內在規律,給人以啟示.評析要實在,從事實本身出發,實事求是,說清道理,不脫離實際地空發議論.評析要中肯,透過現象看本質,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做到這兩點要求,評析的操作要堅持以事論理,以理析事,事理交融,總結規律.其思路是:用先進的教學思想,審視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發展脈絡,捕捉師生具有創造性的典型行為,評析何處成功,哪兒閃亮,體現了怎樣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目標觀,資源觀,為什麼它是成功的,閃亮的,把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升到"說清其理論依據"的層面上,進而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理念,新策略.評析一般在案例的敘事之後評析.也有的邊敘事邊評說,語言朴實,文字簡練,用括弧或其它字體顯示.也有的既有邊敘邊評,又有總評. 積素材.掌握了教學案例撰寫的技巧,但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案例.正如葉瀾所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巧婦也需要有"好米",才能做出香噴噴的米飯.因此,我們不僅要懂得案例撰寫的方法,更要注重創造,積累事例素材,善於找"米"下鍋,才能寫出優秀的教學案例. 從現實的情況看,在教學案例的撰寫中,其所以選擇典型的事例很難,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有些教帥運用新理念進行教學,也確實創造了許多的教學亮點,但沒有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沒有及時記錄下來,過後忘了;寫作時想不起來;二是有些教師在公開課或有人聽課時,注意應用新理念進行教學,可平時教學仍是"老一套",無法創造出典型的教學事例,寫作時沒有素材,難以成文;三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話互動,但考慮完成教案要緊,或者不善點撥,只要學生答對了,就滿足了,馬上予以肯定,繼續照教案執教,學生發散思維得不到培養與發展,亮點無法在動態中生成. 那麼,怎樣積累教學案例的素材呢 營造生成環境.優秀的教學案例是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因此,我們要堅持把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日常的教學過程與行為,為學生創設自由對話的平台:學生講錯了,沒關系,允許出錯,歡迎重答重做;提出異議,倡導爭辯,允許保留;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成功時,會得到熱情的祝賀;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同時,要求教師扮演"主持人","引導者"的角色.在學生自主探究中,善於點撥引導,做學生思維的向導.當學生不知從何著手,久思不解,思維卡殼,淺思輒止時,要靈活地啟發點撥,調整思維方向,或延緩評價,推動教學過程的深入發展.在這樣的對話環境中,學生具有自由的,安全的心態,他們的對話熱情就會不斷高漲,個性思維就會不斷活躍,教學亮點就會生成. 常寫反思日記.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教師自己才能改變自己.常寫反思日記,積累實驗的第一手材料,便於保存,翻閱,研究.寫作追求"短,平,快".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見奇;快:快捷及時.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養成反思習慣,以記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實踐一點,每天反思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引導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日積月累,反思日記就能為撰寫案例提供豐富的資源,同時把那些典型的,情節生動的,富有啟發性的,含有一定新理念的教學反思,及時寫成教學案例. 善於搜尋事例.一是從反思日記中搜尋.平日養成反思習慣,有意地積累.翻翻反思日記,看看哪節課學生閃現出了智慧 的火花,獨特的見解,哪節課有什麼亮點,特別是教得順利,舒暢的地方值得回憶,思考.二是從同伴評課中搜尋.翻翻評課記錄,看看他人對自己公開課的評價,深入領會主要的優點,亮點是什麼,對具體細節盡力回想,想想有什麼好的生動事例可寫.三是從借鑒遷移中搜尋.大量閱讀有關刊物上的案例或經驗文章,多看多思,邊讀邊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盡可能產生聯想,即見到甲能想到乙.可以有意識地再實驗,再創造,進行聯想,遷移,重組,翻新等. (二)案例撰寫的規范 案例是一種獨特的文體,有著自身一些獨到的風格和規范要求.在西方的案例寫作中,大致形成了這樣一些公認的規范: 形式上的規范: 使用過去時態 案例用過去時編寫,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護提供資料的有關學校或教師,這樣做可以防止今後某一天出現同樣事實所造成的任何影響.同時,用過去時寫的案例也可以在教學上使用更長一些時間. 盡量用表格來表示有關材料 將所有可用表格形式表示的資料均製表列出,這一來是為了行文活潑,二來是為了便於讀者明確把握有關事實. 事實反映要充分 得到的全部有關事實都應該包括進去.要注意的是,在案例中不應包括作者本人的觀點,如果要寫其他人的觀點和看法,應當在案例中註明其為某某人的觀點,而不得作為事實來加以報告. 必要時列出實際採取的決策 案例反映的是一個個的問題情境,在案例中列入當事人實際作出的決策常常可以增加案例的趣味,並幫助學生澄清有關思想. 註明所引用材料的出處 核對有關數據 案例中列舉出的所有數據都應該經過仔細核對,保持准確.為了便於核對,可以在案例底稿和初稿上頻繁標明資料出處,它應該比正式出版或發表的文本中標明的資料出處更為詳細. 附表和附錄 表格,圖表,其他格式化的製表或地圖都可以作為案例中的附表.這些附表應按其在案例中出現的順序依次編號.在每一附表的下面都應標明材料的出處.不屬於案例有機組成部分的材料,或因篇幅過長不宜列入正文的材料,可載於附錄之中.附錄通常以字母或數字標示,如附錄一或附錄A. 內容上的規范 第一是時間結構. 案例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背景的,案例作者必須要對案例中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有相當明確的認識,可以依據時間先後來組織材料.雖然有的時候出於某種考慮,要打破時間順序,例如,為了提高讀者的興趣,有時會在案例 開頭先講一件實際上是後來才發生的事情,但你必須對事件發生順序和案例的時間結構非常清楚. 第二是敘述結構.對於所發生的事情,必須要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來敘述,事件從哪開始,它的前因後果等,換句話說,案例的故事要娓娓道來. 第三是說明結構.案例的寫作要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把有關情景向學生講清楚.敘述結構和說明結構有時並不是同一回事情,滿足了敘述結構的要求,並不見得也能滿足說明結構的要求.相對於身臨其境的學校管理者或教師來說,對學生進行的交待就要盡可能地具體一些,以便於他們掌握事實. 第四是情節結構.為了使案例變得活靈活現,讓學生忘掉它是人為的,就必須加強戲劇性,設置懸念.曾有研究者就此談到:"許多年來,我們習慣於使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說法,即案例必須有一個爭論焦點.案例里必須有某某人應該做什麼,某某已經做了什麼,誰應該對目前的局勢負責,就具體情況而言什麼是最佳決策等內容.但是,案例不應是沒有矛盾的白開水.案例總是涉及某種類型的一個問題,你越是能夠強化這一點,越是能夠激發人們的興趣或增加思想沖突乃至人的沖突的戲劇性,你就越能使學生投身於案例之中,搞好課堂討論." (三)案例寫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作為案例的初寫者,常常易犯的錯誤有: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語言的陳述缺乏一定的序列,提供的細節太多,混淆了讀者的視線和思維,背景信息太多或太少等.此外,還要考慮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在案例寫作時,每一位教師要注意正視自己所具有的一些偏見.由於成長經歷與生活閱歷的不同,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有時難免會形成對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認識,這種認識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則是不合理的.在案例寫作中,注意到這些態度,價值觀的存在,既有助於澄清問題所產生的根源,也有助於讀者把握問題涉及到的多種不同因素. 第二,案例雖然要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情感,但不能陷於感情的宣洩.案例圍繞一定的事件展開,寫作者往往是事件的當事人,這樣,他一方面選擇對自己情感有觸動的事件作為素材,另一方面有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這種感情,使案例的問題重心轉移到個人情感的層面上去. 為了維護案例的權威性,案例寫作者的客觀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如欲盡可能地避免寫作者的偏見及陷入感情的宣洩,可使用下列技巧: ●使用從有關論著,文件或自己所作的采訪中得到的直接引語; ●註明資料來源: ●避免任何偏見和同情情緒; ●所使用的語言,既不是單調乏味的敘述,又不致激起強烈的感情; ●盡可能使用事實性材料; ●按事件發生的順序進行報道,保持前後一致; ●不僅列入所發生的事件,而且寫進當事人對這些事件的看法; ●可以在案例的開頭或結尾寫下案例作者的評論,這樣可以指明案例的基本論點或問題以便於學生分析. 第三,在案例寫作中,要理清案例問題的性質.案例問題的性質是什麼 是關於教學策略,還是學生行為,或是教育政策方面的,如此等等.這個問題看上去容易,實際做起來並不輕松.也許你自己的出發點是圍繞教學方法寫一個案例,但在寫作當中,紛至沓來的信息可能讓你意識到原有的出發點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問題的性質漸漸轉變為"教育管理"或"師生關系"之類了. (四)寫好案例的關鍵 寫文章要考慮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結構,並不等於有了好的案例.寫好個教育案例,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注意. 選擇復雜的情境 所謂復雜的情境,是指故事的發生,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需要進行判斷,選擇,決定.復雜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思考和想像的餘地,因而給人以更多的啟迪.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兩難問題,應該怎樣處理,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的思路和例證. 所謂復雜,也是相對的.你認為復雜,他認為不復雜;以前覺得復雜,現在覺得不復雜.因此教育情境的選擇,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什麼樣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針對性.一是要符合當前教改實踐的需要,提出人們所關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問題;二是考慮案例交流的范圍,是公開發表,還是校內交流,或者僅供個人參考.總之,撰寫案例不能只顧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還要注意為什麼講,向誰講這個故事. 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 案例能夠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人物心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心理活動.由於案例一般是教師撰寫的,注意力容易偏重於教師這一方.自己怎麼想的,怎麼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來,自我感覺良好;但學生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對教學效果的看法是否與教師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計了.人們常說"備課要備兩頭":備教材,備學生.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寫好案例的重要一環. 具有獨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決定的.因為,選擇復雜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種結構要素也好,都是從一定的觀察角度出發,在一定的思想觀點的引導下進行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磨煉去領悟和掌握. 案例能夠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適合於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第一線教師來寫作.要寫好案例,首先要有實踐的基礎和經驗的積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寫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地進行實踐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勝過許多泛泛而談.說到底,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做"出來的
❹ 誰做得最好師幼互動案例
集體活動方案設計
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游戲中已經接觸、感受到了一些生動、明快的音樂形象,他們對這種寬敞的活動形式,思維方式,無限放大的想像空間特別感興趣。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設計組織本次音樂活動「動物狂歡節」,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特點創編歌詞,並結合音樂的形式將動物的不同特點嘗試編進歌曲中,運用不同肢體語言動作來表達音樂所表現的情緒。我將針對不同層次的孩子在表達表現時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於有困難的孩子設置小階梯給予幫助,讓每一個孩子在音樂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在熟悉動物不同特徵的基礎上,按規律創編歌詞並演唱歌曲。 2.感受音樂的歡快、活潑,進一步加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活動准備:課件,各種小動物的掛飾。
活動流程:看看跳跳——說說做做——編編唱唱——結束部分 活動過程:
一、看看跳跳:動物樂翻天(通過參加動物狂歡會引起幼兒的興趣,並能感受音樂的歡快、活潑。在一開始音樂導入環節,讓幼兒能與教師做一個互動,聽著音樂的節奏自由的做一些動作。在模仿動物環節,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可以相互模仿,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
1. 你們喜不喜歡小動物?說說你們喜歡什麼小動物?那老師今天帶你們去動物狂歡節!出示PPT,你們想不想去啊?,那我們出發吧!
2.播放視頻,我們到了,看!動物們開始狂歡了。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動物朋友來了?(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看)
3.剛才你們都看到了哪些動物啊?請你來學一學。(可以一個幼兒說,全體幼兒學;一個幼兒說,自己學;一個幼兒說,請另一個幼兒學)師生活動、生生活動。
二、說說學學:動物本領大((先集體,後開火車,要是火車開的不順利,那麼再集體說。對間奏的認識,在間奏時,等一等,看一看。可以先說,再加入節奏,看幼兒層次。引導幼兒用節奏創編,並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不同特點,邊說邊表現不同的動作。)
1.觀看PPT,介紹動物寶寶的名稱。出示小兔圖片,誒!我們看看誰來了?小兔要先來介紹介紹自己,你們仔細聽小兔到底是怎麼介紹自己的哦。(來,來,我是一隻小兔。)邊學邊做,讓幼兒跟著教師一起介紹小兔。你們聽清楚了嗎?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好嗎?(再次讓幼兒跟著教師介紹小兔的節奏說一說、做一做,幫助幼兒鞏固節奏)出示小貓圖片,看!誰也來?誰來學學小貓介紹介紹自己(鼓勵幼兒主動來學一學),還有許多動物也想介紹介紹自己,你們想不想學一學呢?那我們像開火車一樣,一個接著一個來學學動物是怎麼介紹自己的。(讓每個幼兒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在這個環節中發現有薄弱地方的幼兒,教師設置小階梯給予幫助)用剛剛的節奏,一個一個接著說,又好聽又好記,真是一個好辦法!
2.其實每個小動物都有不同的特點,誰能把小兔的特點裝進剛剛的節奏里來說說?每種動物只說一個明顯的特點(教師還是以小兔作為範例,按照節奏來介紹小兔的特徵)。個別幼兒根據不同的動物,創編一句話加入節奏,然後師生一起重復剛剛那個幼兒的創編。(跟幼兒強調要聽好前奏,並把創編的一句話裝進節奏里)
❺ 如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及案例
我是一個師范專業的學生,也學習了有關教師技能方面的知識。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了解每個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有利於班集體和諧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也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教師要熱愛每一位學生,要創造良好的教育情境。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美德,也是教師的職責。再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抵禦各種誘惑,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築起自我心理防衛的功能體系。教師特別要注重在課後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一般可以一起參加什麼活動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