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立師生情
書立徐老師是《半碗村傳奇》影片中的人物。
這部電影講述了半碗村的學生岳書立在徐老師的幫助下努力求學、走出大山的故事。書立聰明過人卻家徒四壁,徐老師無意中發現了書立隱藏的與生俱來的數學天分,於是傾盡所能幫助書立,書立不負眾望成為世界奧林匹克數學冠軍。
影片介紹
導演將整篇故事放入破敗窮困的深山坳里,以半碗村的傳奇求學故事為線索,將典型師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鮮活、生動。在我看來,以兩人的感人肺腑師生情故事展開,以小見大得折射出電影的寓意:寒門出貴子和知識改變命運。
《半碗村傳奇》是專為電視播放而製作的電影,寫實電影克制而有力展現農村情感基調,為了讓觀影者體會到這部佳片的藝術魅力。我將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三個層次來解讀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
『貳』 小學迎新生歡迎詞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五月榴花紅勝火。迎著艷麗的朝霞,伴著親切的問候,滿懷著喜悅的心情,帶著美好的憧憬,大家來到了熟知的東方國際學校。看到大家精神抖擻和溢滿純真的笑臉,相信大家定會度過一個溫馨、祥和的一天。在此,我代表學校3000名師生,祝願大家學習進步,成長快樂;祝願大家盡情享受這美好的今天,激情擁抱充滿希望的明天!春風化雨益桃李,天道酬勤碩果豐。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科競賽再創佳績。校園面貌煥然一新。學校大門兩旁懸掛了「讓學生健康成長,讓家長滿意放心」的庄嚴承諾;林蔭道兩旁設置了體現學校主題文化的燈箱,既有諾貝爾獎和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簡介,又有中外十大思想家和十大名校的情況介紹;在運動場周圍懸掛奧運金牌獲得者噴繪畫像;在建築物牆體上張貼了多幅激勵師生的標語;在楊柳樹蔭下安放了多套室外玩具、大型體育器械。學校在綜合辦公樓、東西教學樓的走廊設置了內容豐富、形式高雅的文化教育長廊。設置了師生書畫精品文化長廊、感動中國人物文化長廊、古典詩文長廊、感恩教育文化長廊、自主學習文化長廊、理想信念教育文化長廊、奧運文化長廊、文學藝術文化長廊、家鄉文化長廊、安全教育文化長廊等。課外活動豐富多彩。語文學科開展了課前3分鍾演講,開展了每天記名言背成語活動,開展瘋狂背古詩活動,開展慶祝教師節手抄報展,安全教育手抄報展,名人名言手抄報展,舉行慶祝教師節演講比賽,新年頌演講比賽,舉行語文基礎知識競賽。數學學科成立數學英才培養小組,各班成立了奧賽小組,舉行趣味數學競賽和數學基礎知識競賽。英語學科成立了頂尖英語俱樂部,開發了學生口語交際120句,舉行了英語書法才藝展,舉行了英語單詞默寫大賽,舉行了英語口語測試,舉行了英語演講比賽。藝體學科成立了舞蹈班,成立了美術、書法培訓小組,舉行了跳繩比賽、會操比賽、踢毽子比賽、乒乓球比賽,舉行了軍歌比賽,舉行電影故事晚會,舉行書畫展、電腦繪畫比賽、放風箏比賽,舉行《奮飛的雄鷹》大型團體操表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新鮮活潑的課外活動,讓大家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增長了知識,培養了興趣,培養了特長,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綜合素質。生活環境不斷優化。學生大餐廳已投入使用,學校伙食質量明顯改善,一日三餐花色品種齊全,學生滿意,家長放心。提高了低年級的飲食標准,早餐由每天的包子、粽子、雞蛋、饅頭、咸湯,又增加一袋豆奶。新買了洗衣機,安排兼職人員對低年級學生的衣服每周輪流洗一次。開展疊被子、疊衣服比賽;開展洗衣服、刷牙比賽。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睡眠習慣、上廁所的習慣。同學們,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東方國際,不會滿足於昔日的輝煌,更不會駐足不前。在未來的激情歲月里,東方國際將會更加英姿勃發,面對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發展良機,我們不驕不躁,厚積薄發,東方國際學校一定會成為 「棗庄第一、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示範性完全中學。 同學們,本學期的任務即將結束,我們將迎來一個火熱的夏季。希望同學們要以新的季節為起點,以嶄新的姿態、全新的風采,去迎接新的挑戰。祝各位同學學習愉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叄』 半碗村岳書立的原型
在真實事件里,確實有一個像岳書立的貧苦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奪得了國際奧數競賽獎杯,岳書立的塑造只是一個這樣的貧苦形象。
電影《半碗村傳奇》由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出品,由范建會指導,劉佩琦、岳紅、徐缽瓶、閆妮等主演。
半碗村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地方,而男主人公書立家更是村裡面數一數二窮的家庭,連作業本都買不起,繼父也不贊成他繼續讀書,浪費紙墨,只讓他趕緊下地幹活,好分擔家計。
在徐老師的努力和資助下,岳書立不僅在數學競賽上嶄露頭角,還順利地考入北京的重點學校。求學之路充滿艱辛,生活的壓力更為沉重。岳書立幾欲放棄,是身邊的親人、老師和同學給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讓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3)書立師生情擴展閱讀:
《半碗村傳奇》的評價:
1、創作風格
體現了導演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有著平實的主線發展,極具鄉土氣息的時代背景和情理交織內容相互交融。不僅能夠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觀眾關懷鄉村教育的意識。
2、鏡頭語言
以平靜樸素的話語表達為主,附以地域特色音樂推動劇情,折射出溫情勵志的氛圍。師生的對話和互動將兩人的情深意重抒發得淋漓盡致,容和形式的和諧既樹立了人物形象,又激發了觀影者的情感共鳴。
3、塑造典型而鮮明的師生形象
塑造方法充分調動了對比映襯的手法刻畫人物性格,整部電影圍繞著徐老師和岳書立師生兩人展開,將人物的鮮明性格充分刻畫。導演以人物在電影中的情感沖突與波動,引導觀影者體悟導演真正想傳達的主題意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半碗村傳奇
『肆』 宋濂青少年時求學的艱苦經歷對於我們有何教育意義500字
「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送東陽馬生序》給我們講述了作者宋濂在求學時期虛心求教和刻苦學習的經歷,讓人不禁佩服作者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
磨難縱使苦,卻能磨人心智。今昔對比,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宋濂身上的寶貴精神吧!
一、《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00字
學乃樂事:學者樂,懂者樂,識者樂,用者樂。——題記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說。
宋濂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是不斷追求著真理與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時候,家裡窮,沒有多餘的錢專門去買書來看,只好四處奔波。借書,看書,抄書,還書……長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時候,他更是為了拜師請教遠赴千里,俯身傾耳而請,一請不得,還要二請、三請,直到老師解答,自己把問題弄懂為止。
這種韌性,這種堅持,比較之下令我慚愧不止,同時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種沉醉於學習中的心性。試問:在一群華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幾個?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也許正是這種對學習的痴迷和熱愛支持著他,成就了他「開國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許因為時代不同,我們和宋濂各自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式相差許多,可他這種精神卻絕對值得我們世世代代流傳、借鑒。
對我而言,學習的過程有樂,學會了有樂,理解了有樂,懂得了有樂。當你可以自如地運用時,那更是一件樂事。
在讀完全文的一瞬間,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絲奇異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學習這件樂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二、《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00字
流光可惜,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題記
夜晚,我在燈下反復誦讀《送東陽馬生序》,我撫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給後輩馬生的勸學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時代求學的困難和刻苦學習的經歷,分為幼時嗜學和加冠求學兩個階段。文中「天大寒,硯冰堅,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奮,「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的尊師重道都十分發人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話;韋編三絕,鐵杵磨針,展示了勤的頑強精神;懸梁刺股,聞雞起舞,譜寫了勤的壯麗詩篇。學習必勤且艱,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學,這樣才能打下堅實基礎。
現在的學生,整天都抱怨作業多,學習苦,可現在的學習條件較於古代是多麼優越啊!但現在的學生不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廢學業,走入歧途。有的學生還辱罵老師,與老師較勁,根本不知尊師重道為何物。這實在是現代教育的悲哀啊!學習必勤且艱,尊師重道,才能讓自己在學習生涯中獲有所聞。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勝利的橋梁。自古以來,多少大學士是因勤才學有所獲。作為現代中學生,我們更應勤學好問,尊師重道。宋濂先生的經歷便是最好的印證。
三、《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600字
《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們真切地了解到了宋濂的求學之苦。比其他,處於當代社會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盡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盡管他每天都只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盡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
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借著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麼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四、《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500字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作者宋濂的一舉一動引起了我的注意。
宋濂小的時候就很好學,因為家境貧困,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還要親手抄寫,按著約定的日子按時歸還。到了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凍得手指不能彎曲,他還是不放鬆抄寫,抄完,趕快送還,不敢稍稍超過期限。
因此,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於是,他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很大的閱讀量。自己又捧著經書跑到百里之外,向有名的前輩請教。前輩因非常有名,前來求學的學生擠滿了先生的書房,在求學的過程中,大雪深幾尺,腳凍壞了都不知道。
就這樣,宋濂獲得了知識,可是,我們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嗎?他當時的環境那麽艱苦,那麼凄涼,為了求知,不顧一切,勇往直前,渴望求知。可是我們呢?環境優雅,吃穿不愁,家離學校也就十幾分鍾,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比?什麼都不羨慕嗎?我們不能像宋濂那樣什麼都不顧?只想學到那盼望已久的知識嗎?是的只要你想,沒有不可以。所以,請同學們把「不」這個字從你們的人生字典中刪掉,永遠都不要留下什麼痕跡。
因為作者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作者他什麼都不會去想,因為知識就是他的精神食糧,就是他漂亮的衣裳。所以,我想說,我們可以與他一樣,可以好好學習,可以為了知識而不顧一切。可是,我們做到了嗎?
五、《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200字
今天學校老師給我們講了送東陽馬生序的古文,課文里寫的是一個叫宋濂的人年輕時求學之苦、生活之艱,這給我了一個深刻的啟迪。
從文中,我看見宋濂小時候讀書的環境是那麼的惡劣,天氣十分寒冷,硯台里的墨都凍成了堅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我也不放鬆抄寫,抄完後,就跑著去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由此我們看來,一個人是否學業有成,關鍵在於自己專心與否,課文給了我深深的印象這是我明確了前進方向。
對比我,我感覺我微不足道,我遠遠不於宋濂,我一定要學習宋濂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現在人們所沒有的。
磨難是一筆財富,他能錘煉一個人的一個人的意志,激發一個人的潛能,最終提高一個人的能力,促成一個人的成功。
六、《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700字
上周,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贈序。講的是明初文學家宋濂幼時到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學完整篇文章後,我的感觸極大,作者的求學經歷讓我難以忘懷,其中一小段讓我最為感動。
文章的部分內容是: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常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把自己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刻畫的很是細致,而這段主要是要告訴我們,對待老師我們要持以尊重的態度,對於學習,要持以虛心,實事求是,不懂就問的態度。
俗話說:好問是成就知識之基礎,知識是成就未來之基礎。對於學習,我們就應該勤學好問。
讀小學的時候,我記得老師對我們說過:「問問題,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虛心;不懂裝懂,那叫做虛偽。不僅這樣,還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是啊,我們都不願做一個虛偽的人,不僅這樣,我們對於學習還應該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要有「火燒眉毛,快滅火」的想法。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競爭,你就的落後,落後,就會被社會淘汰。
知識不分大小,但分多少,無論是平常生活中的小問題,還是大知識,我們都要有想要鑽研它的慾望。同時,我們也不能驕傲,必須抱有謙虛的態度。宋濂寫到: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這不就正表現了他謙虛的品質嗎?
對於老師的批評,我們也應該抱有: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的思想,對於老師的講解,我們要耐心聽講,不能老師講東自己想西,因為,這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也是狂妄的表現,同時,也是愚昧。
這篇文章對我的感觸極大,也讓我明白了許多學習上和師生關繫上的道理。謙虛,好問,實事求是,這是學習的必備素質。尊師,懂理這是做人的道理。
裝懂,就是虛偽;真才實學,才是硬道理。
七、《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800字
我讀完這篇文章後,驚異的是古人與現代的我們在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面的差異。仔細思慮起來,我覺得我們值得學習的除了類似於「懸梁刺股」這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習態度。
宋濂家裡窮,沒錢買書,那時也沒有復印機,就只能借別人家的書來抄。「抄書」啊!什麼概念!就是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而現在的我們呢?成千上萬的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打游戲,書擺在眼面前都不讀,更別說做些什麼讀書筆記。我覺得這是一種「時代病」。我們這個時代,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太多了,而且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是家裡的掌中寶,根本不懂得什麼讀書苦,得書艱,要他們來學古人什麼「鑿壁偷光」?根本不可能!
古代的學生子弟想求學,得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地去拜師,到了老師那兒還得看老師的臉色,老師心情不好,靠邊站去!可看看現在的中學生,他們好象把書本上的「師生平等關系」理解成了「師生互換關系」。也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去年湖南的一所中學里,一位老師跪下來求學生好好讀書。這個舉動看似讓人感動,但是也從側面影射出現代中學生的待師態度。
「尊敬師長」這個美德是中華民族保留了幾千年的傳統,「天地君師親」,從這個順序就看得出,古時候,老師是排在爹娘之前的,比爹娘還重要,可現在的學生不是把老師當爹娘了,是把自己當爹娘了。
我覺得看一篇文章不能一個勁兒的說空話,要學習!要模仿!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自省,學會他的態度。宋廉手都凍僵了,仍舊在抄書。你要學什麼?學毅力!宋廉家窮,無錢買書,但他好學,於是就抄書來學;學誠信!宋廉借書從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時限;學勤奮!宋廉跑到百里之外求學,被老師多次責罵,也從不灰心、不抱怨;學吃苦!宋廉上學要走山谷雪地、忍飢挨凍,但他也沒有放棄過;學會滿足!宋廉一句「以中有足樂者」足矣,自己從中享受到讀書的東趣,其他的吃喝玩樂不值得羨慕;學為了理想、為了追求,去不懈的努力,讓自己心中充滿快樂!
一種好的學習方式只是形式,一種好的學習態度才是讀書的精髓!
八、《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00字
合上書,回想著剛才看的一篇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作者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在這響亮的名號下,不禁讓人想,他的童年一定很幸福,一定是豐衣足食的讀書,在童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事實上,只有最後是對的,他是在童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不是豐衣足食——「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怎麼也不明白,一個歷史上這么偉大的人,一個流芳千古的偉人,怎麼會窮到連看的書都買不起,要借別人的抄!可另一方面,他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都能主動學習,實在引人深思。
再看看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何時愁過「無書讀」?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珍惜這樣的環境——讀過的書,隨手一扔,不見了就再買,就算沒有不見,也是卷角的卷角,掉頁的掉頁,破爛不堪,心中哪有珍惜書的想法!不僅如此,還有人沉迷於現代先進的網路中,伏案游戲,游離在各種虛擬游戲中,殊不知網路是我們學習的工具,而不是游戲的玩具,甚至要家長逼著學習,又哪來「十年寒窗苦讀書」?與宋濂相比,簡直是天地之間的差別。
宋濂的學問的積累,還需要老師的指點。他對自己的老師十分尊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他這樣的尊敬老師,實在令人敬佩!
再反觀我們,這樣的尊師重道,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對老師的啰嗦十分不滿,因老師布置太多的作業而怨言迭出……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殊不知老師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是老師,教會我們做人,教會我們做事,把我們引向成功的彼岸。可是,花朵卻不明白辛勤園丁的苦心,反而希望園丁不要過多的阻撓自己。這樣的我們,與宋濂一對比,就顯出我們是多麼的無知和無禮。
今天的我們,實在是萬分的的幸運——生在一個民主、自由的時代,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環境。看著宋濂,看著他的「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看著他條件艱苦卻勤奮刻苦,慚愧之餘,更應有一股向他學習的沖動和勁頭!
不知當年宋濂的後輩馬生有沒有因為這篇文章而發奮圖強?反正我是受到鼓舞了——從今天開始,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環境,帶著對宋濂這種精神的欽佩和嚮往,努力學習!
九、《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900字
孔子說過:「君子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宋濂可謂遵循聖賢之說而身體力行。這是我讀後的一個深刻感受。(短文學網 www.anwenxue.com)
宋濂寫這篇文章時已經69歲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同鄉的小青年寫文章,多說些教訓的話誰也不會認為過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訓的口吻寫出,而是回憶自己求學時的艱辛,從而勉勵馬生奮發學習。宋濂回憶的內容是十分生動的。家貧,買不起書,只好借。借書要講信用,到期必還。於是,只好抄錄,容日後細讀。求師更加艱辛,須跑百里之遙,向「先達」「執經叩問」。
古人講究「師道尊嚴」,不像今天提倡「師生是朋友」。宋濂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請教老師,甚至連說話的語調,臉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則,「先達」認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遠失去了求教的機會。我們不提倡這種師生關系,我們認為師生間應融洽些,談笑風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開開玩笑。但應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生,你要想從老師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沒有謙虛好學的態度是不行的。
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顆虔誠之心打動了師長而盡得其傳。有的中學生認為今天不需要宋濂這套迂腐之論了,其實不然,宋濂講的道理,今天仍有意義。
我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我們佩服宋濂的心態。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學、同事之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錢如流水;而自己節衣縮食,囊中羞澀,這種強烈反差對一個人的心理考驗是十分嚴峻的。誰能在這種考驗中經受得住,誰就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條路了。
當今的中學生,比吃比穿之風甚盛。有的中學生月消費抵得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捨生」強多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沒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們像宋濂一樣,埋頭學習,刻苦勤奮,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入大學;有的還有所發明創造。
文章現身說法,對比鮮明,語言朴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出一位長者的厚道。「余幼時即嗜學」,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親切感人。「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意蘊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十、《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00字
最近,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課文。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學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給同鄉小輩的臨別贈言。通過學習,我從中體會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時求學的艱辛以及他對待老師長輩和學習、生活的態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說:「家貧,無從至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從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時家庭條件之差,在那麼寒冷的天氣下,也從未放棄學習,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地熱愛學習。
往下讀,「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則可以看到宋濂先生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虛心地向前輩請教,對長輩語氣溫和、言辭委婉,相當地尊敬。
再繼續向下看,當看到:「同捨生皆被綺綉,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時候,我對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著粗茶淡飯,穿著破舊的衣服,而與之同舍的學生個個穿戴華麗,他卻不當一回事,不與他們攀比,甚至連一點羨慕之意也從來沒有過,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啊!
綜合上述幾點,將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質與現在學生的精神品質比一比,那可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對於青年時求學的艱辛,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數的了。現在,有幾個學生能為了學習敢於吃苦,不怕困難?有幾個學生能做到對老師長輩畢恭畢敬?又有幾個學生能看見同學吃名牌穿名牌連一點羨慕也沒有?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教育學習的環境與宋濂先生所處的環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這一代中小學生,趕上了好的時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家長們對我們的生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我們的學習更是可以說「有求必應」。
我們不會受宋濂先生「背著書箱,穿著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師家求學,皮膚乾裂,四肢僵硬。」那樣的苦,而是坐在寬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什麼理由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麼理由不尊敬老師長輩?又有什麼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我感受頗多。我決心以宋濂先生為榜樣,學習他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學習他待人溫和、尊敬師長的品德,學習他不怕吃苦、不慕虛榮的作風,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充分利用中學時期這一寶貴的「黃金」時間,努力學習,刻苦鑽研,為今後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十一、《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200字
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一時想起曾經看過的許多名人學士求學成識的歷程,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強調勤學苦讀的重要性。敘自己「為學之難」,求師之艱,先以環境的惡劣突顯其堅苦不移,後以「燁然若神人」的紈絝子弟為對比反襯其獨得其樂,正由於如此,不計客觀條件的艱苦,執著追求,虛心求教,他才能「遍觀群書」,而列於君子之列,居天子之側,四海稱其姓氏。
再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對當今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對比:學生無衣食之患,鮮服美食;高堂大廈,群書畢集,師隨左右,不像自己當年有「凍餒之患」、「奔走之勞」、「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條件好了,卻有「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礎上其理穎然而出:「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從童蒙時期起,故事、寓言、童話、課本,甚至電視節目,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文化載體,都不倦的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學。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後的一句卻是這「澹泊」「寧靜」的根本來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一語中的。
有從小就好學,不怕艱苦的。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王冕七八歲時,「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還有諸如鑿壁借光、囊螢映雪,以及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學的典範。
還有年長而勤學,孜孜不倦的。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以至於「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可以與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時蓋年四十矣」,猶肯「程門立雪」,不僅於自己求學治學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呂蒙「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連孫權都贊他「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了。
師曠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董遇讀書利用「三餘」的時間,「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清楚明白的提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他們都從理論上概括了學習的真諦——勤奮。只要肯勤學,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會學有所成的。
《恆齋文集》勤訓篇寫道:「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聖不若彼者乎?」治學之道也是如此。
『伍』 求20篇短文言文,(三五句話那種)加註釋和翻譯
這種東西一堆堆。《論語》里很多,如衛靈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衛靈公問陳(1)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注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布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評析】
衛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面這段話回答了衛靈公,並於次日離開了衛國。
【原文】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注釋】
(1)慍: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干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別。這里,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無為而治(1)者,其舜也與?夫(2)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釋】
(1)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2)夫:代詞,他。
【譯文】
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庄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評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貫性。這里,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並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原文】
15·6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5)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6)。
【注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2);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3)而懷之。」
【注釋】
(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裡。
【評析】
從文中所述內容看,史魚與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魚當國家有道或無道時,都同樣直爽,而伯玉則只在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所以,孔子說史魚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
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原文】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評析】
「殺身成仁」被近現代以來某些人加以解釋和利用後,似乎已經成了貶義詞。其實,我們認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說的這段話,主要談了他的生死觀是以「仁」為最高原則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來,它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原文】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評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在民間已為人們所熟知。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賢者,結交仁者,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原文】
15·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1),乘殷之輅(2),服周之冕(3),樂則韶舞(4)。放(5)鄭聲(6),遠(7)侫人。鄭聲淫,侫人殆(8)。」
【注釋】
(1)夏之時:夏代的歷法,便於農業生產。
(2)殷之輅:輅,音lù,天子所乘的車。殷代的車是木製成,比較朴實。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時的舞樂,孔子認為是盡善盡美的。
(5)放:禁絕、排斥、拋棄的意思。
(6)鄭聲:鄭國的樂曲,孔子認為是淫聲。
(7)遠:遠離。
(8)殆:危險。
【譯文】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
【評析】
這里仍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夏代的歷法有利於農業生產,殷代的車子朴實適用,周代的禮帽華美,《韶》樂優美動聽,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禮的問題,他還是主張「復禮」,當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選擇。此外,還要禁絕靡靡之音,疏遠侫人。
【原文】
15·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從來沒有見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原文】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1)者與!知柳下惠(2)之賢而不與立也。」
【注釋】
(1)竊位:身居官位而不稱職。
(2)柳下惠:春秋中期魯國大夫,姓展名獲,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謚,所以,人稱其為柳下惠。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評析】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麼,為人處事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們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責己嚴,待人寬,這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則。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釋】
(1)如之何:怎麼辦的意思。
(2)末:這里指沒有辦法。
【譯文】
孔子說:「從來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准,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注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爭,群而不黨。」
【注釋】
(1)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什麼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准則;他嚴格要求自己,盡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於後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徵。
【原文】
15·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系的一條准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譯文】
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1)也,有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釋】
(1)闕文: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闕文。
(2)有馬者借人乘之:有人認為此句系錯出,另有一種解釋為: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而靠別人訓練。本書依從後者。
【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於那些有志於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原文】
15·2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評析】
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決不人雲亦雲,不隨波逐流,不以眾人之是非標准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經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後再作出結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標准去評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
【評析】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以顛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評析】
「從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准,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注釋】
(1)餒:音něi,飢餓。
(2)祿:做官的俸祿。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注釋】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說是指百姓,一說是指國家。此處我們認為指祿位和國家天下。
(2)涖:音lì,臨,到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釋】
(1)小知:知,作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責任,使命的意思,承擔大任。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譯文】
孔子說:「百姓們對於仁(的需要),比對於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准則。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貞(1)而不諒(2)。」
【注釋】
(1)貞:一說是「正」的意思,一說是「大信」的意思。這里選用「正」的說法。
(2)諒:信,守信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評析】
前面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不是君子的作為,而是小人的舉動。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則,但它必須以「道」為前提,即服從於仁、禮的規定。離開了仁、禮這樣的大原則,而講什麼「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1)。」
【注釋】
(1)食:食祿,俸祿。
【譯文】
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取傣祿的事放在後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評析】
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15·41 子曰:「辭達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師冕(1)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2)師之道也。」
【注釋】
(1)師冕:樂師,這位樂師的名字是冕。
(2)相:幫助。
【譯文】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
『陸』 《半碗村傳奇》岳書立的真實原型是什麼
在真實事件里,確實有一個像岳書立的貧苦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奪得了國際奧數競賽獎杯,岳書立的塑造只是一個這樣的貧苦形象。
電影《半碗村傳奇》由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出品,由范建會指導,劉佩琦、岳紅、徐缽瓶、閆妮等主演。
半碗村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地方,而男主人公書立家更是村裡面數一數二窮的家庭,連作業本都買不起,繼父也不贊成他繼續讀書,浪費紙墨,只讓他趕緊下地幹活,好分擔家計。
在徐老師的努力和資助下,岳書立不僅在數學競賽上嶄露頭角,還順利地考入北京的重點學校。求學之路充滿艱辛,生活的壓力更為沉重。岳書立幾欲放棄,是身邊的親人、老師和同學給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讓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半碗村傳奇》的評價:
1、創作風格
體現了導演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有著平實的主線發展,極具鄉土氣息的時代背景和情理交織內容相互交融。不僅能夠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觀眾關懷鄉村教育的意識。
2、鏡頭語言
以平靜樸素的話語表達為主,附以地域特色音樂推動劇情,折射出溫情勵志的氛圍。師生的對話和互動將兩人的情深意重抒發得淋漓盡致,容和形式的和諧既樹立了人物形象,又激發了觀影者的情感共鳴。
3、塑造典型而鮮明的師生形象
塑造方法充分調動了對比映襯的手法刻畫人物性格,整部電影圍繞著徐老師和岳書立師生兩人展開,將人物的鮮明性格充分刻畫。導演以人物在電影中的情感沖突與波動,引導觀影者體悟導演真正想傳達的主題意圖。
『柒』 一個有趣的對聯
古文故人做
木木林火焚
『捌』 師恩如時雨,北子化春風
1、一城感恩風,滿目尊師情。
2、為師表率,領航人生。
3、爸媽一世愛,師恩萬年情。
4、天涯海角有盡頭,老師恩情無盡頭。
5、教育是立國之本,文化是執政之基。
6、教書育人,奉獻一生。
7、感恩我師三春暖,映照人生四海寬。
8、尊師重教創未來,文化傳承更精彩。
9、尊師重教,博學人生。
10、回報師恩,升華人生。
11、恩師,一生銘記;師恩,銘記一生。
12、天下師道,品質是金。
13、教不好師之過,師之道解之惑。
14、師愛如春風,感恩到永恆。
15、一支粉筆書寫一生春秋。
16、飲水思源,成才念師。
17、細雨無聲潤草綠,濃情祝福銘師恩。
18、民以食為天,人以師為先。
19、感恩我師,從「心」開始。
20、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死干。
21、把過程交給自己,把結果交給命運。
22、感恩我師萬般情,尊師重教一條心。
23、大愛無言,師恩無私。
24、成功之路,感恩起步。
25、木變良材扛大廈,石成玉器壘高台。
26、尊師始於心,感恩踐於行。
27、以誠為本,以信立身。
28、只要你有一顆心,必須要裝有感恩。
29、恩師教誨記心中,好學上進能成功。
30、把尊師之風延續,讓中華美德傳承。
31、靈魂鑄就千分美,桃李芬芳四季香。
32、嘔心嚦血育桃李,清風兩袖圖報國。
33、漫漫人生路,師恩牢記住。
34、教書育才千古頌,感恩師德萬代揚。
35、尊師重教人人愛,文化傳承更精彩。
36、奠基中華,巍巍乎教育。
37、跪乳羔羊謝母愛,桃李芬芳報師恩。
38、老師恩情,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39、感恩老師,快樂人生。
40、著書立道成師爺,求真說理世代傳。
41、教誨如春風,師恩似海深。
42、恩師永銘記,師恩久難棄。
43、恩重如山,感謝有你。
44、術有專攻,人皆有師。
45、尊師沒有句號,感恩沒有終點。
46、父子千般愛,師生萬種情。
47、師恩德如千重山,知恩圖報不忘本。
48、尊師又重教,世界多美好。
49、大愛無邊,師恩難忘。
50、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51、謝師頌德始於心,尊師重教踐於行。
52、教書授藝傳知識,鋪路搭梯攀科峰。
53、漫漫人生路,師恩永難忘。
54、吃糧不忘拓荒牛,園丁栽花遊客觀賞。
55、粉筆,留下您一生的足跡。
56、千言萬語說教,千辛萬苦是情。
57、知識改變命運,師恩點亮人生。
58、母親賜予我生命,老師給予我希望。
59、師恩如時雨,北子化春風。
60、尊師月月年年,感恩歲歲朝朝。
61、滴水師恩,湧泉相報。
62、嘔心瀝血師教我,披肝瀝膽我敬師。
63、身教重於言傳。
64、崇尊師美德,尚感恩情懷。
65、感恩順理,報國成章。
66、開卷有益,感恩有福。
67、常懷感恩之心,常行尊師之舉(道)。
68、借得長江黃河水,化作甘泉報師恩。
69、父母愛,常憶起;恩師情,永駐心。
70、師愛刻於心,感恩踐於行。
71、感恩之心人人贊,尊師之舉人人敬。
72、尊師感恩,美好人生。
73、師恩似海深,永遠照我心。
74、一草一木尊師情,一舉一動感恩心。
75、成名在師,成長在黨,成才在國。
76、淡名簿利頌師德,溫故知新感師恩。
77、尊師貴道,重教興國。
78、恩師一生情,感恩一世心。
79、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
80、尊師每一天,感恩到永遠。
81、一日為師,終生為師。
82、苦口婆心手把手,師德永恆心連心。
83、老師——我想忘也忘不了的人。
84、一日之師,終身為父。
85、師恩難忘,難忘師恩。
86、感恩我師萬般情,一點一滴總關情。
87、知識改變命運,良師受益一生。
88、感恩順理,報德成章。
89、習於智長,優與心成。
90、師恩恆久遠,生心永流傳。
91、人生路漫長,師恩永不忘。
92、小鳥展翅看大鳥,學生成長靠教師。
93、師生心相印,師恩在我心。
94、感恩老師源於心,尊師重教踐於行。
95、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
96、教書方知師辛苦,學生方知謝師恩。
97、感恩從心開始,尊師從小做起。
98、師德照四方,師恩永不忘。
99、感恩始於心,尊師重在行。
100、尊師同心,感恩同行。
101、教書育才千古頌,感恩師德萬代揚。
102、恩師掬取天池水,灑向人間育新苗。
103、多知識一生受益,好老師一世銘恩
104、成長成才賴師訓,創新創業報黨恩。
『玖』 《半碗村傳奇》岳書立原型人物是誰
在真實事件里,確實有一個像岳書立的貧苦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奪得了國際奧數競賽獎杯,岳書立的塑造只是一個這樣的貧苦形象。
電影《半碗村傳奇》由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出品,由范建會指導,劉佩琦、岳紅、徐缽瓶、閆妮等主演。
半碗村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地方,而男主人公書立家更是村裡面數一數二窮的家庭,連作業本都買不起,繼父也不贊成他繼續讀書,浪費紙墨,只讓他趕緊下地幹活,好分擔家計。
在徐老師的努力和資助下,岳書立不僅在數學競賽上嶄露頭角,還順利地考入北京的重點學校。求學之路充滿艱辛,生活的壓力更為沉重。岳書立幾欲放棄,是身邊的親人、老師和同學給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讓他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半碗村傳奇》的評價:
1、創作風格
體現了導演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有著平實的主線發展,極具鄉土氣息的時代背景和情理交織內容相互交融。不僅能夠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觀眾關懷鄉村教育的意識。
2、鏡頭語言
以平靜樸素的話語表達為主,附以地域特色音樂推動劇情,折射出溫情勵志的氛圍。師生的對話和互動將兩人的情深意重抒發得淋漓盡致,容和形式的和諧既樹立了人物形象,又激發了觀影者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