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2017暑期
⑴ 戰國七雄各國君主稱王順序及第一個王名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稱王的順序是:楚、齊魏(兩國徐州相王)、秦、韓燕(於同年稱王)、趙(前306年)。第一個王為楚武王。
1、楚國:
周桓王時,熊通不滿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過漢陽諸姬向周天子討要更高級的爵位。遭拒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謚武)。
2、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
3、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
4、公元前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
(1)國君2017暑期擴展閱讀
五國相王
戰國時期魏、趙、韓、燕、中山五國君主相互稱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繼魏、齊之後自稱王。同年,魏惠王為拉攏韓國而尊韓威侯為王,即韓宣惠王。
魏惠王、韓宣惠王帶了太子入朝於趙,和趙交好關系。齊國對趙不滿,派田朌率軍攻趙,獲勝。見到齊國勢力強盛,魏惠王屈節請求和齊威王和會。
前324年魏惠王、韓宣惠王和齊威王會於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齊威王會於甄。
為對付秦的連橫策略,出任魏將的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
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君主開始稱王。大國對「五國相王」取敵視態度,齊國曾以中山國小為借口,欲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君廢除王號,但沒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後,齊國對魏國停止了進攻,但西邊的秦國卻並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魏國則是阻擋它進一步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視魏為"腹心疾",因而不停地攻魏。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國人公孫衍為大良造。魏國為了與秦結好,把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獻給秦,秦把它改名為寧秦。
次年,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將軍龍賈被俘,消滅魏軍8萬。秦惠文王九年,秦軍渡過黃河,攻佔了魏國的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山西聞喜縣西)等地。
秦惠王十年以張儀為相,是年張儀同公子華攻佔魏蒲陽。
接著張儀又勸說秦惠王將蒲陽與焦、曲沃歸還給魏國,並讓秦公子繇為"質"到魏國,以與魏修好。張儀與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長線釣大魚。不久張儀就往魏國勸說魏惠王對秦"不可以無禮"。於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
魏上郡轄15縣,地在今陝北洛川、延安一帶。少梁即今陝西韓城縣,為河西重鎮。秦國奪得魏河西、上郡700里地,並攻佔河東魏國一些地區,這就使秦、魏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也大部喪失。
秦國對魏國戰爭的節節勝利,聲威大增,於是秦惠王在魏、齊徐州相王後的第十年(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王。
在齊、秦夾縫中的魏國,以自身的力量顯然不能抗擊秦國的進攻。
為了抵抗秦國(也為了防備齊國),魏國必須爭取韓國。
魏惠王後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韓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尊韓君威侯為王,韓威侯於是更名為韓宣王。
十月"鄭(韓)宣王朝梁",韓王前往魏朝見惠王。
同年,趙武靈王即位,魏惠王帶著太子嗣,韓宣王也帶著太子倉到趙國,在信宮朝見新王,目的是結三晉之好。
趙國原本與齊國相好,但是在趙肅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齊伐燕國,三晉聯合救燕,趙將韓舉與齊軍戰於桑丘,趙將戰死,故魏、韓往朝武靈王,以破壞齊、趙的聯合關系。
⑵ 最霸氣的外交使者是誰,在異國朝堂之上毆打國君還能全身而退
這個霸氣外交使者是崔柳。他來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而被他打的國君則是高句麗陽原王。
崔柳之所以毫發無損,是與當時的背景有關。除了北齊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帶來的震懾外,高句麗此時所面對的嚴峻形勢也使得高句麗沒敢反抗。
因此,在北齊強大的軍事威懾下,而又自身面臨嚴峻內外形勢的高句麗,也就不敢反抗什麼,使得最終拳打高句麗王的崔柳平安無恙,毫發無傷。
⑶ 春秋戰國各國國君
呵呵,給你找了一個網站,有很詳細的中國歷史所有年表及帝王的姓名及重要事件,應該挺適合你的需要。
⑷ 春秋戰國哪個君主被哪個國君軟禁,然後國內又立新王。後來君主又被放回去了
楚懷王被秦昭襄王軟禁。
過程: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王脅迫懷王割地,懷王不肯。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人封鎖通往楚地的道路,懷王逃到趙境,趙國不敢收留他,懷王企圖逃往魏國,但被秦國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宋襄公被楚國扣留
過程:宋襄公評定完齊國內亂後,舉行會盟邀請了楚國、蔡國等國,並要自立為盟主,結果楚王在會盟中帶了兵(會盟是不能帶兵的),將宋襄公和隨行大臣大部分俘獲押回了楚國,並發兵攻打宋國,還好國內人民及時擁立宋襄公的弟弟當了國王,並進行了激烈抵抗,使楚國的進攻失敗了。後來楚王就把他送回去了。
⑸ 求春秋戰國時的宋國歷代國君姓名,謚號,在位年—年,共在位年。
宋國歷代國君列表(子姓)
次序 謚號 中文名 在位時間 年數 備注
1 (微子啟) 子啟 周平定三監之亂後,封於宋
2 (宋微仲) 子衍
3 (宋公稽) 子稽
4 宋丁公 子申
5 宋閔公 子共
6 宋煬公 子熙
7 宋厲公 子鮒祀 ?—前859年
8 宋厘公 子舉 前858年—前831年 28
9 宋惠公 子覵 前830年—前800年 31
10 宋哀公
前800年 1
11 宋戴公 宋子撝 前799年—前766年 34
12 宋武公 子司空 前765年—前748年 18
13 宋宣公 子力 前747年—前729年 19
14 宋穆公 子和 前728年—前720年 9
15 宋殤公 子與夷 前719年—前711年 9
16 宋庄公 子馮 前710年—前692年 19
17 宋後閔公 子捷 前691年—前682年 10
18 (宋公游) 子游 前682年 1
19 宋桓公 子御說 前681年—前651年 31
20 宋襄公 子茲甫 前650年—前637年 14 春秋五霸之一
21 宋成公 子王臣 前636年—前620年 17
22 (宋公御) 子御 前620年 1
23 宋昭公 子杵臼 前619年—前611年 9
24 宋文公 子鮑 前610年—前589年 22
25 宋共公 子瑕 前588年—前576年 13
26 宋平公 子成 前575年—前532年 44
27 宋元公 子佐 前531年—前517年 15
28 宋景公 子欒 前516年—前469年 48 《史記》誤作其名為「頭曼」
29 (宋公啟) 子啟 前469年 1 《左傳》有載,《史記》無載
30 宋後昭公 子得 前468年—前404年 65 一名特
31 宋悼公 子由 前403年—前385年 19
32 宋休公 子田 前385年—前363年 23 悼公被韓俘後,當年改元
33 宋桓侯 子辟兵 前362年—前356年 7 一作宋桓公
34 (宋剔成君) 子剔成 前355年—前329年 27 又名剔成肝,宋戴公之後,戴氏代宋
35 宋康王 子偃 前328年—前286年 43 前318年,稱王;前286年,齊滅宋
註:( )中的並非謚號,而是習慣性稱法。
⑹ 戰國七雄之七國國君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嗎有什麼歷史依據
《荀子·儒效》中有這樣一句話:“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說西周初期,周武王開始封邦建國,到周公時期有71個諸侯國,其中就有53個出自姬姓,即西周宗室。其他的非姬姓諸侯國主要就是分封的功勛之臣和古國後裔。
但隨著西周滅亡東周建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兼並混戰,大部分諸侯國都消失不見,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已經由春秋初的幾百個縮減到了十幾個。而其中又以戰國七雄實力最為雄厚。不過,有意思的是,戰國七雄中僅有三個姬姓諸侯國,即燕國、韓國和魏國。
齊國原本是太公望的封地,姜姓呂氏,當初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後來周滅商,封邦建國的時候,太公望有了齊國,但是姜姓呂氏齊國的國祚卻並不是很長,只有六百多年,然後姜姓呂氏被媯姓田氏取而代之。田齊的始祖是陳完,也叫田完,原本是陳國貴族。而陳國國君則是帝舜的苗裔。周朝建立之後,分封古國之後,帝舜的苗裔陳胡公就被封在陳國。
而陳完正是陳國國君陳厲公的兒子,當時陳國內亂,陳完逃到了齊國,被齊桓公收留。陳完在齊國擔任的是工正,後來陳完的後代將陳氏改為田氏,即媯姓田氏,在齊國定居繁衍,並漸漸崛起,成為外姓卿族,並最終奪了姜姓呂氏之權,成為齊國執政者。
楚國國君是火神祝融之後,可追溯的先祖是季連,羋姓。季連的苗裔鬻熊在周文王時期審時度勢,助周滅商。鬻熊是楚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先驅者,正是他奠定了後來楚國諸侯國的身份。但是鬻熊生前去並沒有等到周天子封國,一直到周成王時期,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績,將鬻熊之孫熊繹封在楚地,楚國正式建立。而鬻熊之後,其子孫感念他的貢獻,遂以熊為氏,即羋姓熊氏。楚國在南方篳路藍縷,最終將只有五十里地的楚國發展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國,並在春秋時期一度稱霸。
綜上,戰國七雄中只有韓國和魏國的國君是周文王的後代。
⑺ 春秋國王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非常容易的見到
因為當時國家疆域雖大,人卻很少,有一部分是王族(公子,公孫).當時百家爭鳴,學術思想與人民思想相對於更放得開,君主也想得開,喜歡禮賢下士,聽取百姓意見.況且真正尋常百姓是沒有膽量去覲見君王的,沒事找王拉家常嗎,去見君王的不是有身份(士,隱士,智者,直屬地方官員),就是有膽識,有見解(無鹽氏)
總體來說,容易見到國君,但真正見的人確不是特別多(個別除外,齊威王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