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楊清果師德

楊清果師德

發布時間: 2023-08-27 09:06:49

Ⅰ 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4篇_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

關愛學生是職業道德的核心,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就是沒有職業道德的教師,也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或者說就不配當教師。 關愛學生是傳承優良師德的核心。 本文是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歡迎閱讀。

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一:

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學習《廣州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讀本厚學養德行為世范》有感

唐代詩人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作為老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學業知識解答疑難,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和做人的道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高尚的師德。師德是教師和一切 教育 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每個時期對教師師德的要求都不近相同,唯有一個關愛學生是每個時期修改師德時必定提到了,而且越往新時期就顯得越重要。暑期在閱讀《廣州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讀本厚學養德行為世范》道德篇中也指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一位好的老師必定是熱愛學生的。

蘇聯教育工作者家贊可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愛是一種情感,在施於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人,同樣教師自己也會獲得學生的愛。正如孟子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一位好老師,她必定是熱愛學生的。就像天河區華陽小學的何建芬老師,從教20多年,深受家長和學生的喜歡,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正如她所說: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在平時教學中,她勤於觀察,善於發現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孩子都不落後。小海一開始學習能力偏弱,總是比別人慢半拍,何老師發現後,每天給小海“煲雞湯”,使他自信起來,跟上大家的步伐,直至躍到班級前列。回顧一下自己的六年教壇光陰,似小海這般會掉隊的孩子不少,原因也是各種各樣。但我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拼音落後補拼音,生字落後補生字,閱讀落後補閱讀。課余時間花了不少,但收效卻甚微。這個假期看了《廣州市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讀本厚學養德行為世范》才晃然大悟,我忘記補“心”了。發現孩子落後,只顧著惡補學科知識,卻忘了孩子為什麼會落後,沒有從源頭上補起。一位學科知識豐富厚,所授學生學業成績優秀並不能算是好老師,只有關愛學生,發現學生內在問題並用心解決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用葉聖陶老先生的話來說:作為一個老師,只把功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

關愛學生要從心出發,尊重學生。

高爾基曾說: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孩子的眼睛是純潔智慧的,能讀懂是非善惡。老師是否真心關愛他,他們能用心感受到。在八月中旬“華附教育集團新教師培訓”中,朱子平副校長就說,關愛學生要發自內心,不帶任何功利性,是平等親和的愛。如果教師只是為了提高學科成績虛假地關愛學生,必定不會在學生內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只會讓學生反感。朱子平副校長還闡述了師生關系的三種水平:服從、認同、同化。其中服從是低層次的,認同是中層次的,同化才是高層次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與學生更多的是教與學、師與生的關系,老師管理學生,學生服從老師。導致這樣低層次水平的師生關系,主要是教師還沒有把尊重學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美國教育家愛墨生也說:教育好學生的秘訣在於尊重他們。每一位學生都渴望被尊重,被表揚,只要我們老師充分地關愛他們,尊重他們,相信他們會認同我們老師,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因為“孩子找到了做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

關愛學生要信任和寬容。

近代教育學家徐特立說:教師應該嚴格,不要嚴厲;嚴厲是封建的,如體罰,使教師變成了統治者,而學生則變成了被統治者。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與欣賞,是學生在自我成長階段永遠的期待。如果不是品質方面的問題,老師對學生的個性甚至較極端的另類想法的信任與欣賞,就是對學生的發展空間的肯定。因此,讓學生時刻感受到來自老師的信任,十分利於其健康成長。很多問題學生都是因為老師的信任與鼓勵才走向好的方向。信任學生要從心出發,要用尊重體現信任之愛,以鞭策激勵釋放信任之愛。

一位好的老師同樣是寬容的,用心關愛學生的老師必定是寬容的,每一位學生都會犯錯,這就需要老師的寬容,這是教師的一種美德,是教育的必需。寬容像細雨,像春風,你花香,滋潤心田而無聲,卻給教育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寬容並不是對錯誤視而不見,或者姑息遷就,而是去包容去化解學生的錯誤,並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方向。

教師是一份神聖的工作,是一份需要愛心的工作,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教師的愛,是學生成長的力量之源,是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教師結學生的愛,不僅是對心靈的呵護,更是一種激勵、和一種引導。

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二:

2008年9月,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頒發了重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了幫助廣大教師全面准確地學習理解《規范》的基本內容,教育局特組織了這次專題講座。我要向大家介紹的題目是《規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關愛學生”。我將從“關愛學生的意義”、“關愛學生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關愛學生的若干體會”等三個方面交流一下本人的學習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關愛學生的意義——關愛學生是傳承優良師德的核心

愛是教育的根基,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教師對學生要“仁愛”。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當代教師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 兒童 。”胡錦濤在2008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講話明確要求廣大教師:“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職業區別於 其它 所有社會職業的地方在於,教師所面對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類個體—學生。

教師一句話有時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於是教師的這種情感實際上就轉化為一種社會環境因素,這在每個學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尋常的心理份量。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不經意的一句話讓學生記恨老師一輩子的事也是有的。關心愛護學生能讓學生在師愛的傳遞中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尊師愛生”在實際工作中,首先是“愛生”,只有教師對學生付出了關愛,才能更加激發和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所以說,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作為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最平凡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來“關愛”學生。

二、關愛學生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規范》中明確提出關愛學生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基本內容和要求共四個方面,這是教師關愛學生的基本態度和要求,下面逐句解讀。

(一)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

1.平等公正對待學生

“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這是教師關愛學生的基本態度,其核心是平等公正對待學生。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韋地博士花了40年的時間,從9萬個學生所寫的信中概括出作為好教師必須具備的十二種素質,其中就有“公正”。由此知道,一名教師除了擁有愛心、博學多才等素質之外,對學生做到公平與公正是一個重要的職業道德。

事實上,我們教育中存在很多不平等、公正現象,在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方面,如有的學校招生帶有某種傾向性,象陝西銅川一中新校區只招幹部子女,不收百姓子女;如有的學校辦實驗班、重點班,集中好的教學設備和師資;甚至連班上學生座位布置都帶有人情色彩。有的老師的教學不能面向全體,只照顧升學有望的學生。如有的老師把班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優等生“眉開眼笑”,對中等生“不聲不響”,對後進生“大喊大叫”。

2.關心愛護全體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其真正意義在於對全體學生施以慈愛之心,主要表現在:教育活動(教學、扶助、獎懲、評價等)中,對全體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准。教師做到這一點,才能說是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關心愛護全體學生”。

3.尊重學生人格

“尊重學生人格”是將兒童視為平等的人格予以尊重的世界的普遍性要求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體現。

1959年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了第一個保護兒童權力的國際性條約——《兒童權力宣言》。1989年聯合國大會進一步通過了《兒童權力公約》。我們教育工作者更要認識到學生是有自己的能力、觀點和想法的個體,而且學生更應該象成人一樣受到尊重。“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制度性的授受關系,但也是一種人格上的完全平等的人際關系。

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看成是學生的服務者,而不是學生的統治者、制裁者,不能把任意處罰學生看成是自己的權利,而是把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作為自己的義務,這才能避免侮辱學生人格的悲劇發生。簡單地說,教師要放棄以我為中心的觀念,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新觀念,一切服務於學生,履行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的法定義務。

尊重學生人格,歸根結底在於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要尊重學生,教師還得從提升自身的素質著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應嚴於律己,善於解剖自我,走出心理誤區,力爭自我超越。嫌棄和斥責,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引發逆反情緒和對抗行為,也暴露出教師的偏狹和無能。教師應該把尊重學生做為檢驗師德的試金石,為完善自我,提高教育質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

常言道:“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說的就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但嚴格不是嚴厲,更不是苛刻,應有一個正確的標准。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應該適度,不能操之過急。因此,我認為教師要做到對學生必須做到“嚴之有度”。

嚴格要求學生,就是指教師在學生面前嚴格落實為人處事的准則、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水準的提升,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不折不扣指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改正錯誤。這個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有學生做不到位,正如老師所說的按下葫蘆起來瓢。

在嚴格要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傷害學生,切忌不能簡單粗暴,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在教育和幫助他,在具體的實施中注意調控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變痛恨為痛心、發怒為寬容、責罵為勸慰、毆打為撫摸、訓斥為商量、罰站為請坐、冷漠為熱情等等。這樣哪怕是再冥頑不化的學生也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從而使他為所犯的錯誤感到後悔、不安,那麼接下去的說理教育就好開展了。記得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不是因為鐵錘的敲打,而是因為水的撫摸,石子才變得這般光滑剔透。因此,老師在對學生嚴格要求時,不可操之過急,一定要把握尺度,做到“嚴之有度”。這樣,我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你的朋友,你也是一位讓學生愛戴的好老師了

(三)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

在新修訂的《規范》中,“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合法權益”被新寫入,保護和扶助學生,是教師職業必須遵守的精神底線,也是教師職業區別其它任何一種職業的特徵。我們作教師的可千萬不要再成為第二個”范跑跑”了。

“保護學生安全”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對於在校或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之中的學生,教師要保護他們的安全。(2)教師應當有生命意識。要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學生對於生命意義和境界的理解。(3)在危急時刻,教師要挺身而出,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在汶川地震中我們的教師隊伍就涌現了大批優秀的教師代表。

關心學生健康包涵關心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的內容。關心身體健康就要求我們學校不能侵佔學生的休息(增加作業量,延長上課時間等),娛樂以及體育鍛煉的時間,國家現在不是在提出陽光 體育運動 嗎。

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兩點:一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心理變化。不能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就要我們老師和家長多溝通多交流,以便准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二是關注學生特殊時期的心理狀況。如青春期、 畢業 期、家庭變故等。當然,在我們縣尤其是在近兩年,很多學校都已著手對特殊學生的心理進行了分析,例如:金鋪中學、陶河中學開展了對留守兒童、弱勢群體的關愛的一系列活動;楊柳中學也專門成立了學困生溫馨家園,這一系列的 措施 都是對學生的關愛。還有,我們縣一中李和平老師是心理學教育方面的專家,在我們縣好多學校也講了課,如:實驗中學,雷店高中,楊柳中學等學校都請他去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很是受學生和老師的歡迎。

維護學生權益有兩層慮思。一是學生的教育權利。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過程同時是學生受教育權利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要有利於、有助於學生受教育權的實現,為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實現提供服務。二是學生的公民權利,享有成人一樣憲法給予的各項公民權利。如隱私權、財產權、名譽權等。

(四)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這一點是關愛學生的禁止性行為,也是一個教師的倫理底線。“諷刺、挖苦、歧視學生”是對學生人格的侵犯,尊嚴的侵害,學生心理極大的傷害。心理咨詢師楊清說,語言譏諷對幼小孩子的殺傷力不可估量,這些挖苦語言表面上看不具備暴力特徵,但摧殘的是孩子幼小的心靈,不流血的傷口比流血的傷口更疼痛,甚至影響孩子的成長,因為他帶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這種自卑感和心靈陰影讓學生對人生失望,有一種挫敗感。“諷刺、挖苦、歧視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放棄,甚至厭惡。特別是對於一些學習後進生、心理敏感的學生,教師要慎重選擇批評與激勵的 方法 ,教師要提高人格修養,掌握控制自己不良情緒的能力。教育“軟暴力”成因很復雜,有的是教師個體性格差異,有的是素養不夠,還有的是教師地工作壓力,家庭矛盾等產生的不良情緒帶到了學校。掌握靈活多樣的育人法,用一些有建設力的方法取代“諷刺、挖苦、歧視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直接侵犯學生的身體,還有可能侵犯學生的受教育權,而且嚴重的還會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不體罰可變相體罰學生”已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教師已普遍認識到這一原則的重要性。

三、關愛學生的若干體會

(1)關愛學生就要寬容學生

關愛學生就要寬容學生的孩子氣。對孩子來說,溫暖和寬容的氣氛、耐心包容的教育,是童年世界最寶貴的陽光。允許犯傻,允許任性,允許反抗,允許他們天性中的東西表現出來,允許他們就是自己。

(2) 關愛學生就要學會傾聽他們的聲音

多傾聽學生的心聲,是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機會。平時老師通常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即使師生個別交流時也總是說的多,聽得少,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如何去做,很少聽聽學生是如何想又是如何做的。俗話說:“人只有一張嘴,卻有兩只耳朵”,這告訴我們可以適當少說點,用耳朵多聽點。學生情緒低落有心事時,學生考試受打擊狀態低迷時,學生反常出現違紀時,先別忙著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指責吧,讓學生自己先說一說心理的想法,再分析一下具體的經過和原因,之後再引導著學生進行 反思 。很多時候,學生的行為都有他自己認同的理由,很多學生內心都想做好,希望得到表揚,只是有時想法過於簡單,沒有充分考慮後果才導致的。如果我們老師都能靜下心來耐心地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會覺得你很信任和尊重他們,也容易接受你的觀點,達到教育的目的。

(3)關愛學生就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

現在的學生個性和主體意識越來越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成長煩惱會伴著而來;另外由於競爭的加劇、沉重的學習負擔,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亟需老師來幫助解決;再如,由於計算機的不斷普及,在紛繁復雜的網路世界中如何讓學生汲取營養,而避免不良思想的侵蝕等。解決這些問題,都必須知道學生真正的看法和認識。“蹲下來與學生談話”,與學生平等相處,與學生朋友般的交換彼此的看法和意見,讓雙方明曉共同點和差異性,求同存異,相互理解。多與學生交流,就是要與學生建立親密的關系,相互信任,古語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從而相機誘導,促其奮進,促其成才。加強與學生溝通,就是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標准去要求學生、限制學生、禁錮學生。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坦誠地交換意見,學生能真實地感覺到老師是在關心自己的成長,教育的效果也就相當好。對於教育和影響學生的角度來說,老師的德、才、識、能都很重要,均應全面發展,但起靈魂作用的是一個關鍵的“情”字,它正是一個愛的綜合體。而愛要讓學生讀懂,又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面對學生時,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只有始終臉上充滿陽光,心中裝滿學生,滿懷激情地去愛我們的學生,從他們成長的角度出發,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品質,信任和賞識他們,才能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獲得學生的信任和支持。掌握關愛的技巧,真心實意對待學生,提高關愛的品質。老師的愛可以感染學生,讓學生也愛自己的老師,這種情感流動一旦形成良性循環,學生的人格品質就會不斷地上升,一個和諧的、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氛圍就會形成。

(4)關愛學生就要提高教師的素質

①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既能教書又能育人。

②不斷改進 教學方法 ,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

③加強人格修養,提高自身調控能力。

增強法律觀念,依法執教,依規執教。掌握調控自己不良情緒的能力,不任性用事。

(5)關愛學生就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進行自我教育。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啟發、引導、促進,加速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認識和評價能力,自我激勵能力,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自我生存能力等。

關愛學生是我們師德的靈魂,是調節教師和學生關系的基本行為准則,是黨和人民對廣大教師的基本要求。衷心希望各位老師真情、真心、真誠地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中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點擊下一頁還有更多精彩的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

Ⅱ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歷史名人

陳元暉(1913-1995),男,1913年9月18日生,漢族,福建省福清縣城頭村人。三歲時,父親到印尼謀生,客死印尼。他15歲在本村小學畢業,上中學時一面勞動一面讀書,由於成績好,兩年初中畢業。1930年入福州師范學校,1933年畢業後在福州實驗小學當教師。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
他進入大學後,在抗日愛國思想激勵下,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京市學生救國會,從事地下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央大學遷往重慶,1938年5月毅然參加中國共產黨,鄭重選擇了人生的方向。1939年任黨支部書記,畢業前夕,在中央大學有的進步同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逮捕,黨組織為防不測,通知陳元暉去延安。
陳元暉於1940年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後,先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員會宣傳部,編輯《中國青年》雜志。不久專任《中國青年運動史》編輯。1941年延安成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決定他到中央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1942年中央黨校成立,中央研究院改為中央黨校第三部。陳元暉隨之在中央黨校第三部第五支部學習與研究。
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元暉隨黨校校部隊伍轉赴東北,1946年11月抵達哈爾濱,被分配到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任秘書,1947年成立哈爾濱大學,車向忱校長調陳元暉任副教務長並兼任教育系主任和實驗小學校長。他親自給教育系學生講授教育學課。
1949年,陳元暉調入東北師范大學前身東北大學,任教育問題研究室副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研究室工作期間,組織有關人員學習教育學理論,整理中國教育史資料,為後來教育系的建立和教材建設創造了條件。
1951年,東北師大成立教育系,陳元暉任系主任。在籌建過程中他提出:「先辦好中學,才能辦好大學的教育系。」校長採納了他的意見,先任命他為附中校長,全面負責附中的籌建工作。在附中教師隊伍建設中,他十分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他曾提出:「附中教師應當是教育家,不要做教書匠。」要求教師既要有先進教育理論指導,又要有創造精神。他曾多次為全校教師和幹部做學習輔導報告。為附中後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在他80壽辰時附中師生送給他的條幅寫道:「創建附中,功在百世」。在創建教育系的過程中,同樣體現著他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先進教育理論的引導,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立。在當時條件下,首先組織老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同時著力選拔與培養青年教師。為此,他親自主講教育學課。積極創辦研究生班,為補充青年教師創造條件。在研究生班和本科的教學中,都特別重視基礎學科,在教育學科的學習中,要求首先學好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史的理論和相關知識。基礎科學好了,其它課程才能學好。在教學與學習中,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統一。倡導科學、嚴謹的教風與學風。為東北師大教育系的創立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元暉於1954年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教育編輯室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成立後,參加教育史組研究。1961年成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機構,他任教育組組長,主編《中國現代教育史》。1964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文革」期間,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1970年,也曾到河南信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1年返京。1981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教育)評議組成員。1982年,主持籌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任第一任會長,兼任《社會心理研究》主編。1983年,國務院批准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同年離休後,以更高的熱情,一面從事學術研究,一面培養博士生。
陳元暉同志於1995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作為學者,陳元暉一生著作極為豐富。《教學法原理》、《中國教育學七十年》、《中國古代書院制度》、《中國現代教育史》、《論馮特》、《論儒化》等,是他在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哲學各方面的代表作,在各階段還發表過多篇論文。《陳元暉文集》(上、中、下)三卷110餘萬字,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豐富了中華教育遺產的寶庫,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楊清(1915-1983),男,字天誠,陝西省府谷縣人,我國著名心理學家。
1940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讀期間成績優異,曾榮獲檀香山獎學金。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師從著名心理學家艾偉教授,並於1944年獲得碩士學位。1945年至1950年間,曾任教於國立女子師范學院教育系、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國立重慶大學和國立西北大學師范學院,其間發表論文《小學國語默讀診斷測驗試編報告》,並參與編寫了《教育心理學大觀》(商務印書館)。
1950年,黨中央號召知識分子支援東北的文化建設,楊清遂攜夫人陳寶翠由重慶來到東北師范大學。楊清精通英、法、俄、德四國語言,在翻譯和研讀大量西方心理學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為學生開設了「西方心理學史」課程。此外,他還發表了論文《論情感底本質並批判詹姆斯底情緒論》。楊清曾當選為長春市人大代表,歷任長春市政協常委、民盟吉林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和民盟東北師大支部主任委員等職。1954年起開始擔任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長春分會理事長。在1957年的反右斗爭中,楊清被錯劃為右派,撤銷一切職務和職稱。「文化大革命」期間,心理學被打入冷宮,楊清也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後調回東北師大,次年即被迫退休,回到了夫人的家鄉四川省自貢市。
1979年,吉林省省委決定撤銷對楊清同志的錯誤決定,恢復其政治名譽和教授職稱。是年春,楊清回到東北師范大學,曾先後擔任教育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編委。年近古稀的楊清不顧身體多病,將全部精力用於教學和科學研究上,他打破當時教授不給本科生上必修課的慣例,由夫人陳寶翠擔當助教,親自為82級本科生上課;他潛心學術研究,發表論文《心理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和《<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讀後斷想》(三聯《讀書》雜志),整理出版書籍《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和《心理學概論》,其中《現代西方心理學主要派別》作為一部全面、系統、深入、科學地評述西方心理學各流派研究成果的著作,刊行後在國內心理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在生命最後的歲月中,楊清還主編了《簡明心理學詞典》,並組織翻譯了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一書,將西方心理學的新思潮介紹給國內的讀者。
楊清治學嚴謹,培養了大批心理學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心理科學做出了卓越貢獻。1983年6月3日零時,楊清先生與世長辭,享年68歲。 王逢賢(1928-),男,1928年7月生,遼寧省大連長海人,中共黨員,1953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研究生班。1953年至今一直在東北師范大學從事教育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終身性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師范大學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長。
現兼任東北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科學領導小組副組長;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等職。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教委師范院校教育學系列教材編委會成員;教育部教育技術學教材編委會顧問;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所、天津教育科學院顧問等職。
王逢賢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一貫嚴格要求自己和學子,傾心與學術界同仁合作共勉。他是教育系1986年取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第一位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生導師,也是教育系培養出的第一批博士的導師。大多成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他對本校教育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他在現代教育發展戰略、教育本質與功能、教育目標與課程、教育過程優化、教師素質與專業化、教育法制化與教育創新,尤其在德育研究方面有許多的建樹,在海內外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曾發表論文和筆談近百篇,其中獲省部級獎20多項,《中國教育現代化與跨文化交流結合點的選擇》在國內外發表,曾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主編和參編著作10多部,主編《中小學生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引論》曾獲教育部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德育新論》(與魯潔教授合作編著)曾獲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教育學一等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獎。他經常應國內有關單位的邀請,參與學術評審、講學和策劃等活動,也應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學術組織的邀請,多次參加國際性的學術研討、講學、合作研究、聯合培養博士生、指導訪問學者和徵文活動。由於他在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和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1988年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獲香港柏寧頓孺子牛教師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1998年被評為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2000年被東北師范大學聘為榮譽教授(終身性),2002年被吉林省評為榮譽省管優秀專家。他被稱為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選:《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教育》,《光明日報》2002年9月9日),是加拿大RuthHayone編寫出版的《Portraits of Inauential Chinese Ecators》一書中介紹的中國學者之一。該書稱王逢賢教授是「一位傑出的教育教學家」。 梁忠義(1930-),男,教授,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雙陽縣人。1953年畢業於東北師大政治系,1955年畢業於北京師大教育研究生班教育史專業。曾任東北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外國教育研究》雜志主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比較教言學科組成員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教育學科組組長,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省政府決策專家咨詢組成員,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理事及學術委員,中華日本學會理事,吉林省高教學會副會長等。
1985年由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3年獲「吉林英才」獎章,199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997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高等師范院校教師獎。主要著作有:《戰後日本教育與經濟發展》,人民教育出版社;《職業技術教育手冊》,東北師大出版社;《現代外國教宵》,大連海運出版社;《戰後日本教育——日本經濟現代化與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實用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經濟現代化與教育》,東北師大出版社;《七國職業技術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引論》,吉林教育出版社;《日本教育發展戰略》,吉林教育出版社;《戰後日本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當代日本社會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當代日本職業訓練》,山西教育出版社;《教師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 金和德,男,1923年7月生於浙江省金華縣。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和德1951—1954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習,是建系後的第一屆學校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等職,多年來,他一直從事初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1987年東北師范大學創設了教育服務區和實驗區,進行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實驗。在教改的大潮中,金德和教授長期深入教改第一線,他的足跡遍布了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東豐縣等,親自對農村中小學培訓教師,幫助搞教改和科研工作。1990年金德和教授主持了「農村三結合教育體系研究」評題,並和富維岳教授共同主持了「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評題,並出版了《農村三結合教育體系研究》和《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兩部著作,曾獲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金和德教授是東北師范大學開展農村基礎教育實驗研究的帶頭人之一。金和德教授以自己淵博的教育理論和多年在小學從事教學和領導工作的實踐經驗在支援農村基礎教育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深受農村廣大師生的歡迎。被東豐縣贈予「師德楷模」牌匾與農村教育專家的稱號。
金和德教授在小學語文教法的教學和科研方面,在吉林省乃至全國有廣泛影響。先後出版過《小學實用教育學》曾獲吉林省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金和德教授曾榮獲長春市優秀共產黨員、吉林省英才獎、吉林省教育科研領導小組教育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一等獎。1993年金和德教授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吳傑,男,1921年2月生,江蘇省常州市人,1950年8月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是建國後第一位來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的大學教育系本科畢業生,一生均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在教育系任助教、講師、教授、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
吳傑教授在教育系一直從事教育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教育系第一位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導師,是教育系教育學原理碩士學位點的主要研究生的導師和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點的奠基人。吳傑教授在教學工作中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培養了一大批學生,指導畢業碩士研究生14名,均成為東北師范大學和所在單位的骨幹力量。吳傑教授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在教育學尤其是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面,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他的研究工作貫穿兩條主線:歷史的回顧與總結和科學技術在各個發展階段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影響。用這種研究思路全面、系統地探索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最早的,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其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他編著的《教學論——教學理論的歷史發展》(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一書,該書1990年4月獲國家教委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1995年獲國家教委組織的首屆文科科研優秀成果獎。除該書外,他主編了東北三省高師教材《教育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外國現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他還撰寫了《從凱洛夫教育思想體系中解放出來》等多屆有份量的論文。他是中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的分支學科教育學編寫組的副主編和撰稿人,是「七五」期間國家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全國群書編寫出版計劃重點項目《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編委。
曾任全國教育控制論研究會會長;中國教育學研究會理事;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省教委「四年制初中課程設置與中和教材的實驗研究」課題組顧問;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教材·教法》特約通訊員。1988年5月30日吳傑教授病故。 李桂林,男,1924年2月生於吉林省磐石縣,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入東北師范大學(原東北大學)歷史系學習。
李桂林教授是教育系建系初期第一批從東北師范大學各個系調入的青年教師之一。1952年開始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教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李桂林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其成果在國內有較大影響。也是教育系教育史碩士學位點的創始人之一,是教育系中國教育史學科的帶頭人。他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生、進修生,他培養的多名碩士研究生,已經成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國內有關單位的骨幹力量。1964年,他編寫的《中國近代教育史》(東北師范大學鉛印)是國內該學科最早的教材,曾被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杭州大學的等多所師范院校使用。通過在國內去江西等地調查,搜集資料,最後他主編的《中國現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出版),曾被河南、遼寧省、陝西省等多所師范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他還主編了《中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著有《中國現代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是陳元暉主編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中的《普通教育》卷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他發表了《評生活教育》等多篇有份量的論文。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系曾專聘他為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系培養了7名碩士畢業研究生,其中2名成為陝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日本東京大學的歷史學者,曾兩次專訪李桂林教授。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生也曾專訪李桂林教授。
李桂林教授曾任全國教育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理事、吉林省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教育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史從書編委會常務編委。 郭占基,教授,男,山東招遠人,生於1929年,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郭占基教授1952年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長期擔任心理學教研室主任。
郭占基教授在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長期從事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育心理學方面有較大的影響。他是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點的創始人之一,是教育系教育心理學最早的碩士生導師。他培養了一大批本科生、進修生、多名教育心理學碩士畢業生,大多為所在單位的骨幹。他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網路全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出版)教育心理分支學科編寫組副主編;是中國心理學會編輯的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心理研究成果《中國心理科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書的編委;是《實用教育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副主編。在心理學教材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參編和統稿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是章志光主編《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副主編,是《教育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主編之一,還翻譯了日本的《社會學習心理》(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他撰寫了多篇有分量的論文,其中《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問題之一》(《教育研究》1981年第6期)一文,1990年獲國家教委全國首屆教育科學評獎優秀成果二等獎。曾主持中華社科基金「八五」重點項目《人際關系對學生社會性動機發展的影響》等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青年友誼觀調查研究》(《心理科學通訊》1987年第3期)一文,在《中國心理科學》一書中,作為重要成果予以肯定(見該書第634頁)。
郭占基教授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心理學報》編委、吉林省心理學會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評審組成員。

熱點內容
吳忠安全教育平台 發布:2024-12-25 10:36:07 瀏覽:489
西陽中學 發布:2024-12-25 10:03:26 瀏覽:328
古劍奇譚校園貴族後續 發布:2024-12-25 09:31:05 瀏覽:248
加盟龍文教育 發布:2024-12-25 09:13:20 瀏覽:768
化學化工資源 發布:2024-12-25 09:12:37 瀏覽:221
墮落jk與廢人老師 發布:2024-12-25 08:55:04 瀏覽:962
七年級語文上冊重點 發布:2024-12-25 08:02:09 瀏覽:250
計量地理學第二版答案 發布:2024-12-25 07:51:20 瀏覽:816
化學工藝學第二版 發布:2024-12-25 07:11:34 瀏覽:405
當老師官網 發布:2024-12-25 06:44:0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