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教育的火焰李水華師德
一、敬業是教師的一種境界和使命
愛崗敬業是教師對待本質工作的基本品質,是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職業的神聖使命,從而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並且願意為自己從事的職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做出貢獻。愛崗敬業是從事教師職業、做好教師職業的前提與基礎。
教師如何才能敬業?它的前提是愛崗,熱愛自己的教書育人的崗位。
1 、教師首先要培養起熱愛本職工作的情感
我們知道教育事業是一項需要用生命去熱愛、去呵護的事業。也是一項需要生命激情的事業,如果一位教師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那麼他表現出來的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並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樂於奉獻,甘於清貧,耐得寂寞,不為名利所支配,遠離世俗之浮躁,腳踏實地,勤奮工作。體現了人民教師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體現出一種境界和使命。對一件事情由衷地熱愛,從做好這件事情中得到無限的樂趣,這種樂趣能驅動其努力學習,把事情做好。這是教師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師必備的品質。作為教師,是否認同與追求職業的社會價值,是否具有敬業精神,是否擁有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是衡量或評價師德的重要指標或砝碼。
如何培養熱愛本職工作的情感呢?教師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同祖國美好未來的意義聯系起來,就能感到教師為此而付出的勞動是值得的,就會感到當一位人民教師的光榮和自豪,從而培養起熱愛本職工作的感情。而有了這種熱愛本職工作的深厚感情做內在基礎,就會有克服困難的力量,就能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所以說,真正要在教育事業上有所作為,真正當好一位合格乃至出色的教師,一個基本要求就是熱愛教師職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工作實踐中培養起對本職工作的深厚感情。斯霞老師就說過:我的教學生涯說:我從事教育工作 55 年了!當看到我的學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為社會做出貢獻時,我的內心是多麼高興啊!我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深深地感到,教師工作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它對國家人才的培養,文化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後一代的成長,起著重大作用。我越教就越熱愛自己的事業。
2 、勤懇敬業培養責任意識
「敬業者,專心致至事其業也」。 20 世紀 30 年代, 梁啟超先生對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的師生所作的《敬業與樂業》的演講,全面地闡釋了敬業的內涵,他認為敬業就是: 1 有業之必要:人人都要有職業,因為必先有業,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 2 敬的含義:凡做一件事,必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件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3 敬業的原因: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只有敬業才能把工作做到圓滿。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業不敬,從學理方面說,便是褻瀆職業之神聖;從事實方面說,一定會把事情做糟,結果自己害自己。 4 敬業的表現:講求素質。工作的過程要專注,尊重這份工作;工作的結果就是要完成那件事。 5 敬業的方法:專心工作是敬業的態度和最基本的方法,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應聚精會神地完成工作。
同樣,教育工作者也有這樣的類型: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有兩類教師,一類是「為生存而教育」,一類是「為教育而生存」。如果一位教師把學校當做謀求生存的場所,把教書當做養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內心的自然與和諧,那麼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為了一台機器,只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機械地重復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他的生命內涵日益貧乏,生存品質日益下降,不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職業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點。
全國優秀班主任丁榕曾說過:「事業就是生命,失去了事業就是失去了生命。必須讓生命每時每刻都燃燒,才能讓事業發出光輝。如果火焰熄滅了,事業也就暗淡了,我決心用生命之光去點燃事業之火。」
是的,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意味著終身與奉獻和犧牲為伴,「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就是教師奉獻與犧牲精神的真實寫照。教育工作是一種極艱苦的嘔心瀝血的勞動。只有情志專一、艱苦奮斗,才能承擔這一重大社會責任,終生不渝地獻身於這一事業。 「安貧守志」更是教師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行知精神的傳承者,楊瑞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案例
楊瑞清, 1963 年生,江蘇南京浦口區人,現任南京浦口區行知小學校長。
1978 年,楊瑞清初中畢業,正趕上 " 文革 " 後的第一次中考。像很多農村孩子一樣,楊瑞清報考了中專。全鄉共考中了 3 個,楊瑞清是其中一個。填報志願時,父親毫不猶豫地幫他填上了 " 曉庄師范 " 。這是父親幫兒子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最大的一件事。做完這件事,父親就病倒了,後來查出來是白血病。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父親已不能說話,他緊緊地攥著那張通知書,帶著一絲安慰,平靜地走了 ……15 歲的楊瑞清,背著行李,帶著剛剛失去父親的痛苦,走進了曉庄師范。在這所由陶行知先生創辦於 1927 年的著名師范學校里,三年的刻苦學習,讓楊瑞清這個農村來的懵懂少年有了 " 脫胎換骨 " 般的變化。 " 這三年最大的收獲,是全面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跡和教育思想,心中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並且慢慢萌生出一個信念「向陶行知先生學習,走行知之路!」
一轉眼就要畢業了,他們是 " 文革 " 後的第一批師范生,分配形勢非常好,留城,到好學校去,成為很多同學爭取的目標。 1980 年底,在一次同學聚會上,突然有個同學提議:咱們也像 陶行知先生那樣,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創辦一所 " 行知小學 " 吧!這個提議,一下子在楊瑞清心中掀起了波瀾。整個春節,楊瑞清都是在激動中度過的,他的心完全被想像中的 " 行知小學 " 占據了。 " 五四 " 青年節這一天,楊瑞清和同學李亮一起公布了他們的《關於試辦行知小學的志願書》。頓時,平靜的校園沸騰起來,他們一時成了大家議論的焦點。南京市教育局的領導專程來學校找他們談話,在贊揚了他們的理想和激情之後,又勸他們服從分配、鍛煉成長。於是他們請求,將他們一同分配到一所最偏遠、最破爛的鄉村小學,領導終於同意了。
1981 年夏天,他們被分配到江浦縣建設鄉五里大隊小學,成了名副其實的鄉村教師。這所學校地處偏僻,下了公共汽車還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簡陋的破房子建在一個小山坡上,只有 100 來個學生,七八個教師。楊瑞清他們就住在用蘆席隔開的半間小屋裡,兩張木床,一口水缸,一個難伺候的小煤爐,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可兩個年輕人覺得,這比當年陶行知先生住牛棚辦學的境界差多了,心裡甚至還有點失落。農村學校缺老師,盡管他們毫無經驗,但是,還是很受校長的器重,並被委以重任,挑起了重擔。楊瑞清的任務是教一年級,是包班(即一個人教 5 門課,當班主任還兼任大隊輔導員)。
理想要落實,激情要表達,楊瑞清把自己的班級命名為 " 行知實驗班 " ,開始了他的 " 教學改革 " 。他回憶說: " 那時我用的辦法雖然蠢一點,花的力氣雖然大一點,但效果還是不錯的。 " 學生流失嚴重,楊瑞清就一個個盯住不放,反復做家長工作;班裡 70% 的學生都是留級生,學習基礎不好,他就及時鼓勵孩子,手把手地輔導;學生眼界狹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個圖書箱,摸索出一套簡便易行的課外閱讀管理辦法,迅速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
陶行知 先生說, " 生活即教育 " 。學校雖然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卻有美麗的大自然和豐富的農村生活,這些都成了楊瑞清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使原先蒼白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們春天游南京,夏天到長江里游泳,秋天去登山, " 六一 " 開營火晚會,國慶節開詩會歌會 …… 以前讓學生們厭煩的學校,現在成了最喜歡的地方!
這些都被五里大隊的農民看在眼裡,相傳學校里來了兩個好老師。 1982 年夏天,農民們拿出改革開放後掙的第一筆巨款 7 萬塊錢,在小河邊為學校蓋了 21 間新校舍。年底,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搬進了新學校。農民的支持讓楊瑞清感動萬分,他從心底里盼望:就讓我們這樣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讓我們這樣干他一輩子吧!
1983 年春天,由於楊瑞清表現突出,受到當地縣委的重視,調任他到江浦縣團委當副書記。走的那天,孩子們哭成了小淚人。大隊支書說:「我們不捨得你走,但我們不能耽誤你的前途」 。到新的崗位工作以後,楊瑞清卻發現自己離開了學校和學生們,感到特別空虛和心神不寧,這種感覺讓他度日如年,難以忍受。只幹了幾個月,楊瑞清再也熬不住了,他決定還是回去當他的鄉村教師!有人說他傻,可直到今天楊瑞清也不後悔: " 當年陶行知先生下鄉辦學,有人說他是傻瓜,他卻說: ' 惟有傻瓜,救得中華 ' 。我一個中師畢業生而已,為什麼害怕人家說一聲 ' 傻瓜 ' ? "
楊瑞清回來了。看到希望的農民們再一次集資 10 萬元,給學校建起了圖書室、體育室、音樂室 …… 接著教育局又為學校調來了一批新老師,五里小學成了全江蘇辦學條件最好的小學之一!
1985 年 1 月 10 日 ,五里小學被命名為 " 行知小學 " , 22 歲的楊瑞清被任命為校長。 1986 年夏天, " 行知實驗班 " 的學生以良好的成績畢業,楊瑞清開始在全校開展 " 不留級實驗 " 。那一年,他還考取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的本科函授班 …… 那段日子,就像校園和村莊里到處盛開的鳶尾花,真是美好啊。
在一所鄉村小學學校當 20 多年校長的人並不多。楊瑞清的獨特就在這里,他認同了這里,認同了自己的價值,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這樣,所有對他的猜測都不攻自破,他死心塌地要做一輩子校長。他有自己的哲學 ——「 小里可以見大,平中可以出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極致,就是大事。 」 讓教育回到教育本身,這是一種操守,也是一種境界。
楊瑞清把發展鄉村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神聖使命,才能夠堅守鄉村 20 年,把奉獻出自己的最美好的年華,無怨無悔。楊瑞清把發展鄉村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神聖使命,才能夠有所創造,把一個把這所破舊的農村小學辦成了擁有 24 個班、固定資產達 1000 多萬元的 " 省級模範學校 " 。先後他創辦了行知實驗班、行知小學、行知基地、開展了 " 不留級實驗 " 、 " 村級大教育 " 以及 " 賞識教育 " 研究,受到全國教育界矚目。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先後被評為 " 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 " 、 " 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 、 " 全國十傑教師 " 、 " 全國師德標兵 " 等。
二、教師在事業的奉獻中成長和發展
1 、愛崗敬業就意味著奉獻
教育家呂型偉說: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於奉獻。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優秀的道德傳統,其中在教師道德中世人最為推崇的傳統美德是在教育事業中甘為人梯、終身不渝的獻身精神。我國現代偉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留學返國,放棄教育部長高官不做,視三青團書記要職為糞土,終身安於「粉筆生涯」,投身教育 30 年,贏得桃李滿天下,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懷,獻身教育事業而鞠躬盡瘁。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徐特立同志,從 18 歲起就從事教師職業,在他從教的 70 年中,先後經歷了清末、民國初期、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統治等時期,飽嘗憂患,矢志不渝,從一個為生計所迫的教書匠成長為著名的教育家,從一名民主主義戰士成長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所走過的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中,他始終堅持「以教書為職業,教育為事業」,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被尊為「人民師表」。
國家和人民不僅需要大批的知識分子投身教育事業,而且更需要無數像陶行知、徐特立一樣的忠於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的教師,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地立足教師崗位,去傳播人類的文化知識和精神文明,去塑造青少年的靈魂,去培養和造就未來的建設者。
教育勞動是有高度責任性的勞動,它要求教師一開始就必須兢兢業業地工作,不能有絲毫的滿足和懈怠。教育勞動又是很繁重和復雜的,繁重的任務不斷耗費著教師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教育勞動還是一種長期的連續性勞動,只要學生存在,教師就不可能脫離工作,也不可能放鬆和間斷工作,否則班級質量將明顯下降。任何一位教師都難免利用休息時間輔導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和進行家訪,也難免夜以繼日地備課和批改作業。教師的工作很難在八小時以內完成,教師在業余時間所提供的勞動幾乎都是無償的。
一位教師對其職業具有的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敬業奉獻精神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教師要有「守攤」精神。他說:「守」是課前認真備課,尋找傳授知識的最佳方案;「守」是出滿勤,干滿點,給學生做好表率;「守」是認真地批改作業,絕不放過學生的一點差錯;「守」還要放棄自己的好惡,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守」要收斂自己的脾性,耐心和笑臉才是教師的通行證。總之,為了這一「攤」,教師要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守住學生。
2 、教師在奉獻中不僅僅是付出,從中獲得發展和成長
杭州市優秀教師朱萊齡說:「我並不認為我們當教師的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在為下一代而枯萎。相反,我覺得在孩子們中間我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華。」是的,教師並非只是奉獻,只是付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培育學生,自己也得到發展、升華,在師生互動中實現師生共進。有人說過: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 利於先生的完善和發展。
實質上,教師職業生活過程既是一個育人過程,也是一個育己過程;既是一個成人過程;也是一個成己過程是教師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生命力量不斷提升與充盈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教師成長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主要是指作為一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生命力量不斷提升與充盈的過程。教師的成長包括以知識的積累為基礎,以教育智慧的養成為核心,以教師整體德行的提升為目標。教師在奉獻當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價值,豐富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實現了奉獻精神與自我發展精神的統一,這又是教師教育和教師生命價值長遠意義的體現。試想,如果在工作中只感到在奉獻,在不斷地付出,感受不到身心的快樂和幸福,由此對職業自然會產生一種厭倦感和冷淡感,對工作也就失去了熱情。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高,就很難有較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如果教師在工作中經常體驗到的是憤怒、疏離、寂寞和孤獨的感覺,矛盾重重,沖突不斷,那我們又怎麼能期望他們培養出健康、幸福、和諧的學生呢?
一位教師說過:教師要做「蠟燭」、「人梯」、「春蠶」,但不能僅僅是奉獻,還要從中獲得一種生命成長的體驗,一種生命的意義感。也就是說,教師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同時,也在照亮自己,發展自己。正如 葉瀾教授所說:教育在本質上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教育過程是一種師生共同地交融於一體的生命涌動的過程。教師職業的崇高之處,也是其他任何職業無法比擬之處,就在於從事這一職業的教師已經不能用人的自然生命來衡量其生命的價值。教師的生命在千萬名學生的生命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在民族的生命中得以延續和發展。甘於奉獻固然是教師生命價值的體現,總而言之,都是以教師的奉獻為前提
案例: 楊瑞清是這樣看待教師的奉獻與成長的關系:
我終於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回報了關心我的人,我相信對於這種回報他們會滿意的。抓住這份感覺,我很開心很幸福。用成長來感激,要拚命地成長。
我喜歡用三個詞描繪自己的狀態,自己的樣子:第一個詞是「堅持」,第二個詞是「感激」,第三個詞是「成長」。
人們對我有不少誇獎,也有不少非議,有人說「高尚」,有人說「勤奮」,有人說「聰明」,有人說「能吃苦」,也有人說「虛榮,愛出風頭」,也有人說「走運」。其實,對我的這些描述都不夠准確,談不上「高尚」也談不上「虛榮」。我給自己找了一個感覺最能描述我的狀態的詞,就是「堅持」。我在鄉村小學 20 多年沒挪過步子,一直堅持走行知之路,所以就使得我所做的事情似乎有了一個好的局面。我堅信任何一個人只要肯把 10 年、 20 年的生命集中起來做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一個大氣象。一心堅持,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實際是生命的根基,你把這個根基扎在事業上面,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源不斷的滋養,從而生長出自信心來。
誠心感激 ,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點。找到了這種平衡點之後,就不會再自負了,再自以為是了。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負,就真的很輕松,很快樂了。因為感激而快樂,因為快樂而感激,不是為感激而感激,不是好像欠人家的才感激,所以這種感激是真誠的,是從內心深處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
全心成長 ,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點。這個制高點不是一定跟別人相比,主要是對自己的生命而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拓展生命的空間,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制高點。而且,這個制高點是沒有限高的,成長是沒有止境的。
堅持、感激、成長要處理好幾對關系: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才能夠堅持;處理好得與失的關系,才能夠感激;處理好行與知的關系,才能夠成長。堅持、感激、成長三者之間是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不可以割裂開來去對待。我是在堅持、感激、成長的狀態中走過來的,我還將弘揚行知精神,在堅持、感激、成長的狀態中走向未來。
三、在敬業中感悟教師的幸福
有學者認為,教師的職業境界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規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於職業責任的活動;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於職業良心的活動;四是把教育活動當作幸福體驗。顯然,教師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當作幸福的活動。也可以這么說;作為一個教師所追求的職業目標應該是: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或者幸福地做一個教師。
案例
被周總理稱為「國寶教師」的霍懋征,一干就是 60 年。 霍懋征老師為什麼在小學教師的崗位無怨無悔地奉獻 60 年?
首先 ,來自於她對教師這一職業價值的深刻認識:「教師是一種職業,但在我眼裡更是一項事業。這種觀念在我的腦子里越來越清晰。」霍懋征認為,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礎打好了,才能蓋起高樓大廈。當記者問起 霍老師做了一輩子小學教師,放棄了那麼多「高升」的機會,後悔不後悔時, 霍老師堅定地說:「不後悔,因為我喜歡小孩子。」
其次, 來自於她對教育事業和學生的愛。霍懋征認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愛這個事業」。教育是一項事業,不是一種職業,要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好教師的標准」,在霍懋征看來,只有深沉的四個字:「敬業」,「愛生」。
再次 ,來自於她對教師這一職業自覺地克服困難,排除障礙而進行行為抉擇的力量和堅持精神。 霍懋征一生撲在基礎教育事業上,經歷幾番打擊都未放棄: 1962 年 6 月, 霍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時,二女兒病逝; 1966 年 6 月,她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不能回家,孩子們丟在家裡無人照管, 13 歲的兒子被人軋死, 15 歲的小女兒嚇傻了;在一年零九個月的「牛棚」生活後,她沒有屈服,依然堅持著基礎教育事業。組織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實驗二小校長,霍懋征的態度無比堅決:「不!我的生命在課堂上,我的事業在課堂上,我要重新回到課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語文。」
從「職業」到「事業」,這也許是一位優秀教師的必經之路。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支撐就是信念的支撐。也只有這樣的支撐,一個人才能在自己選擇的區域內排除萬難取得成就,忠誠地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道德義務。
這是霍懋征的座右銘:「當教師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榮的,最幸福的。當你的學生一批又一批地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時候,你獲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對自己從事基礎教育工作 60 年感到無悔。 1993 年,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霍懋征從教 50 周年研討會」上,霍懋征老人將自己的感受歸結為六個字:光榮、艱巨、幸福。她說:「做一名教師實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這也是霍懋征優秀的個體道德品質最充分的體現。
第二,教師的幸福來源於創造 。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從本質上講,是一個不斷創新和創造的過程,教師每一天創造者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教育場景,面對每一個富有個性的孩子,他巧妙地施展因材施教的藝術,使自卑的心靈自信起來,使懦弱的性格陽光起來,使狹隘的心胸開闊起來,使迷茫的眼睛光明起來。而教師從中體會到滿足與快樂。教師還每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著課程,把「干癟」的教材豐盈起來,把抽象的教材生動起來,統一的教材鮮活起來,當他們在課堂上詞采飛揚,詩情洋溢時,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效果的突破,都能給教師帶來成就感,令教師幸福不已。當教師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傳遞愛與自信,以自己的真情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時,作為教師伴隨著熱情和激動,感受著幸福,體會著幸福。相反,一個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人,每天都是機械的重復,沒有刑期的勞役,那麼,他只有痛苦和絕望。所以,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只有用創造的態度去對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義上懂得工作的意義和享受工作的快樂。」
第三,教師的幸福來源與學生的成長。
學生活潑、健康、全面地成長、發展是教師勞動的根本指向,也是教師幸福感的源泉。全國特級教 師張學釗老師說;教師最大的快樂就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的成功就在於讓更多的學生超過自己。對教師而言,學生的成長進步,就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最好回報,也是他們全部付出的價值所在,更是他們的最大的快樂與幸福。
學生是教師幸福的源泉,當學生在難題面前豁然開朗時,當學生的精神意氣風發時,當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時,教師都會有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教師的幸福表徵。
這種幸福在教育教學中隨處可見:當學生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從而羞愧滿面,流下熱淚時;當學生不再萎靡不振,充滿自信時,教師體會超乎口體之奉的精神享受,由於教師的點撥,學生想出了解題方法;由於教師的幫助,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慣,變的積極上進;由於教師的輔導,使學生在各種競賽中取得好成績,這些都能給教師帶來金錢買不到的幸福。學生快樂成長的過程正是教師生命增值的過程,是教師靈魂的延續,是教師價值的實現,是對教師生命的肯定,法國作家雨果說過;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教師由於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愛的回報,這就是教師擁有的最大的幸福。總之,教師職業是教師人生幸福的源泉。
教師是把祖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連接起來的人格與智慧的橋梁,教師的勞動鋪就了一條學生成才之路。為了學生早日成才,優秀的教師總是嘔心瀝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耕作,歲月消逝了他們的青春,勞累熬白了他們的鬢發。他們不企望成為顯赫的名人,但當他們看到學生一批批成才時,卻感到無限的喜悅。因為他們從成才的學生身上看到了祖國的未來,看到了事業的興旺發達,看到了光輝燦爛的美好前景。
總之,時代對教育寄以厚望,對教師賦予重任,教師要以國家、社會的大業為己任,珍視自己所承擔的職責,愛崗敬業,樂於為之奉獻自己的寶貴年華。
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境界。」並以三句詩加以形容——「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最終境界。實際上,這不只是做學問的境界,從事創作的境界,也是我們生活的境界,事業的境界,人生的境界。
做教師也是如此。教師之道,也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把教師當作一種職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既然選擇了教師職業,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貧,在「下海」的人大把數錢時不眼紅,在歌星影星大受追捧時不發燒,也就是做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個層次,把教師當作一種事業。把教師當作一種事業,就是實干加巧幹,既踏踏實實地工作,為學生傾盡心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又做一個有心人,時刻動腦子,探索規律,發現真理,追求成功。
第三個層次,把教師當作一種藝術。把教師當作一種藝術,就是要曉古通今,博採眾長,信手拈來最恰當的事例,將其融入課堂,天衣無縫,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汲取知識的芬芳,不再有學習之苦,不再覺背書之累。這種境界,是每一位教師都要追求的,但是,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和堅持,才能體會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樂趣。這是師德境界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