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師德與止學講座

師德與止學講座

發布時間: 2024-07-28 02:04:19

⑴ 關於近代教育的資料,製作成幻燈也行.

1995年夏,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兩位同學在首都博物館(即清代國子監舊址)尋幽探古時,竟意外地在十三經碑林旁邊的一個自行車棚里發現了一塊象徵著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韌的匾額。它久不見天日,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渾身布滿了灰塵,油漆也剝落殆盡,只有「大學堂」三個字還清晰可辨。這塊匾額的主人,便是百年名校北京大學的前身---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創設於1898年,是在戊戌維新運動的高潮中,由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的,首任管學大臣為吏部尚書孫家鼐。戊戌變法失敗後,維新派的改革措施幾乎全被取消,僅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義和團運動中,京師大學堂停辦了兩年多,直到1902年1月才得以恢復,由工部尚書張百熙出任管學大臣。是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新中國成立以前,12月7日這一天便成了北京大學的校慶日。這一時期的京師大學堂除開設仕學館、師范館以及附設中小學外,同文館也並入其中。1903年5月,它又將同文館改成譯書館,於同年8月正式招生開學。
與後來的北京大學相比,京師大學堂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它所聘請的教習,幾乎全是有功名的京官,平時上課,乘一泥轎而來,轎夫四、僕役一,到時間則由僕役引至課堂落座,由僕役擺好文房用具。比起教習,學生們的譜兒也不小,這些官宦子弟也是乘轎而來,僕役侍候。上體育課時,教員必須畢恭畢敬地喊:「老爺,向右轉!老爺,向左轉!」當然,京師大學堂雖然距離現代大學的要求還很遠,但在當時的中國,它畢竟匯集了一批人才和圖書典籍,開展過一些近代科學文化的教育,可以說功不可沒。
1912年5月1日,在時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提議下,京師大學堂正式改稱為北京大學,嚴復為改名後的北京大學首任校長。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為暮氣甚深的北大帶來了新的氣息。從此,北大走上了一條以「進步、愛國、民主和科學」為宗旨的建校之路,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
1898年7月3日,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開辦,它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

1862年,清政府在總理衙門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後,清政府又決定設立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新式學校的開端。同文館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專科學校,後來它並入了京師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最早的組成部分。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一次割地高潮,中國又一次面臨被瓜分亡國的危機。為了救亡圖存,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發起了一場變法維新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他們認為,要救亡,只有學習外國,實現變法維新,而維新,必須從廢科舉、立學校開始。

1895年8月,康有為、梁啟超等在北京組織「強學會」,購置圖書,收藏報刊,供群眾閱覽,並經常開會講演,討論學術,批評時政,宣傳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近代科學知識,鼓勵人們學習西方,以學以致用的原則來培養人才,最終達到民族自強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給清廷的《請推廣學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議設立「京師大學」。1898年初,隨著變法維新運動日益發展,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各府縣立中小學及專門學」。

在康有為、梁啟超的推動下,1898年6月,清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中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於是由梁啟超起草了一份《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的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道。」課程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這樣,京師大學堂不僅成為全國最高學府,而且是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這個章程是北京大學的第一個章程,也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學制綱要。

1898年7月3日,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戌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書院。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京師大學堂校舍被占,圖書設備被毀,一度停辦,直至1902年得以恢復,增設預備科(新政科、藝科)及速成科(仕學館、師范館)。1903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及醫學實業館。畢業生分別授給貢生、舉人、進士頭銜。1910年改設為經、法、文、格致、農、工、商7科。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所大學。
科舉制度的廢除與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化的演進
摘要:科舉制度的廢除是近代中西文化撞擊的產物,但它又影響到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化的演進。首先是打破了儒學上千年來的獨尊地位,卻開啟了中國社會擺脫傳統和否定傳統文化的先河;其次是瓦解了士紳階層,卻造成了新知識群體的邊緣化;再者是推動了鄉村文化教育的發展,卻導致鄉村文化生態的失衡與退化;最後是促進了近代學術的轉型與發展,卻產生了專營「術」而忽視「學」的後果。
科舉制度在近代的廢除既是中西文化撞擊的產物,也是新舊文化沖突的結果。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廢科舉不久曾發表評論道:「停廢科舉一事,直取漢唐以後腐敗全國之根株,而一朝斷絕之,其影響之大,於將來中國前途當有可驚可駭之奇效。」1盡管他沒有具體說明「可驚可駭之奇效」指的是什麼,但後來發生的事實印證了其遠見卓識,科舉制度的廢除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化的演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就是有力例證。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便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成為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魏晉以前儒學與皇權的結合還是比較鬆散的,而隋唐時出現的科舉制度,將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儒學與國家的銓選制度即科舉制度揉合在一起,尤其是明清時八股文的出現使得程朱理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和標准答案。這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儒學的官學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為封建君主專制統治與其精神支柱--儒學之間的進一步結合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機制,從而在制度上解決了政治中心與意識形態的一體化問題。早在元代的李世弼便道出其精微所在:「科舉……豈徒篆刻雕蟲而已哉,固將率性修道,以人文化成天下,上則安富尊榮,下則孝悌忠信,而建萬世之長策。……國家所以藉重古道者,以六經載道,所以重科舉也。後世所以重科舉,以維持六經,能傳帝王之道也。」2這樣,科舉制度將儒家思想規范化與制度化並使之成為封建社會的共同法則和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專制政權失去了維系儒家價值體系作為封建意識形態核心的根本手段,儒學上千年來的獨尊地位頓時被打破。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鼻祖,「歷代君主,莫不尊之祀之,奉為先師,崇為至聖」,在二十世紀初遭到人們猛烈的抨擊,斥其為「數千年前之殘骸枯骨」、「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李大釗則指出「余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3爾後,人們大呼「儒教不革命,儒學不轉輪,吾國遂無新思想,新學說,何以造新國民?悠悠萬事,唯此為大」。4隨著儒學革命浪潮的湧起,傳統的政治信仰發生動搖,統一的思想模式與傳統的價值觀念出現崩裂,人們的思想因掙脫了制度文本的約束而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立憲主義、共和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本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紛紛涌現,民主與科學大旗在神州高揚。緣是,學人直言「1905年科舉的廢止是儒家建制解體的一個最早信號」。5
經學作為儒家學說的化身和傳統文化的代表,一直籠罩著神聖的光環。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中小學停止讀經和大學取消經學科,儒家經典存在的合法性遭到人們的質疑。錢玄同指出「我們今天該用古文家的話來批評今文家,又該用今文家的話來批評古文家,把他們的假面目一齊撕破」。6顧頡剛也指出我們現在「治經學的不是延長經學的壽命,而是正要促成經學的死亡,使得我們以後沒有經學。」7這一切不但了加速了經學的衰微,而且也否定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性,由是人們喊出了「無論是古是今,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到他」。8後來出現的「打到孔家店」乃至「全盤西化」都是這種思想情緒的延續。因此,科舉制度的廢除在某種程度上開啟了中國社會擺脫傳統和否定傳統文化的大門。

士紳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中的主體,它的產生與發展都與科舉制度緊密相聯。科舉制度的產生造就了龐大的士紳階層,而科舉制度的廢除又瓦解了這個階層並催生了新的階層。科舉制度的廢除使紳士群體的產生機制不復存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道路選擇也由單一變為多樣,由必然變為偶然。科舉制度原來是舉國知識精英與國家功令及傳統價值體系相聯系的大動脈,科舉制度的廢除則從此使「兩者變得毫不相干,國家與知識大眾成為兩個不相系聯的陸塊,各自漂浮。」9這樣,中國知識分子擺脫了對政治與王朝的人身依附,成為新的法律制度下的自由職業者,出現自產生以來最徹底、最深刻的變化。我們發現,在清代所修的地方誌中,戶口職業項目常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士是一個獨立的職業項目;而在民國年間所編的地方誌中,士不再成為一個單獨的職業項目,如在《阜寧縣新志》職業表中,職業分為黨務員、公務員、學生、律師、工程師、會計師、醫生、記者、電務員、郵務員、路員、農人、商人、負販、礦工、工人、勞工、警察、伶人、雜業等23 項,這些職業基本上是從社會分工角度來劃分的。這反映了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消亡。「士」的消失則意味著四民社會的徹底解體。這是科舉制度廢除的一個重要後果。
科舉制度的廢除又催生了新的知識群體,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士紳階層中分化出一個新的士紳集團。新士紳是傳統的士紳群體向新知識分子轉化的一個過渡性群體,兼受傳統教育與新式教育。據有關研究表明,自19 世紀末以來,尤其是廢科舉之後,士紳群體中約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也就是說有近30 萬人通過各種途徑,受到程度不等的近代教育。10另一方面是以新學堂學生為主體的新知識階層。這個階層始於戊戌維新時期,隨著科舉的廢除和新學堂的創辦,其隊伍迅速壯大。
必須指出的是,科舉制度不只是一種官吏考詮制度,而是一種包含著對知識階層的作用、價值及地位積極認同的制度,更是一種在實踐上保證知識階層社會精英受到政府僱傭、受到社會普遍尊敬的制度。廢科舉後,新知識群體的社會地位也因之失去制度保證,不少人被摒棄在政治權力之外而被邊緣化。這對懷抱經世目的、現實政治關懷強烈的中國知識分子而言是一個殘酷的打擊。譬如好談政治的胡適發出了「二十年不入政界,二十年不談政治」的吶喊,五四運動的猛將傅斯年立志「要以教書匠終其身」,曾以「治世能臣」自喻的丁文江終究沒有成為一名政治家而成為一名地質學家。因不能直接參政議政,不少讀書人只好發揮坐而論道的長處,有些人連論道的機會都沒有,只好苟活於世。於佑任曾對馮玉祥說過:「在中國,只要作對聯、祭文、通電時,才想到文人,平時哪個把他們瞧在眼裡。」11這廖廖數語道出了知識分子被邊緣化的悲慘境遇。

文化是一個由知識、思想、觀念、信仰、習俗等組成的意識形態系統。傳統鄉村文化作為鄉村社會心理的積淀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由於科舉制度的發展與成熟,中國鄉村社會沉積了大批士人,他們既承擔著維系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任務,又承擔著維持鄉村文化生態平衡的功能。科舉制度的廢除對鄉村文化產生重大影響,扼要而言:
首先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政治被視為統治階級的專利,官民相隔,這就決定了必須藉助第三種社會力量來溝通官民關系。紳士作為官方的代表和村民的代言人,既能起到溝通上下的作用,又能維護基層社會的秩序。誠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在中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12廢科舉後,鄉村紳士失去了晉升的路徑和希望,他們或投入新式學堂,或加入社團組織,以尋求自身利益的生成空間。而這些近代性的機構幾乎都幾集中在都市,於是他們紛紛走出鄉野,踏進都市。這造成了鄉村精英人才的急劇流失,因此民國時期地方官員「最堪憂慮者,厥惟士紳不安於其鄉」。而留居鄉村的士紳素質卻不斷惡化,「非是劣衿、土棍,即為敗商、村蠹,而夠紳士之資格者各縣皆廖廖無幾」。13這不但使鄉村政治文化的發展缺少後勁與活力,而且也使鄉村權力架構和政治環境極大惡化。在鄉村社會中,殘存的鄉紳勢力已是軟弱不堪,一些原來處於鄉村邊緣人物如土豪、地痞、流氓、會道門頭目、幫會分子乘機控制了基層社會,「他們大多希望從政治和村公職務中撈到物質利益」。14這樣傳統村莊領袖不斷被贏利經紀人所取代。
其次體現在文化生態方面。雖然廢科舉後不少鄉村也創辦了學堂,然而新學堂很難博得大眾尤其是鄉村民眾的贊同。這是因為新學堂在大多數人眼中遠不如昔日書院和私塾在地方教化和知識啟蒙中所起的作用,不少人對新學堂抱有成見並且鄙視新學堂,「說什麼學校裡面唱歌、體操和剪紙、拌泥等手中勞作,都是鬼混」,更有甚者以「科舉已廢,吾家子弟,可不必讀書」為由抵制新學堂15,這使新學堂始終不能成為鄉村文化延續和發展的推進器。況且學生在學堂所學得的聲光化電、法理稅則和歐羅巴、亞西亞這些東西都是屬於都市的,它們與鄉村社會不僅隔膜,而且遙遠,學生畢業後也不再回到鄉村。這造成鄉村文化生態鏈中斷,進而導致鄉村文化生態的失衡與退化。

科舉制度廢除後,新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會。清末,全國各地學堂數量直線上升,學生規模急劇壯大。1906年為23,862所,計545,338人;1907年為37,888所,計1,024,988人;1908年為47,955所,計1,300,739人;1909年為59,117所,計1,639,641人;即使到了清王朝覆滅之時,學堂數量仍保持在52,500所,學生總數高達近300萬人。民國時期,新學堂不斷增加,學生數也猛增。1915年全國各地新學堂為129,739所,學生4,294,257人;1922年新學堂為178 ,981所,學生6,819,486人;1929年新學堂為213,010所,學生9,006,390人;1936年新學堂為320,128所,學生18,625,469人。這顯然是廢科舉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後果。
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興辦,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各級各類學堂配套成體系,這表明資產階級性質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確立。特別是女子教育的出現,把占人口半數的婦女納入教育中,擴大了教育對象。人們的知識結構也在廢科舉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由於新學堂猛增與教育內容更新的結果。據統計,在清末普通學校里,傳統的經典知識只佔27•1%,而數理化等新知識佔72•9%。民國初年,普通學校里傳統的經典知識僅佔8•4%,而數理化等新知識已佔91•6%。16此外,課堂教學中逐步採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促進了教育從高深的書齋走先廣闊的社會,使普通百姓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與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民識字率。據統計,1908——1933年全國有小學畢業生7140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6%,統計全民識字率約為26%。17
然而科舉制度的廢除給近代新教育的發展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首先是新教育出現貴族化傾向。科舉教育或多或少帶有平民教育的色彩,士人耕讀結合,以自學為主。黃炎培在1931年出版的《中國教育史要》一書的序言中說:「科舉廢,學校興,轉不免多少帶貴族教育的意味。」這體現在廢科舉後興辦的新式學堂大多分布在城鎮,不象科舉教育那樣遍地開花;而且學費也可觀,不象科舉教育那樣低廉,並且還有名額限制。人們感嘆道「自有學校以來,求學機會反不如科舉時代之廣大。」其次是新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傳統的私學教育,教師設館教學,因人施教,這不僅有利於教師把握所傳授學問之深淺,也便於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與志趣的契合。而在廢科舉後開啟的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新教育重在知識傳播而忽視人格養成。它不問學生程度如何,按班組織教學,學校教育「多變成整套的機械」式的,機械刻板,「使學生立於被動,銷磨個性,毀掉性靈」,教師也無法因材施教,「其學業之相授,若以市道交也」,師生之間「除了堂上聽講之外,絕少接談的機會」18。這樣,新教育不可能象傳統教育那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人文精神。最後是新教育依然沒有脫離科舉陋習的侵蝕。科舉制度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浸淫千餘年的科舉遺毒和習慣勢力卻不可能一下子從教育殿堂上清除。1915年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就發現「當時的北大,就文科方面來說,所講的已覺不是應科舉考試的『舉業』的一套,但是大多的學生思想還是科舉的一套,還是以學校畢業作為功名利祿的手段,認為學校畢業相當於科舉的舉人、進士等資格」。19

西方社會經過工業革命後進入近代,出現了社會高度分化,並導致社會角色專門化,其中知識群體與職業官僚發生了制度性的剝離,出現了學術專門化趨向。在中國傳統社會,由於「學而優則仕」思想觀念的束縛,社會體制必然限制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和職業化規范的形成。美國學者賴文遜曾說過,中國「學者的人文修養,是一種與官員任務略不相及的學問,但它卻賦予了學者以承擔政務的資格;這種學問的重要意義,並不在於需要技術效率之官員職能的履行方面,而在於為這些職能提供文化粉飾方面。」而「他們的人文修養中的職業意義,就在於它不具有任何專門化的意義」。20這種制度化的一身二任與近代社會專業的分工原則相背離。
隨著西學東漸,中國學術由於政學不分而缺乏獨立品格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人們要求學術獨立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近代中國一些敏銳之士在放眼世界過程中隱隱約約覺察到這一點。薛福成是較早認識到學術專門化傾向的人士。他在文章中指出,西方人所講求的學問「有算學、化學、電學、光學、聲學、天學、地學,及一切格致之學;而一學之中,又往往分為數十百種」,所以西方用人「皆倚厥專長,各盡所用」。21而嚴復則認為「國愈開化,則分工愈密,學問政治,至大之工,奈何其不分哉!」於是提出「治學治事宜分二途」的辦法,也就是把「名位」分為政治名位與學問名位,「學問之名位,所以予學成之人;政治名位,所以予入仕之人」。22人們在呼求學術獨立之時,把矛頭直指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廢除在實踐層面上促進了仕學分途,學人擺脫了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讀書做官」思想的束縛,開始關注學術的獨立品格,認識到「治學與做官是兩途而不是一途」,主張「為學問而學問」,不少人如陳垣、黃侃更是退出政壇而專心治學。
學術話語也隨科舉制度的廢除而發生轉換,白話文的出現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就是例證。科舉制度的廢除割斷了舊式文章與功名利祿的聯系,使得八股文失去了「再生產」的憑借,從而為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掃清了道路。如果科舉制度不廢,時文與墨卷依然是名利的敲門磚,那麼中國的讀書人仍要「鑽在那墨卷故紙堆里過日子,永遠不知道時文、古文之外還有什麼活的文學」。胡適在當時曾說過「倘使科舉制度至今還在,白話文學的運動決不會有這樣容易的勝利」。23這不僅僅是一場學術話語的革命,更是一場意義上的革命,因為它改變了過去人們所慣習的思想活動路徑。
科舉制度的廢除還大大推進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首先是學術地位的專門化使學術不再成為附庸,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學術的獨立發展。由於科舉的廢除使四書五經失去獨尊地位並導致經學衰微,這使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與獨立從可能變為現實,於是分支學科相繼獨立,如政治學、經濟學、地理學、法學、哲學等。學術地位的專門化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其次是學術方法的科學化使知識分子的心靈、知識和經驗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和拓展,造就和壯大了現代學術隊伍。學人們在廢科舉後摒棄了傳統學術的研究方法,吸收了歐美現代學術的研究方法,愈來愈強調「學術自身的使命與尊嚴」,主張「研究文學,決然不再做古人的應聲蟲;研究文字,決然不再向四目蒼聖前去跪到;研究語言,決然不再在古人的科學圈子裡去瞎摸亂撞;研究歌謠民俗,決然不再說五行志里的鬼話;研究歷史或考古,決然不再去替已死的帝王作起居注」。24這樣,現代性學術隊伍的形成和壯大,促進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的發展與繁榮。再次是學術形式的通俗化,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學術殿堂。言文不一既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大包袱。費正清曾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指出「中國的書寫文字並不是中國農民藉此可以獲得真理和知識的敞開的大門,而是阻擋其上進的攔路虎,……它是鑽研學問的障礙而不是助力。」 廢科舉後八股文的沒落與白話文的出現以及因新文化運動引發的學術形式改革,譬如採用漢語拼音、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橫行排列、章節體裁等,讓學術脫掉貴族的外衣而披上平民的服裝,這既有助於有志之士進入學術堂奧,也有利於學術的普及與推廣。最後是學術靈魂的產生和學術重鎮的出現,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一批舉足輕重的學術帶頭人在二十世紀初紛紛脫穎而出,試以清華研究院為例,如梁啟超是近代各種新學術的倡導人,王國維是近代人文新學術的代表,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李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這些人對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的發展起到了開風氣的作用。北京和上海兩地則因其聚集了一大批名校和名師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學術的重鎮。因此,梁啟超直率指出現代學術之所以有進步路徑「這里頭最關鍵者就是科舉制度之撲滅」,此言不虛。
雖然科舉制度已被廢除,但學術領域中的科舉殘余卻沒有因此被清除。這體現在學人專營「術」而忽視「學」,「人多喜作政客,鮮為學者」25,「結果名是成了,學問卻談不上」,「學者無大野心,也無大成就,總是幾年換一批,學問老是過時!」26這是傳統的「讀書做官」思想餘孽作祟的結果。為此王國維斷言中國學術發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後可」27。
總而言之,科舉制度的廢除不但影響到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而且也關繫到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發展走向。因而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僅是中國政治改革一個重大決策,同時也是中國文化轉折一個十字路口。
注釋:
1 林樂知:《中國教育之前途》,《萬國公報》第39本,華文書局影印本,總24014頁。
2 李世弼:《金登科記序》,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考選委員會1936年,第384頁。
3 李大釗:《李大釗選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80頁。
4 吳虞:《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新青年》第三卷第四號。
5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2頁。
6 轉引何曉明:《百年憂患》,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293頁。
7 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中華書局1986年,第54頁。
8 魯迅:《忽然想到•六》,《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45頁。
9 王泛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譜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1頁。
10 賀躍夫:《晚清士紳與近代社會變遷》,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2頁。
11 馮玉祥:《我的生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4頁。
12 轉引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頁。
13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36頁。
14 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頁。
15 鍾叔河等編:《過去的學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488頁。
16 袁立春:《廢科舉與社會現代化》,《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17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第365頁。
18 丁文江等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38—1139頁。
19 馮友蘭:《「五四」前的北大和「五四」後的清華》,轉引章開沅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17頁。
20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5—6頁。
21 丁鳳麟、王欣之編:《薛福成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2—423頁。
22 王栻主編:《嚴復集》(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89頁。
23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文存》(二集),黃山書社1996年,第246頁。
24 轉引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頁。
25 金毓黻:《靜晤室日記》第1冊,遼沈書社1993年,第80頁。
26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456—457頁。。
27 王國維:《論近年之學術界》,《王國維遺書》第3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第524頁。

⑵ 涓婃搗璐㈢粡澶у︽枃鍖栦紶鎵

涓婃搗璐㈢粡澶у︾殑鏂囧寲浼犳壙婧愯繙嫻侀暱錛屽叾娣卞帤鐨勫巻鍙插簳鈒翠綋鐜板湪澶氫釜鏂歸潰銆傛牎璁鈥滃帤寰峰崥瀛︼紝緇忔祹鍖℃椂鈥濇壙杞戒簡涓板瘜鐨勬暀鑲茬悊蹇點"鍘氬痙"婧愯嚜銆婃槗緇忋嬪拰銆婃㈠︺嬶紝寮鴻皟寰瘋偛涓哄厛錛屽煿鍏繪湁閬撳痙銆佹湁淇鍏葷殑浜烘墠錛"鍗氬"鍒欐簮浜庛婄ぜ璁般嬶紝鍊″煎箍娉涘︿範錛屼笂璐浜洪櫎浜嗕笓涓氭妧鑳斤紝鏇存敞閲嶅紑鎷撹嗛噹鍜屾枃鍖栫Н緔銆


鏍″窘涓鐨勪功鏈鍜屽彜浠h揣甯佽薄寰佺潃瀛﹂棶涓庣粡嫻庯紝瀹冧滑涓庢牎璁緔у瘑鐩歌繛錛屼綋鐜頒簡瀛︽牎鐨勫︽湳榪芥眰鍜岀粡嫻庡叧鎬銆傝嚜1930騫翠唬浠ユ潵錛屽︽牎濮嬬粓鍧氭寔涓ヨ皚鐨勫﹂庡拰鍗撹秺鐨勬垚緇╋紝榪欑嶇簿紲炲湪96騫寸殑椋庨洦鍘嗙▼涓寰椾互寤剁畫錛屽煿鍏諱簡鏃犳暟緇忎笘嫻庡浗鐨勬爧姊佷箣鎵嶃


涓婅儲綺劇炵殑鍏蜂綋浣撶幇鍖呮嫭錛氫互鍥藉舵垬鐣ヤ負瀵煎悜鐨勨滅粡嫻庡尅鏃垛濅俊蹇碉紝鍏蟲敞鍥藉跺緩璁懼苟涓庢皯鏃忓彂灞曠揣瀵嗙浉榪烇紱浠ヨ偛浜轟負鏈鐨勨滃帤寰峰崥瀛︹濊拷奼傦紝娉ㄩ噸甯堝痙涓庡︾敓緔犺川鏁欒偛錛涘潥鎸佸唴娑典笌澶栧歡騫墮噸鐨勨滀互璐ㄥ彇鑳溾濇柟鐣ワ紝鎺ㄥ姩鍒涙柊鍜屾敼闈╋紱鍏鋒湁鍥介檯瑙嗛噹鐨勨滄斁鐪間笘鐣屸濓紝鏋勫緩鋙嶅叆鍏ㄧ悆鐨勬暀鑲蹭綋緋伙紱浠ュ強寮鏀懼寘瀹圭殑鈥滄搗綰崇櫨宸濃濓紝鎺ョ撼涓栫晫鍚勫湴鐨勪紭縐浜烘墠錛涗互鍙婂嫟淇鑺傜害鐨勨滃嫟淇鍔炲︹濅紶緇燂紝淇濋殰瀛︽牎鐨勫彲鎸佺畫鍙戝睍銆




鎵╁睍璧勬枡

涓婃搗璐㈢粡澶у︽槸涓鍥戒漢鑷涓誨壋鍔炪佷腑鍥界涓鎵鐮旂┒鍟嗗︿箣鏈楂樺﹀簻銆傝ユ牎娌誨︿弗璋ㄣ佸磭灝氬︽湳錛屾槸鍏ㄥ浗棣栨壒鍗氬+瀛︿綅鎺堜簣鍗曚綅銆傜幇涓轟腑澶閮ㄥ睘楂樻牎錛屾暀鑲查儴銆佽儲鏀塊儴鍜屼笂嫻峰競浜烘皯鏀垮簻涓夋柟鍏卞緩銆佽繘鍏ュ浗瀹211宸ョ▼銆985宸ョ▼鈥滀紭鍔垮︾戝壋鏂板鉤鍙扳濄佷腑緇勯儴鈥滃浗瀹舵搗澶栭珮灞傛′漢鎵嶅壋鏂板壋涓氬熀鍦扳濄佷互寤鴻懼浗闄呯煡鍚嶇殑楂樻按騫崇爺絀跺瀷澶у︿負鐩鏍囥佹枃鐞嗗晢娉曞崗璋冨彂灞曠殑鍥藉墮噸鐐瑰ぇ瀛︺ 瀛︽牎涓婚〉錛 http://www.shufe.e.cn/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認證申請表 發布:2024-11-23 05:31:33 瀏覽:99
北師大語文二年級下冊 發布:2024-11-23 04:55:43 瀏覽:37
班主任要借錢 發布:2024-11-23 03:53:53 瀏覽:102
錄取通知書班主任一起拆封 發布:2024-11-23 03:16:01 瀏覽:545
涼涼古箏教學 發布:2024-11-23 02:54:44 瀏覽:133
暑期進書屋 發布:2024-11-22 23:31:26 瀏覽:327
考證考哪個 發布:2024-11-22 23:31:25 瀏覽:469
糖畫的歷史 發布:2024-11-22 21:43:32 瀏覽:546
畢業後教育 發布:2024-11-22 20:40:30 瀏覽:189
技術學校老師 發布:2024-11-22 18:13:07 瀏覽: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