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的文章
Ⅰ 師生之間的作文
師生之間
人們常說師生之間是親密無間的同志關系,而我卻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如同父子、母子一樣,特別是我們這種感情尤其明顯。
記得有一次,我由於作業做的太晚了,所以到了食堂,食堂已經沒有飯了,我只好餓著肚子回到了教室。這時候,我們班的班主任陸老師正巧路過教室,看見我有氣無力的樣子,便問我:「陳彥雯,你怎麼了?」我回答道:「我中午沒有吃到飯。」陸老師聽了,馬上拉著我的手飛快地走到校門口的一家麵店,幫我買了一碗牛肉麵,那時候,我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心裡感激極了,眼睛也濕潤了,看著陸老師滿臉的笑容,我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面,陸老師用溫暖的雙手拉著我,走回了教室。
由於陸老師像慈母一般,所以我們都非常尊重他。有一次,該上語文課了,可是等了老半天,陸老師還沒有來,我們心裡擔心極了。這時候,只見陸老師搖搖晃晃的走了進來,對我們說:「同學們,對不起,今天我路上開車摔了一跤,手腳都撞壞了,所以遲到了!」說完,便放下書,准備上課。這時,小明站起來說:「老師,我看你傷得不輕,到醫院去看看吧,我們會自覺上好課的。」我們聽了,也異口同聲地說:「陸老師,你去看看醫生吧!」陸老師聽了,說:「不用了!」說完,便上起了課來。這堂課,我們聽得比以往都要認真的多呢!
今年,我已經上四年級了,陸老師已經不教我們了,但我們卻經常去辦公室看望陸老師,陸老師也經常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師生之間就像父子、母子之間一樣的親密。
Ⅱ 找一篇師生的文章
藤 野 先 生
魯 迅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裡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裡面的幾間洋房裡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個市鎮,並不大;冬天冷得利害;還沒有中國的學生。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我到仙台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一個客店裡的,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但一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裡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於是搬到別一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台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後面有幾個人笑起來了。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那些大大小小的書,便是從最初到現今關於這一門學問的著作。起初有幾本是線裝的;還有翻刻中國譯本的,他們的翻譯和研究新的醫學,並不比中國早。
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在校已經一年,掌故頗為熟悉的了。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個教授的歷史。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著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志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裡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
學年試驗完畢之後,我便到東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學校,成績早已發表了,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回藤野先生所擔任的功課,是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興地,仍用了極有抑揚的聲調對我說道:——
「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屍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里來了,要借我的講義看。我檢出來交給他們,卻只翻檢了一通,並沒有帶走。但他們一走,郵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開看時,第一句是:——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裡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其次的話,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末尾是匿名。
我這才回憶到前幾天的一件事。因為要開同級會,幹事便在黑板上寫廣告,末一句是「請全數到會勿漏為要」,而且在「漏」字旁邊加了一個圈。我當時雖然覺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譏刺我了,猶言我得了教員漏泄出來的題目。
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幾個和我熟識的同學也很不平,一同去詰責幹事托辭檢查的無禮,並且要求他們將檢查的結果,發表出來。終於這流言消滅了,幹事卻又竭力運動,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結末是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著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有用的。」其實我並沒有決意要學生物學,因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
「為醫學而教的解剖學之類,怕於生物學也沒有什麼大幫助。」他嘆息說。
將走的前幾天,他叫我到他家裡去,交給我一張照相,後面寫著兩個字道:「惜別」,還說希望將我的也送他。但我這時適值沒有照相了;他便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並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後的狀況。
我離開仙台之後,就多年沒有照過相,又因為狀況也無聊,說起來無非使他失望,便連信也怕敢寫了。經過的年月一多,話更無從說起,所以雖然有時想寫信,卻又難以下筆,這樣的一直到現在,竟沒有寄過一封信和一張照片。從他那一面看起來,是一去之後,杳無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中途毀壞了一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Ⅲ 師生之間的文章
關於作文,想到的內容太多了。有個從事語文教育的朋友說,這樣的內容,有些語文教師會拿去參考,那就不如也談談怎樣教。這個善意,以及或者會拿去參考的語文教師的善意,我不敢辜負。可是想到談,卻感到困難不少。我昔年也當過語文教師,深知道語文教師的苦處,上課,要把未必好的文章說成天衣無縫,下課,要把不很通的作文改得體無完膚,精力比其他學科的教師費得多且不說,最頭疼的是常常事倍而功半。當年我上學時期,不少人有個偏見:教數理化不能湊合,教語文(那時候名「國文」)可以湊合,比如有那麼一位先生,教數理化等學科能力不夠,而有後門,不能不照顧,那就只好讓他教語文,因為他識漢字。到如今,這樣看的人大概很少了吧?但也不見得沒有。如果真有,那我就不得不以曾經是語文教師的資格,代今日的語文教師(也為自己)發幾句牢騷,一吐不平之氣。說氣,氣不足以服人,要講理。其實,這理很簡單,就是事實是,教語文課,特別累且不說,最要命的是特別難。比如家長送來幾個學生,保證,甚至經過檢驗,資質都是中人以上,懇切地希望(這自然是人之常情),經過一段時間(比如五年或六年),老師把他們教「會」了。再比如我是歷史教師,或者出於惻隱之心,或者出於愛面子,也許敢於這樣回答:「請您放心,我一定辦到。」這樣回答,是想到,經過幾年的教和學,背清楚中國的朝代統系,說清楚歷朝的大事,至少不把秦始皇和秦瓊攪在一起,總不會有問題。如果我是語文教師,即使同樣有惻隱之心,同樣愛面子,答話就不敢這樣乾脆;經過幾年,作文能夠清楚地表情達意,至少是不寫錯別字,行嗎?我多年不教語文課,也許還是舊框框,過於保守,那就請現在仍在教課的諸位去答吧。我的想法,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找到向家長打保票的可靠的有效的辦法。不錯,都在想,而且想出的道道很不少,雨後春筍、汗牛充棟的語文教學報刊就是明證。但這證據同時可以看作反證,是葯方多,可見都不是特效的。話像是扯得太遠了,其實意思卻是簡單明確的,是教會作文非常難。善意的讀者或者會說:「因為難,所以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呢,自知拿不出什麼好辦法,可是這篇韓非子《說難》卻非作不可,怎麼辦?不得已,只好細題粗作,或正題歪作,辦法少說(原因之一是難於細說,之二是膠柱鼓瑟未必有用),只說說我想到的應當注意之點。總之,仍同以前各節一樣,近於無用的空話。打算分作四個題目談,這一節談「師生之間」。 師,一位,生,相當多,40上下。教師,有學識、經驗、性情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教學,留到下一節談。這里說學生,雖然年齡差不多,程度、興趣等卻也必致有差異。舊時代學塾教學,是合屋而不合班,比如有的學生念《千字文》,有的學生卻念《詩經》,在一間房子里背誦吟唱,各不相擾。就學習語文說,這個辦法不無好處,可是現在引用有困難,直截了當地說,那是小農經濟,不足為訓。既然不能考慮,也就可以暫且放過,留待有用的時候參考。 另一個必須考慮的是語文課的性質的特殊。怎麼特殊?不久前有人告訴我,說王力先生在上海說,語文可以無師自通。這是經驗之談,很對,語文的性質就特殊在這里。數理化就不然,初步的,無師自學不容易,高深的更難。語文是學語言,可講的理不多,至少是用處不大。學是學的「習慣」,比如同樣的疑問句,漢語說「你是小王嗎?」,「你是」的次序與直陳句相同,英語就不然,要說「Are&you」,顛倒一下。理何在?沒有理,只是「習慣」。學而能成習慣,靠「熟」。熟,要靠自己動口,自己動手,「勤」。勤就能學會,學好,不勤就不成。這個意思已經說過多少次,因為總有人看作老生常談,不重視,所以想再嘮叨一次,舉兩種性質的例,鄭重地證實一下。一種是很多人的經驗,比如看《聊齋志異》,文言,典故多,難懂,但又喜歡鬼狐故事,愛不忍釋,只好硬著頭皮看,這樣看多了,看慣了,也就懂了。這是偏於感性的。還有偏於理性的,比如讀多了,文白都熟悉,看到「未之有也」與「未有之也」並存,知道後一種說法是錯的,並能講出一番大道理;看見「把他請」、「把他請來」、「把他坐上車」並存,知道前後兩種說法都不對,也能講出一番大道理。不管是久而自通還是能夠講出一番大道理,基礎都是「熟」,不是先記清知識和原則,然後用知識去分辨,用原則去衡量,判定是非。 因為語文具有如此特殊的性質,教師想要教會、教好,就必須適應這個特殊的性質。怎樣適應?可一言以蔽之,要以學生的活動或說主動為主,教師的教導為輔;或者換句話說,要讓學生自己走,教師在前後左右關照關照。有人也許會想,這是不是啟發式?我說不是,因為啟發式是先引起興趣後開講,以學生為主是盡量讓學生去讀、去寫,教師少講。我有時想,教語文(包括作文),教師無妨退居顧問的地位(自然要在識字階段以後),比如課本上收的是範文,其中也許有難點,有就講講,不難的地方就少講甚至不講,讓他們自己去讀,自己體會。用這種辦法教,效果就一定不如滿堂分析課文的思想意義、寫法特點,以及語句的語法結構嗎?我看不見得,因為少講或不講,學生活動多,主動性大,熟的機會就多得多。課本之內是這樣,課本之外(課外讀物)當然更是這樣。 說嚴重一點,有的教法(自然完全出於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是正好反過來,以教師為主,學生為從,無論課上課下,學生都隨著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團團轉。比如教一篇課文,講前要布置作業:解釋生詞,體會文意,等等。上課了,問詞意,問文意,然後小張念了小王念。再然後是開講,重點是分析:思想意義,篇章結構,寫法特點,甚至某些語句的語法結構,等等。再其後,比如講完了,還要布置作業,由發揮教育意義之深刻起,直到把某幾個句子(多是長句)畫為圖解止,等等。我沒有多調查研究,可是偶爾有大小孩子來訴苦,說累得要死,總是夜十時以前不能睡,卻始終不知道畫這樣麻煩的圖解有什麼用,拿起筆來怎麼樣能夠寫通順了。我同情這些累得要死的孩子。但是更同情那些使孩子累得要死的教師,因為他們不只要在堂上分析,還要在堂下寫教案或變相的教案。——有個時期,教案甚至被抬舉到同於演出的劇本,你上台演《游園驚夢》,就一定得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個字不許錯。如果說孩子是累得要死,教師就可以說是幾乎死去了。我常常想,什麼事都要問問效果,這種學生和教師都累得要死的辦法,有什麼效果呢?我看,最值得重視的效果是學生沒有時間讀,沒有時間寫,因而沒有熟的機會,並永遠不能培養成為熟和通之基礎的讀寫興趣。要熟,要通,至少我個人想,辦法要反過來,讓學生自己去活動,多讀,多寫。有的人也許要擔心,就拿讀說吧,學生自己讀,不懂,體會不深,甚至理解錯了,怎麼辦?我的想法,這毫無關系,讀多了自然就懂了,體會深了;退一步說,理解錯了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教師又何嘗不可以理解錯了?語文專家又何嘗不可以理解錯了?何況錯誤總會隨著讀得多而逐漸減少,這就好。總之,原則是,如果「多」和「確」不能兩全,那就寧可抓緊「多」,把「確」放鬆一些。這種辦法的附帶收獲是:學生有了自由甚至興趣,在讀寫方面可以自己調節,不至累得要死;教師呢,也可以活動一些,不至於長年背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自然,最重大的收獲還是熟能生巧,雖「有」師而「自」通。 有的人也許會想,我的設想是讓學生走放任的路,教師睡大覺。其實不然。專就教師說,他的工作只是變機械為靈活,擔子並沒有減輕,甚至更重了。為什麼?因為有些重要而不容易的事,他必須做。 (1)要引路。打個比方,學生是外地的甚至外國的旅遊者,想用有限的時間飽看北京的風光;教師是導游者,就必須能夠說清楚,都有什麼可看,看某個地方,可以利用什麼交通工具,順著什麼方向走,看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等等。教語文也一樣,學生起初都是不辨東西南北的,身上背著家長的希望(變不通為通)來求學,幾乎是每邁一步都要教師來指點:學語文是學什麼,怎樣學,怎樣向前走,哪條路平坦,哪條路崎嶇,最終要走到哪裡,等等。再說具體一點,比如學生拿到語文課本,或者什麼課外讀物,翻翻,通常會提出種種問題:這個字怎麼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段話的大意是……,對嗎?我不喜歡這一篇,是怎麼回事?某一本我看完了,再看什麼好?你的意見,我不同意,可以說說嗎?等等。教師要有問必答,雖然不必擔保都正確,卻要言之成理,使學生心服;更重要的是要有助於學生順利地前進。有時候,有的學生默默然,那表示他還沒有走到能夠提出問題的地點,是問題更大,這就要用到啟發式,牽著他向前走,或推著他向前走。 (2)還要適當地因材施教。上面提到舊時代學塾中合屋不合班的教法,現在全套引進不容易,似乎也沒有必要,但適當地採用一些還是可以的,或說應該的。以讀為例,不同的學生,資質不同,興趣不同,學力也有高下之分,那就不能求畫一,要讀什麼都讀什麼,要讀多少都讀多少;而最好是,應該吃酸的就供山楂,應該吃辣的就供青椒,只要能夠吃飽了養壯了就成,食單卻不要求一律,而常常是故意不一律。 (3)還要嚴格要求。上面多次說到自由,說到主動,這不是放任,因為它有明確的目的,是學好語文,能寫通。就這目的說又沒有自由,絕不放任。再說簡單明快一些,是只有前進、求快求好的自由,沒有踏步不進、不快不好的自由。學,未必是本能所具,因而培養興趣並不容易。這有如上路的馬,如果不好好往前跑,就不能不打幾鞭子。鞭子是比喻,意思是要嚴格要求。這包括大大小小的許多事,只舉兩個例:a.限定半個月讀完一本課外書,交讀書筆記,某一學生到期沒讀完,不交筆記,決不通融,扣分不算,還要補上。b.作文,字寫得既不清楚,又不整齊,或者標點馬馬虎虎,也決不通融,扣分不算,退回,重寫。 (4)還有更根本的任務要爭取完成,是引導學生,使他們逐漸培養成學語文的興趣,也就是讀寫的興趣。有了這種興趣,鞭子用不著了,「多」和「熟」沒有問題了,也就是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其實,所謂興趣,同上面談到的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正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或不同階段,它的形貌的表現是師生在一起讀,在一起寫,在一起研討,在一起體會,總之是在一起前進。師,也許有些白發了吧?同孩子們攜手前進,是忘年交,我以為,語文課的師生關系最好是這樣。 有問必答,因材施教,培養興趣,攜手並進,這比寫教案、背教案究竟容易多少呢?——難易是小事,效果是大事,所以凡是與語文教育有關的人都應該平心靜氣地想一想。
參考資料:雜談三六
Ⅳ 讀者中關於師生情的文章
師生情
剛開始讀書,那時候由於不太懂事,所以還不怎麼尊重老師的勞動,只是在書本上念幾遍: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更不要說什麼師生情了。直到小學三年級,我才學了《師生情》這課。說的主要是一位老師病在里,幾個同學把一籃雞蛋送去。那時,我才懂得什麼是師生情。
老師輔導學生,那是師生情。記得小學時我
很差,即使是最基本的也沒有思路。那時,她每天下課後都叫我到辦公室,給我講題。而且從解題方法到技巧到運用,她都給我講。而且還不斷地在紙上寫,哪一次作業做得不好,她都能為我找到原因:上課不專心,態度不端正或知識點掌握得不好。從那以後,我每做一道題動有不錯的效果,感覺收獲不少。成績也因此提高。
學生給老師的一聲問好,那是師生情。初二的教師節那天,我們同學在每一位老師上課後都說聲:「祝老師節日快樂!」其實,這種感情用語言表達是難以足夠的。更重要還是看行動和成績。「如果你的聲音叫得再動聽,那也說不上實際行動。」那是初二時候英語老師說過一句話。說到初二不得不提那位語文老師。上課有氣勢:說話響亮,針對課文內容另加了其他情節,而且能夠生動地進行說明。他不著急每一次考得如何,而是需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錯誤,積累失敗經驗,才有所進步。所以,這些都是老師們需要追求的實際方面的東西。既向老師問好,更注實際行動,師生情才會更濃厚。更清純,令人回味無窮。
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那也是師生情。剛從初三走來,細細地回頭品味初三一年的點點滴滴,令人難忘的是我的班主任。每天早上六點半,他就要求全體學生到教師學習。為了營造更濃的學習氣氛,每天中午他都要求帶政治的知識回宿舍背,而且還進行突擊檢查。那時看,我們都覺得自己很苦,沒有了和同學談話的自由。但看到每次模擬考試成績不斷提高,才想到得益於每天中午的這一「背」,中考成績出來以後,我興奮地知道了政治成績是84分,對我來說已經不錯了。但我還沒來得及和他說聲,就匆匆離開了初中。
師生情難以用語言表達,它只在不起眼的角落。
Ⅳ 關於師生之間的作文!
感恩老師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感恩,很多很多的人…… 我要感恩我的老師.
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到蒙學初開的小學生,從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飛的成人,從門外漢到專才,從人類的結繩記事到今天信息時代的來臨,教師的作用時時刻刻貫穿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整個過程.正像人們所共識的那樣:社會的發展依靠教育,教育的發展依靠教師.教師的默默辛勞換來了人類文明的勃勃生機.
老師的愛,叫做師生情.這種情是人世間最嚴肅的情.當我犯錯誤而受到懲罰時教導我的是老師;當我遇到一道難解的題而汗流浹背的時候,為我細心講解的是老師.一個贊揚的眼神,使我萬分開心;一句溫暖的問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種親情.
有一位教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榮譽和贊美,我們只喜歡"老師"這兩個字……這些質朴的言語無疑是教師們共同的心聲,是他們內心世界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我們感謝老師們辛勤的教育,感恩於他們的諄諄教誨,然而,再多贊美的言語,仰慕的辭藻,也比不上我們用愛和行動來感恩老師.
當我懷著害怕的心第一次跨進校門時,老師您陽光般的笑容給我以安慰.您將我那顆恐懼的心理帶進了學校,帶進了豐富多彩校園,也帶進了學習的殿堂.
當我懷著疑惑的心面對一道難題時,您耐心細致的給我講解解題的思路.您將我那顆困惑,堵塞的心理帶到了題中,帶進了舉一反三的解題思路中,也帶進了趣味無窮的數學天地里.當我懷著慚愧的心面對錯誤時,您意味深長的教給我做人的道理.您將我那顆幼小,無知的心靈帶到了正確的道理中,帶進了我日後要正確面對錯誤的信念中,也帶進從錯誤走向正確的生活中.
當我懷著失落的心面對失敗時,您天使般的來到我身邊給我以勇氣與希望.您將我那顆受傷,氣餒的心帶進了"自信"的"天空"中,帶進了浩瀚的"海洋"里,也帶進了以後成功的大門里.
當我懷著喜悅的心對待成功時,您善意的提醒給我以謙虛.您將我那顆驕傲,浮躁的心帶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帶進了上進的"流水"中,也帶進了自強不息的世界裡.
當我……
不論我遇到了什麼,您都會與我一同面對.老師,在我的眼裡您是神奇的.我發自內心地感謝您,"感恩您,我的老師,感恩您為我所做的一切!"那麼,什麼是感恩呢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也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感恩老師,並不需要我們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它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課堂上,一道堅定的目光,一個輕輕的點頭,證明了你的全身心地投入,你在專心地聽課,這便是感恩;
下課後,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師,一抹淡淡的微笑,一聲禮貌的"老師好"
Ⅵ 求一篇關於師生的文章
教師節已經過去啦
Ⅶ 寫師生之間的文章!急!
給你一個範文參考一下
希望你能自己好好的寫作文
祝你學習步步高升!
師生之間
人們常說師生之間是親密無間的同志關系,而我卻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如同父子、母子一樣,特別是我們這種感情尤其明顯。
記得有一次,我由於作業做的太晚了,所以到了食堂,食堂已經沒有飯了,我只好餓著肚子回到了教室。這時候,我們班的班主任陸老師正巧路過教室,看見我有氣無力的樣子,便問我:「陳彥雯,你怎麼了?」我回答道:「我中午沒有吃到飯。」陸老師聽了,馬上拉著我的手飛快地走到校門口的一家麵店,幫我買了一碗牛肉麵,那時候,我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心裡感激極了,眼睛也濕潤了,看著陸老師滿臉的笑容,我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面,陸老師用溫暖的雙手拉著我,走回了教室。
由於陸老師像慈母一般,所以我們都非常尊重他。有一次,該上語文課了,可是等了老半天,陸老師還沒有來,我們心裡擔心極了。這時候,只見陸老師搖搖晃晃的走了進來,對我們說:「同學們,對不起,今天我路上開車摔了一跤,手腳都撞壞了,所以遲到了!」說完,便放下書,准備上課。這時,小明站起來說:「老師,我看你傷得不輕,到醫院去看看吧,我們會自覺上好課的。」我們聽了,也異口同聲地說:「陸老師,你去看看醫生吧!」陸老師聽了,說:「不用了!」說完,便上起了課來。這堂課,我們聽得比以往都要認真的多呢!
今年,我已經上四年級了,陸老師已經不教我們了,但我們卻經常去辦公室看望陸老師,陸老師也經常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師生之間就像父子、母子之間一樣的親密。
Ⅷ 寫師生故事的作文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看著一位位教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而又辛勤的教師。在教師節里,老師最想要得禮物就是我們的學習成績,但是還是有人為老師獻上最美麗的鮮花。 大家快來看呀!這兒有一幅獻花圖。圖上有一位小女孩把剛從山上采來的野花,來到老師辦公室窗前,悄悄把野花放到老師筆筒里。你們看老師的辦公室桌子上有台歷、語文書、老花鏡、筆筒、墨水、地球儀……每一件物品都代表著老師為我們付出的辛苦。 看到桌子上的老花鏡,就知道老師已經教幾十年的書了,而且教出來的都是有著很大成就能教幾十年書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好老師。在看看您用的紅墨水批改出的作業;用紅墨水寫出的好文章;用紅墨水寫出優秀的教案。您在幾十年裡,您白天忙著給同學們上課,晚上又忙著備課,您為我們批改到深夜。可是您並沒有白白操勞,您教出的人都是人才。您對你的工作是那樣認真負責,從來都不會有一絲粗心大意。 老師啊老師,您不分日夜的工作,都是為了我們,能讓我們有條出路,能有出息。老師,您就放心吧,我們大家不會讓您失望的,有的人雖然當不上白領,但是也不會走上什麼歪路的! 老師,您也來看看這幅畫吧,當您看到這幅畫時,您也會感到無限的欣慰。您會知道其實您的學生一直都是從心底里崇敬您,愛著你。 ———————————————————————————————————————— 剛開始讀書,那時候由於不太懂事,所以還不怎麼尊重老師的勞動,只是在書本上念幾遍: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更不要說什麼師生情了。直到小學三年級,我才學了《師生情》這課。說的主要是一位老師病在醫院里,幾個同學把一籃雞蛋送去。那時,我才懂得什麼是師生情。 老師輔導學生,那是師生情。記得小學時我數學基礎很差,即使是最基本的也沒有思路。那時,她每天下課後都叫我到辦公室,給我講題。而且從解題方法到技巧到運用,她都給我講。而且還不斷地在紙上寫,哪一次作業做得不好,她都能為我找到原因:上課不專心,態度不端正或知識點掌握得不好。從那以後,我每做一道題動有不錯的效果,感覺收獲不少。成績也因此提高。 學生給老師的一聲問好,那是師生情。初二的教師節那天,我們同學在每一位老師上課後都說聲:「祝老師節日快樂!」其實,這種感情用語言表達是難以足夠的。更重要還是看行動和成績。「如果你的聲音叫得再動聽,那也說不上實際行動。」那是初二時候英語老師說過一句話。說到初二不得不提那位語文老師。上課有氣勢:說話響亮,針對課文內容另加了其他情節,而且能夠生動地進行說明。他不著急每一次考得如何,而是需要知道為什麼會有錯誤,積累失敗經驗,才有所進步。所以,這些都是老師們需要追求的實際方面的東西。既向老師問好,更注實際行動,師生情才會更濃厚。更清純,令人回味無窮。 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那也是師生情。剛從初三走來,細細地回頭品味初三一年的點點滴滴,令人難忘的是我的班主任。每天早上六點半,他就要求全體學生到教師學習。為了營造更濃的學習氣氛,每天中午他都要求帶政治的知識回宿舍背,而且還進行突擊檢查。那時看,我們都覺得自己很苦,沒有了和同學談話的自由。但看到每次模擬考試成績不斷提高,才想到得益於每天中午的這一「背」,中考成績出來以後,我興奮地知道了政治成績是84分,對我來說已經不錯了。但我還沒來得及和他說聲謝謝,就匆匆離開了初中。 師生情難以用語言表達,它只在不起眼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