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幼師生論文

幼師生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02:16:40

Ⅰ 求幼師畢業論文一篇。。。。。。。

一、選擇開放的教學方法
1、討論學習法
在當代信息化的社會里,一個人的知識是需要經常更新的,從這
個角度看,學習的過程比學習的結果更為重要,教學中應多採用討論
學習法,這種開放式教學能使學生成為自由發展的主體,自主地學習
,把教與學融合在一起,師與生之間相互啟發,知識互補,達到教學
相長。如:"我們的教材中應增加哪些教育內容?這堂課你認為應該
怎樣上?"這樣的討論題目它沒有固定的、單一的答案,這樣可訓練
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往往效果較好。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表
達能力、思維能力等得到很大提高。
2、嘗試教學法
經過我們長期的教學實踐,覺得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非常適合幼
師教學,它的思想與現代職業教育提倡的"先動手後理論,邊動手邊
理論"相吻合。特別是在音樂、美術、舞蹈、教法等課程的教學中應
用效果明顯。比如教法課,傳統教法是教師先講授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知識、再結合案例講解,學生聽得迷迷糊糊,充其量背過相關概念、
模式,但一到實習還是懵懵懂懂,效果並不理想。如果先讓學生去嘗
試教學某一課,然後再讓學生觀看該課的優質課錄像,在看錄像的同
時,再講解涉及到的教法概念,如"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如
何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過程,採取什麼措施解決教學重點、難
點,如何完成教學目標等等。學生的收獲是多方面的,教法課再也不
是苦悶、抽象教學,而是鮮活的、不斷生成新目標的教學。
3、幼兒園情景模擬法
幼師學生是未來的幼兒園教師,她們除了掌握專業技能以外,還
必須掌握幼教專業基本理論,具備各種從教的能力,才能適應今後的
工作。常設計一些情景,在課堂上開展模擬幼兒園教育教學等活動非
常必要,如:在詩歌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頭飾,扮演小熊,
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教學中的這種情景教育方法
,並能在今後的幼兒園教學中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又如在教學中讓學
生反復實踐來體驗教師的角色。由一部分同學扮幼兒園老師,另一部
分同學扮幼兒。再如在美術課上,讓學生把教室當作幼兒園活動室,
當春天來臨時,請小老師採用各種方式來布置活動室,引導孩子認識
春季。夏天到來時,則認識夏季。秋季、冬季來臨時則認識秋季、冬
季。
4、分類施教法
分類教法是指根據學生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加以分類,提出不同
教學目標及要求,使每類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進入幼師班的學生一般分為四類,以藝術課教學為例:第一類,
文化成績一般或偏下,在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有一點基礎,曾受過
短時間的訓練,自身條件較好。 對於此類學生重點需要其了解專業理
論知識,鞏固並規范其基本技能,利用自身條件的優勢,向較專業的
方向培養。第二類,文化成績較好,對藝術課程有一定的愛好,自身
條件較差,此類學生重在培養其欣賞水平及教學能力,學習幼師舞蹈
為今後進入幼兒園做准備,打基礎。第三類,文化成績差,對藝術既
不喜歡也不討厭,自身條件好。此類學生首先得培養她對藝術的興趣
,利用其良好的自身條件,要求深入學習,同時還須與第二類學生一
樣,為其進入幼兒園,並成為幼師的中堅力量打好基礎。第四類,文
化成績差,對藝術不感興趣,自身條件差。此類學生培養其興趣,要
求認真上好每節藝術課,但對要求不高,對音樂繪畫都要了解,最重
要是培養愛心,對幼兒的一顆愛心,這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要求。這
種教法還能激發不同類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比如在書法教學中,根據
學生的不同筆性幫助學生選擇字帖,會很快解決初學書法畏難浮躁的
心理,使學生快速進入書法的深入學習。
二、設計開放性的課程內容結構
1、開放性審議課程內容結構
我們在認真執行國家關於幼師專業課程標準的同時,結合教學實
際,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因為課程自身要求在時間、空間和內容上進
行開放和動態更新,表現在教學內容的動態及開放性組織。為此,我
院多次到縣直實習基地、鄉鎮部分幼兒園發放各種表格進行人才需求
的調研,本校教師多次填列所任課程的能力標准和考核標准,學校匯
總後統一進行篩選和分析並傾聽專家和各方面意見,共同審議課程體
系整體結構,以確定課程內容和可行程度。比如根據幼兒園反映意見
,增設了《幼兒文學》課程。在舞蹈課程內容設計上,採納了任課教
師的意見,對現有教材進行適當刪減和補充, 選擇"基本功訓練、不同
民族舞蹈、幼兒舞蹈、舞蹈創編、綜合活動"5個模塊的舞蹈教學內容
,使教學內容機構更趨向循序漸進。
2、按照課程內容結構科學分工
參照有關學校的教學經驗,結合我院目前實際情況,改革藝術課
教學"跟班制"為"專項教學制",本著豎不斷線,橫不缺項的原則,對
教材選擇、內容設置、課時、教法等進行調整。比如根據舞蹈課程內
容結構即舞蹈基訓課,民間舞課,幼兒舞蹈課,理論創編課,古典舞
課,現代舞課,拉丁舞課,崗位責任落實到人。哪一部分出現問題就
可找到任課教師,避免過去那種掛一漏萬的局面,對強化教學的科學
管理,將起到督促作用。這樣還有利於合理使用人才,有利於教師一
技之長發揮,使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從事某一專項研究,教學質量明顯
提高,比如音樂課善於器樂的教師可以單獨教學器樂;聲樂教師單獨
教學視唱;用理論水平較高、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任音樂理論課教師

三、構建開放性的教學空間
學前教育專業的許多教師由於長期,甚至從沒到幼兒園親自上過
課,許多剛畢業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一線實踐鍛煉的經驗也不多,
因此,應該讓他們到幼兒園與幼兒親密接觸,體驗幼兒園的教學與管
理,了解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特點,避免幼師專業教學的空洞、教
條和不切實際。為此,我們充分利用學院幼兒園這一實習基地,積極
倡導廣大教師"與幼兒園零距離接觸"。具體措施有兩種:一是學前教
育系專業教師輪流到幼兒園上課,形成切身體驗,增強對幼師學生教
育教學的針對性。二是把課堂搬到幼兒園,讓學生面對幼兒正式上課
,教師則組織其她學生聽課並評議,這樣,教法課上形成了"創設情
景------給出問題-------講台試教-------教學實習"的新型模式。使教
師從"前台的演員"退居到"後台的導演"位置,學生從"台下的觀眾"上
升為"台上的演員",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越好,學生的收獲就越大。
這種方法是開放的民主的。我們還輪流安排學生到學院幼兒園進行幼
兒保育實習,並對家庭困難的學生給與實習補助,極大的激發了幼師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社會上也贏得了良好口碑,拉動了招生。
四、建設開放性的教學實習基地
教學實習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是為專業實習搭建的可行
性平台。我院幼師專業,在組織學生完成實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與
實習單位建立了業務協作聯系,求得社會相關行業對我校教學的幫助
和支持。我院在縣直各幼兒園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這些基地已經發
揮了指導實踐教學的功能,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指導了專業技能,搭
建好通往社會的實踐之橋,得到學生的好評和珍惜。我們還在本院建設
了一處設施齊全,管理到位的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系學生見習、實習
的基地。逐步形成了實踐教學的新體系。基本能夠以專業培養目標為
前提,以考核標准為落腳點,形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結合、相
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整體,真正從教學體系的定位中體現出實踐教學
的獨立地位。在教學安排上實踐教學服從專業培養目標、專業職業能
力、職業素質以及從學生整個職業生涯出發,實現了實踐教學與理論
教學緊密聯系,貫穿於整個教育教學培養全過程。定期輪流下園實習
,熟悉教法及教學特點,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時數比例為1:1左右。
使每年學生畢業後,即可迅速適應工作需要。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一、制定周詳的計劃,作為實施集體健康教育的有利前提條件。
首先在幼兒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豐富幼兒的健康知識,教給幼兒
促進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為,從而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
習慣和體育鍛煉習慣。可以用豐富的知識、動作和行為練習、講解示
范、體育游戲,訓練行為,培養習慣等方式進行。在幼兒健康教育的
過程中,要發揮健康教育的各種功能。例如:結合日常生活進行並與
其他學科結合進行;在培養幼兒健康行為過程中,要集體與個別教育
相結合;先針對群體進行教育,改變整個群體的行為衛生習慣,來影
響個體行為的形成,「大家都這樣,我也要這樣」。再針對個別特殊幼
兒多提醒、多關心、多指導,使整體幼兒獲得較全面的健康教育。
二、設計多樣化的健康教育形式與途徑,使幼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衛
生習慣。
在身體發展方面:通過戶外體育區域活動、遠足活動、戶外體育游戲
促進幼兒大肌肉發展達到肌體的有效鍛煉:幼兒能較協調地走,跑、
跳,學會了一個跟著一個走成圓圈,學會了做模仿操等。由於我班是
小班年齡的孩子,小肌肉動作方面,多數幼兒小肌肉發展不夠靈活,
表現為有的幼兒不會系紐扣,還有的幼兒串珠、撕紙等不夠靈活自如
等。本學期我們也將多制定些自我服務方面的要求,讓幼兒發展各方
面的能力。
幼兒園健康教育應與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結合,集體教育、小組
活動與個別交談相結合。目前,幼兒健康教育實踐中存在著一些誤區
,有人認為幼兒健康教育就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培養,對於
這些片面的認識我們應該加以注意和防範。我們盡量多與家庭、社區
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
件。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
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同時還重視到幼兒園課
程的潛在影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
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兒健康教育實施中,不僅
應重視幼兒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而且應重視幼兒園心理環境的創設。
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科學有效調節幼兒園體育課的密度

三、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實施適宜的教育方法。
從而使幼兒適應外界變化和抵禦疾病能力的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
識不強;季節變化,不懂得自行增減衣。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兒的自
我服務能力普遍較低。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較為困難,飯後漱口、擦
嘴的常規有時仍需老師不斷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過創設寬松
和諧平等民主的班級氛圍,開設各種游戲區域活動培養幼兒活潑開朗
的性格,增強自信心,促進交往能力的發展,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

由於季節的變化,我們也增強了戶外體育運動量,提醒幼兒及時增減
衣物,小班幼兒身體各個器官的生理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各個組織都
柔嫩,其身體素質還相當薄弱;同時,他們又處於生長發育十分迅速
的時期,這也有利於幼兒培養發展良好的身體素質。
健康既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
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離開健康,幼兒就不可能近盡情游戲,也不
能專心學習,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幼兒時代的健康不僅能夠提供幼兒
期的生命質量,而且為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是使人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自信的人
更能獲得成功,更容易得到幸福。然而在現代教育中,由於過去只注
重智力開展,輕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現代的
孩子尤其是中小班的幼兒較膽小、懦弱,缺乏主動性,更缺乏克服困
難的勇氣和信心。就拿我班汪曉秋幼兒來說吧,她膽小害羞,依賴性
強,每次老師讓作畫和數學課做一些練習題時,她就會哭泣:「老師
,教教我,我不會。」「老師,我肚子痛。」及至父母送她來園時她就
產生不願上學的情緒,追其原因,是怕作業不會做。
新綱要中明顯指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鼓勵並指導幼
兒自理、自立的嘗試」。為了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快樂地上學
,在平時的談話、觀察和探索中,我找出了一些有效措施。
1、鼓勵幼兒施展才能,培養自信心
鼓勵是孩子獲得自信的主要途徑,是孩子心靈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
維生素」。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活動時
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在一日活動中我首先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
和寬廣的活動區域,保證活動時間,讓幼兒按意願自由選擇活動內容
,使他們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挖掘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其次,設
計的活動應是幼兒接受、力所能及的活動,且對活動的指導恰如其分
,讓幼兒在活動中積累成功的經驗,一有進步,給予表揚,碰到困難
,給予鼓勵,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如汪曉秋幼兒畫不好時,我鼓勵說
:「你能畫好的,再畫一遍怎樣?」有時還會手把手地幫她,讓她有一
些作品的成功感。一段時間下來,她畏難的情緒逐漸減少了。
2、正確評價自己,樹立自信心
新綱要指出:評價是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是教師、幼兒、家長
共同參與相互合作與支持的過程。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幼兒樹立自信心
的前提。在每次美術作業後,我總讓幼兒進行相互欣賞、自我評價。
如:我會說:「你覺得誰的畫最好,你的畫進步了嗎?」幼兒會說:「
我覺得我的畫很棒。」「今天我很聰明,數學作業難不倒我。」同時幼
兒對教師的意見特別重視,往往老師的看法會成為幼兒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在評價時會因人而異去愛每一個孩子,肯定他們身上的閃光
點,盡可能多地在集體面前去積極評價幼兒,使其產生自豪感、榮譽
感。
3、開展系列活動,建立自信心
積極參與各種活動,是幼兒產生自信心的重要源泉。為此,我班設計
了「誇一誇」「幫一幫」的活動。利用每天談話活動,讓幼兒討論,誇誇
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優點,採用教師誇、同伴誇、自己誇的形式對幼
兒進行積極的評價,許多幼兒能在同伴的誇獎聲中露出自信的微笑。
對一些自信較弱的、性格內向的、遇到困難就退縮的幼兒給予幫助和
引導。如在操作活動時,有的幼兒拿著操作工具說:「……我不會。」
我就會不厭其煩地向他重復操作方法,並把著他的手操作第一步,增
強了他重試新活動、向自我挑戰的信心。
科學有效調節幼兒園體育課的密度
幼兒園體育課的密度又稱為課的一般密度,它是指體育課中各種活動
合理運用的時間與總時間的比例。各 種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是指教師
的指導(如講解、示範、糾正幼兒錯誤等)、幼兒的練習和相互觀摩
、合理的 組織措施(如整隊、調動隊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
種活動中某種活動所用的時間與課的總時間的比例 就稱為該種活動的
密度,如講解密度、示範密度、練習密度、組織措施密度、休息密度
等等。其中,練習密度 尤為重要,它是指幼兒在課中做練習的時間與
課的總時間的比例。因為體育課的最大特點是有機體直接參與各 種運
動,練習密度最能體現體育課的特點,對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影響很大
,加之,測驗幼兒練習密度相對較容 易,因此,目前幼兒園的體育課
普遍運用測定練習密度來衡量一節體育課幼兒的活動情況。
既然體育課的密度指的是體育課中各種活動合理運用的時間與課的
總時間的比例,因此,不難看出,課的 密度直接關繫到一節體育課的
時間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師和幼兒所利用,進而也直接關繫到一節
體育課的教 學效果。一節好的體育課的重要標志是教師能最大限度地
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盡量減少浪費的 時間,以提高體
育課的效率,達到增強幼兒體質,促進幼兒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技能
和發展身體素質的目的。 那麼,教師應怎樣合理安排和調節課的密度
呢?這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是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筆 者
認為要合理安排和調節課的密度,必須首先了解制約體育課的密度的
幾個因素,然後找出科學的調節策略。
一、影響幼兒園體育課密度的因素
1.運動強度。運動強度指人體單位時間的生理負荷量,一般用心跳
頻率來表示。如幼兒20米速跑,跑後即 刻心率可達180次/分,慢跑
一分鍾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顯然,前者大,後者
小。運動強度 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練習密度,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呈反
比的關系,即運動強度越大,幼兒的練習密度則應越小 ,反之,運動
強度越小,幼兒的練習密度則可適當提高。這就提醒教師,絕不能讓
幼兒長時間連續從事大強度 的運動,否則,幼兒將承受大大的運動負
荷,易造成其身體的傷害。例如,幼兒在做迫逐躲閃跑或連續立定跳
遠等大強度練習時,其練習密度可適當減小,而且練習中應增加休息
的次數,一般幼兒練習一至兩分到後應作 適當的休息,而後再繼續練
習,教師應嚴格控制大強度練習的總時間。在幼兒園體育教學內容中
,強度較大的 運動項目有跑、跳躍、攀登、下蹲走、仰卧起坐、傳接
球等;強度較小的運動項目有走、鑽、爬、投擲、走平 衡木或窄道等

2.教材的難易程度。教材的難易程度直接關繫到教師的示範、講解
密度、幼兒的練習密度。幼兒學習新教 材和較難的教材(如投遠、投
准、立定跳遠、拋接球、夾包跳、夾包擲遠或擲准等)時,教師的示
范和講解的 密度都應加大,每個幼兒的練習密度也應提高,要使每個
幼兒都有機會和充分的時間進行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 習。相反,幼兒
復習舊教材或學習較容易的教材時,教師則應減小講解和示範的密度
,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去 復習鞏固。
3.組織措施。組織措施合理,教學的節奏則會緊湊,且環環相加,
上課的時間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排隊、變換隊形迅速可大大減
少浪費時間。幼兒隊形的設計應符合教學的需要,分組輪流練習或競
賽性游戲時 ,幼兒的分組太少,都會導致幼兒輪番等待的時間太長,
進而易使幼兒產生厭煩,甚至注意力的分散。
4.准備工作。准各工作充分,可大大減少浪費時間,提高上課時間
的利用率。有的教師課前准備工作不充 分,上課時才臨時布置場地,
擺放器械,結果無端地浪費了許多本該用於教學的寶貴時間。
5.幼兒的年齡差異。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師的講解、示範的
密度也應不同,對年齡越小的幼兒(如 小班),教師的示範密度應越
大,對年齡越大的幼兒(如大班),教師的示範密度應適當減小(較
難的教材除 外),而講解密度應提高。
6.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興趣性。教學內容難易適中,具有興趣性
,幼兒練習的積極性則高,就願意參加 各種練習,因而可提高幼兒的
練習密度;相反,幼兒則不願意練習,這又會影響教師的情緒和態度
,易使教學 過程顯得鬆散,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科學調節幼兒園體育課密度的策略
針對以上影響幼兒園體育課密度的諸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調節策略

1.周密計劃和科學安排各項活動的時間和分量。
教師在准備體育課時計劃時,應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幼兒身
體發展的特徵及實際情況,科學地安排 各項活動的時間和分量,做到
計劃周密,心中有數。例如,教師在什麼時候講解,什麼時候示範?
各幾次?大 約用多少時間?幼兒分別要做哪些練習?各幾次?各用多
長時間?幼兒排隊和調動隊伍約用多長時間?幼兒什 么時候休息和以
什麼方式休息(即採用全體幼兒停止任何活動的休息還是分組輪流體
息)?休息多長時間?等 等一系列問題,教師課前備課時都應周密計
劃。
教師必須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要清楚地認識到在任何一節體育課
里,幼兒的練習密度都應是最大的。據 研究,幼兒在體育課中合理的
練習密度的范圍是35——55%,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材和幼兒的年齡
段在這個范 圍內確定具體的練習密度,但必須注意動靜結合,嚴禁讓
幼兒連續長時間做大強度的練習。如果幼兒是學習新 教材,教師應首
先詳細示範講解1——3次,緊接著就該馬上安排每個幼兒及時進行練
習,教師再巡迴指導,觀 察幼兒練習的情況,及時糾正幼兒的錯誤,
如發現幼兒普遍犯有某種錯誤,教師應再次示範講解。教師在教授 新
教材時,示範、講解應適當增加次數和時間,但講解要准確、精練,
抓住動作要領,切忌冗長、繁瑣;示範 應正確、規范、舒展,講解與
示範應緊密結合。對小班幼兒的示範應多於講解;對中、大班,尤其
是大班,講 解的密度可稍大些,可適當減少示範的次數,但學習較難
的教材除外。對強度大的教材,可多增加幼兒休息的 時間。排隊和變
換隊形應盡量迅速,而且要符合教學的需要。
2.改進和提高課的組織措施。
教師應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出最佳的組織措施。前面已談到幼
兒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應是各種密度中最 大的,尤其是學習新教材和較
難的教材時更應做到這一點。那麼,在選擇幼兒的練習方式時,就應
充分考慮其 科學性。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材和幼兒園場地、器械,以
及幼兒的實際,選擇以下練習方式:(1)個人分散式 練習。如練習
立定跳遠、從原地往上跳、跨跳、自拋自接高低球、拍球、夾球(或
夾包)擲遠或擲准等項目就 可採用此方式。(2)兩人合作式練習。
如兩人配合練習滾接、拋接大小皮球時可採用。(3)多人合作式練
習 。如5、6個幼兒為一組練習「蜈蚣競走」(後面的幼兒抱住前面幼
兒的腰,下蹲,步調一致地向前走)。(4) 集體集中式練習。如追
逐躲閃跑、小組競賽游戲、原地縱跳觸物等。(5)分組輪流式練習
。指各組輪流做幾種 不同的練習。(6)循環式練習。指幼兒循環做
幾個不同的動作練習。(7)魚貫式練習。指全體幼兒按一定的 次序
依次做幾個不同的動作練習。(8)分組輪換觀摩式練習。指一組或
兩組幼兒練習,其餘各組觀摩,之後, 再交換。
在幼兒做集體練習時,教師必須考慮幼兒的隊形,使隊形符合教學
的需要。例如,大班「學習投遠的動作 技能」,結合投擲教材的特點,
個人分散式的練習雖可提高練習密度,但不安全,因而並不適合在此
使用,可 把幼兒分成兩組,相距1米背對背方向站立;每人兩個沙包
分兩次分別向場地兩端(距幼兒各隊3——4米左右) 的投擲區投遠,
這種方式顯然比個人分散式安全,又比把幼兒分成四路縱隊每四人一
組投擲的練習密度大。又 如,在教幼兒練習活動目標投准時,可把幼
兒分成二至四組(視幼兒實際人數而定),讓幼兒輪流充當活動靶 標
和投擲者,這樣也可提高幼兒的練習密度。
3.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師備好課後,在實際教學時不能死板僵化地照搬教案,而應根據
上課時的具體情況作適當靈活的處理。 例如,發現幼兒在練習強度較
大的教材時已顯出中度疲勞狀,教師則應立即調整課的節奏,改個人
分散式練習 或集體集中式練習為分組輪換觀摩式練習,讓幼兒可得到
輪流休息,或直接讓全體幼兒休息1——2分鍾,教師 可利用這一時間
講解、示範或簡評,以糾正幼兒練習中出現的種種錯誤。相反,如果
幼兒積極性很高,玩興正 濃,又無疲勞感,教師就可讓幼兒再練習一
會兒或再做一遍體育游戲。教師還應及時調整自己的講解和示範, 如
幼兒動作掌握不好,就應抓住要領增加講解和示範的密度,相反,則
可減小示範、講解的密度。如發現幼兒 分組少,輪番等待的時間太長
,則應馬上調整隊形(如變兩隊為四隊),以增加幼兒練習的機會。
4.課前做好准備工作。
為了充分利用上課的時間,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進行,教師必須在課
前做好各種准備,包括備好課和做好物 質准備。如准備好幼兒所用的
沙包、頭飾、球、騰圈、拱型門、墊子、小旗、記分牌、繩、皮筋、
木樁等玩具 和器械,提前畫好場地,器械也應事先擺放到位,如條件
許可,應把做准備活動的場地和擺放好器械的場地分 開,如需音樂伴
奏,還應准備好錄音帶。
5.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幼兒情緒高漲,他們參加活動的主動性就會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
可提高練習密度,改善課的質量。為此 ,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課的
類型、教學方法上都應充分考慮到興趣性原則。例如,幼兒園體育課
的類型主要 應以游戲型為主,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形象的玩具
和道具(如頭飾、動物和水果圖片、綵帶、花環、拱 型門、平衡木、
動物玩具、房屋樹木模型、木樁等),中、大班還應多採用競賽性游
戲等方式來調動幼兒的興 趣。此外,教師的講解和示範也很重要,在
體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節奏鮮明的樂曲,也可極大地提高幼兒練習 的
興趣。
總之,教師應通過以上調節策略,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寶貴的上課時
間,最大限度地提高體育課的密度和效率。

Ⅱ 幼師畢業論文範文大全3000、4000字

幼師畢業論文範文可以在網路文庫找,需要寫論文的可以提供幫忙

Ⅲ 幼師的畢業論文要5000字

發揮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教師是教科研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依靠教師,群策群力,教科研活動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反之,教科研活動則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動中,教師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心態與情緒都是很消極的,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教師對教科研活動意義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幼兒園接觸的是3—6歲幼兒,把孩子帶好,用不著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說,幼兒教師畢業於幼兒師范學校,雖專業素質好,但理論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沒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動形式單一,總是業務園長或教研組長說、念、講,教師則一味地記錄、聽講。三是教科研活動內容經常跟著「流行風」走,外面流行研究什麼,幼兒園也就跟著模仿照搬,不會在分析別人之長和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搞得教師隨「風」搖擺不定,興趣不大。文秘114版權所有!
為了調動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的積極性,我園著力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一、加強思想管理,強化教科研意識。
教育科學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領域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的認識活動。通過教育科學研究,能探索和認識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教育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教育科學研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規范化的需要。作為園長,應把教科研放到幼兒園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優先考慮和安排,樹立「科研興園」的工作指導方針,加強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復宣傳教科研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師的畏難情緒,幫助教師從教育發展、自身發展的角度去認識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從而喚起教師投身教科研的自覺性。園領導要身體力行,帶動骨幹教師進行示範,結合實際工作,扎實開展教科研工作。如:園領導參與進行了「幼兒一日活動中保教結合思想的滲透」、「如何開展幼兒體育教育活動」、「幼兒珠心算教育」、「幼兒聽讀游戲識字教育」等研究,從而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熱情。
二、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研究氛圍。
首先,園領導和教研組長作為教科研活動的管理者,應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尊重教師,了解每一個教師的實際水平與需求,允許教師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教科研活動中,與教師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導者,又做平等的參與者,與教師共同研討,虛心聽取意見,及時鼓勵和肯定教師的創見,善於提出教師存在的問題,啟發教師思考。在這種寬松、和諧的研究氛圍下,管理者與教師之間心理上的距離縮小了,使教師產生被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樂於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第二,管理者應從實際出發,了解教師研究的需要,以解決教師工作中的難點、困惑為重點,將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師的需求之中,以教師不斷增長的需要為研究的「突破口」。我園常採用現場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和小組討論法來了解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疑惑和對教科研活動內容的意見和建議,這樣確定的教科研活動內容受到了教師的歡迎,因為它切合了教師的實際需要,增強了教師主人翁意識。比如,以前我園的教研觀摩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園領導確定觀摩內容與人選,在調查表中,許多教師認為這樣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園領導根據大家的意見,將指定觀摩與「自報觀摩」結合起來,一方面通過層層競爭選拔,選出優秀教師參加教研觀摩活動;另一方面,對於能力弱一些的教師也要提供機會,通過個別指導,為她們參與教研觀摩活動並取得成功打下基礎。
第三,改變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獨角戲」的教科研活動方式,採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教科研活動,注重發揮群體的智慧,集思廣益,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研討,提高活動的質量。我園的教科研活動形式有:
1、運用集體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師學習研究幼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科研知識等基本理論。文秘114版權所有!
2、邀請有關幼教專家來園作教科研專題講座或是現場觀摩,就教師存在和提出的問題進行釋疑與指導。
3、教師圍繞一定主題進行輪流主講,主講人事先要做好准備工作,熟悉主講內容,設計出討論題目,組織大家開展討論,最後並進行總結。
4、經常開展教研觀摩活動,並認真進行評析,提出合理建議。
5、有計劃分期分批地組織教師到南京、上海、蘇州等地幼兒園進行觀摩活動,回來向大家傳達他人的經驗和做法,開展研究和討論。
6、向家長或同行開展教科研成果匯報評比活動。
三、鼓勵教師積極實踐、主動學習、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努力發揮自身的潛力。
教研的過程是教師將正確的教育理論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過程,是教師將 日常教育活動向研究性實踐活動轉化的過程。因此,管理者要鼓勵教師主動學習,將教育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實踐中,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努力發揮自身潛力,促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轉變,成為適應二十一世紀幼教事業發展的教育工作者。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是實現互動的外部體現, 少兒期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因此教師應講究一定的語言策略,給嬰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更好的促進少兒發展,具體地說,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積極的指令和建議,
可以發現,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指令必不可少,因為嬰兒是直覺思維時期,不容易剋制自己,很容易產生爭先恐後、七嘴八舌的現象,為讓活動順利的開展,教師只能通過發出很多指令使活動順利的進行下去,老師應該告訴少兒能夠做什麼,怎樣去做,如「請你再大聲些!」 「請你在後面排隊,」 「好,俺們一起來飆舞,」 「小小,請你回答這個問題,」而不要一味地指責他們不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小強,上課,不許拿玩具,」你怎麼走這么慢,還不快點兒,」事實證明,積極的建議比消極的命令更為有效,更能拉近教師與少兒之間的關系,有利於師幼互動,
二、富於童趣的語言,
嬰兒教師的語言應注重生動造型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話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說要避免空洞無物、枯燥無味、呆板無力的語言,如果教師像老和尚念經似地說話,只能使嬰兒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員一樣地說話則只能讓嬰兒感到生澀,毫無情趣,嬰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喜歡生動的、有趣的、造型的、活潑的語言,特別是加上教師豐富的表情和適當的動作,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和模仿,
三、適時的鼓勵,表揚, 這一策略要求教師,在少兒完成任務時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在嬰兒遇到問題或困難時要及時地予以鼓勵,教師的鼓勵對嬰兒來說是一種力量,諸如"嗯,真不錯!"、"好樣的!"、"好孩子,繼續做下去一定行!"等語言,加上教師親切的表情、愛撫的動作,會使 嬰兒受到極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四、提問要有啟發性,
如教師在引導少兒觀察故事圖片時問:你還發現什麼?教師在嬰兒操作時問:你還能想出和他人不一樣的方法嗎?為什麼是這樣的?這種啟發性的問題,可以促進少兒觀察、引起他們的思考,像一根火柴棒點燃、擦亮少兒智慧的火花,有利於促進兒童的創造性思維發展,也為師生間的互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一次創造性教育活動《到對岸去》中,為讓少兒發揮想像力,培養其發散思維,我便問:"小朋友們,小猴子要到河的對岸去看它的姥姥,可是小猴子不會游泳,你們快幫它想想法子,怎樣才能過河?"小朋友們的回筆各異:「小猴子可以坐小木船過河!」 「它可以揪住柳枝,像盪鞦韆那樣過去!」 「小猴子可以去找它的好朋友__小鴨,讓小鴨駝過河去!」「 可以坐大輪胎過河……"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充分滿足他們愛護、幫助小動物的心願,同時,也培養少兒的創造性思維,我想,正是因為教師問話講究策略,活動才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是範文給予參考幼兒教師論文:
淺談小班幼兒常規的培養
對一個幼兒園班級來說,是否有良好的常規,直接關繫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幼兒就不易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也會因總要花費精力來維持秩序而覺得十分勞累,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對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規會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從家庭步入幼兒園,由於環境的變化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剛開始幼兒會出現哭鬧現象。這時,我們要教會幼兒如何在幼兒園生活、學習,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規。我認為,在小班的常規培養中,教師的管理工作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幼兒園的各項教育目標,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同時,還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
滿意請採納

Ⅳ 幼師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和幼教改革的日益深入,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走向世界,開展國際交 流、競爭、寫作的能力。幼師的學生學習外語,既是對學生進行語言和文學素質的培養;又為今後工作的實際 運用儲備能量。當前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外語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目前不少的幼兒園陸續開 設了外語課,由於缺少師資,只好到高校去找代教,以高薪聘用外語教師。這些教師不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 點,教學內容、形式、方法不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由此可見,幼師開設外語課,為幼兒園提供外語師 資,寓外語教學於一日活動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目前學生的現狀令人擔憂。學生來自全省,外語水平相差懸殊。九三年以前招生時,報考幼師學校的 學生不要求參加外語考試,因此在初中階段,想報考幼師的學生,在初二時就已經放棄外語學習,把主要精力 放在語文、數學上。九四年招生時,哈爾濱市內的報考幼師的學生要求參加外語考試,而外縣、市的大部分地 區還與歷年一樣,沒有參加外語考試,這部分考入幼師的學生,外語基礎差,有的只認26個英語字母;一部分 考重點高中的學生落榜到幼師,這一小部分外語基礎不錯。這就形成了兩極分化。所以在教學中,差的學生覺 得聽不懂;好的學生認為學得太少,太慢。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學生對學習外語的興趣來看,一部分基礎好的學生認為外語是非常有用的,不論是自身的素質提高還是 今後的工作應用都有幫助,故表現積極,願意學習。但又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外語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 有看清當前幼教改革的趨勢,認識不到學習外語是勢在必行,覺得學習外語毫無用處,與自己的專業聯系不大 。加之幼師學校的外語沒有統一的教材,所學的外語教材內容與學生今後工作關系……

Ⅳ 幼師畢業論文1000字

[提要]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以線條、色彩、結構塑造形象的視覺藝術。幼兒美術活動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同時也賦予了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創造能力的機會,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就兒童而言,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學前兒童美術創作中的創造力是指創造出對其個人來說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作品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在作品中反映出來,還從其創作的過程中顯示出來,孩子的偶發奇想常常孕育著創造的火花,在孩子美術活動的過程中,創造是永恆的主旋律。 那麼如何有效地促進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呢?筆者認為: 一、觀察了解幼兒,滿足幼兒的表現需要。 1、了解幼兒活動開始時的興趣,滿足幼兒的表現需要。
2、了解幼兒活動過程中的狀況,給予幼兒適時的指導。 二、充分尊重幼兒,還給幼兒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 1、信任幼兒,堅持藝術表現無對錯。
2、減少規定,還給幼兒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
3、尊重幼兒,給兒童的活動提供一段不受評價的時期,使其自由想像不受阻礙。 三、幫助幼兒成為美術活動的真正主人。 1、通過各種途徑豐富幼兒的經驗。
2、引導幼兒掌握美術基本技能。
3、幫助幼兒進行創造性的畫面表達。 [正 文]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以線條、色彩、 結構塑造形象的視覺藝術。美術以它的直觀性、可視性、 形象生動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 幼兒美術活動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同時也賦予了幼兒主動學習和發展創造能力的機會,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表現自我和與人交流的需要, 對孩子來說,美術首先是孩子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 在幼兒尚不能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這種成人約定俗成的文字元號系統與人交流時,美術成了他們表達思想、 宣洩情境、想像和創造他們自己世界的一種有效途徑。 就兒童而言,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潛力,兒童的創造力是指創造出對其個人來說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作品的能力,在學前兒童美術發展過程中,從塗鴉期開始的亂塗,逐漸畫出什麼東西,並給它命名,到象徵期為事物象徵性地創造一個多半是不完整的、粗略的輪廊的形象,再到圖畫期用畫來表達多種概念都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創造力,這種能力不僅在作品中反映出來,還從其創作的過程中顯示出來。在幼兒美術作品中,他們可以打破成人美術的條條框框,出現一些在成人看來既可笑又非常可愛的現象。這種超常規獨特的現象,正體現出幼兒大膽的想像和神奇的創造力。在幼兒美術創作過程中,他們先是通過感官對外部世界審美客體有情感的感知,伴隨審美經驗在記憶中的儲存,再經過手的技能運作活動,創造性地用作品來傳達內心的活動。這一過程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概括地說,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創造包括兩方面:一類創造是實在的可視形象的創造。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兒童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中那些不合邏輯的構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主觀想像的色彩、隨意安排的空間構圖等。另一類創造是幼兒審美心理意象的創造,這是幼兒基於自身的審美需要和審美能力在特定具體的審美理解活動中的一種創造。《綱要》中的藝術領域對兩類藝術創造都做了說明,並且特別強調審美心理意象的創造。指導要點里第二條指出「幼兒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巧和標准要求的偏向」。內容與要求第三條也強調「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 綜上所述,創造是幼兒美術活動的核心,是永恆不變的主旋律,那在美術活動中如何有效地促進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呢?筆者以為: 一、觀察了解幼兒,滿足幼兒的創作需要。 實施教育,觀察先行。作為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只有通過觀察才能判斷幼兒學得是否主動、 積極,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 1、了解幼兒活動開始時的興趣, 滿足幼兒的表現需要。 在美術活動中, 教師應運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兒的創作興趣,靈活實施活動方案, 以適應幼兒的創作需要。如結合「三八」婦女節, 我們開展了《我愛媽媽》的命題畫創作活動。多多(系化名)小朋友的爸爸、 媽媽都在美國, 多多根本沒有和媽媽在一起的生活體驗,所以他對這次的命題畫毫無興趣。我通過和他交談, 發現他對星期天和奶奶游兒童樂園的場景津津樂道, 我就建議多多把它畫下來,多多欣然接受, 在我的輔導下,一幅《快樂的星期天》躍然紙上, 畫面上的多多神采飛揚。由此可見, 當幼兒認為老師的命題妨礙了他的表達方式,或是幼兒近日的生活體驗中有他更感興趣的、 更願意表達的內容時, 老師可以通過和幼兒交談或個別輔導,臨時改變活動內容,去順應幼兒的表現需要, 調動幼兒創作的積極性, 盡可能為每個幼兒提供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進行學習的機會。 因為「興趣」往往是孩子主動創造學習的源動力。 2、了解幼兒活動過程中的狀況, 給予幼兒適時的指導。 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幼兒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需要,有的需要具體的指導, 有的需要的只是鼓勵和支持。例如繪畫《馬路上的汽車》, 有一位小朋友在寬闊的馬路上畫上了公共汽車、 大卡車,後來,他很想再畫一輛灑水車,可嘗試了幾次都畫不好,反而使畫面更加凌亂,最後他決定放棄。這時, 我及時引導他把灑水車和其它汽車進行比較, 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鼓勵他再試一試, 由於我的及時鼓勵和指導,這位小朋友再一次有了創作熱情,最後他成功了。 因此,教師只有仔細觀察幼兒的創作過程, 才能了解幼兒何時需要何種支持、鼓勵和幫助, 以避免幼兒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對美術創作失去興趣, 影響幼兒的發展。 二、充分尊重幼兒,還給幼兒自由、 自主的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羅傑期認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這就是說,寬松的心理環境是人們發揮創造性的前提。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人的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解決問題迅速,而心情低沉或郁悶時,則思路堵塞、操作遲緩,無創造性可言,對於幼兒來說,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來自於教師的信任尊重。 1、信任幼兒,堅持藝術表現無對錯。 幼兒在進行美術活動時,要把他們的所見、 所想、所感通過視覺媒介轉化成為自己的作品, 他們不是按照事物的原型如實地復制, 而是創造出與他們想要表現的事物具有相同特徵或結構的形象, 這其間有幼兒自己對事物的理解、經驗,也有在經驗之上的想像、 創造的參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藝術領域內容與要求第三條指出「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的想法和創造, 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 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所以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幼兒毫無拘束地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 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表現及藝術創作,讓每個幼兒都能享受成功的歡樂, 始終堅持藝術表現沒有對錯之分, 因為孩子繪畫的表現方式本來就沒有外在的標准,即使最簡單的線條, 也能被用來表現很復雜的事物,例如:一次秋遊結束, 我組織幼兒用筆把自己途中看到的美麗景色畫下來, 有的小朋友畫了秋天美麗的菊花,有的畫了秋天豐收的水果, 有的畫了秋天的公園、小朋友在拾落葉等等, 這些幼兒的繪畫作品構圖合理,色彩明快,線條運用得也較流暢, 基本上能反映秋天的特徵,也符合活動的目標。 於是在布置畫展時,我將這些作品掛在醒目的地方,並組織幼兒評價, 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豈料,這時, 貝貝(系化名)小朋友說:「老師,你為什麼不表揚我呢?」其實, 最初我已經考慮盡量把全班小朋友的畫都展示出來, 只因為貝貝的畫實在看不出內容,亂七八糟的線,有的紅、有的黃、有的灰, 依稀可辨幾片樹葉。所以這次就沒有把他的畫拿出去。 聽他這么一說,我把他的畫拿出來。「貝貝, 沒有展示你的畫是老師的疏忽,不過你能不能跟小朋友講一講, 你畫的是什麼? 」貝貝拿著他的繪畫作品大聲地說:「我畫的是秋天的風,秋天的風是金黃色的, 它把樹葉吹黃了;秋天的風是灰色的,因為它吹在身上有點兒冷; 秋天的風還是紅色的,因為它把蘋果吹紅了。 」聽了他的介紹,我瞠目結舌, 原來「亂七八糟」裡面還有這么豐富的內容,秋天的風竟然也能畫得這么精彩! 不拘一格的表現方式正是幼兒創造性的表現呀! 又如:一次寫生活動《電視機》, 在引導幼兒觀察了電視機的外形特徵之後,幼兒開始作畫,只見玲玲(系化名)小朋友畫的電視機上還裝上了兩個輪子, 當我問她為什麼給汽車裝上輪子時, 玲玲回答說:「電視機太重了,奶奶想搬搬不動,裝上輪子就省勁多了, 連我也能推動哩!」聽了她的一番解釋,我不禁咋舌, 孩子的想像真是我們大人無法企及呀! 我及時鼓勵了她的大膽想像,而沒有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她的作品, 因為創造力正是萌芽於孩子天真浪漫的幻想之中, 他們的偶發奇想常常孕育著創造的火花, 對於孩子來說繪畫最重要的價值是使孩子蘊藏的創造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說不定哪天電視機就真的給裝上輪子哩! 2、減少規定 ,還給幼兒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 人人生而具有創造性,但不一定都能表現出來, 它需要自由的空氣、激勵的土壤。過多、過細、過於整齊劃一的限制必會阻礙創造力的發揮。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減少規定讓 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決擇並有創造的自由, 才能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受,進行大膽的創作。 譬如在以「金色的秋天」為主題的美術活動中,我先帶領幼兒秋遊, 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然後引導幼兒想像秋天豐收的景色,最後與幼兒一起討論創作計劃, 如「你打算表現秋天的什麼」、「你准備選擇什麼樣的材料」、 「你想運用什麼方法」等等,讓幼兒自己設定創作內容, 自由選擇創作材料,有的幼兒選擇了多彩的橡皮泥, 說要用橡皮泥製作秋天的各種水果,有的對繪畫情有獨鍾, 有的是多管齊下,又是折又是剪又是貼。在我們的鼓勵下, 幼兒不斷創新,一幅幅集畫、折、剪、貼為一體的錯落有致、生動活潑的秋天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縱觀整個創作過程,幼兒極其投入,注入了滿腔熱情。由此可知, 教師應幫助幼兒考慮自己的計劃, 並讓幼兒按自己的方式和意願去嘗試創作,並給予充分的創作時間, 這將對幼兒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於幼兒創新意識的形成。 3、尊重幼兒, 給兒童的活動提供一段不受評價的時期,使其自由想像不受阻礙。 即不輕易評價幼兒的創新成果,這樣會給他們的創造心理帶來安全感,消除其怕受評判的緊張情緒,以使他們無所顧忌地自由創造。在教育活動中常有這樣一種做法:教師在巡迴指導時,覺得某一位幼兒創作的作品不錯,於是就將他的作品拿起給其他兒童看,其實這是一種不適宜的教育行為。它既打斷了創作者的思路,又為其它的幼兒提供了模仿的對象,阻礙了幼兒創造力的發揮。因此,給幼兒提供一段不受評價的時期,這是兒童發揮創造力不可缺少的條件。在尊重、信任、容許、贊美的環境中,幼兒消除膽怯和依賴心理,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進行積極的探索,發揮出創造的潛能。 三、幫助幼兒真正成為美術活動的主人。 1、通過各種途徑豐富幼兒的經驗。 豐富的經驗是從事藝術創作的原材料。美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來自現實生活本身並且經過創作者親身體驗過的知覺材料遠比間接的知覺刺激重要得多。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教師可以經常帶幼兒走出幼兒園,通過參觀、散步、郊遊等方式去親近自然、了解社會,平時可以為幼兒選擇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特點、有趣的、另被他們理解的美術作品,引導他們去欣賞,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 2、引導幼兒掌握美術基本技能。 美術是一種符號系統,幼兒在藉助於這一符號系統進行情感表達時,必然受制於他們所使用的美術媒介。在美術活動中,有的孩子會因為美術技能的限制,不善於或是不能將自己想要描繪的事物表現出來,這時孩子可能因不會畫而變得不願畫,他的創作慾望就會愛到壓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藝術領域內容與要求第四條提出「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並大膽地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指導要點第三條也提出「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所以幫助幼兒掌握美術基本技能,並創造性地運用於自己的創作中,顯然是必須的。 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美術基本技能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使用。可多運用啟發式教學,側重運用觀察、體驗、聯想、欣賞等方式進行,重在幫助幼兒掌握運用各種美術工具、材料的方法。 3、幫助幼兒進行創造性的畫面表達。 畫面表達是指兒童通過美術的工具和材料,把知覺和體驗到的東西用造型、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表達出來。教師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引導幼兒從表現對象的整體結構出發,著重於事物的神韻。例如,創作「放風箏」,需要學習畫動態的側面人物,表現小朋友放風箏的快樂場景。我沒有直接去說教怎樣畫,而是先帶幼兒去放風箏,引導幼兒觀察同伴放風箏時的神態、動作,並與靜態的側面人物作比較,找出其不同點。讓幼兒體驗放風箏的樂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他們創作「放風箏」,鼓勵多樣化、個性化的表現形式,發現幼兒新穎、獨特、富有情趣的想法,隨時加以肯定,促使他們進一步完善,這樣有利於幼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藝術
2、《學前兒童音樂與美術教育》,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3、《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06學前教育網版權所有,採集或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來源:www.06e.net

Ⅵ 幼師畢業論文1500,求

有償dai寫,接shou嗎

Ⅶ 幼教畢業論文

幼兒教育論文:淺談幼兒教育的必要及方法

幼兒教育論文:淺談幼兒教育的必要及方法是一篇關於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論文 幼兒教育方法 的文章,本文是由範文中國責任編輯邢楓為您精心挑選,希望本文能幫助到您,感謝本文作者曾維杏

為了認真落實《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教育工作規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懷和學校領導的重視下,我校幼兒學前教育逐步走上正軌,順利地向前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我認為幼兒學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須在社會.家庭.幼兒園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達到的特殊工程,我現根據任教幼兒實踐中的一些問題,談談如下體會:

一.善於掌握幼兒的心理特徵

幼兒與成人是兩個不同范疇的群體,兩者在心理上差異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認識這些事實,才能對幼兒進行卓有成效的教育,達到預期目標.幼兒的心理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①活潑好動:②好奇好問:③認識具體形象:④模仿性強:⑤無意性大:針對幼兒以上的心理特徵,就不能長時間地讓幼兒單純而枯燥地進行活動.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應該熱情地.耐心地給予解答.在教育幼兒時,要注意將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生動的東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於幼兒理解和接受.要讓幼兒多模仿文明的語言和優良的行為.例如:我校幼兒園全部幼兒都出生在農村.所接受到的東西不如城裡的幼兒多.農村中好多庸俗.無聊的話語容易被幼兒帶入園內傳誦,行成順口溜,久而久之,就容易行成難改口語而流傳下來.至於某些下流式的動作.有些幼兒也會模仿.甚至在老師面前也膽做作.因此.加強對幼兒文明語言和優良行為教育十分必要.要經常組織幼兒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應盡量考慮幼兒興趣,要有必要地對其進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家庭教育必要性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課程,每個兒童從出生到進入社會,約有百分之六十的時間是家庭度過的,家庭教育在兒童早期發展中影響極大,這是因為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思想品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具備著社會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優勢.據專家分析,幼兒有如下方面的表現優勢: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強烈的針對:④間接的傳遞性.如果家庭教育的優勢發揮很好,這對幼兒早期的成長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會阻礙兒童的發展和成長.由於幼兒在家裡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中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性.例如:受過家庭禮貌教育的幼兒來到幼兒園後,他會向老師問好,離開幼兒園時會向老師說謝謝.在智力上,這類幼兒也明顯比沒受過教育的幼兒強,他們反應敏銳,動作輕快,能完成教師安排下的作業,其質量很好.老師要經常配合幼兒家庭進行教育,幫助糾正其不良的習慣.例如:特別幼兒愛吃零食,老師要結合家庭教育,使家長做到在幼兒上學前,讓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也不要給孩子零花錢.培養其從小注重節儉的習慣.

三.智力開發要科學進行

智力是在外界環境中鍛煉的結果.專家認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對於平常人來講,後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發育與成長大部分是在幼兒階段進行的,一般可以結合如下幾個方面來開放幼兒的智力.①訓練幼兒的動作發展:②促進幼兒觀察力的提高:③豐富幼兒的語言觀念:④提高幼兒記憶力:⑤培養幼兒思維能力:⑥鼓勵幼兒的創造力.專家認為,要為幼兒提供廣泛的生活經驗和內容.讓幼兒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樣的生活經驗後得到發展.例如:在語言傳授中.可結合禮貌進行.可讓幼兒學習「我愛祖國,又愛人民」.「我愛爸爸,有愛媽媽」這樣既學會了語言,又培養了個性和思想感情.為了提高對幼兒的直觀教學,可以配合用直觀的教具進行.比如:用一個三層式的書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間放書本:下面文具盒等.讓孩子先觀察,接著讓孩子們說,然後由老師來規范.只有運用形式多樣的教法,才能提高其興趣,激發起其情感,以達到既教書又教人的目的.

四.藝術啟蒙要有新穎性

上面已經提到,由於幼兒個性好動.好問.好玩等.因此不能讓其長時間地進行「讀寫」訓練,要讓孩子們多接受些藝術啟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畫畫等.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他通過美妙的聲音,生動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擬的.馬雅可夫斯基說過:「歌手的聲音喚起勇氣.」宛轉動聽的旋律可以使人興奮,給人帶來無比的喜悅,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淚.音樂能潛移默化地陶治幼兒的性情,使他們保持良好的情緒,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多些開辟音樂欣賞課,讓孩子們多接觸音樂,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老師在教學中要結合一些簡單易懂的歌曲進行.比如:教唱《小貓你別吵》.《一分錢》.《螞蟻搬豆》.《蝴蝶花》等,培養幼兒的原因素養.此外,讓孩子們看看一些簡單的畫冊,激發他們對畫畫的興趣,讓五彩繽紛的畫畫在孩子們的腦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讓孩子學會畫一些簡單事物.如:太陽.月亮.樹木等,畫成後,再讓他們分別塗上顏色,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在教示跳舞時,先讓孩子們觀看幼兒們表演的各種節目,主要的朗誦.跳舞等,讓他們在腦子里形成概念.上面已經提到.孩子們的模仿性很強,老師只要認真.耐心地教.孩子們肯定學得快,演得很棒.專家認為,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結合音樂的感受,審美的眼光,感情的表達等,對幼兒來說,這不僅可以鍛煉優美的體態.培養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還能開發智力,增長知識,使幼兒變得更加聰明.自信.活潑和健康.

綜上所述,培養幼兒工作是繁重而光榮的,涉及到方面也很多,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研究和進取,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Ⅷ 幼師畢業論文怎麼寫

幼師中專論文 希望被採納 我有這方面的資料,不知道怎麼聯系你?

Ⅸ 幼師畢業論文 2000~5000字。

快要畢業了
畢業都要過這一關的
如果你要找工作
不會寫或者沒有時間寫都可以聯系我的
要的話
(QQ)加為好友就行

如果你平時很少寫東西
寫不出來
可以試著聯系我

Ⅹ 幼師畢業論文怎樣寫啊、

幼師音樂畢業論文 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位 2000年5月,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民族音樂學論壇, 學科定位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說明這一問題在我國尚未徹底解決。定位是一個學科的基本問題,若不明確,該學科便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歷史對此問題再進行一些探討。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音樂,而不是指五四以來新音樂。其三是指少數民族的音樂,這一用法在新疆、內蒙等邊疆地區特別常見。在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的同志被稱為「民族同志」,少數民族的幹部被稱為「民族幹部」,少數民族的音樂也就很自然的被稱為「民族音樂」了。由於對「民族音樂」這一片語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在民族音樂學被介紹到我國來之後,這一學科名稱也就引起很自然地引起了爭論:有人以為它是指以中國傳統音樂為調研對象而進行的分屬於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還有人以為它是指對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的各種各樣的探討,這兩種解釋,與英文中這個詞的含義完全不同。我國對民族音樂學學科定位的爭論的關鍵就在這里。 20世紀20年代,民族音樂學的前身比較音樂學在我國雖經王光祈先生和肖友梅先生的大力倡導,但是當時在中國並沒有得到推廣。王光祈先生的《東方民族之音樂》於1929年7月在上海出版, 兩年又兩個月之後,「九一八」事變暴發,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幾乎所有的中國音樂家都投入了抗日救亡運動。在這一運動和其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幾乎一直處在戰爭狀態之中,中國音樂學家當然也不可能去研究世界音樂,或從世界的宏觀角度研究中國音樂,而只能在「救亡圖存」的大前提下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本土音樂」的復興,達到振奮民族精神和為戰爭服務的目的。雖然在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學家對中國音樂,特別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民間音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偉大的成績,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些研究並不屬於比較音樂學的范圍。當時,音樂學界把這種研究稱為「民間音樂研究」或「民族音樂研究」,後來又被叫做「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研究」,無論其研究的目的、方法,還是其研究的范圍和對象都與當時國外流行的比較音樂學有很大的不同。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是其第一時期,專家們通過對中國民間音樂的搜集、整理、宣傳和對音樂自身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希望達到為音樂創作和為政治服務的目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暴發是「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和西方幾乎處於隔絕的狀態,剛剛興起的民族音樂學便沒有能夠及時地傳入中國。中國的音樂學家幾乎是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了「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研究」。他們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國民間音樂作品的基礎上,用西方音樂理論對這些作品進行了形態學的分析,從而達到了為音樂創作服務和為政治服務的目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翻譯了一批國外文獻,向音樂學界介紹了這一學科,但是,這一學科真正在我國發展起來,則是從1980年6月在南京召開「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之後。 南京會議提出了民族音樂學的口號,並希望它成為可以涵蓋和容納「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民族音樂理論」等內容的音樂學學科,從而使民族音樂學在中國逐漸地確立自身的地位。然而從1980年起,中國音樂學界便開始就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的界定進行爭論,其核心問題是新近從國外引進的「民族音樂學」和過去我國固有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之間的關系問題。分歧主要集中在對「民族音樂學」一詞的解釋上,應當把它看作是一個從國外引進新的學科還是把它當作原有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別名,從一開始,不同的學者就有不同的意見。 意見的不同在南京會議上就有反映,高厚永教授在這次會議的中心發言中提到:「中國民族音樂學」「已有50—60年的歷史」,「王光祈先生是研究這門科學的先驅」;同時他又把從3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民族音樂理論」看作是「民族音樂學的研究」[9]。 沈洽當時實際上不同意高厚永的意見,在由他執筆的開幕詞中說:「以往的『民族音樂理論』」,「雖在很多方面實際上是屬於民族音樂學范疇的」,「但就這門學科的完整性來說,我們國內的研究還處在初創階段」。[10]呂驥沒有參加那次討論會的整個過程,但出席了閉幕式,在他為這次會議所作的總結報告中指出:「民族音樂學」就是「研究民族音樂的學問」,「從漢族到各少數民族」「都應當包括在內」。[11]呂驥在這里所說的「民族音樂」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所以這里的「民族音樂學」就是原有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完全沒有把會議的發起者們所提倡的Ethnom[被屏蔽廣告] usicology這門新的學科包含在內。 從1980年到1988年,關於「民族音樂學」的定義一直有爭論,爭論的核心即是「民族音樂學」和「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關系問題,實質是能否用「民族音樂學」取代過去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一種主張是用「民族音樂學」的名稱取代過去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 而將Ethnomusicology改譯為「音樂民族學」; 也有人認為可以把原有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改稱「民族音樂形態學」。後來又有人認 民族音樂學是英文Ethnomusicology的意譯,Ethnology在英文中是民族學,Musicology 是音樂學, Ethnomusicology 這個英文字就是由Ethnology和Musicology復合而成的。從字面上看, 民族音樂學應當是從民族學的角度研究音樂的學問。 民族學是主要採用實地調查法(又稱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發展演化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它期望通過對一個個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它們各自的起源、分布、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關系。民族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梳理上述這些方面在歷史上發展、演變的情況揭示世界諸民族發展的共同規律或某一個民族發展的特殊規律。民族學在歐美一些國家裡又稱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一種研究人的文化屬性的、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的學科,它和研究人類自然屬性的、屬於自然科學的體質人類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學學科。因為人的文化屬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開,所以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沒有實質性的差別。民族學源於歐洲,它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主要研究非歐、非西方民族的人類共同體,不涉及西方民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學科本身的發展,目前民族學研究的范圍已不限於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種人類共同體,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會中的移民社區,都已經成為它的研究對象。因為民族音樂學是民族學和音樂學的一個交叉學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學的發展及其各個學派的深刻影響。 民族音樂學早先稱為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荷蘭音樂學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民族音樂學」這一名稱,並主張用它來代替以往人們習慣稱呼的「比較音樂學」。[1]後,「民族音樂學」便作為標準的學科名稱而固定下來。 關於這門學科的調研對象以及它同音樂學中其他學科的關系,曾經有過許多爭論。由於ethno這個詞最早是指非基督教、 非猶太教的異教徒,加之為了和比較音樂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相聯系,有人認為它的主要調研對象是所謂「原始民族」或曰「自然民族」的音樂。如美國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B.Nettl)就曾經指出:「就民族音樂學的實際發展過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來說」這門學科是研究「無文字社會的音樂」,而「『無文字社會』系指現存的、尚未發展出一套可閱讀和書寫的文字體系的社會。」[2]也有人建議以非歐洲音樂為主,如施奈德(M.Schneider)在1957年指出:「民族音樂學的首要目的,不論其正常與否,就是對非歐洲地區的音樂特徵進行比較研究。」內特爾在1956年也曾經說過:「民族音樂學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文明民族音樂的科學。」[3] 還有人說研究西方藝術音樂和通俗音樂以外的音樂就是民族音樂學。如提出這一學科名稱的孔斯特(J.Kunst )就明確地指出過:「這門學科研究一切種族的、民族的音樂」,但他緊接著就又說: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有類別的非西方音樂」,「西洋的藝術音樂以及通俗音樂不包括在這個領域之內」。[4] 以提出民族音樂學就是「對文化中的音樂的研究」口號而著稱的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梅里亞姆(A.Merriam)在論述到田野工作的時候說:「就民族音樂學而言,它一般意味著在歐洲和美國以外的地區進行實地調查。」[5]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是以田野調查為其基礎的,在歐洲和美國以外進行實地調查實際上就意味著只研究非歐音樂。歐美學者們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種族的、民族的音樂」,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圍局限在歐洲音樂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這一矛盾之所以產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學功能學派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影響。 民族學中的功能學派,為英國學者馬利諾夫斯基和布朗所創立。此學派強調民族學是一種實用的科學,主張民族學應服務於殖民地治理的實際需要。出於這一目的,他們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 布朗在其著作《人類研究之現狀》中就明確地說過:「吾大英帝國有非、亞、澳、美各洲殖民土著,若欲執行吾人對彼等之責任,則有兩種急切需要呈現,第一為對各土著系統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必須對土著文化系統之認識。第二為應用人類學之知識於土著之治理及教育。」[6] 「歐洲文化中心論」是在前幾個世紀中滋長起來的一種普遍的學術觀點,認為歐洲文化是世界文化發展的顛峰,而其他文化都只相當於歐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發展階段。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許多歐美學者不願意將其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特別是專業音樂創作,和非歐民族的音樂文化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在他們看來,歐洲諸民族,特別是西歐諸民族的音樂,乃是人類音樂文化發展的高峰,不能和所謂無文字書寫傳統的「自然民族」的音樂文化平起平坐。比較音樂學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在其基礎上產生的民族音樂學也帶有殖民主義色彩。雖然幾十年來,西方的民族音樂學家們一直在為清除這種色彩而努力,但是直至目前,西方的民族音樂學和其前身比較音樂學的研究范圍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仍以非歐音樂為其主要研究對象。也就是說在西方,這門學科仍然帶有殖民主義的尾巴。 以上三種對學科調研范圍不同的界定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都主張把非歐洲音樂當作主要研究對象,這類學術主張受到諸多東方學者的強烈批判。日本學者岸邊成雄先生便大聲疾呼:「我認為應把古今東西的音樂全部復原成白紙,以相同的重點作為出發點去進行比較」,「必須要持這樣一種根本態度,把一切音樂都還原成白紙,否則將是自相矛盾的」。[7]上述觀點亦受到一些西方學者的批判, 美國社會學家霍華德·S·貝克爾便指出:民族音樂學作為一個學術領域, 「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置入了一個冷僻的角落」,他說:「正如我們可以研究美拉尼西亞一個社會群體類似的音樂事象,我們是否同樣應該研究美國本土上《生日快樂》每一次演唱或其中的一個樣品?如果說否,那是為什麼呢?」「我們希望民族音樂學能夠包容一切音樂,因為這同這門學科的界定是相適應的,它們都應成為嚴肅的研究對象。」 隨著東方音樂學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覺醒,當前新的傾向是把歐洲音樂(包括古典音樂、民間音樂、現代音樂和流行音樂等)也看成是民族音樂中的一類。因為不具民族屬性的音樂目前在世界上還不存在,這樣,民族音樂學就不是以特定的區域和范圍與音樂學的其他學科分界,而是以一種特殊的角度,或者叫立足點、著重點為其主要標志了。按照這種觀點,根據在對某一民族文化或地區性文化進行的田野工作,從該文化的歷史、地理、人種、語言、社會制度、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俗、心理等方面的情況,來看它們如何影響該民族、該地區的音樂,又怎樣產生出獨特的音樂審美標准,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徵、探索它的規律,這就是民族音樂學。換言之,民族音樂學是通過田野工作研究音樂及其所處文化環境共生關系的科學。它的研究目的首先是要闡明各民族、各地區音樂發展的規律(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從各民族、各地區的現實音樂狀況出發探索它的起源、形成、發展、繁榮、演變等問題,從而達到對人類音樂文化發展規律的認知。 然而,但直至目前,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的音樂學研究還是分為音樂學(musicology)和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兩大類。 前者的研究對象是西方從古到今的藝術音樂,後者則幾乎包括了它以外一切音樂,如世界各民族的民間音樂、西方的流行音樂、東方的傳統音樂以及亞非拉各國的專業創作音樂。由於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范圍如此廣泛,又涉及到音樂理論和實踐兩個不同的方面,所以在近二十年來,它一方面分化為城市民族音樂學(Urban ethnomusicol-ogy),歷史民族音樂學(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 應用民族音樂學(Appliedethnomusicology)等不同的分支學科,另一方面又演化出一個稱為「世界音樂」的課程。在這個課程中所教授的是除了歐美藝術音樂以外的其他種種音樂,歐美藝術音樂則不包括在內。看來在西方,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位問題已經解決,但是真正要把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和實踐擴大到一切音樂,割掉它的殖民主義尾巴還要花一些時間。 在漢語中,「民族」這一詞彙有三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如「古代民族」、「全世界各民族」、「民族學」中的「民族」;其二是「中華民族」的簡稱,如「發展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中的「民族」;其三是指除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區域自治法」中的「民族」。因為「民族」有不同的含義,「民族音樂」這一片語也就有三種不同的解釋:其一是指一切音樂;因為目前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音樂作品,都是由屬於一定民族的人創作的,所以都可以稱為民族音樂。如貝多芬的音樂是德意志民族的音樂,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是俄羅斯民族的音樂,阿炳的音樂是漢族音樂等。其二是指中國音樂,特別是中國傳統音樂。因為中華民族可以簡稱為「民族」,「民族音樂」自然就是「中華民族音樂」即中國音樂的簡稱。在這個意義上的「民族音樂」大多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為「民族音樂形態學」不能囊括「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全部內容,故又提出了「樂種學」的主張。沈洽原來不同意高厚永將「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和「民族音樂學」相聯系,但後來又贊同高厚永的意見,認為「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是「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發展的兩個階段,是「民族音樂學」「中國化」的結果,並對不同意此種觀點的人提出了批評。 從民族音樂學論壇發生的爭論來看,直至目前民族音樂學和中國人以往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關系並沒有真正解決。音樂學界對「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是不是「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階段,尚有不同的認識。對中國人怎樣結合本國的情況來發展民族音樂學,也有不同的看法。 筆者認為,既然國際上有關這一學科的定位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為了與國際接軌,我國民族音樂學亦應當依次對此學科進行定位,而不要另搞一套,以免引起概念的混亂。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和「民族音樂學」雖然在研究對象方面有相近之處,但其方法、研究的目的與「民族音樂學」亦有不少差別,「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我們在這一方面也積累了許多十分可貴的經驗,它的研究也不可能完全為「民族音樂學」所取代。因此最好不要再把「民族音樂學」和「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混為一談。我們如果把後者等同與前者,國外學者會感到不可理解。如英國學者施祥生(Jonathan P.J.Stock)在沈洽發表《民族音樂學在中國》一文之後便提出了許多問題。[13]在此次民族音樂學論壇上,對《中國民間音樂集成》的爭論也是因此而引起的。《中國民間音樂集成》是按「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路子進行的,它當然不符合民族音樂學的規范,也沒有必要符合此種規范。然而,因為中國音樂學界有人將「民族音樂學」和「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混同起來,所以國外的學者便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范圍、角度,以至方法來衡量它,並對它提出種種非難。筆者以為,一方面國外的學者應尊重我國學者的學術成果,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把「民族音樂學」和「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加以區別,這樣就有可能消除誤解,也避免發生更多的誤會。 實際上,「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這一片語作為學科名稱並不合適。民族音樂和民間音樂並不是一個概念,前者包括後者,如中國民族音樂包括了我國的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傳統音樂又可按照流行的層面分為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幾個不同的類別,採用這一名稱將前者和後者混為一談,使學科的研究范圍不清。人們之所以用「民族音樂學」這一名稱來取代它,恐怕與此有關。另外,從「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研究范圍來看,主要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而不包括中國的新音樂,將其改為「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可能更為合適。過去採用「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這一學科名稱,和左傾思潮有關,因為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和宗教音樂被視為封建主義的糟粕,在學術上幾乎成為禁區,所以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便由研究民間音樂所取代。這種錯誤的傾向,今天已經扭轉,故用「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取代「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也應是理所當然的事。 目前民族音樂學在我國還處於草創階段,從文化背景出發,對我國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傳統音樂或我國新音樂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並不很多;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對外國音樂進行研究還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在這方面也還缺少必要的條件。中國音樂學家雖然已經參加了國際民族音樂學界的交流,但交流的規模不大,涉及的研究領域也不廣。努力發展我國在民族音樂學領域的研究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不同於音樂美學等思辯性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它的理論和方法都是前輩音樂學家們在大量的田野工作和案頭工作中逐漸總結起來的。相信我國音樂學家通過學習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聯系我國的實際,也一定能把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熱點內容
英語回答 發布:2025-01-12 03:57:31 瀏覽:771
巴蜀教師樓 發布:2025-01-12 03:28:51 瀏覽:425
撫寧縣教師 發布:2025-01-12 01:53:50 瀏覽:902
特崗教師課 發布:2025-01-12 01:25:15 瀏覽:975
滁州教師 發布:2025-01-12 00:16:50 瀏覽:456
生石灰物理常數 發布:2025-01-12 00:11:41 瀏覽:257
拼音a怎麼打 發布:2025-01-11 23:54:51 瀏覽:644
一隻小鳥教學設計 發布:2025-01-11 23:41:11 瀏覽:648
數學軟體應用 發布:2025-01-11 23:27:30 瀏覽:526
語文作業下載 發布:2025-01-11 23:26:40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