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漫步教師心靈

漫步教師心靈

發布時間: 2022-03-24 20:57:58

❶ 旨在培養我們什麼的什麼的美好情景

小學數學「美好數學教學模式」是平南縣數學教研組的一個課題,它是指與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相對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美好教學情境,運用提前預習教學方法,探究美好知識的教學內容,實施美好檢測的教學評價,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設計模式。

美好數學教學模式,有如下幾點教學過程:一、美好情境;二、美好預學;三、美好知識;四、美好交流;五、美好回顧;六、美好檢測;七、美好拓展。其中,美好情景是這個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它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美國教育家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說到,優秀的教學源自教師的心靈,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從人的心靈深處引出智慧的內核,教師以心靈導師的身份來啟迪生命。優秀教師要擁有一顆能夠喚起共鳴、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發潛能的心靈。擁有這種心靈的人必定是富有情感、富有激情的教師。所以教師需要用美好的知識感化學生,而通過設立美好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這符合數學課程標准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 美好情景的設立利於激發課堂的生命力,全面培養學生。

一、 在美好數學教學模式下,提高學生的自覺性是非常重要的。

設立美好情景能提高學生思維的自覺性。通過設置美好情境進行新課啟示,則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藝術效果,可誘發學生產生非知不行的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自覺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阿凡提幫長工們討工資的故事,巴依老爺說,工資可以給,但從8月1日起,他要連續出去收賬3天才可以休息一天,他的賬房先生要連續收賬5天才可以休息一天,讓在他們兩人同時休息的時候去。阿凡提到了某天,真的從巴依姥爺家幫長工們拿到了工錢。阿凡提是哪天去巴依老爺家的?他用的是什麼辦法找到這個日期的?你准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存疑惑,強烈的求知慾望自然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這樣就為學生學習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極大地培養了學生自覺樂學的求知精神。

二、 創設美好情景,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在《比的基本性質》中,通過設立如下情景,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比例知識。

有個老太太篤信神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她兒子不勝其煩,決定教育教育她。

於是,有一天他喊了一聲:「媽!」老太太答應了他。過一會他又喊:「媽!」老太太又答應了他。可這個人還是沒完沒了地喊。老太太終於被喊煩了,便沒好氣地說:「不在!不在!你煩不煩?」

這個人笑著說:「我才喊了您幾聲,您就不高興了。那阿彌陀佛每天不知被您喊了多少遍,不知他該怎樣發脾氣呢?

這是一個運用類比推理的例子。通過這個生動的情景,從生產和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例或模擬場景,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學生產生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慾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美好情景是美好數學教學模式的第一步,巧妙地設立情景能讓學生領悟美好數學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對重量單位「千克」與「克」進行講解時,要想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立以下情景:

拿出一些大小不同的蘋果,以此來使學生進行猜測,蘋果大小與重量有什麼不同,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入一個小故事:小明和媽媽去買蘋果,但是在買完之後媽媽卻說重量不足。這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為什麼重量不夠?」接著教師便可以告訴學生因為少了20克,這樣將「克」引入到故事中,能夠為學生灌輸一種實際購物的感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對其進行應用,深刻地了解其中存在的價值。教師這樣設立美好情景,能使小學數學課堂更快樂、生動、活潑。

總之, 創設美好情境教學,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好數學是美好數學教學模式的一個主要目的。美好情景可以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發揮想像思維的作用,培養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使小學生看到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美好數學的情感教育,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美好情景突破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使美好數學教學模式得以良好的發展。

老師好電影教育意義

(一)分離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苗婉秋老師寫在黑板上的這段話十分富有詩意,這句話中有他對學生的深深不舍,有對那些洋溢著青春的學子們的祈願,更有對安靜,對這個本來有著大好前程、有著光明未來的最中意弟子的痛惜和愧疚。學生們在他的教育下都懂事了,都去放飛了,那麼他還有什麼理由留下,何況他還一度被冤枉,他的心早已經看透了現實,即便學校分給了他房子,也不能挽留他早已破碎的心,而寧願選擇去了一所鄉村小學。那麼,這種選擇和學生、和所在的學校和那個叫做南宿的地方分離的舉動,是否就可以真正實現曾經的過往從記憶中抹去,是否就可以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我想不是這樣的。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寫道:「分離是我們習慣的生存狀態。但是我們的內心不斷地有對聯系的渴望,一種強烈的渴望,對我們的心靈和遠方的星辰、我們自身和世界的他者親密無間地生活這一狀態的渴望。我們嚮往與他者聯系為共同體,因為我們知道,依靠這個共同體,我們在生活中會感覺更自在,相互間不再有陌生人,地球上不再有異鄉人。」於是,我們就可以理解曲婉秋老師了,他其實從未離開,從未從他曾經的版圖上走遠,這種分離其實是一種深深聯系的渴望。他這一輩子應該永遠都不會忘記在南宿一中發生過的一切,他永遠都期望人的善良正義如光芒把所有心靈照亮。

(二)懲戒
苗婉秋老師無疑是一個說一不二、霸道專制的老師,從他對學生的一次次斗爭中就可以看到,從他的「苗霸天」綽號也可以看出,即便他如此霸氣沖天,動不動就讓學生做俯卧撐、蛙跳,但最終他卻以自己的愛心和行動贏得了學生的愛戴,當學生幫他把都是的自行車找回來,在操場上給他頒發「全宇宙最優秀老師」的稱號時,他的懲戒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雖然他仍是憤恨不已仍在責備學生不懂得珍惜時間。他這樣的個性仍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更是對自己因成分不好失去美好未來的慘痛經歷的悲憤。帕克·帕爾默說:「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著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正是因為他內心深蘊的君子精神、師者仁心讓他能夠堅守師道尊嚴,對每個學生的發展負責,而他的懲戒最終產生了善的力量。懲戒的存在或許就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負責任的道德主體,讓他們能夠充滿自信、秉持正義、敢於負責地走向未來。

(三)反思
這部電影既是以學生王海的視角來懷念那個難忘的學生時代,其實更是對那個時代師生生活的反思,這種反思是苗婉秋老師給予他們的,無論時光如何流逝,教師帶給學生的都早已種在了學生心裡,就是這個嚴愛有加的老師讓高三三班的所有學生有了念想,有了影響一生的力量,王海的反思正是代表著他們的堅強的成長。在電影中,曲婉秋老師也有一次深刻的反思,那是在他人生最失意落魄的時刻,是他的老師告訴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於是,他穿過人生的陰霾,在反思中重建了自己的人生。

他恪守職業道德,飽含教育情懷,堅守道德底線,雖然歷盡人生坎坷、無緣金錢名利,但他確實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特級教師竇桂梅說:做一個精神上氣象萬千的人。如何能夠達到,我想,首當其沖的還得是學會反思。

《老師好》這部電影喚醒了我們對美好師生關系的追尋,在這個明媚的春天,它也如一抹陽光輕拂過教師的心田,也如一顆明亮的星,將黑暗的夜空照亮,讓我們對人性的善良、職業的尊嚴、理想的守望充滿無限的嚮往和追求。

❸ 好的教學源自哪裡──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

一次,我們一家三口放晚學剛回到家,老公從手提袋裡掏出一本書遞給我說:「這是孫校長送的書,你好好看看,這本書比較難懂,你要反復看。」我接過書一看,書名為《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顯然這是一部關於教育教學的理論書籍,我的頭腦頓時有點兒大了,因為我向來不喜歡看理論書籍。再看看作者,原來還是一個外國人:帕克帕爾默,我頭腦更是大了!因為我不僅不喜歡看理論書籍,更不喜歡看外國人的著作,但為了不薄老公和孫校長的好意,我只好硬著頭皮看。
說實在的,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的確很強,很難懂,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去讀,但也有的地方讓我反復讀,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從中也受益匪,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麼,教學(育)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個心靈的撫慰和救贖的復雜的過程呢?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又使我想到另外兩位教學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記得剛進三年級時,就聽說了我們班的「小譚」,他是一個留守兒童,父母離異,並都長年在外,他跟著伯父、伯母生活。伯父伯母家孩子也比較多,日子過的很清貧,所以他很難像其他的孩子那樣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手和身上總抹的臟兮兮的,成績十分不好,進班時倒數第二,作業從來都不寫,並有嚴重的自閉傾向。每次站路隊時,他都會默默地站到隊伍的最後面。大課間活動時,我常常找不到他的身影,因為他總會躲藏在某個角落。就算找到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又不見了。為了鼓勵他,我便在課間悄悄地觀察。我發現,小譚並不是一無是處,他可以承受的了別人承受不了的壓力,可以干別人不願意乾的臟活、累活。一天中午,班級站隊經過別的班級門口,我看見地面上有幾片碎紙屑,全班都走過去了,紙屑仍在那裡。最後走過來的小譚,看見我盯著地上的紙屑並皺著眉,也許是為了表現,他快速彎腰撿了起來。為了教育全班同學,也為了能夠鼓勵小譚,我及時地表揚了他,並讓他擔任我們班的衛生委員。在那一瞬間,我發現小譚原本空洞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光亮,緊接著又黯淡了下去。不過,從那天起,他的身影似乎在我面前晃動的次數變多了。為了進一步鼓勵他,我多次找他談話,與他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以此心來喚醒、呵護彼心;還給他剪指甲,送給他東西,給他開小灶,輔導他學習,同時鼓勵同學們和他玩。漸漸地,小譚開始和同學們相處了,大課間,他和大家一起跳起了長繩、玩起了呼啦圈。還真別說,小譚雖然比較瘦弱,但協調能力和身體素質都比較好,各項活動都玩的不賴。隨著和大家的相處,小譚學習也開始用心了許多,課堂上認真聽講了,敢發言了。雖然每次考試只是進步幾分,作業還經常寫不齊,但總體上的確是進步了。這正是教師對孩子心靈上尊重、呵護與撫慰,使我們的教學不僅僅傳授知識,還要面向全體,面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真正好的教學正是源自於此。
二、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當下,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我們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
將教師當成謀生的一個行當,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所以,往往滿足於教學的技能。帕爾默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掌握了教學技巧雖能應付,但僅僅靠技巧還是不夠的。所以他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作為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帶給學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認識不足,不斷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養,只要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認識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這樣,作為教師的我們才能去尊重處於學習者地位的「你」。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基本上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於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這個觀點對我來說真的很新鮮,第一次聽說過的,盡管如此,但我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我們知道,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只是被動的學,學生被教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而教學的方式只要是「填鴨式」,教學的評價標准以教師定的分數為算,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育教學事倍功半。因此,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現狀,一種反傳統的教學方法騰空出世: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學生和學習的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為重要。然而這種模式往往也被濫用,具體體現在:教師在課堂上不敢講,教師的主導的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棄,教師成為課堂的「甩手掌櫃」;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有的認知還有偏頗,所以帕爾默說:「在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中,有時產生不經思考的相對主義傾向……當學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時,教師可能會放棄太多的領導權;當什麼都以學生為標准,就很難再去正視個人或團體的無知和偏見了。」所以課堂效果並不太理想。這樣讓我們感到似乎課堂改革進入一個怪圈,像玩翹翹板似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讓人無所適從,讓人困惑、疑慮。而帕爾默卻在本書中為我們撥開雲霧,指點迷津。帕爾默指出;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乃至現今的「學生中心說」,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所以他在書中提出:「也許課堂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那麼什麼是「主體」呢?帕爾默認為這個主體是由學生、教師以及作為溝通師生關系充當媒介工具的偉大的「第三事物」組成。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課堂不僅是學生舞台,也是教師的舞台,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和諧、融洽、共同成長,正如《學記》所言:「教學相長」。我很贊同他這樣的觀點。當下,我們正在進行高效課堂建設,在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啟發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我期待著,努力著。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裡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哪個網站可以看《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其他一些教師閱讀書目一般可選擇什麼網站在網上閱讀 ...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

❺ 誰知道 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全書怎麼下載

http://www.shupeng.com/book/3597761?qid=139406864066805111020501a6

❻ 好的教學源自哪裡──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

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麼,教學(育)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個心靈的撫慰和救贖的復雜的過程呢?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又使我想到另外兩位教學家的名言,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記得剛進三年級時,就聽說了我們班的「小譚」,他是一個留守兒童,父母離異,並都長年在外,他跟著伯父、伯母生活.伯父伯母家孩子也比較多,日子過的很清貧,所以他很難像其他的孩子那樣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手和身上總抹的臟兮兮的,成績十分不好,進班時倒數第二,作業從來都不寫,並有嚴重的自閉傾向.每次站路隊時,他都會默默地站到隊伍的最後面.大課間活動時,我常常找不到他的身影,因為他總會躲藏在某個角落.就算找到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又不見了.為了鼓勵他,我便在課間悄悄地觀察.我發現,小譚並不是一無是處,他可以承受的了別人承受不了的壓力,可以干別人不願意乾的臟活、累活.一天中午,班級站隊經過別的班級門口,我看見地面上有幾片碎紙屑,全班都走過去了,紙屑仍在那裡.最後走過來的小譚,看見我盯著地上的紙屑並皺著眉,也許是為了表現,他快速彎腰撿了起來.為了教育全班同學,也為了能夠鼓勵小譚,我及時地表揚了他,並讓他擔任我們班的衛生委員.在那一瞬間,我發現小譚原本空洞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光亮,緊接著又黯淡了下去.不過,從那天起,他的身影似乎在我面前晃動的次數變多了

❼ 描寫心理震撼的詞語

描寫心理震撼的詞語
輕輕地合上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幾個詞語在腦海中漸漸顯得清晰,那就是在閱讀時觸動我心靈的幾個詞語。

1、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首先觸動我的是這一句話:「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讓我聯繫到另外一個詞語——內驅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於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進程。所以,內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內驅力無疑是教師成長發展的內因。但是教師從事這一職業的目的不同,對教育的理解不同,自我設計和自我發展的目標不同,由此造成內驅力有和無、大與小的差距。內驅力隱藏於自我個體之內,具有隱蔽性,只有對他們的行動追根溯源才能找到他內驅力的源頭。學校進行「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的評比,教育局進行「學科帶頭人」「縣級名師」的評選,這些都為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提供了外因。但這些榮譽絕對沒有個人達到自我期許、自我認同的目標後所產生的成就感更有價值。帕爾默說:「外部加諸於你的懲罰絕不會比你加諸於自己、自我貶低的懲罰更糟。」這句話也可以反推過去:外部給你的表揚和榮譽絕不會比你給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師在這份工作中能夠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愉悅,按照朱永新的說法,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恐懼。第一次看到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教師的心理,第一次知道一個年近60歲的老教授在走進教室前也會恐懼——我之前以為只有自己才是這樣。回想自己在從教的前三年裡,幾乎每天都在恐懼中度過。恐懼明天的課沒有充分地准備好,恐懼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恐懼難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更恐懼自己任教班級的考試成績與其它班級的差距有一大截。「難道教師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嗎?」「難道其它教師的心理也是這樣子的嗎?」我多次自問,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了信心。看到帕爾默對恐懼的解釋我今天才豁然開朗。現在經歷了六年的磨煉,雖然沒有以前在教室前有一種想逃跑的感覺,但還是有一絲恐慌,因為我無法預料這節課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如何。帕爾默告誡我們說「不要害怕」,因為「我可以恐懼,但我不必置身心於恐懼之中——只要我願意立足於我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

3、共同體。帕爾默對共同體的解釋是:「共同體是個體內部不可見的魅力的外部可見標志,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與世界聯系的交融。」或許他的另一種說法更通俗一點:「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體」這個詞語讓我想到海鹽獨創的一個詞語——「一體兩翼」( 以校本教研為主體、以區域教研和網路教研為兩翼的教研體系)。共同體的成立無疑為教師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實現建立一個圈子,搭建一個平台。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共同體,小到備課組、教研組,大到片的教研活動,校際聯動。但自己總感覺這些共同體的的交流還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們無法在共同體內體驗到那種表達與傾聽的愉悅。是的,我們不習慣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們不願聽取別人的批評,我們更不願批評別人,我們對別人的看法不以為然。長期形成的個人思維與矜持阻礙了我們的溝通。為什麼我們的共同體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帕爾默的這句話無疑給出了最好的解釋:「在共同體形成外在形狀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裡,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當我們充分認識自己後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是的,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自身,還沒有達到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我們的個體還沒有想要表達自我的渴望,所以還沒有真正的交流與溝通。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教師的成長發展中,是內因先起作用,還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本書讀完了,思索還沒有結束。一本好書不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解決了多少問題,而在於它能啟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深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我覺得,這本書做到了。

❽ 教師必讀的十本書

1、《學記》2、《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3、《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4、《怎樣讀懂學生——心理特級教師的建議》5、《優秀教案》6、《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7、《致教師》8、《怎樣讀懂學生——心理特級教師的建議》9、《從平凡到卓越:25位優秀班主任的故事》10、《教育方法學》。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非常感謝!

❾ 跪求《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電子版書籍免費網盤資源下載地址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piru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帕克·帕爾默編著的一本圖書。教師為著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我們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熱點內容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
北師珠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5-04-30 19:19:56 瀏覽:919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
語文三年級上冊生字表 發布:2025-04-30 13:54:49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