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的老師
1. 謝安的資料要詳細的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謝尚從弟,少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余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里(今紹興)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四十餘歲謝氏家族朝中人物盡數逝去,乃東山再起,後官至宰相,成功挫敗桓溫篡位,並且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面對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戰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致使前秦一蹶不振,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廣陵避禍,後病死。
詳細資料,請連結下方網址
http://ke..com/view/36074.htm
2. 王猛和謝安在歷史上有何作為
王猛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宰相,謝安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的宰相。王猛輔佐前秦皇帝符堅統一了北方,可是統一後王猛就死了。符堅就想把南方的東晉也滅掉便可以統一中國,於是前秦和東晉便在淝水展開了淝水之戰,謝安的計謀最終東晉獲勝,讓東晉又延續了37年才滅亡。
3. 想知道一些關於 謝安 的資料!!!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漢族,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中國河南省太康)。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兼吏部尚書兼中護軍、尚書僕射兼領吏部加後將軍、揚州刺史兼中書監兼錄尚書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事兼假節、太保兼都督十五州軍事兼衛將軍等職,死後追封太傅兼廬陵郡公。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謝公。
生平簡介
他初與權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准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他 謝安立像
自己當政的時候,又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黨營私,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還於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範。 公元383年,中國歷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東晉8萬士卒一舉打敗了前秦80多萬大軍,不僅使國家轉危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歷史佳話。這就是淝水之戰。運籌帷幄,奪取這場勝仗的指揮家便是東晉宰相謝安。 說到謝安,不得不說綿延了近三百年的顯赫世家--陳郡謝氏家族。謝家上可追溯至謝安的祖父謝衡,他曾是曹魏時的大儒,下則延續到謝安的九世孫謝貞,作為謝氏最後一位在史籍留下傳記的子孫,在謝貞死去後的四年,已腐朽的陳王朝也終於在「玉樹後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終結。三百年風流雲散,到了盛唐,這個家族就已被賦予了一番華貴的憂傷,為人們追憶並嘆惋。烏衣巷也已然是夕陽野草,目不暇接地化作了前朝往事。 謝安無疑是這三百年華彩中,至為絢亮的一筆。這一個人生歷程,標記著一個家族終於不可阻擋地攀上極頂,放散出流蓋當世的輝煌,這力量與東晉王朝的命運相契合,標記著一個王朝半世紀的續延,於是就托起了一個安然的,平穩的世道,為後人所記掛。同時,也標記著那種在史上絕無其二的制度行將終結,標記著「貴族」這個名詞,再不會真正在我們的歷史中出現……
4. 東晉謝安的資料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謝纘,曹
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四編·補遺》所收「謝
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以儒素
顯」,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一類的文官。父親謝裒(一作褒),
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政府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謝安出
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
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此兒風神秀
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
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當時社會名
流如劉真長、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對謝安有很高的評價。因此,社會上
把謝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謝安早年無意仕宦,朝廷公府雖屢次召辟他
出來做官,都被他以身體不好為借口辭退。他寓居在會稽的東山(今浙江上
虞縣一帶),經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遊山玩水,吟詩詠文,過
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咸康中,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強迫下,不得已出任為
庾冰的僚屬,但只一個月左右,便又辭職回家。後吏部尚書范汪提名謝安任
吏部郎,謝安即寫信拒絕。御史中丞周閔奏謝安被召,歷年不到任,應禁錮
終身。經皇帝下詔才赦免。謝安堂兄謝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並
四州軍事,握有相當的軍政大權。昇平元年(357)謝尚死,謝安的哥哥謝奕
接任謝尚的官職。次年,謝奕也死去,其職由謝安的弟弟謝萬接任。謝氏一
家,屢出大官,家門富貴,只有謝安一人隱退。謝安妻子是名士劉惔的妹妹,
也是名門閨秀,問謝安為什麼不出來做官,謝安輕蔑地說:「恐怕免不了要
出來的。」謝安隱居時,每外出遊玩,常帶妓女相隨,司馬昱(後即位為簡
文帝)當時任宰相,聽後說:「謝安既然肯與人同樂,也不會不與人同憂,
召他會出來的。」果不其然,謝安還是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對政局有明智的
見解。隱居時,亦常常協助兄弟從政。謝萬任吳興郡太守時,謝安隨萬赴任。
謝萬有時貪睡,謝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風呼他起來理事(《太平御覽》卷七
○一引《俗說》)。昇平三年,謝萬奉命討伐前燕,謝安也隨軍北上。謝萬
為人傲慢,謝安便勸他說:「你身為元帥,應常常關心手下將領,使大家齊
心協力,哪裡有像你這樣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謝萬不聽,反而每稱諸將為
「勁卒」,手下的人都對他很不滿。謝安十分著急,親自登門拜訪謝萬的部
將,對他們厚相遜謝親托,自隊帥以下無一例外,深得人心。後謝萬戰敗,
手下本欲乘機起事,因念及謝安的緣故才作罷。
5. 誰能給我詳細描述一下 謝安 謝玄 謝道韞 謝靈運這幾個人的關系 總是搞糊塗了
謝裒[póu]生六子: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
謝裒長子謝奕生八子四女,八子:謝寄奴、謝探遠、謝淵、謝攸、謝靖、謝豁、謝玄、謝康,四女:謝道韞、謝道榮、謝道粲、謝道輝。謝奕第七子謝玄生子謝瑍,謝瑍生子謝靈運(山水詩之祖謝靈運),謝奕長女名叫謝道韞(書聖王羲之的兒媳)。(謝玄和謝道韞是親姐弟關系,謝安是謝玄和謝道韞的三叔,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謝道韞的侄孫子。)
謝裒次子謝據生三子:謝朗(小名「胡兒」,與「謝韶、謝朗、謝玄、謝琰」合稱「封胡羯末」四才子。謝朗之孫謝瞻是南朝宋詩人,謝朗之孫謝晦是南朝宋開國元勛,謝朗之孫女謝月鏡是晉孝武帝國舅王恭的兒媳)。
謝據次子謝方。
謝據三子謝允(後辭官歸隱入道武當山,謝允生四個兒子:謝裕、謝純、謝覤、謝述,謝允第四子謝述生三個兒子:謝綜、謝約、謝緯,謝述第三子謝緯娶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生育「永明體」創立人之一謝脁。謝脁是謝緯的兒子、謝述的孫子、謝允的曾孫、謝據的玄孫。謝眺是謝安、謝石的侄玄孫,是謝玄、謝道韞的侄曾孫輩,是謝靈運的侄子輩。大謝「謝靈運」,小謝「謝朓」。)
謝裒三子謝安,是淝水之戰東晉方總指揮。(謝安是謝石的三哥,是謝玄、謝道韞的三叔,是謝靈運的叔曾祖,是謝眺的叔高祖。)
謝裒四子謝萬,豫州刺史,與兄謝安都是參加「蘭亭雅集」四十二人之一。
謝裒五子謝石,淝水之戰中的征討大都督,上疏興復國學、鄉校。(謝石是謝安的五弟,是謝玄、謝道韞的五叔,是謝靈運的叔曾祖,是謝眺的叔高祖。)
謝裒六子謝鐵,永嘉太守。
6. 謝安有幾個孩子,他教育孩子的方式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贊同
說起魏晉風流人物,很難不想起謝安的大名,他是真正的名士,出身大家,一生瀟灑。除了才氣和名氣常留史冊之外,他對自己的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也為後人所稱道,被譽為魏晉時期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用現在的方式來理解就是極其注重素質教育,用言傳身教來教育孩子。
謝安的二哥英年早逝,他的兒子謝朗由謝安教導。謝朗不知道被誰蒙騙得知有人做過上房熏老鼠的事,便大肆嘲笑,但他並不知道做這件事的人正是自己的父親。謝安知道謝朗被蒙騙,又怕傷害謝朗的感情,便對謝朗說有人誹謗我和你父親一起曾上房熏老鼠,謝朗慚愧懊惱,將自己關在書房反省。
謝安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護了謝朗父親在謝朗心中的形象也開導了謝朗,是為德教,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刻的影響了謝氏後人、比單純的教導更有說服力,影響也更深遠,是真正言傳身教的大教育家。
7. 謝安的人物生平
謝安出身於名門世家,其父謝裒,官至太常。謝安四歲時,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這孩子風采神態清秀明達,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即東晉初年的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時,便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條暢,工於行書。
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最初徵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都被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 後來,拒絕應召的謝安乾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就是不願當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督促逼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後來,朝廷又徵召他為尚書郎、琅玡王友,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范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也被他寫信拒絕。有關官員上疏認為謝安被朝廷徵召,歷年不應,應該禁錮終身,謝安便放浪於東部的名勝之地。
謝安曾到臨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對深谷,悠然嘆道:「此般情致與伯夷有何區別!」又曾與孫綽等人泛舟大海,風起浪涌,眾人十分驚恐,謝安卻吟嘯自若。船夫因為謝安高興,照舊駕船漫遊。風浪轉大,謝安慢慢說:「如此大風我們將如何返回呢?」船夫聽從吩咐立即駕船返航。眾人無不欽佩謝安寬宏鎮定的氣度。謝安雖然縱情於山水,但每次游賞,總是攜帶歌女同行。
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說:「安石(謝安字)既然能與人同樂,也必定能與人同憂,再徵召他,他肯定會應召。」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擔負守邊的重任。謝安雖然隱遁山林,但其名聲超過了謝萬,有任宰輔的聲望。他平素常常用禮節來教導子弟。 昇平三年(359年),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在北伐時不能撫慰將士,又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卒驚擾奔潰,謝萬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不久後,謝萬被免為庶人(一說此時謝安並不在謝萬軍中)。 此事使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自此才開始有做官的志趣,他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
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征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百官都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卧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謝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溫的府第,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後,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後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發。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桓溫就是如此器重謝安。
昇平五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機投書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聲譽一般,但離開後便為眾人所懷念。其後被徵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 咸安元年(371年),桓溫在北伐時於枋頭慘敗。為了重立威名,他聽從郗超的建議,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另立丞相司馬昱為帝,即晉簡文帝。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馬昱因受制於桓溫而憂憤非常,以致病重,桓溫上疏舉薦謝安接受遺詔。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駕崩。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入京朝見孝武帝司馬曜,太後褚蒜子命謝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當時,建康城裡人心浮動,有人說桓溫要殺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要轉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室的存亡,就取決於此行。」桓溫抵達後,百官夾道叩拜。桓溫部署重兵守衛,接待百官,當時有官位聲望的人都驚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浹背,連手版都拿倒了。只有謝安從容就座,他坐定以後,對桓溫說:「我聽說諸侯有道,守衛在四鄰,明公哪裡用得著在牆壁後面安置人呀!」桓溫笑著說:「正是由於不能不這樣做。」於是就命令左右的人讓他們撤走,與謝安笑談良久。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王坦之當初與謝安齊名,眾人至此才分出二人的優劣。
當時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最終使晉室得以安穩。 同年三月,桓溫病重,暗示朝廷對他加九錫,讓袁宏起草奏表。謝安見後,動手修改原稿,十多天還未改好,等桓溫一死,加九錫之事因此擱置。 桓溫死後兩個月,謝安升任尚書僕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後將軍,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
太元元年(376年),謝安打算讓外戚王蘊出鎮,於是讓桓溫之弟桓沖解任徐州刺史,由王蘊接任,朝廷命謝安總領中書事務。為了緩和矛盾、穩定政局,謝安實行了著眼於長遠、以和諧安定為重的執政方針。當時桓沖也深明大義,認為自己的德望不及謝安,心甘情願地以鎮守四方為己任。謝安也用桓沖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和徐州刺史,鎮守京口,後又轉任都督七州諸軍事,兼任荊州刺史。他對桓沖雖有猜忌,但總體還是達到了「荊揚相衡,則天下平」的目的,共同對付北方的前秦政權。謝安心存仁義,輔助朝廷,勸導百官,即使是會稽王司馬道子也依賴於謝安的輔助調和。當時前秦侵犯邊境,告急文書頻頻傳來,梁、益等州先後失陷。他面對危機,鎮定自若,作長久打算,以寬仁安定內外。廣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計小過,專心國事,恩威流布廣遠,當時人贊揚謝安,將他比作王導,認為他在文雅方面則更勝一籌。
當時,建康的宮殿毀壞,謝安打算整修宮殿。王彪之等人以外敵入侵為由諫阻謝安,謝安不聽,竟獨自決定修宮。宮室設計,都依照天象,合符北極星的方位,而役夫也沒有什麼怨恨。
同年,謝安兼任揚州刺史,朝廷允許謝安可帶甲仗百人入殿。當時,孝武帝開始親政,升謝安為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謝安堅決辭讓了驃騎將軍之職。當時天象失常,大旱連年,謝安上書主張復興衰敗滅亡的侯國和貴族世家,尋找晉初開國功臣的後代加以封賞。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為司徒,他所統轄的後軍文武官員都配上高級府第,謝安辭讓不受。朝廷又加任謝安為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國諸軍事、假節。 當時,前秦在其君主苻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晉軍在與前秦的交戰中處於劣勢。同年,因廣陵缺乏良將防守,謝安便不顧他人議論,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游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謝玄不負叔父重託,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將軍苻丕率步兵、騎兵七萬人進攻襄陽。苻堅又另派十萬多人,分三路合圍襄陽。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陽城破,朱序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謝玄率五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應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秦軍。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謝安因功被任命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建昌縣公。 主詞條:淝水之戰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禦。謝玄手下的北府兵雖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東晉的十倍多,謝玄心裡到底有點緊張。出發之前,謝玄特地到謝安家去告別,請示一下這個仗怎麼打。但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過後默默不語。謝玄不敢再問,便派好友張玄再去請示。謝安於是駕車去山中別墅,與親朋好友聚會,然後才與張玄坐下來下圍棋賭別墅。謝安平常棋藝不及張玄,這一天張玄心慌,反而敗給了謝安。謝安回頭對外甥羊曇說:「別墅給你啦。」說罷便登山遊玩,到晚上才返回,把謝石、謝玄等將領,都召集起來,當面交代機宜事務。
當時,桓沖在荊州聽說形勢危急,打算專門撥出三千精兵到建康來保衛。謝安對派來的將士說:「我這兒已經安排好了,你們還是回去加強西面的防守吧!」將士回到荊州告訴桓沖,桓沖很擔心。他對將士說:「謝公的氣度確實叫人欽佩,但不懂得打仗。眼看敵人就要到了,他還那樣悠閑自在:兵力那麼少,又派一些沒經驗的年青人去指揮。我看我們都要失敗被俘了。」
同年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淝水之戰的勝利,使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 戰後,謝安上疏請求北征,孝武帝於是以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共十五州軍事,加假黃鉞,其餘官職如舊,又增設從事中郎二人。謝安上書辭讓太保之職及爵位,朝廷不許。
桓沖在淝水之戰之後不久去世,謝安沒有讓謝玄任荊、江兩州刺史,又擔心桓氏失去荊、江二州的職權會不服,桓石虔有沔陽的戰功,謝安考慮到桓石虔驍猛善戰,據有險勝之地,恐怕難以控制,於是任命桓石民為荊州刺史,命桓伊改鎮江州,桓石虔鎮豫州,使三桓統轄三州,彼此無怨言,各得其所,為接下來的大規模北伐穩定了後方。謝安執政,從長遠考慮,使部屬之間無爭無斗,大抵都是這樣。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謝安起兵北伐。東路的謝玄率領北府兵自廣陵北上,一路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則出兵攻克了魯陽和洛陽,並收復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戰前秦、東晉以淮河-漢水-長江一線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黃河為界,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重新歸入了東晉的版圖。
淝水之戰的巨大勝利,謝安的事先籌劃功不可沒。而且謝安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對於穩定當時建康的人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此次戰爭使謝氏的聲望達到頂峰。但當時會稽王司馬道子專權,奸諂小人開始乘機煽風點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 謝安與孝武帝之間漸生嫌隙,一日,孝武帝召桓伊宴飲,謝安坐陪。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神色自若的吹了一曲,然後放下笛子說:「臣對於箏的情分不如笛,然而足以用來與歌管配合,請允許臣奏箏歌唱,並請求來一個吹笛人為臣伴奏。」孝武帝認為他在音樂方面有才能,就下令讓一個御妓奏笛。桓伊又說:「御府的人與臣必定配合不好,臣有一奴,擅長與臣配合。」孝武帝更加賞識他的放縱輕率,於是允許他把家奴召來。家奴吹起笛子,桓伊就撫箏而歌唱怨詩說:「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歌聲慷慨激昂,俯仰可觀。謝安流下的眼淚弄濕了衣襟,於是越席來到桓伊的身邊,捋自己的胡須說:「使君在此表現得很不一般!」孝武帝很有慚愧的臉色。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謝安借口救援苻堅,主動交出手上權力,自請出鎮廣陵的步丘,建築新城來避禍。孝武帝在西池為謝安設筵餞行,並敬酒賦詩。謝安雖受朝廷囑托,但隱居東山的志趣始終未消失,每每露於形色。及至出鎮新城,攜帶全家前往,製造泛海的船隻和裝備,打算等到天下大體安定後,從水道回東山。但不久後,謝安病重病。上書朝廷請求估量時局停止進軍,並召其子征虜將軍謝琰解甲息兵,命龍驤將軍朱序進據洛陽,前鋒都督謝玄與彭城、沛縣之敵對峙,委任謝玄為督察。如果二城守敵憑借地形頑抗,待來年漲水,東西夾攻。孝武帝詔令侍中赴新城慰勞,謝安獲准返回建康。聽說自己的車駕已進入建康的西州門,自以為壯志不成,功業未就,因而感慨萬分,對所親近的人悵然道:「從前桓溫執政時,我常常擔心不能保全自身。忽然有一天夢見自己乘坐桓溫的車駕走了十六里地,看見一隻白雞後停了下來。乘坐桓溫的車駕,預兆將代替他執掌朝政。十六里,從我執政到今天剛好十六年了。白雞屬酉,如今太歲星在酉,是凶兆,我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來了!」於是上書遜位,孝武帝派侍中、尚書曉喻朝廷旨意。之前,謝安從石頭出發,金鼓忽然破碎,又加上謝安說話從不出差錯,這一天忽然出現謬誤,眾人覺得十分奇怪。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謝安病逝於建康,享年六十六歲,孝武帝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賜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追贈太傅,謚號文靖。因為謝安沒有陵苑,於是詔令在府中備辦喪事儀式。到安葬時,葬禮規格與桓溫相同,又以擊敗苻堅的功勛,追封廬陵郡公。
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420年7月10日),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子孫的爵位未被廢除,謝安爵位廬陵郡公被降封為柴桑縣公,食邑一千戶。
8. 東晉王導的簡介 王導謝安是什麼關系
王導和謝安沒有關系。
王導簡介:
王導公元276年出生在琅玡郡臨沂縣,東晉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為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
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
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並反對庾亮征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蘇峻之亂」平定後,他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
此後聯合太尉郗鑒繼續執政,雖與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公元339年,王導去世,年六十四。
而謝安在公元320年出生,由此可以看出當王導去世的時候,謝安只有十九歲,因此王導和謝安之間沒有關系。
(8)謝安的老師擴展閱讀:
東晉也有四大家族,王謝桓庾。其中又以王、謝兩家為最,在王導當政時,王家權勢達到了巔峰。王導是東晉聯合創始人之一,被譽為江左管夷吾,才能堪比管仲。
謝家則是在謝安當政時到達巔峰。不過,謝安不是憑一己之力,而是奮三世之餘烈。從謝安往前數三輩兒,代代有功名。
曾祖父謝纘,任曹魏的典農中郎將,職權相當於三國的太守,今天的市長。祖父謝衡,曾任太子太傅,換言之,當過太子爺的老師。
他父親謝裒,任吏部尚書,相當於中央組織部部長。所以,謝安一出生就是官四代。他不僅家世好,還是一枚風神秀徹的帥哥。
據說,謝安有個朋友創業,5萬把蒲葵扇賣不出去,謝安見他快吃土了,便借來一把蒲葵扇,成天擺弄在手。
結果蒲葵扇成了爆款大賣,他有輕微鼻炎,吟詩時會有鼻音。洛陽的文藝青年們為了模仿他,連吟詩也故意捂著鼻子。
謝安二十多歲時,大家都覺得他的仕途將飛黃騰達。然而,他沒有出仕做官,而是選擇了隱居東山。
一方面,謝安個性灑脫不羈,想過無案牘之勞形的生活。另一方面,謝安在娘胎里就實現了財富自由,無需為稻粱謀。
即便是隱居,也隱得瀟瀟灑灑,不用像陶淵明那樣簞食瓢飲。最關鍵是東晉朝廷貪腐成風,謝安不願和官場同流合污。
隱居的那段時光,謝安廣結天下名士,有時,謝安與支道林、許詢會於王濛家中,坐而論道。大家討論《漁父》篇時。
在座多數人只能說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說七百餘言,等眾人都講完,謝安一發言,洋洋萬余言!而且不是總結陳詞,闡述的是獨到見解,眾人無不嘆服。
9. 謝安,謝玄,謝靈運的關系
謝玄是謝安的侄子,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謝尚的從弟。
謝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時期軍事家。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小名客兒,人稱謝客,以字行於世。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於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出身陳郡謝氏,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謝瑍之子,生母劉氏。
(9)謝安的老師擴展閱讀:
謝玄自幼聰慧,且理解能力強,與堂兄謝朗一同為叔父謝安所器重。謝安曾告誡自己的子侄們,問道:「我們家的子侄並不需要出來參與政事,為什麼還要每個人都有才能呢?」一時誰也沒有回答上來,這時謝玄答道:「像芝蘭玉樹一樣,而且要讓他生在階前庭院中。」
謝安聽後非常高興。謝安又曾問謝玄在《詩經》中最喜歡哪句,他回答說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他因此被後世人認為是性情中人。
謝玄成年後,顯示出了治理國家的才能,朝廷幾次徵召,他都推辭不受。後來,他與王珣一起被桓溫辟為掾屬,都受到了桓溫的禮遇和器重。
轉任征西將軍桓豁的司馬、領南郡相、監北征諸軍事。當時前秦苻堅正是勢力強盛之際,多次侵擾東晉邊境。朝廷於是下令徵召能夠抵禦外患的良將。謝安任人不避親,推薦了謝玄。
謝玄在任上,廣募頑強勇敢之人,劉牢之與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等人都因為勇敢威武而應選。謝玄授劉牢之為參軍,命他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稱「北府兵」,前秦對其頗為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