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四閆老師
A. 菠菜,蘇州青,四月慢,
要弄清這個問題,先來認識一下仲丁靈。仲丁靈對一年生種子繁殖的禾本科及闊葉雜草,如馬唐科、狗尾草、莧、藜等雜草有很好的防效。再來認識一下菠菜、蘇州青、四月慢。菠菜是藜科作物,仲丁靈對藜有很好的防效,你說菠菜播後苗前能用仲丁靈封閉嗎?建議菠菜播後苗前用二甲戊靈封閉,效果好又安全。蘇州青、四月慢是十字花科作物,播後苗前可用48%仲丁靈200一250毫升,兌水噴霧土壤表面封閉除草,安全。
B. 愛的教育四月這節中你認為老師愛他的學生嗎,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摘要 你好,我是靜姝老師,已經累計提供咨詢服務近3000人,累計服務時長超過1200小時! 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您的問題我已收到了,看完會及時回復,請稍等一會哦~,因為單子太多會依次回答,不會不回答的,請耐心等待!❤
C. 最強大腦四月老師是騙局嗎
最強大腦是央視的一個節目,不是騙局。不過,假借央視行騙的多了去。不清楚你是怎麼回事。
D. 2024年是閏年嗎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2024年並不是閏年,是平年。
閏年:陽歷有閏日或者農歷有閏月的年份。
閏年,是為了彌補,因為立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周期的時間差設立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稱為閏年。閏年共有366天。(1月到12月。分別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0天。)
凡陽歷中有閏日的。2月29日的年份。閆余(歲余置閏,陰歷每年與回歸年相比所差的時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閏年和閏月。沒有直接的關聯。公歷。只分閏年和平年,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平年有閏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滿意的話記得採納。
E. 贊美老師的語句或俗語
1、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內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容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2、您有默默無私的奉獻,您有春蠶絲盡的精神,您有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您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您——人類靈魂的奠基者,老師……
3、老師,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
4、老師是人間的四月天,給我們照亮求學的路途,陪伴著我們,讓我們學習過程中不孤單。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衷心祝願老師天天開心,天天快樂。
F. 你和同學老師四個月沒有見面你想對他說什麼
寫作思路:可以說一說思念之情,也可以說一下自己對於久別重逢後自己內心感受的感慨,或者說一些美篇好句也可以。
正文:
1、轉眼間,四個月過去了,心中感慨萬千。真的很懷念與同學們的相聚,內心很是渴望。
2、四個月的獨自生活,早就思念老師和同學們了,我惦念著校園的快樂生活,每天聽老師講課,下課了能和同學一起說笑,這是多美美好的日子啊。
3、每天在家呼呼大睡的日子已經結束,早出晚歸對我們來說,雖然學習的擔子很重,但是學校的時光也是很美好的,我真的很想念大家。
4、假期的生活就是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自然,盡管如此的繁忙,也擋不住我對回歸校園的熱望,老師和我的同窗們,我回來了。
5、有時候覺得上學的時光是枯燥難懂的。因為時間緊迫,老師有時會利用晚自習的時間來給我們上課,但是這四個月的居家生活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樂趣,校園里有我的志同道合。
G. 鄭州四月天吉他怎麼樣
這一看就是背後說人壞話、造謠。
四月天吉他成立於2002年,長期以來以教學方法正確、堅持進步、認真負責、誠信守信、而得到廣大學員的認可。
黃濤老師--大學音樂理論系本科畢業,自幼學習鋼琴,後被吉他優美的音色所吸引,98年開始學習吉他,為了提高彈奏的技巧與教學方法,他放棄了鋼琴的學習,先師從於中國吉他聖手張歌先生學習電吉他的彈奏技巧,在此他學到了練習吉他的方法,進入了吉他之門。後在吉他教育家張凌童那裡,進行了三年基礎的古典吉他學習。使他掌握了右手撥弦方法、左手按弦方法及關於日常基本功的練習方法。多年來一直為吉他事業默默奉獻,幾乎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天的吉他研習,並積累了200餘本國內外吉他教學書籍與光碟。期中劉傳老師編的《吉他愛好者》及大學期間接受的正規鋼琴教育對他的影響較大,都被潛移默化著轉移到了他的吉他研習與教學中。
他一直是四月天吉他的代課老師,2002年以來培養吉他學員千餘名。他在2004年編出兩本吉他專著:一本《旋律吉他初級曲集》;另一本是根據古典音樂改編的《旋律吉他定級曲集》。為了更加規范吉他教學法,2008年10月份到中國人民大學進行第六屆吉他大師班的深造學習,在多位國外吉他大師及國內知名吉他樂手的講解下,使他的彈奏思想得到提高,不間斷地到中國最高級別的中央音樂學院進行吉他學習,使他掌握了最為科學的彈奏犯法及教學法。經過多年努力,他於2009年考取了中國古典吉他教師資格證和電吉他教師資格證。2011年黃老師帶領14名吉他學員參加第五屆吉他文化節全國吉他大賽。被中國吉他學會評為優秀吉他老師,並頒發了證書。
韓冰老師--曾隨多位吉他名師學習吉他的彈奏及教學,並隨吉他大師何塞·恩里克斯、中央音樂學院酈老師學習吉他。2002年同吉他老師黃濤共同創立四月天吉他教育,國家工商行政總局頒發了四月天吉他商標注冊證。韓冰老師擁有國家頒發的教師資格證、中國吉他學會教師資格證、河南電視台頒發的榮譽證書及她的演出在河南衛視和民生頻道播出。第六屆吉他大師班結業證。中國第五屆中國吉他大賽特邀評委。
H. 未簽合同的代課老師,剛上了一天,可以辭職嗎
未簽合同的代課老師,剛上了一天,屬於在試用期的,是可以直接辭職的。學校里的兒童普遍都是比較活潑的,當學校老師是需要一定耐性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內的;
(二)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三)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
(8)慢四閆老師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I. 楊萬里的老師是誰沒人知道吧
楊萬里的老師王庭珪
楊萬里「為童子時,從先君宦學四方」(《誠齋集》卷126《曾時仲母王氏墓誌銘》),其父楊芾「隱吉水之南溪,號南溪居士雲。家無田,授士以養,暇則教子」(胡銓《楊君文卿墓誌銘》),最初接受的是父親的教育。14歲時,「拜鄉先生高公守道為師,與其子高德順為友,同居解懷德之齋房」(卷39《贈高德順》詩序)。後有《夜雨》詩雲:「憶年十四五,讀書松下齋。」便是回憶師從高守道的這段生活。如果其父親不計在內,那麼,接下來的第二位老師就是王庭珪。自17歲進拜王庭珪為師以來,楊萬里就和王庭珪之間建立了一種越來越密切的師生情誼。
王庭珪(1180—1172),字民瞻,吉州安福縣人,政和八年(1118)進士,調茶陵縣丞。「以上官不合,棄官去,隱居盧溪者五十年,自號盧溪真逸」(卷81《盧溪先生文集序》)。自宣和五年(1123)辭官茶陵之後,隱居安福家鄉,著書吟詩,設帳授徒,「主廬陵文盟者六十年」(周必大《跋王民瞻楊廷秀與安福彭雄飛詩》)。同時,「雖不仕,常懷經世心,事苟宜民,必告於當路」,從未忘懷世事。由於「蚤忤上官,晩復流竄,官簿所以不進」(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以左承奉郎、直敷文閣、主管台州崇道觀而終。王庭珪學問淵博,著述頗豐,「有《盧溪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經講義》十卷、《論語講義》五卷、《語錄》五卷、《雜志》五卷、《滄海遺珠》五卷、《方外書》十卷、《校字》一卷、《停停山叢錄》一卷。公學無不通,而尤䆳於《易》」(同上)。
進拜而師
楊萬里至安福師從王庭珪而問學,時在高宗紹興十三年癸亥(1143)。其《杉溪集後序》(卷84)說:「予生十有七年,始得進拜盧溪而師焉,而問焉。」王庭珪已是64歲的老人。17歲開始師從,為時幾年,卻不得詳而知之。由其《送劉景明游長沙序》(卷78)所雲:「始予生二十有一,自吉水而之安成,拜今雩都大夫公劉(安世)先生為師。」可知其於21歲之前已回吉水,師從王庭珪問學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三年。又由紹興二十九年王庭珪《答楊廷秀》(《盧溪文集》卷32)雲:「某去歲獲見清矩,慰十年懷想之誠。」知楊萬里後於紹興十七年至十九年在安福師從劉安世期間,與王庭珪仍時有師從來往的。
那麼,所學內容又主要是什麼呢?對此,楊萬里曾說:「其所以告予者,太學犯禁之說也。」(《杉溪集後序》)所謂「太學犯禁之說」,其在《杉溪集後序》中有具體說明:「古今文章,至我宋集大成矣……在仁宗時,則有若六一先生,主斯文之夏盟。在神宗時,則有若東坡先生,傳六一之大宗。在哲宗時,則有若山谷先生,續國風、雅、頌之絕弦。視漢之遷、固、卿、雲,唐之李、杜、韓、柳,蓋奄有而包舉之矣。中更群小崇奸,絀正目為僻學,禁而錮之,蓋斯文至此而一厄也。惟我廬陵有盧溪之王、杉溪之劉(才卲),兩先生身作金城,以郛此道。自王公游太學,劉公繼至,觸犯大禁,挾六一、坡、谷之書以入,晝則庋蔵,夜則翻閱,毎伺同捨生息燭酣寢,必起坐吹燈,縱觀三書。逮暇,或哦詩句,或績古文。每一篇出,流布輦轂,膾炙薦紳,紙價為貴。嗟乎,若兩先生,當妖禽群啾而發紫鸞之鳴,抑揚驟歌而奏清廟之瑟,鷸冠毳服之競麗,而覿黃收純衣之制,其有大勛勞於斯文,其偉乎哉!」可見,其所學主要是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古文和詩歌。
作為獨出機杼、自成一體的詩人,楊萬里曾經走過一條曲折而漫長的探索之路,他曾總結說:「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卷81《誠齋荊溪集序》)又說:「予少作有詩千餘篇,至紹興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體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蓋學後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同卷《誠齋江湖集序》)紹興三十二年壬午(1162)楊萬里36歲以前,作詩學江西詩派,所作「大概江西體」,與老師王庭珪崇尚黃庭堅恐怕不無關系。當然,誠如錢鍾書所雲:「北宋末、南宋初的詩人里,有些是瞧不起江西派而對黃庭堅卻另眼看待的,例如葉夢得和王庭珪;他們的態度恰好像元好問的《論詩》絕句所說:『論詩寧下涪翁拜,不作西江社裡人。』」(《宋詩選注》)對於王庭珪的詩文,楊萬里也曾如此評價:「先生詩句得法於杜子美。自江西而下不論也。」(卷126《王叔雅墓誌銘》)又說:「少嘗見曹子方,得詩法。蓋其詩自少陵出,其文自昌黎出,大要主於雄剛渾大雲。」(卷81《廬溪先生文集序》)王庭珪崇尚黃庭堅的詩,然而卻「不作西江社裡人」,「自江西而下不論」,不步江西詩派之後塵,其詩近學黃庭堅,遠承杜甫,走出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風格。而楊萬里對江西詩派始學終棄,既學習前人,轉益多師,又追求「筆下何知有前輩」(《迓使客夜歸》),追求「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干近詩》),終於落盡皮毛,自出機杼,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誠齋體」,這一點,與王庭珪也似乎不無關系。
王庭珪又是一位剛正愛國、頗具膽識和骨氣的詩人。在南宋朝廷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激烈斗爭中,一直堅定地支持抗戰,反對和議。紹興十二年(1142),也就是楊萬里至安福師從的前一年,王庭珪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二首》,不但熱烈贊揚了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乞斬檜罷和議」(王庭珪《跋曾世選三賢論》)的愛國壯舉,而且直接指斥了秦檜的賣國罪行。「時先生年七十矣。於是先生詩名一日滿四海」(楊萬里《盧溪先生文集序》)。後被鄉人歐陽安永告訐,朝廷以為「謗」,十九年貶辰州(屬湖南)編管。在王庭珪因詩送胡銓而獲罪遭貶之後,也有人謂乃「先生之過」者。楊萬里後來在《盧溪先生文集序》寫道:「里之士愛先生者,謂詩之禍從古昭昭也,先生不戒,又欣然犯之,適以濟權臣之威、成小人之名,此先生之禍也,亦先生之過也。或曰:先生何過哉?先生言直而詩工耳。言不直,詩不工,世無傳也。世有傳矣,不見媚於明,必見媚於幽,故庭草隨意之詩,空梁燕泥之詩,飛燕昭陽之詩,不才多病之詩,言非直也,詩工而已耳。詩工而非直,猶且小者逐、大者死,況先生之詩工而言直耶?先生何過哉?濟權臣之威,亦稔其惡,先生成小人之名,未若小人成先生之名,先生何過哉?未幾,時相殂,先生得歸。又未幾,今上踐阼,初召,除國子監簿,再召,除直敷文閣。年餘九十,耳目聰明,賦詩作文,不見老人摧頹之氣,朝廷想聞其風采,天下誦傳其詩。禍先生者,何知其非福先生乎?」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王庭珪獲許自便,於次年春回鄉。孝宗即位,召對,他乘機極言時政,建議「誠宜赫然奮威權,震動天下,委任賢相良將,以掃除宿憤,恢復中原」,力戒「和議斷不可用」(《盧溪文集》卷26《上皇帝書》)。王庭珪堅定的愛國精神、剛正氣概和無畏的人格,給正處青年的楊萬里以震撼、以濡染,在楊萬里心靈深處刻下了永難磨滅的印象。
又,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雲:「公學無不通,而尤䆳於《易》。少嘗師鄉先生張汝明,晚自得於言意之表。漢上朱先生震、文定胡公安國、薌林向公子諲見其解,皆嘆賞以為必傳。公亦不輕示人,欲獻公車。會詩獄興,郡守議收公,理掾汪公涓奮曰:王君剛介,勇於義,一紙書招之,必來。他掾變色雲雲,自請提禁卒、挾廵尉捕公,守唯唯。他掾遂行,至則突入公家。公談笑就逮。家四壁立,惟《易解》鐍篋中,卒疑其貨也,挈以去。他日,公嘆曰:天厄吾書。或謂今藏掾家雲。」王庭珪《易解》20卷雖因詩獄而遭亡厄,未得其傳。但是,後來楊萬里自62歲始,用去十年時間,潛經覃思,作成《易傳》20卷。這是否也受到老師的影響呢?
在王庭珪之後,楊萬里還師從過安福劉安世、劉廷直,師從過廬陵劉才卲,然後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及第,二十六年初赴任贛州司戶參軍。值得注意的是,正值「而立」之年,才剛剛走上仕途,楊萬里便萌發了「棄官」之念。四十四年後,74歲的楊萬里在《與南昌長孺家書》(卷67)中曾提及此事:「初仕贛掾,庀職一月,有所不樂,欲棄官去,先太中怒撻焉,乃止。」若非其父之「怒撻」,楊萬里竟真的「棄官」而去,那麼,其所為與其師王庭珪棄官茶陵、長隱盧溪又將何其相似乃爾!由此可見,在為學、為詩、為人、為仕等方面,楊萬里所受王庭珪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勤相往來
楊萬里進士及第、初入仕途之時,王庭珪還遠在湖南辰州。而王庭珪獲自便回安福之後,楊萬里卻一直在贛州任職。因而,兩人重新見面,只能是幾年以後的事情了。
紹興二十九年(1159)十月,楊萬里赴任永州零陵丞。當年,曾兩度至安福拜謁王庭珪。王庭珪《答楊廷秀》手簡(《盧溪文集》卷32)雲:「某去歲獲見清矩,慰十年懷想之誠。少年登科,未足為左右賀。一日相見,詞學驟長,語有驚人,茲可賀也。去冬之官,再經敝里,失於偵伺,辱留手墨,追見不及。家僕回,又辱惠字,何其勤也。」第一次應是專程前往拜謁,兩人相別十年,今「一日相見」,王庭珪喜其學成,故賀其「詞學驟長,語有驚人」。對照王庭珪後來於乾道六年所作「益能為文,以顯於時」(《盧溪文集》卷45《故左朝奉郎劉公墓誌銘》)之評,可見此賀並非客套、溢美之語。第二次則是赴任途中取道安福,因未能謀面,故留下「手墨」,留下遺憾。至零陵後,又有書信命回吉水的家僕送致,可惜已佚。由「慰十年懷想之誠」一語可知,在王庭珪於紹興十九年七月被貶辰州離開安福之前,兩人之間該是常相見的。楊萬里有《題代度寺》(卷2)雲:「一別重來十五年。」代度寺在安福,詩寫於隆興元年(1163)八月,前推15年,正是紹興十九年(1149),足證楊萬里於紹興十九年確實到過安福。也許正是特地趕往安福為老師貶竄辰州送行呢!師生情誼,於此可見一斑。
楊萬里離任贛州,時在紹興二十八年,其《達齋先生文集序》(卷80)雲:(紹興二十四年)「甲戌……後四年,某自贛掾辭滿,乃歸南溪」。第二年,便赴任零陵。那麼,其專程前往安福拜謁老師,首先當如師所言,為「慰十年懷想之誠」,其次或許亦為赴任零陵為政之需。因為王庭珪曾任丞茶陵,兩地同屬湖南,雖隔時已久,然風俗民情,畢竟可以咨詢。
隆興元年夏,楊萬里離任零陵歸至吉水,九月,赴調至臨安。時王庭珪已在臨安任國子監主簿,兩人開始又一度密切交往。
楊萬里到達臨安後,王庭珪是其首先謁見的人物之一。九月就有《為王監簿先生求近詩》(卷2)雲:「林下詩中第一仙,西風吹到日輪邊。杜陵野客還驚市,國子先生小著鞭。拈出老謀開宇宙,本來清尚只雲泉。新篇未許兒童誦,但得真傳敢浪傳?」詩中將王庭珪稱為「清尚只雲泉」的「林下詩中第一仙」,譽為「杜陵野客」杜甫;祝其來到皇帝身邊做「國子先生」,只是小試馬力,雖年已84歲,仍當「拈出老謀開宇宙」,大展宏圖;最後表明「求近詩」以「得真傳」之意。其中「杜陵野客」之譽,與後來《盧溪先生文集序》中「其詩自少陵出」之說是一致的。王庭珪則有《次韻楊廷秀求近詩》(《盧溪文集》卷17)詩:「聞說學詩如學仙,怪來詩思渺無邊。自憐猶裹痴人骨,豈意妄得麻姑鞭?曾似千軍初入陣,清於三峽夜流泉。只今老鈍無新語,楓落吳江恐誤傳。」緊扣「詩仙」一語下筆,說「學詩如學仙」,只要修煉到了家,便能「詩思渺無邊」,雖然自痴於詩,也曾被譽為「似千軍初入陣,清於三峽夜流泉」,但畢竟今已「老鈍」,無有新作,只是誤傳詩名而已。一者誠以求之,一者謙以答之,師生授受之意彰顯。
當月,楊萬里又有詩曰《宿徐元達小樓》(卷2):「樓迥眠曾著,秋寒夜更加。市聲先曉動,窗月傍人斜,役役名和利,憧憧馬又車。如何泉石耳,禁得許喧嘩?」王庭珪也有詩《次韻楊廷秀臨安小樓不寐之什》(《盧溪文集》卷10):「坐待銀蟾上,寒禁酒力加。霜清群動息,雁過幾行斜。樓角猶吹笛,天街又走車。客眠終未穩,人語已爭嘩。」兩人不但吟詩唱和,而且共宿徐元達小樓,師生親和之情深在。
十月,王庭珪「以老求去,主管崇道」(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10),離臨安回安福。楊萬里為其送行,作《送王監簿民瞻南歸》(卷2)詩:「潮頭打雲雲不留,月波潑窗窗欲流。夜寒報晴豈待曉,天公端為盧溪老。盧溪在山不知年,盧溪出山即日還。黃紙苦催得髙卧,青霞成癖誰能那?詔謂先生式國人,掉頭已復煙林深。路旁莫作兩疏看,老儒不用囊中金。」對王庭珪因「青霞成癖」、清尚煙林而「黃紙苦催」、再「得高卧」倍加欽賞,深致敬意。兩人在臨安的交往就此結束,為時一個多月。
隆興二年正月元宵後,楊萬里因父病,離臨安回吉水。當年八月父親去世後,又在家守制三年。服除後,直至乾道六年(1170)四月赴任知奉新縣以前,基本上都在家鄉。王庭珪自回安福後,除去世前一年即乾道七年冬因胡銓力薦、孝宗兩詔而赴臨安、「對內殿」(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外,也一直是在家鄉。這六七年之中,兩人當時應有來往。乾道七年冬,王庭珪因赴臨安「錫對便坐,富有嘉言」,十二月二十二日被「特授依前左承奉郎、直敷文閣、主管台州崇道觀」(《盧溪文集》附錄《除直敷文閣誥詞》)。時楊萬里已在臨安任太常博士,兩人當時也應有來往。只是這兩段交往皆未見詩文記載,無法考實而已。
晚復托婚
回到安福後,王庭珪於乾道八年「三月己丑(二十一日),乃得微疾啟手足」(周必大《直敷文閣王公行狀》),走完了他93年的人生歷程。三年後,其子王頔(字叔雅)也「坐而雲逝,實淳熙二年閏九月一日也,享年五十有三」(卷126《王叔雅墓誌銘》)。楊萬里《王叔雅墓誌銘》有雲:「某少出先生門下,與叔雅有五十年之舊,晚復托昏焉。於誼宜銘。」兩家「晚復托昏(婚)」一事,應該發生在王頔去世之前。《誠齋集》卷52有《回王敷文民瞻家定親啟》,全文雲:「賢者有後,仰玉樹之森然;儒冠多貧,顧席門而陋甚。雲何猶子之二女,得配執事之兩孫?伏承某人第一令孫,乃吾家忠襄之甥,生而獨秀;而某侄子第五女孫,為詩人瀘溪之婦,愧其非宜。發幣載欣,揮毫莫敘。」此定親啟既稱王庭珪為「敷文」,而王庭珪在乾道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才被除「直敷文閣」,則最早也應作於八年初之後。
由啟文所述,「某」「猶子之二女」,得配王庭珪家之兩孫,而此啟所定之親,乃「某侄子第五女孫」配王庭珪「第一令孫」。又由《王叔雅墓誌銘》可知,王頔比王庭珪去世才後3年,卻已有「男二人,詹、澹」和「孫男五人」,則此次定親之「第一令孫」,絕非早已生兒育女的王詹,而是叔雅「孫男五人」中第一人,即王庭珪第一曾孫。《盧溪文集》卷39有《詹孫定婚啟》和《澹孫定婚啟》,後者有雲:「不揆蓬蒿之室,素欽忠義之門,久接英游,敢求婚對。」其「忠義之門」之稱,與楊萬里啟之謂「吾家忠襄之甥」相符,則此「第一令孫」或應是王澹之子?但是,問題卻遠非如此簡單。
今據乾隆壬寅重修安福《冷溪王氏族譜》載:「詹,頔長子,字岩魯,行八,配東岡劉氏,子四:澄、洄、瀾、濤。澹,頔次子,字無極,行九,秀才,常(嘗)與侄澄編次祖《盧溪集》。配吉水湴塘楊忠襄先生女。子三:潛、溉、湜。」再據楊萬里《宋故贈中大夫徽猷閣待制謚忠襄楊公行狀》(卷118),楊邦乂只「生女一人」,「歸新淦進士陳敦書」,則王庭珪次孫澹之所娶,並非如族譜所說為「楊忠襄先生女」,而其實是楊忠襄先生之孫女。又據《冷溪王氏族譜》載:「澄,詹長子,字見可,行二,秀才,嘗編次祖《盧溪集》,配吉水湴塘楊誠齋先生女。」「潛,澹長子,字時可,行七,配湴塘楊誠齋先生女。」再據楊萬里於慶元四年(1198)所作《同王見可劉子年循南溪度西橋登天柱岡望東山》詩(卷38):「親交久別忽相從,飯罷相將柱瘦筇。」稱王澄(見可)為「親交」,慶元五年(1199)所作《贈王婿時可》詩(同上):「忠襄先生有賢甥,盧溪先生有賢孫。只今二十能綴文,超然下筆如有神。」則楊萬里之二女,分別配王庭珪之澄、潛二曾孫,當屬實無誤。又據楊長孺《誠齋楊公墓誌》(載吉水《忠節楊氏總譜》),楊萬里有「女五人,長季蘩,嫁進士劉價,皆先卒;次季蘊、季藻、季蘋、季菽,嫁進士王徽、劉億、從仕郎新荊門州司法參軍陳經、進士王潛」,則第五女季菽嫁王潛,應相合無疑,而次女季蘊嫁王徽,徽、澄則字異。楊萬里於淳熙十五年(1188)所作《廬溪先生文集序》(卷81)有雲:「先生之孫澹及曾孫徵及其門人劉江詮次先生之詩文凡若干卷,將刻棗以傳。」然而王庭珪曾孫七人之名,字皆從「水」,將徽、澄、徵三字相比較後,完全有理由相信,楊長孺墓誌之王徽、王氏族譜之王澄及楊萬里序文之王徵其實是同一人,而徽、徵則皆為澄之因形近而字誤耳。而《盧溪文集》卷首所附楊萬里序文,「曾孫徵」則正作「曾孫澄」!又據《冷溪王氏族譜》,王庭珪曾孫七人,澄行二,洄行三,瀾行五,濤行九,潛行七,溉行十三,湜行十六,可知《王叔雅墓誌銘》之雲「孫男五人」依次應指澄、洄、瀾、潛、濤,而溉、湜則出生於頔去世之後。王庭珪於乾道八年去世後,周必大所撰行狀和胡銓所撰墓誌銘載其有「一男,頔;一女,嫁將仕郎彭飛。孫男二人,詹、澹,皆世其業,孫女二人」,雖皆未言及曾孫,而王頔去世才僅僅後王庭珪三年,卻已有「孫男五人」,不可能全在王庭珪去世之後出生。但王潛至慶元五年(1199)尚被岳父在贈詩中稱揚為「只今二十能綴文」,卻可以說明他應該出生於曾祖王庭珪去世之後。則定親時間,也應在王庭珪去世之後。
至此可以明白,啟文中「雲何猶子之二女,得配執事之兩孫?伏承某人第一令孫,乃吾家忠襄之甥」,所稱「執事」、「某人」,原來不是指王庭珪,而是指王頔。還可以認定,楊萬里這篇定親啟應該是以他的一位叔父的名義寫的,也就是說,楊萬里二、五兩女各婚配王庭珪兩孫之長子這門親事,是由他的那位叔父出面料理的,所以啟文中稱楊萬里為「猶子」、「某侄子」。同時也可以發現,啟文中「第一令孫」其實應是第一、四令孫,「某侄子第五女孫」也應是某侄子第二、五女兒。或許,季蘊婚配王澄之親已先定,此啟所定只是楊萬里第五女季菽與王頔第四孫王潛之親事。然而今存啟文何以誤為「第一令孫」和「第五女孫」?則無從考證,姑存疑耳。
楊萬里與王庭珪兩家「晚復托昏(婚)」,結為姻親,將自己二女許嫁給老師兩曾孫,這一事實充分說明其師生之間無比親密的情誼。
師恩永銘
在王庭珪去世三年以後,其子王頔也於淳熙二年(1175)閏九月一日去世,且「將以明年十二月庚申葬於安福縣翔鸞鄉青陂之原」(《王叔雅墓誌銘》)。楊萬里牢記「某少出先生門下,與叔雅有五十年之舊,晚復托昏焉,於誼宜銘」,為作《王叔雅墓誌銘》。在這篇墓誌銘中,楊萬里由子及父,寫王頔「六經、百氏,悉鉤其深,尤邃於《春秋》,初,文定胡公(安國)過瀘溪先生草堂,與先生講《春秋》,叔雅從傍聽之,即能陳說大義」,寫王頔「少從先生,賦《早行篇》,先生驚喜曰:吾子亦能詩乎!遂授以句法」;寫先生送胡銓詩獄發時,王頔「願以身代之罪,若笞死、庾死,唯命,翦之市朝,亦唯命」,寫先生已謫辰州貶所後,王頔不顧「狸嗥鼯嘯,非人所居,崖路攀天,下則入阱,距家二千餘里」,「徒步省覲,胝足血指,一歲再行,行不可至,至不忍歸」;寫王頔「一再試於有司,即棄去,曰:持古晞今,可乎」;寫孝宗「即位,聞先生名,兩詔召見,先生往來道途,叔雅皆侍行,禮部侍郎周公(必大)嘉叔雅之勤,欲白之朝,有以旌寵之者,叔雅力辭焉」,等等。擇事謀篇,字里行間,充溢著對先生父子的深厚情誼和誠摯敬意。
至淳熙十五年(1188),王庭珪「先生之孫澹及曾孫澄,及其門人劉江,銓次先生之詩文凡五十卷,將刻棗以傳,而太守朱公(晞顏)子淵復刻其詩於郡齋,澹屬萬里序之」,楊萬里深感自己「嘗侍先生之杖屨,聞先生之誨言者,欲辭,敢哉」,故於當年「九月晦日」為作《盧溪先生文集序》,且不忘署名時自稱「門人」。序從紹興十二年先生以詩送胡銓貶新州而「詩名一日滿天下」寫起,對先生的壯舉加以充分肯定和贊揚,接著對先生的詩文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蓋其詩自少陵出,其文自昌黎出,大要主於雄剛渾大雲。清江劉清之子澄評先生之文,謂廬陵自六一之後,惟先生可繼聞者,韙焉。」表達出楊萬里對自己老師的真誠推崇。
對老師的恩誼,楊萬里可謂永生難忘。在王庭珪去世三十年以後的嘉泰二年(1202)壬戌,76歲的楊萬里重新讀到其《與彭郎凌雲將仕》手簡,仍激動得難以平靜,因而於正月十二日為之題寫跋語。《誠齋集》卷101有《跋王瀘溪民瞻先生帖》,全文雲:「瀘溪先生以詩取老檜之嗔,二沈希其意,出力擠老先生,以策元勛,竟何成耶?先生料其不三年必有大咎,果若其言。又四年,檜亦殪。古語雲:前車覆,後車戒。嘉泰壬戌後五日,門人楊萬里敬書帖尾,而歸之其宅相彭夢協雲。」考《盧溪文集》卷31《與彭郎凌雲將仕》手簡六幅之一有雲:「己巳冬,作書與彭彥直、王十五迪洪時雲:(沈)昭遠欲陷我而進身,我非凡人,二沈不出三年,必有大咎。彥直以示同僚,端修亦聞之,莫不笑以為狂言。近方知端修死狀與昭遠無異,皆不出三年。天道如是,我又何憾!當有歸日矣。」故知所跋「王瀘溪民瞻先生帖」即《與彭郎凌雲將仕》手簡。又《盧溪文集》附錄有《楊文節公誠齋跋王瀘溪手簡》雲:「嘉泰壬戌人日後五日,門人楊萬里敬書帖尾,而歸之其宅相彭夢協雲。」故知集載跋文「嘉泰壬戌後五日」中,「壬戌」後脫「人日」二字,人日為正月初七,後五日,當為正月十二日耳。師亡已三十年,仍不忘自稱「門人」,師恩永銘之心,可鑒!可嘆!
J. 用溫馨的話語表達一下對老師的不舍的之情
老師,離別之際,我送上深深的祝福!希望您桃李滿天下!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