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高中教師
1. 單方面簽字的合同有效嗎
如果是及無蓋章(公章),又無法人代表(或單位人事部門負責人)簽字,無效。如果有上述期中一種情況存在,有效。
單方簽字蓋章的合同在法律上一般是無效的,但是,如果簽字蓋章的一方將該文本作為有效的要約,相對的沒有簽字蓋章的一方只要對該文本作出一個有效的承諾,該合同就依法成立,在沒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並隨之生效。
(1)偃師高中教師擴展閱讀
合同訂立原則如下: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
2. 2019偃師教師競聘沒上崗咋辦
2019年偃師高中分數線還沒有公布,高中分數線是由教育局根據當年的中考專成績和志願填報情況屬劃定的,錄取分數及錄取結果請考生及時到相關部門或學校查詢,一般需要志願填報,錄取結束以後才會公布分數線;一中、二中、三中分數線指標在各初中不一樣,所以有很多高中錄取分數線在各初中也不相同。
還需等待各縣各學校公布分數線。
3. 誰能提供魏巍《我的老師》里蔡老師的資料不是魏巍,是蔡老師!
蔡芸芝
蔡芸芝老師手捧學生魏巍著作
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師》中的女主人公。
蔡芸芝生於1910年7月27日(農歷6月21日)。
2010年7月27日是蔡芸芝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蔡芸芝的兒子在1983年第6期《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發表了《懷念我的母親蔡芸芝》一文,那時蔡老師已經去世八年了。摘錄該文中的兩段:
「《我的老師》全文最早發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師報》上。那時偃師高中有位韓老師 (我們住在一個村子裡) 看到了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後他從文中『右嘴角邊有榆錢 大小一塊黑疙』中,認為確實是我母親。於是,他就把這篇文章給母親看,母親默認了。後來,設法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從此,闊別了30年的師生又重新恢復了聯系,以後就經常書信拄來,從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為當代的著名作家對於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記得,每次信來,母親都要念給我聽,還教我模仿他的字體,練習寫字。」
「當她44歲那年,即1956 年,司馬私立中學聘請她任教。記得,那時她非常高興,精神煥發,感到能為國家培養人才而歡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師》又給了她極大的力量。對於魏巍同志給她的評價,她很自謙,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教師應該做的事情,一個教師就應該具有愛生的品德。」
蔡芸芝是山東兗州人,其父蔡仲荷一直在隴海鐵路上工作。蔡芸芝是蔡仲荷的二女兒,蔡芸芝家中姊妹五人。她在洛陽女子小學附設的一年制師范班畢業後,考上了開封女子師范。1928年,她父親在鄭州鐵路上工作後不久失了業,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蔡雲芝在畢業前一年,決心輟學自謀職業。經人介紹,她到鄭州東門外東大街關岳廟小學(一座破廟改成的免費平民小學,即現在的創新街小學)任教,當時她還不足18歲。
1928——1930年,在蔡雲芝任教的三年裡,魏巍(魏鴻傑)就在這個學校讀二、三、四年級,他跟著年輕的蔡老師培養了文學愛好。1930年8月,蔡芸芝離開了鄭州前往開封女師復學。平民小學設在鄭州東門外的一所破舊關岳廟里,這是一所義學,既不收學費,又可不做制服(校服),這對窮家孩子來說,無異是一個福音。蔡芸芝出身寒門,對這些無錢上正規學校但又同樣聰穎的孩子充滿了同情和愛。蔡老師的文學愛好,對魏巍影響很大,蔡老師後來發表在鄭州一家報紙上的文章《斷鴻聲里》讓魏巍一直念念不忘,可以說,蔡芸芝是魏巍在文學上的啟蒙老師。
魏巍送給蔡芸芝老師的照片
1930年,蔡仲荷去世,蔡芸芝再次輟學,到洛陽老城東華街小學教書。1936年再次復學,1937年總算在開封女師畢業。家庭的變故使蔡芸芝在開封女師斷斷續續讀了十年!畢業後仍回洛陽教書,直到1940年,才與洛陽復旦中學教務主任王秋秩結婚,當時蔡芸芝已29歲,是當時少有的晚婚青年。王秋秩思想較進步,曾以國民黨洛陽縣參議員的身份掩護過紀登奎(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等進步學生。洛陽淪陷後,王秋秩帶著一家人回諸葛老家躲避。1945年抗戰勝利後,蔡芸芝應聘到諸葛中心小學任校長,王秋秩仍回復旦中學教書。
解放後,蔡芸芝和所有知識分子一樣歡天喜地的迎接社會大變革。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56年諸葛鎮司馬民中成立,蔡芸芝才受聘到民中任教。當時的民中也像鄭州的平民小學一樣設在一所古廟里,條件非常簡陋,但復出後的蔡芸芝精神煥發,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司馬民中當時作為偃師西南的一所民辦中學,為偃師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從1957年到1966年10年間,魏巍和蔡芸芝書信不斷,不斷把自己新創作的作品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告訴蔡老師;每出一本書,總要親筆簽上名子送給蔡老師,並且一直親切地稱她「芸芝師」。每次收到魏巍的來信,對蔡芸芝一家和司馬民中的師生「都象過節一樣高興」(王書法語),蔡芸芝不僅把來信讀給兒女聽,也讀給自己的學生聽,讓他們和自己一樣分享這份快樂,勉勵學生象魏巍那樣立志成材。
這十年是蔡芸芝最快樂的日子。後來文革開始了,司馬民中停辦了,蔡芸芝也因丈夫王秋秩的歷史問題受到了沖擊。突如其來打擊,把蔡芸芝擊倒了,病情一天天加重, 1972年夏,蔡芸芝帶著滿腹冤屈離開了人世,終年63歲。
蔡芸芝有四個孩子,老大王亦平、老二王如平和老四王青平是女孩,老三王方(又名王書發)是惟一的兒子。王如平、王書發、王青平三人都在司馬民中畢業,都是蔡芸芝的學生。
1966年,王書發作為返鄉知青,回到了諸葛村,參加了修建陸渾東一干灌渠的水利工程建設,並一直在村裡的工程隊做技術工作。1976年,村裡推薦王書法到該村中學任教,先後當過初中和高中教師。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1987年至1989年間,王書發自費到洛陽教育學院進修學習。此後,他一直在初中教畢業班,直到2006年退休。從教三十年來,他先後送走了3000多名學生,有不少學生考上了偃師高中,有兩名學生考上了北大,一名學生考上了清華。長期的勞作,使王書法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醫生多次勸他手術,他一拖再拖,直到退休後才在北京做了手術。
1999年,王書發的二女兒、蔡芸芝的孫女王新曉從洛陽二師畢業後,被分配到司馬小學任教。王新曉教學生涯的開始和蔡芸芝教學生涯的結束,竟然在同一地點,歷史竟然有如此驚人的巧合!王新曉現在在諸葛小學任教,她的愛人袁平偉也是一名教師,在洛陽旅遊中專任教。
二女兒王如平的丈夫徐長生在洛陽市聾啞學校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他用手語和愛心,讓一個個殘疾孩子也擁有了健全的人生。
受徐長生的影響,王亦平的女兒、蔡芸芝的長外孫女張瑞紅也愛上了特殊教育,她在洛陽市殘聯康復中心工作,用心幫助殘疾人進行語言和聽力康復訓練。
在蔡芸芝女兒和孫女的婚姻問題上,似乎大多數都傾向於選擇教師。王書發說:「無論是做教師,還是選擇教師做配偶,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母親的影響,她老人家曾說過『當教師,教書育人,挺好!』」。
蔡芸芝用她的行動和精神哺育了一個教師家族。
4.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蔡老師對作者有什麼影響
蔡老師畢業於洛陽女小附設的一年制師范班。1928年秋到鄭州一平民小學任教,當時只有十七八歲,1928—1930年正值魏巍在「平小」讀二、三、四年級。1938年8月蔡老師考上開封女師。1956年在司馬私立中學任教。蔡老師一生熱愛孩子,熱愛教師職業。同時,她還酷愛文學,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學生時代發表過《斷鴻聲里》等作品,但這方面始終沒有得到發揮。蔡老師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在她所從事的平凡工作中,卻體現了一個人民教師的優秀品德。
蔡蕪芝老師的兒子的回憶。
蔡老師的兒子在1983年第6期《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發表了《懷念我的母親蔡芸芝》一文,那時蔡老師已經去世八年了。下面摘錄該文中的兩段:
「《我的老師》全文最早發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師報》上。那時偃師高中有位韓老師 (我們住在一個村子裡) 看到了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後他從文中『右嘴角邊有榆錢 大小一塊黑疙』中,認為確實是我母親。於是,他就把這篇文章給母親看,母親默認了。後來,設法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從此,闊別了30年的師生又重新恢復了聯系,以後就經常書信拄來,從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為當代的著名作家對於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記得,每次信來,傘親都要念給我聽,還教我模仿他的字體,練習寫字。」
「當她44歲那年,即 1956 年,司馬私立中學聘請她任教。記得,那時她非常高興,精神煥發,感到能為國家培養人才而歡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師》又給了她極大的力量。對於魏巍同志給她的評價,她很自謙,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教師應該做的事情,一個教師就應該具有愛生的品德。」
討論並歸納:「溫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
《教師報》增加了副刊,編輯同志囑咐我給教師朋友們寫篇文章。寫些什麼好呢,想了好半天,也沒有一點兒進展。寫些大家都知道的話吧,自己也覺得害羞。寫些有見解的話吧,自己並沒有體會過教師這種職業的甘苦。多年以前,我上過幾年初級師范,也想過從事這種職業。可是那時候的社會,包括那些培養師資的人們在內,連八塊錢一個月的教書的活路,都不肯施捨給過。我只有「逼上樑山」,以後也就沒有機會去嘗受這種職業的甘苦了。
我想來想去,記憶解救了我。我想起了一同和我度過童年的幾位老師。他們的樣子甚至他們的衣服樣式和顏色,都是這樣清晰地浮在眼前。童年的記憶是多麼珍奇!願這些永遠珍藏在我的記憶里,我願永遠地感念他們。當然,在我想起他們的時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當時一個孩子的一些甘苦。而這些甘苦,卻未必是他們能夠知道的。因為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遙遠的另外一個世界。今天讓這個二十多年前的孩子來談談心吧,這對許多教師朋友,縱然無益,也會是有趣的。
在我八歲那年,我們縣城的一個古廟里開辦了「平民小學」。這所小學有兩個好處,一是不收學費,二是可以不做制服。這對縣城裡的貧苦子弟是一個福音。也就在這時候,我和我的小夥伴們變成了學生。我們新領到了石板、石筆,真是新鮮得很,整日在上邊亂畫。新領的課本,上學下學都小心地用手帕包起。回家吃飯,也覺得忽然高了一頭,有了十足的理由。如果有哪一個孩子膽敢說我們的學校不行,那就要奔走相告,甚至立刻動武,因為他就是我們當前最主要的敵人。總之,我們非常愛自己的學校,日子過得非常快樂,而且自滿。
可是過了不久,就發生了一件事情:我們班上換來了一個姓柴的老師。這位柴老師是—個瘦瘦的高高的個子。
我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有下面三點:一是他那條捲起褲管的灰色的西裝褲子,這也許是在小縣城裡還很少見的原故;二是他那張沒有出現過笑容的臉孔;三就是他手裡拿著的那支實心竹子做的教鞭。終於有一天,在上課的時候,也許我歪著頭正看窗外的小鳥吧,或者是給鄰座通報一件在當時看來是應當立刻通報的事情,總之,冷不丁地頭上挨了重重地一鞭。散學後,我兩手抱著頭哭著回家,頭上起了像小饅頭那麼大的一個血包(當然,今天也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我當時哭著說:「我再也不上學了。」媽媽也在心疼的情況下對我採取了妥協。可是呆了不幾天,我就又蹦蹦跳跳地跟同伴們一起回到學校里去,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然而今天我願意揭開當年兒童世界裡的一件秘密:我之所以又重新走進學校,實在是因為我捨不得另一個程老師,捨不得那些小夥伴,特別是捨不得學校里的那個足球!
……(中間省略的是蔡老師的片段)
雖然這時候我同樣具有鮮明而堅定的「立場」,就是說,誰要說「五小」一個「不」字,那就要怒目而過,或者拳腳相見。可是實際上我卻失去了以前的很多歡樂。例如學校要做一律的制服,家裡又做不起,這多麼使一個孩子傷心呵!例如,畫畫兒的時候,自己偏偏沒有色筆,臉上是多麼無光啊!這些也都不必再講,這里我還想講講我的另一位老師。這位老師姓宋,是一個嚴厲的人。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走不整齊,那就要像舊軍隊的士兵一樣遭到嚴厲的斥責。盡管如此,我的小心眼兒里仍然很佩服他,因為我們確實比其他學校走得整齊,這使我和許多「敵人」進行舌戰的時候,有著顯而易見的理由。引起我憂慮的,只是下面一件事。這就是上算術課。在平民小學里,我的「國語」 (現在叫「語文」)比較好,因而跳過一次班,算術也就這樣跟不上了。
來到這里,「國語」仍然沒問題,不管作文題是「春日郊遊」或者是「早婚之害」,我都能爭一個「清通」或者「尚佳」。只是宋老師的算術課,一響起鈴聲,就帶來一陣隱隱的恐懼。上課往往先發算術本子。每喊一個名字,下面有人應一聲「到!——」,然後到前面把本子領回來。可是一喊到我,我剛剛從座位上立起,那個算術本就像瓦片一樣向我臉上飛來,有時就落到別人的椅子底下,我連忙爬著去拾。也許宋老師以為一個孩子不懂得什麼叫做羞慚!
從這時起,我就開始抄別人的算術。也是從這時起,我認為算術這是一門最沒有味道的也是最難的學科,像我這樣的智力是不能學到的。一直到高小和後來的師范,我都以這一門功課為最糟。我沒有勇氣也從來沒有敢設想我可以弄通什麼「雞兔同籠」!並且敘述著他們的時候,我並不是想一一地去評價他們。這並不是這篇文章的意思。如果說這篇文章還有一點意思的話,我想也就是在回憶起他們的時候,加深了我對於教師這種職業的理解。這種職業,據我想——並不僅僅依靠豐富的學識,也不僅僅是依靠這種或那種的教學法,這只不過是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他有沒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假若沒有這樣的心,那麼口頭上的熱愛祖國羅,對黨負責羅,社會主義建設羅,也就成了空的。那些改進方法羅,編制教案羅,如此等等也就成為形式!也許正因為這樣,教師——這才被稱作高尚的職業吧。我不知道我悟出的這點道理,對我的教師朋友們有沒有一點益處。
5. 蔡芸芝先生的資料
蔡老師畢業於洛陽女小附設的一年制師范班。1928年秋到鄭州一平民小學任教,當時只有十七八歲,1928—1930年正值魏巍在「平小」讀二、三、四年級。1938年8月蔡老師考上開封女師。1956年在司馬私立中學任教。蔡老師一生熱愛孩子,熱愛教師職業。同時,她還酷愛文學,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學生時代發表過《斷鴻聲里》等作品,但這方面始終沒有得到發揮。蔡老師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在她所從事的平凡工作中,卻體現了一個人民教師的優秀品德。
蔡芸芝老師的兒子的回憶
蔡老師的兒子在1983年第6期《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發表了《懷念我的母親蔡芸芝》一文,那時蔡老師已經去世八年了。下面摘錄該文中的兩段:
「《我的老師》全文最早發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師報》上。那時偃師高中有位韓老師 (我們住在一個村子裡) 看到了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後他從文中『右嘴角邊有榆錢 大小一塊黑疙』中,認為確實是我母親。於是,他就把這篇文章給母親看,母親默認了。後來,設法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從此,闊別了30年的師生又重新恢復了聯系,以後就經常書信拄來,從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為當代的著名作家對於教師的尊敬和愛戴。記得,每次信來,傘親都要念給我聽,還教我模仿他的字體,練習寫字。」
「當她44歲那年,即1956 年,司馬私立中學聘請她任教。記得,那時她非常高興,精神煥發,感到能為國家培養人才而歡欣鼓舞,魏巍同志的《我的老師》又給了她極大的力量。對於魏巍同志給她的評價,她很自謙,認為自己只是做了教師應該做的事情,一個教師就應該具有愛生的品德。」
6. 偃師高中教師工資高嗎
這個高中哦
老師的工資很高
7. 河南省偃師高級中學的建校歷史
1928年,偃師高級中學於建校。前身是年創辦的偃師師范講習所和1931年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偃師中學。
1944年日寇入侵豫西,學校停辦,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老城當店復校。
1948年3月偃師解放,8月成立偃師聯合中學,校址在今市委招待所,1949年改名為偃師第一中學,並增設高中班,是為偃師高中的雛形。石靜濤、張渠、牛秀生諸前輩為學校的恢復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54年秋,學校初高中分設,高中部遷入新址(原郵電部538廠院內),正式使用今名: 河南省偃師高級中學,張正民先生任校長,規模按三年制定型為十八班,生源覆蓋洛陽、三門峽等豫西地區。
1955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重點高中(全省5所),是 1958年河南省第一批24所省重點之一,辦學歷史悠久,學風優良,曾有「豫西清華」之美譽。建校以來培養了以中國書協主席張海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校友,為基礎教育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959年該校被確定為河南省14所重點中學之一。畢業學生多進入高校深造,成為國家建設的骨幹力量,其中不乏將軍、學者、專家,如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中國「兩彈一星」突出貢獻專家王克民、著名作家吉學沛。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學校停辦,校舍被出賣。廣大校友無不為之痛心。
1978年,改革開放,偃師高中恢復重建。1980年9月遷入原豫西農專校址,83屆起恢復三年制,85屆起恢復十八班規模。1992年學校增設高師預備班,面向洛陽九縣(市)二區招生,學校規模過渡為三級二十四班。復校初期,廣大師生繼承「老偃高」的光榮傳統,振奮精神,埋頭苦幹,攜手並肩,重建校園。79屆高考在全省名列前茅,當年成為河南省24所重點高中之一。自此,偃師高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學科競賽科科有省級一等獎,高考上省定大專線人數一年一個台階,穩居洛陽各縣(市)第一。每年都有考生進入清華、北大、中科大等名校。1992年河南省高考狀元李念真、1989年河南省數學競賽第一名韋立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94年年底,偃師高中作為農村省重點高中的代表,接受了河南省教育委員會專家評估組的督導評估,給予偃師高中很高的評價。鑒於當時相對滯後的辦學條件,專家組也提出了改進意見。經科學論證,總投資達2400多萬元的偃師高中一期擴建工程應運而生,工程完工後,教學樓、科技實驗樓、圖書館、行政辦公樓和階梯教室等一應俱全。實驗室按國標一級裝備,圖書閱覽室書報雜志齊全,教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也發展為三級三十六班規模。1996年河南省物理奧賽段明輝、賈利亞等7人獲省級一等獎,1997年高考楊朝棟、賈利亞、李建輝等4人分別考入清華、北大,1998年王琦獲河南省數學競賽第一名,被清華大學免試錄取,在豫西乃至河南享有很高聲譽。
2001年10月,為推動創建教育名市的發展進程,偃師決定再次對偃師高中進行擴建。這次擴建選址在老校區對面,建設了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新校區。2004年新校區落成後,行政樓、教學樓、科技實驗樓、信息技術中心、學生公寓、學生餐廳等現代建築錯落有致,氣勢壯觀;張海書法藝術館、 「國標二級」塑膠運動場、學生游園等全新設施,獨樹一幟,特點鮮明。至此,學校總佔地面積達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擁有80個教學班,師生員工近6000名。
2004年新校區工程竣工後,偃師高中辦學條件全面升級。 「偃高人」抓住機遇,凝聚力量,內抓管理,外樹形象,開啟了偃師高中辦學歷史上嶄新的一頁。2004年底該校順利通過示範性普通高中評估驗收,成為首批省級示範性高中;2004年高考本科上線率先突破千人,2007年、2008年度闖過1500人大關;在學科競賽方面,學校年年有省級一等獎,排在省實驗中學、鄭州一中之後,昂首挺進全省三甲。
8. 偃師一高教師宋安樂
恩 好人總有好報 我也幫你找吧 雖然在網站上找事大海撈針 你還是得去試一試 你可以參加個種群 在群里發群消息 去各大BBS論壇發貼尋找 最好的方法當然是通知110了 民警的眼睛是專門培訓過的 很容易記得相貌
9. 偃師什麼時候招教啊具體的什麼時候啊
5月25---27日,明天是最後一天
10. 2022偃師升高中老師加分嗎
是可以加分的。
2022年升高中對於曾經去往新疆等偏遠地區進行過支教的老師的孩子是有加分政策的,因為要鼓勵大家指教。
在高考當中,少數民族和軍人的孩子都是會有加分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