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教師
Ⅰ 大學老師因愛生恨尾隨女學生將其殺害,自稱精神病拒不認罪,他有多無恥
安徽的某知名大學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女學生涵涵一見鍾情,為了能夠得到涵涵的青睞,這名老師運用自己的特權給涵涵改分數,為的就是能夠和她成為男女朋友,然而他卻是一個有家庭的男人,不過這對他來講並不重要,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道德觀念不強的人,涵涵雖然是大學生的年紀,但其實在感情上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成熟,面對老師的瘋狂攻勢,涵涵和老師交往了,然而沒想到,這竟是噩夢的開始。
1、控制欲瘋狂,性格暴怒無常涵涵最開始為了拒絕和老師郭某交往,用郭某已婚的理由拒絕他,但讓涵涵沒想到的是,郭某居然為了她肯和自己的老婆離婚,為了能夠和自己的妻子離婚,郭某以自殘的方式逼迫妻子,妻子看到郭某態度如此堅定,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離婚。
涵涵的家人悲痛欲絕,他們拒絕民事訴訟,堅決要求這名老師以死刑來謝罪,作為筆者,看到涵涵在去世以後還要遭受這樣的誣陷,我也十分的不忍心,希望法律能夠給出一個最公正的判決,不要讓壞人逍遙法外,師生戀也許不被大家接受,但是涵涵並沒有做錯什麼,她不應該成為郭某犯罪的發泄品。
Ⅱ 有一部日漫 說得是 男主名字像女的 然後被老師分配到女生宿舍 的 叫什麼名字 忘了
《授課到天亮CHU!》是太田顕喜於2008年開始在《Comic Alive》連載的後宮題材作品,故事開始於鳳梨學院招生,高等部特招生加賀見優希因為名字很像女生,被馬虎的老師柿乃坂綾奈編到了女生宿舍。去協商解決,卻被校長推卸責任(?)的告知「暴露身份就要退學」。弱氣的優希不得不穿上女裝住進女生宿舍,在天然呆妄想教師和蕾絲邊傲嬌同學以及表面嚴厲內心弱氣的學生會長等人的夾擊下,發生了許多驚險(霧)刺激的故事。
Ⅲ 有個主演男教師日本動畫叫什麼
GTO 很經典
Ⅳ 誰知道家庭教師的小說給個鏈接或是發下名字,謝了。
阿綱:
《砂時計》
《微風吹拂過的天空》
《望天的彭格列夫人》
《暖秋》
《真是虛幻》
《萌殺boss》(家教+網王)
《聆聽風吹過的聲音》
《蔚藍長空》
《感謝命運讓我們相見》
《黃昏彼岸》
雲雀的BG:
《所謂妄想》
《想你致敬》
《初日》
《牽絆》
《白露無暇》
《狩獵欺詐師》
《觸不到的浮雲》
《雲煙》
《雲雀學長》
《夏砂下沙》
《散步道》 《君須記》(這兩個是一部的)(挺不錯的)
《最強配角》
《半天晴》
《藍天白雲》
《微生千年》
《雲守夫人見聞錄》
《冰爍的沙漏》
《尋找第七個守護者》
《一言九鼎》
《無韻之音》
《十年蹤跡十年心》
《所謂家庭教師》
《一起成長吧!米娜桑》
《和睦》
《在這里,只為愛你》
《當我還是瑪麗蘇》
《廢柴穿越史》
《替補》
《正是春光最盛時》
《流離歲月》
《渡者》
《火燒雲》
《離殤》
BL文:
《雲雀家的新婚生活》
《I miss you so much》
《雙生》
Ⅳ 如何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上)
--------------------------------------------------------------------------------
發表時間:2003-9-15 14:03:00 作者: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諶業鋒
一、教師心理健康概述
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僅有利於教師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當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1.有利於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關系極為密切。一方面,一個人的生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軀體性疾病、生理缺陷會給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狀態帶來負面影響,使人產生焦慮、憂愁、煩惱、抑鬱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際關系的和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響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例如,樂觀、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態有助於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襲,從而促進身體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長期的過度焦慮、憂慮、煩惱、抑鬱、憤怒,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或病變,引發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說是主要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而呈現身體症狀的軀體疾病。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精神和軀體在同一生命進程中共同起著作用。那些與情緒聯系密切、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器官系統更易患這種疾病。
2.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觀地評價、自如地應對客觀環境,其心理傾向和行為與社會現實的要求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協調。個體與環境能取得積極的平衡,就能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矛盾和處理問題,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會因偶爾的失敗而喪失信心,其工作和學習效率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系,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的主要表現
從整體上看,教師群體和其他群體一樣,其心理健康狀況的不良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軀體化。主要反映身體不適,包括心血管、胃腸道、呼吸和其他系統的主訴不適,頭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慮的其他軀體表現。
2.抑鬱。主要表現為心境苦悶、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失望,悲觀等以及與抑鬱有關的認知和軀體徵象。
3.偏執。主要表現為個體有偏執性思維,如敵對、猜疑、妄想、誇大等。
4.人際敏感。主要指某些個人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他人相比時更為突出。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卑感、心神不寧、明顯不自在。以及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意識過強,消極等待等。
5.敵意。主要從思想、感情及行為三個方面來反映敵對的表現。具體的表現包括時常有厭煩的感覺,摔物,喜歡與人爭論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氣爆發等。
6.強迫症狀。主要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例如強迫性洗滌、強迫性儀式動作等。
7.焦慮。一般指煩躁、坐立不安、神經過敏、緊張等主觀焦慮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軀體表徵,如氣促、出汗、尿頻、失眠、發抖、驚恐等。
8.恐怖。恐懼的對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9.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心理和行為有非常明顯的異常。
(三)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相關調查
正因為教師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關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研究也就越來越多。
1. 高峰、袁軍(1995)採用SCL-90量表對上海市3055名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做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軀體化、強迫症狀、焦慮、恐怖是小學教師群體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認為,小學教師工作任務十分繁重,長年勞累,體質每況愈下,加上小學教師普遍責任心較強,很注意自己在學生中的形象,為此過分追求人格的完善,過分限制、約束自己,關心各種細節,常有自我責備、譴責的傾向,這都成為軀體化、強迫症狀的直接誘因。此外,由於社會期望值偏高,難免產生焦慮、恐怖情緒。
在比較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不同層面後發現,小學教師群體內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以下差異:
①地區差異。郊區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不如市區的小學教師。
②性別差異。調查數據表明小學女教師除個別因子(這里的因子指上面談到的不良表現)外,心理健康問題遠比男教師嚴重。
③年齡差異。各年齡組的小學教師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老年教師在軀體化、強迫症狀、憂慮和「其他」(飲食、睡眠)比青年教師嚴重;而青年教師則在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比老年教師嚴重,呈現明顯差異;中年教師始終居中。
④學科教師差異。擔任不同學科的小學教師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調查數據顯示,除個別因子外,擔任語文、算術、外語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要比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嚴重。其中外語教師心理健康最差,體育教師相對最優。
⑤班主任與非班主任差異。該研究表明班主任與非班主任心理健康問題總體上並無顯著差異,僅在軀體化因子上班主任症狀顯著嚴重於非班主任。
2. 賈林祥、宋廣文(1999)同樣採用SCL-90量表對320名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了調查研究。研究表明:
①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不如小學教師。
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男教師差。除了人際敏感、偏執、精神病性三個因子上女教師比男教師低外,其餘因子的得分,女教師均比男教師高。這可能是傳統文化意識影響的結果。
③不同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其中,中師學歷的教師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學、大專學歷的教師低,差異很顯著;大專學歷的教師除了在敵意、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這四個因子上的得分低於大學學歷的教師外,其餘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學學歷的教師高。學歷反映了一個人的知識層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識層次越高的教師,越能站在較高的層次上去看待社會、洞察人生,對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握得較准,不易產生心理障礙,而且,即使在心理狀態不佳時,他們也能相應地採取措施,自覺地加以調整。
④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不如沒有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除了在恐怖因子上兩者得分無差異外,其餘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
⑤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隨教齡而增高的趨勢。
二、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教師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認知
1.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教師這一職業是如今最「開放」的職業。他的工作得接受許多人直接或間接的檢查和監督——學生、校長、教研員、學生家長、教育局等等,以至整個社會。所有的這些人和社會團體都認為自己對教師的工作有評價的權利。對於教師應該怎麼做,應該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觀念和想法。僅僅是與以上提到的這些人相處就可能讓教師產生焦慮,不管是正常的焦慮還是神經過敏性焦慮。並且,教師自己心裡也有「一桿秤」,隨時隨地都在監督著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別人更嚴格、更苛刻。
因此,教師應該樹立正確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准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把一個人的各種習慣、能力、觀念、思想和情感組織聯結在一起,貫穿於經驗和行為的一切方面。個體只有樹立正確而穩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並愉悅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給自己設定高不可攀的目標。同時,個體因為對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夠客觀地評價別人,接納並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對世事中的不平、不滿、不盡善盡美之處能處之泰然。這種心態對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正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知識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前面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關。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接受新知識,以加強自身修養。
教師也可以堅持收集有關他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能用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而且能使教師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達到了自己預定的目標。教師對自己教學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學生是否接受這些方法,就對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認識就更客觀,自我概念就越堅定,評價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對自己也就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