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劉老師
❶ 中域教育的劉郝欽老師中醫是不是特別厲害聽說劉郝欽老師是中域教育獨家授課老師。
以前聽劉老師的課過關的,看中域的宣傳資料已經出來了,你也可以直接去看一下
❷ 向名老中醫學習什麼
治學嚴謹 形成特色 劉老年僅弱冠即赴西安醫學院學習,1959~1962年又參加甘肅省首屆西學中班,是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倡導中西醫雙重診斷,中西葯有機結合的中西醫結合模式。20世紀80年代主持制訂的《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試行方案)》已成為國家試行標准。 劉老的治學有三個特點:一是善於學習汲取醫學最新研究成果;二是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實驗研究,總結病例;三是將自己治療腎病的經驗研製成中葯制劑,方便臨床。他治病要求中西相參、祛邪扶正兼顧、內外治法同施,因而療效顯著。 筆者體會到,劉老師治病的特點是:力爭明確現代醫學的診斷(包括病理診斷);准確做出中醫辨證(我們經常遇到他老人家更正、補充其他大醫院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事例);制訂中西葯有機結合的治療方案。中葯組方力求簡練(一般7~8味),達到治病必求其本。用葯突出君葯的用量,不能面面俱到。守法守方,用一方加減化裁治療半年以上者比比皆是,而且效果良好。 重視培育後學 劉老早年就職於蘭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退休後協助成立了兩個省市級腎病治療中心(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和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培養出了甘培尚、許筠、戴恩來、曹田梅、馬鴻斌、李永新和薛國忠等許多醫學新秀,分布在全國多家醫院。跟隨劉老門診、查房的學生更數不勝數。 劉老在醫院查房時非常重視以下工作,以利後學的發展:一是指導科室醫生規范腎臟病的診斷標准、制訂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並在實際中不斷改進、完善,並創制出一系列療效好、副作用小的經驗方劑。二是授業解惑,根據臨床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問題,向科室醫生、研究生、實習生提出一些較高難度、具有前瞻性、啟發性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實踐與學習興趣。三是拓寬思路,不斷創新,提出科室發展建議。 養生方法健康長壽是一個醫者為自己醫學成就打出的最有說服力的廣告。劉老師年近耄耋,身高清瘦,查房能站兩小時,思維敏捷,很少生病。除了生活規律外,更重要的是他晨起前必做自編的全身按摩操;平日心態良好,淡泊名利,樂於診療,勤於著述,熱愛花草與書法;且常服黃芪、當歸、野山參、紅景天等。我們從他的養生方法里能學到很多為人、行醫的法則。 中國人非常講究孝道。劉老出生七個月父親就過世了,他父親是晚清翰林、甘肅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和書法家。劉老的孝道是把父親一生的學術思想、詩、文、書法整理出來,作為文史資料留於後世。為了完成這一心願,年近耄耋的他,在繁忙的診務之餘,學習電腦,查閱古典文學,考察歷史資料,孜孜不倦,歷經三年終於完成了心願。現在,很多中醫人借口忙於事業,忽略對父母親屬的關心。殊不知,不孝於親,何來視患者如親人的美德?
❸ 北京豐台有個中醫世家劉老師說能治乙肝是真的嗎
網路上的大專家,老中醫,叫獸啥的最好別信!位了就會有坑
❹ 給你們介紹真正有本事的名中醫(2)——劉力紅
劉力拆塵禪紅老師,在中醫界,是很有名氣的。他孜孜不倦的學習中醫,拜訪並師從鄧鐵濤,李可,盧崇漢等這樣的中醫大家,在學習之路上,不斷思考,不斷研究,中醫臨床也隨之一步步提高。
我讀大一時,老師就推薦我們,買一本《思考中醫》的書,書的作者,就是劉力紅老師。
他不斷研讀《傷寒雜病論》,不斷提高臨床辯證水平,在疑難雜症方面,造詣很高。
他繼承我前篇講的盧崇漢老中醫的「火神派」思想,也擅長用溫葯來治病。
他現在在廣西中醫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小小中醫的我,雖然沒有見過劉力紅老師,但是在中醫界,都知道,劉力紅老師,是正真有實力的中醫。
關於他的更多介紹,大家可以去他的微博了解了解。
下面是他的經歷。
後來劉力兄顫紅遇到了另一位老師――四川成都的曾榮修老前輩。曾老使劉老師在經方的運用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當劉力紅對中醫還有困惑尚未解決時,有幸成為鄧鐵濤老中醫的入室弟子,從鄧老那兒劉老師感受到了他老人家為中醫的拳拳赤子之心,為了中醫,亦要全力為之。
2004年7月初,經鄧老引見,劉力紅到山西靈石縣去拜見了李可老中醫,並有幸成為他的弟子。李老以擅治急危重症聞旅塵名,他幾十年的臨床實踐,恰恰證明了對於很多危急重症中醫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李老的經驗從根本上破除了劉力紅以前的陋見,堅定了對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信心,使他親身體驗到對一些危重病人,中醫是能夠發揮作用的。一旦有了這樣的感受,信心自然就會穩固起來。
2006年伊初,劉力紅專程從南寧飛抵成都,登門拜謁「火神派」欽安盧氏醫學第三代傳人――現執教於成都中醫葯大學的「盧火神」崇漢先生,拜仰慕已久的盧老為師。
如果大家喜歡中醫,這些名家,可以了解了解。
❺ 誰知道劉力紅或是其他名老中醫的聯系方式,本人急需
劉力紅,48歲,廣西首位中醫博士,現任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師,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醫傳統經典方劑治療疑難病症。著有專著《思考中醫》、《開啟中醫之門》及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思考中醫》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重視經典、學習經典」的熱潮。著名中醫葯學家鄧鐵濤教授看到此書後,盛贊:「吾道不孤,後繼有人矣」。 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 背景:1958年,劉力紅出生於甘肅蘭州。父母皆為軍大畢業生。由於父母雙雙被打成右派,4歲時,劉力紅隨父母譴送到桂林郊區農村定居,直到1978考上大學。 記者:您的童年、少年都在農村,這對您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劉力紅:因為父母的境遇,我的童年沒有多少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父母認為之所以有這樣的遭遇,與他們有文化有關。因此,在我小學、中學時期,他們從不督促我學習。稍大一些,他們就要求我做砍柴、挑水及其他農活。 記者:在那樣一種環境中有沒有怨天尤人? 劉力紅:在那個年代像我這樣的右派孩子是沒有任何離開農村機會的。我中學畢業後只能與父母一起去掙工分,記得一天能掙6個工分。後來,我還去印刷廠當過裝卸工,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但我從未想過怨天尤人。這種性格也可能與父親的影響有關。在我的記憶里,父親雖然遭遇不公待遇,但他總是平靜地接受,很少抱怨。對干農活照樣全身心地投入,父親的這種品行對我影響非常大。 記者:是高考改變了您的命運。 劉力紅:是的。1977年是恢復高考第一年,我快20歲了。雖然獲得高分,但政審時卻不過關。第二年,我不服氣再次去考,還是被政審這道坎攔住。最後是母親親自到高招辦解釋,我才被廣西中醫學院錄取。 考研是師父的一個戰略 背景:1978年,劉力紅考上廣西中醫學院醫療系,5年後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1986年他考上成都中醫葯大學研究生,3年後又順利考取南京中醫葯大學,1992年獲博士學位,成為廣西第一位中醫博士。 記者:上大學時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吧? 劉力紅:上了大學後與周圍同學比,才知道自己基礎很差。我除了認真學好課本上的知識,還利用業余時間學些基礎文化。畢業那年我參加中南五省中醫院校統考,結果考了廣西第一名。 記者:考研究生時有什麼抱負嗎? 劉力紅:說到考研,不能不提我的第一位民間師父——人稱「小神仙」的李陽波。我是在大學畢業那年暑假與師父邂逅的,第二年元月8日我就向他正式拜師,與他同吃同住了近兩年。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使我在思想上受到傳統文化與中醫思想的「浸染」。讀書雖有我自身的意願,但更大程度上是師父的一個戰略,他認為傳統的師承教育需要與現代教育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多地影響現代教育。 記者:回頭看,考研、讀博期間最大收獲是什麼? 劉力紅:中醫是崇尚自然的一門學科。講究天人合一。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路其實就是與自然融合的一個過程。讀書期間,我除了學習導師的學術思想,還利用課余時間走訪了不少名山大川,常常流連忘返於其間。中國的名山大川往往都是文化底蘊很深厚的地方,經常浸泡在這些地方,身心是會慢慢改變的。這樣的改變又是深入中醫這樣一些傳統的學問所必需的。 我所領悟的只是滄海一粟 背景:2003年劉力紅著的一本《思考中醫》不僅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重視經典、學習經典」的熱潮,而且因為其對傳統文化的精思妙解、對哲學思考的深刻闡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記者:寫《思考中醫》動機是什麼? 劉力紅:說到寫書的動機,其實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大家。但是,書出來後有那麼多人喜愛,引起如此大的共鳴,卻是我沒想到的。《思考中醫》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印刷15次,發行十多萬冊,現在又在全面改版,這其實更多地反映了民眾對傳統文化和中醫的重新重視和思考。 記者:《思考中醫》除了給您帶來榮譽,還帶來什麼? 劉力紅:書出來後,我比過去要忙了許多。我認為名聲僅僅意味著你要多為眾人做事,你要比沒有名聲的人多一份責任。 記者:網上有人對您這么評價:「很傳奇的人。正統學院畢業,擁有中醫博士學位,卻又遍訪民間大師、名家;既有著書立說的正果,也兼學佛悟道的修養。其貌不揚,但眾里尋他,卻不需網路,皆因其頗具仙風道骨之神韻,也藏幾分精武門霍元甲之類武林高手的英氣。」您怎麼看自己? 劉力紅:不敢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所知道、領悟的不過是滄海一粟。這些評價亦只是印證了古人的那句話「時勢造英雄」。我所思考的一些問題、所說的一些話其實許多人也在思考。 有仁術必先造就仁心 背景:在廣西中醫學院,劉力紅的課很受學生歡迎。學生說:「劉老師的課,拋開書本,卻又娓娓道來,不僅讓人領會課本上的知識,也可知曉中醫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