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角色轉換
『壹』 教師角色的轉變口訣
教師角色的轉變也就是下角色的轉變。
一、傳道者的角色
教師負有傳遞社會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在現代社會,雖然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教育、教師的道德觀、價值觀總是代表著居社會主導地位的道德觀、價值觀.並用這種觀念引導學生。除了社會一般道德、價值觀外,教師對學生的「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等也有引導和示範的責任。
二、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教師是社會各行各業建設人才的培養者,他們在掌握了人類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經驗、技能的基礎上,對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後以特定的方式傳授給年輕一代。並幫助他們解除學習中的困惑,啟發他們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技巧,成為社會有用的建設者。
三、示範者的角色
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誇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管理者的角色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負起教育教學管理的職責,包括確定目標、建立班集體、制定和貫徹規章制度、維持班級紀律、組織班級活動、協調人際關系等,並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控制、檢查和評價。
五、朋友的角色
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往往願意把教師當作朋友,也期望教師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師在學習、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希望教師能與他們一起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六、研究者的角色
教師工作對象是充滿生命力的、千差萬別的活的個體.傳授的內容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人文、科學知識,這就決定了教師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貳』 新課改中要求教師角色應當如何轉變
新課改中要求教師角色應當如何轉變?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換到位、得體,放棄師道尊嚴,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激勵者。師生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關系。
如何轉變
一、確立開放整合的課程觀,從傳統的課程傳遞者向課程整合者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和各門學科的總和。[1]這就意味著課程編寫是 *** 主管部門的事,教師的任務是通過教學傳遞課程,無權更改課程,也不必思考課程問題。長期以來的這種課程觀,導致教師課程權力的喪失,導致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驗課程的權利被剝奪,教師成了課程的傳遞者、教科書的執行者。
二、確立互動交往的教學觀,從傳統的教師主角向現代的師生雙主體交往轉變。
新一輪課程改革把改變師生關系成為其題中之義,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成為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以平等的身份去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個別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交往中,師生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達到教學相長。
三、確立發展為本的學生觀,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現代的學生發展促進者轉變
教育與個體發展的關系是教育學中一個古老的、也是永恆的主題。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教育不僅應當注意教給學生文化知識,而且也要注意促進他們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總的來講,新課程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親歷體驗,在主動探究、親歷過程中感受、體驗知識的生成,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的目的。因此,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課題。
教師要及早轉變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著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熱情,並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引導學生逐步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未來人生的可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改要求教師行為轉變和角色轉變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1、從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社區型的開放性教師。
(二)教師教學行為上的轉變。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簡螞辯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怎樣轉變新課改下的角色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 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書、思考、討論、質疑、練習、評價,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質,從而不斷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其次,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跟他們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和他們交流、談心、溝通,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更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成長,這攔缺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再次,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庫,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同時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激發他們學物汪習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育觀念 轉變 施教能力 提高 因材施教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道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人們把教師稱作知識的傳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新課程背景下,這些比喻彷彿不能完全說明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了,因為他們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變化,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激勵者、合作者。那麼,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教育觀念的轉變
(一)樹立現代教育理論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有的傳統教育觀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已經成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這種教學模式中,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動學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長期以往,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不僅學習成績提不上去,而且人也變得呆板、頑固,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能動性,更缺乏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准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教學模式上要充分體現三為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教師要從幕前到幕後,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在課堂上能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並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這樣可以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學會傾聽,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情景,讓學生在與知識對話的過程中學習,並掌握方法。
(二)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傳統教育教學中,教師嚴肅地站在三尺講台上,高高在上,而學生坐在台下,敬畏教師,有疑難問題也不敢問,更不要說跟教師談心、交流、溝通了。
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新的教育理念的體現,因為這種師生關系有助於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活動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德育,放下師道尊嚴,和學生交流、談心、溝通,不僅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更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思想,關注他們的成長,做他們的良師益友。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安逸、平順,思維活躍、超前,沒經歷過什麼挫折、坎坷,一旦遇到困難,無疑是跌進生活的深淵。這時教師就要及時鼓勵、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重樹人生目標、理想,並為此努力、奮斗。
二、 教師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開闊視野,提高自我
教育界曾盛傳「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有一桶水」。如果教師始終固守著自己傳統的「一桶水」,面對知識豐富的高中生,夠用嗎?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數學能力,並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
(二)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面對的是思維活躍、知識豐富的學生,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課堂發展的需要了。除了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的手段之外,教師還需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如電腦、白板等輔助教學。尤其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與課文有關的視頻、音樂,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我在教授《孔雀東南飛》講到劉蘭芝和焦仲卿以身殉情時,通過多媒體播放了《化蝶》,學生聽著悠揚的小提琴曲,欣賞著優美的畫面,看著視頻中翩翩起舞兩只蝴蝶,形影相隨、不離不棄,感受到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堅貞、偉大。這樣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封建家長制的冷酷無情有了更深刻的領會,也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
孔聖人曾提出教育學生要「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自身素質等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長,來鼓勵和引導他們,讓他們能從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出發,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奮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長期堅持,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改下,教師角色知多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對教師的一貫要求,但是,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這種說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缺陷。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與學的主體,是學生的「知識源泉」。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那麼,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有多少呢? 1、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和學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教師不僅身體要走下來,走近學生,更為關鍵的是心要走下來,貼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合作意味著參與,師生有一種共同的體驗。教師不應該對學生說你去干什麼,而是應該對學生說我們一起去干什麼。我們要把學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裡。相關文件>>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1年版)的通知 推薦閱讀>>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 >>今天,我們如何當教師? >>教育博客:好校長的十二條軍規 >>劉堯博文:大學校長要職業化 更多博文>>教育博客 2、做謙虛的傾聽者 以前,教師掌握著「話語霸權」,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教師往裡灌東西。新課程則要求我們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能夠像李鎮西老師那樣,聽到「花開的聲音」。 3、做真誠的賞識者 教師要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學生一丁點兒的優點,我們都要加以表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是表揚的尺度我們要把握好。賞識孩子不能只憑自己的預先設計進行,賞識時要關注一些小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
面對新課改,歷史教師角色何為
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讓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再現他人,與別人進行交往,探索世界,學會繼續不斷地、自始自終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師的總體要求。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施的主體是高中歷史教師,老師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敗。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念,提高專業能力,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
一、拓展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知識。
第一,應具備系統的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高中歷史新課程採取中處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
第二,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如歷史(Ⅲ)中的「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等專題。同時歷史教學一方面要從多角度對重要歷史問題作微觀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綜合的、整體的研究,即宏觀地由前後(時間)、中西(空間)的往復觀照來審視歷史。這些都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高中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歷史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三,應具備扎實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高中歷史新課標倡導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所授高中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
第四,應具備良好的關於學生的知識,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高中歷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質相當豐富和信息傳播多樣化的現代信息社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和家庭獨居方式的影響,他們的生長、學習無疑都有了根本性變化,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熟悉授課的對象——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要熟悉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已有哪些歷史知識;熟悉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如何和在高中歷史學習中的疑難點、關注點、興奮點;熟悉他們學習高中歷史的習慣和方法;熟悉他們對新課標課本的感受;熟悉他們學習歷史的願望和要求;熟悉他們對你授課的接受程度乃至他們對你本人的接受度等。熟悉了這些,你的教學才會目中有「人」,才能真正關注你的學生,關注你的學生的學習,關注你的學生的發展。
二、提升專業理念
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之魂,是支撐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指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摒棄傳統觀念中與高中歷史新課標不相符的觀念,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重新構建自己的專業理念體系。它包括課標意識、課程資源觀、教學觀、學生觀等方面的內容。
(一)增強課標意識
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確立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鑽研教材是怎樣體現課標理念、貫徹課標目標和內容的;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將新課標的精神,特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課後作業、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
(二)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於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因此,教師的角色亦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師的職責現在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應發生以下變化。
1.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高中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信息源。
2.由高中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3.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高中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三)轉變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
2.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高中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3.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4.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5.必須從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
希望學校和 *** 能根據新課改的需求,有步驟分階段對老師進行專業培訓,以促進教師盡快成長,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淺談新課程中語文教師角色如何轉變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角色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尊重學生的創新風格,關注個體差異,營造良好的學習課堂氛圍。
新課程中,教師如何適應角色轉變
澄邁縣紅崗學校 王 貽 教師歷來在學生心目中是很權威的指導者。可是新課改課程到來,我們這些幹了十多年的教師也應改變一些傳統的觀念了。 良好的師生關系,由不平等、不和諧向平等、融洽改變樹立情感意識。能平等對話,參與構建,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師生間的一種良好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師生分享理解,體驗生命價值和自我意識的過程。 傳統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角色本質轉變。幫助學生選定合適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良好學習方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營造良好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積極學習興趣,教師角色必然要擔當起促進學生學習責任,新課程改革下,教師首先應該是學生學習促進者。 教師由傳統權威變成師生平等。教學過程師生交往共同發展,共同學習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良好學習共同體,師生變成學友。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過程。 教師角色隱喻一句話教師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師只有一桶水是不夠的,因為 學生所處於年齡階段特點,有很多機會接觸新鮮事物,學到教師所不知道知識,要允許教師自身無力與無奈,但專業知識上先走一步而已。為此,教師也要不斷學習,迅速獲取更多知識,應為學生的學習盡可能提供資源,營造積極學習環境。因此,教師不能是一桶水的擁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來水。而真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學生,教師以此為基點,自己角色也要發生變化,引導學生挖掘泉水的人,讓學生這泉眼噴涌而出,永不停息。 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被描述成一種孤獨角色,因為他們在課堂上總是以中心形式出現,地位和身份差異,使學生教師,教師和教師有隔膜、隔離,怕別人認為自己是不稱職教師。教師之間少談自己班級或教學過程,互不合作,彼此孤立,從而導致了教師間惡性競爭和孤立。傳統封閉教育體制,使得教師對於家長參與工作持消極態度。新課程綜合化提出了教師要合作,倡導教師與學生合作,與家長、社會成員、教師之間的合作。 教師即研究者這個觀念已經在歐美教育界普遍流傳著,一時好像成為一個流行口號。教師來研究改進自己專業事務以及事務情境乃是最直接、適切方式。教師不只是別人研究成果消費者,更應是研究者。要實現教師以知識傳授者到學生學習促進者角色轉換,教師本身就必須是一位積極的、有效的教育教學研究者。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因來看,社會的發展對教師職業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時代步伐,從教師專業發展內因分析,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內因分析,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自身成長的必要。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角色中掙脫了出來,成為科研型教師。
論文《新課改下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可入手的角度有哪些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魯迅《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