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教師招聘
❶ 2012連雲港新浦區教師編制考試報名時間
2012年連雲港市教育局直屬學校公開招聘新教師公告
政治處 12-04-25 瀏覽(4352)
為進一步深化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選拔優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2012年,市教育局部分直屬學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86名新教師。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招聘崗位、人數及條件:詳見附件1。
二、應聘條件
應聘者須滿足下列基本條件之一:
1.能夠取得教師資格的2012屆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畢業生(須提供資格證明材料)。
2.已取得教師資格且尚未正式落實工作單位的2011屆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畢業生。
3.尚未正式落實工作單位的2012屆圖書管理、檔案管理專業及應、往屆影視編導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畢業生。
4. 尚未正式落實工作單位的碩士、博士畢業生及學校急需的相關專業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畢業生可不受畢業年限限制,但須35周歲以下(1977年1月1日以後出生)。
三、報名
1.報考崗位要求:符合報名條件者,只能報考與本人所學專業或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崗位(符合應聘條件第1項、第2項的人員,其教師資格專業也應與崗位專業要求一致)。每人限報一個崗位。
2.報名時須提供以下材料:2011屆畢業生持身份證、畢業證、就業協議書、就業推薦表、報到證等材料,符合應聘條件第2項的人員還須提供教師資格證;2012屆畢業生持身份證、就業協議書、就業推薦表等材料,符合應聘條件第1項的人員還須提供教師資格證明材料。如所學專業涉及發展方向的,其畢業證書或就業推薦表等材料不能證明所學專業的,須提供畢業院校出具的所學專業發展方向證明材料。
3.報名時間與地點:所有報名者須提供以上材料的原件和復印件、近期免冠1寸同版彩色照片2張,於2012年5月13日-5月15日到市圖書館(蒼梧路56號)報名,各招聘單位聯系電話見附件2。
4.報名考試費:報名考試費100元/人。進入復試人員,另繳復試費100元/人(蘇價費函〔2007〕146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家庭考生和農村絕對貧困家庭的考生,免收報名考試及復試費。報名時,享受國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家庭的報考人員,提供其家庭所在地的縣、區民政部門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證明和低保證(復印件);農村絕對貧困家庭的報考人員提供其家庭所在地的縣、區扶貧工作部門出具的特困證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況檔案卡(復印件)。
考生報名經學校審核並報主管部門核准後,方可參加初試。招聘人數與報名人數的比例達不到1:3的,核減招聘崗位數,直至取消該崗位招考。對緊缺專業,招聘人數與實際報名人數的比例達不到1:3的崗位,經市人社局和市教育局同意後方可組織初試。
四、考核
考核分初試和復試兩個步驟進行。
1、初試採用分專業統一筆試的方式,重點考察應聘人員的專業基礎知識。在市人社局監督指導下,由市教育局組織實施。筆試採取閉卷答題方式,試卷均為百分制,統一閱卷。根據崗位招聘人數1:3的比例,按筆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確定進入復試的人員名單。對所有入圍復試的人員要進行資格復審,不符合招聘公告規定的崗位條件、未如實填寫報名信息、不能提供有效證件、弄虛作假的,將取消其復試資格,並在報考同崗位的筆試人員中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遞補復試人員。如果人數不足1:3,該崗位所有參加筆試人員全部進入復試。
我市生源地的2012屆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畢業生不需初試,資格審核通過後,在1:3的比例外,直接進入復試。
2012年5月16日下午14:00-17:00,需初試的應聘人員憑報名回執單和身份證到市圖書館(蒼梧路56號)領取准考證。考生憑身份證和准考證參加筆試。
筆試時間:2011年5月17日,上午9:00-11:00;
筆試地點:見准考證。
2、復試:在市人社局的監督指導下由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實施,復試按照招聘崗位進行分組,採用編寫教案、上課、答辯等方式相結合的辦法,其中部分崗位還需加試專業技能或實踐考核。由有關專家組成評委組和上課的學生共同對應聘人員進行評定。復試總成績採取百分制,並設合格分數線為60分,復試總分未達合格線的不予錄用。
復試計分辦法:
中學崗位:上課成績=評委評價分×80%+學生評價分×20%;
小學崗位:上課成績=評委評價分×90%+學生評價分×10%。
圖書管理、檔案管理、影視編導及其他需加試專業技能或實踐考核的崗位,計分辦法如下:
復試成績=上課成績×50%+專業技能(實踐操作)考核成績×50%;
其他不需要加試的專業,上課成績即為復試總成績。
復試時間:2012年5月19日-20日
復試地點:在各招聘學校
五、錄用
每個崗位根據招聘人數1:1的比例,按總成績(總成績=筆試成績×40%+復試成績×60%)從高分到低分確定參加體檢人選(如遇總成績分數相同,則復試成績高者優先,復試成績相同的評委評價成績高者優先,若依然相同,需進行加試)。體檢參照《江蘇省教師資格認定體檢標准》執行。因體檢不合格或自願放棄出現缺額時,則在應聘該崗位且達合格分數線人員中按總成績從高到低依次遞補。體檢合格且公示無異議者,經市人社局辦理審批錄用手續後,用人單位與被錄用人員簽訂聘用協議。擬錄用人員報到時必須提供本人報到證、教師資格證(符合應聘條件第1項、第2項的人員)等相關材料,待檔案審核後,按有關規定和程序辦理人事關系手續。
附件:
1.招聘崗位、人數及條件
2.各招聘學校相關信息
3.公開招聘筆試科目目錄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❷ 連雲港高級中學怎麼樣
學校規模為4500名在校生,若每班50名學生,可達90個班級,每個年級30個班。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約合240畝,總投資2億元人民幣。主要建築包括,藝體館、實驗樓、教學樓(3幢)、圖書行政樓、食堂、浴室、後勤辦公樓、活動中心、
教工宿舍樓、學生宿舍樓(6幢)、標准運動場等,還留有發展用地。據說,連雲港高級中學不是東方中學入住的,是完全新建設的一所正處級事業單位、四星級高中,與新海中學平級,行政級別高於海州中學。這個地段幾乎是空地,可以提供更多的用地,所以,現在的240畝有點小了,希望能再給60畝地,達到300畝地,就更好一些,學校不能太擁擠了,讓其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從規劃上看,連雲港高級中學的北面是居民區,到別處去找這樣不大的居民區用地簡直是小菜一碟,但是對於連雲港高級中學來說,那就是一體化,具有完整性。連雲港高級中學已被列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為本年度建成項目,只要資金充足,政策到位,招聘高素質的教師已經沒有難處,重金之下,必有名師!有名師,必有好生,如此一來,連雲港高級中學前途無量,將會是連雲港最好的高級中學之一。從2個億的投資額來看,連雲港高級中學的硬體設施應該說是比較好的,現在,建設一所高質量的初中大約在5000萬元左右,連雲港高級中學相當於建設4所初中學校。在硬體設施外,更主要的還在於具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因此,對於東部城區來說,大力引進師資,從師資、管理等軟體上下功夫,就能打造一流的高級中學。首先,它是東部城區最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連雲港高級中學的戰略意義,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它是東部城區僅次於市級行政中心的城市功能,是支撐東部城區發展的重大城市設施,在行政中心沒有搬遷到連雲新城之前,它是東部城區最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是連雲城區建設的關鍵,其重要意義已經超過了所有的城建項目。它完善和提升了東部城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能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和勞動者前來東部城區創業、工作和生活,從而大大增強了東部城區的人氣,改善了東部城區人文環境,促進了東部城區的經濟發展。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它自身的重要性,毫不誇張地說,它開啟了東部城區的新時代。其次,它改變了市區優質高中的布局。它將進一步完善市區基礎教育結構,連雲新城規劃有近10所中學,近50平方公里的海濱新區,平均5平方公里一所中學,高級中學至少有4所,這個連雲港高級中學規格應該是最高的,高於海州高中,與新海高中平起平坐。現在流行寄宿制高中,這樣一來,連雲港高級中學與新海中學、贛榆縣中一起圍繞著連雲新城,形成了優質高中教育的「金三角」,將極大地促進城市的發展,尤其是連雲新城獲得了極大的教育支撐。事實正是這樣的,對於東部城區人來說,將來一般就不用到別的學校去上學了。第三,它具有很高的無形資產。其校名是正宗的連雲港高級中學,就如蘇州高級中學、常州高級中學、徐州高級中學、鹽城高級中學一樣,都是以城市名字來命名的,是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它很自然地易被人們當做連雲港市的高級中學,而要是叫黃海中學、海濱中學,等,人們就要再問問是那裡的學校,也許還要上網查一查。此外,它而且能與城市共存,東部城區原有的連雲中學、海濱中學、墟溝中學等高中,現在,墟溝中學變成了新海中學東方分校了,墟溝中學已經消亡了。海濱中學高中部到處搬家,將來也肯定會把校名弄掉了。中雲中學想叫響開發區高級中學。誰能得到城市名字來命名學校,誰就可以佔有先機。
❸ 數字聯有哪些
數字聯有:
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意思是「一點點衣食都來之不易,應當經常想到物力的艱難而加以珍惜」。出處:清代學者朱柏廬。
2、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寫的是濟南大明湖的風光,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著楊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出處:濟南大明湖。
3、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長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說的是一件蓑衣一個斗笠一位老人,一個魚干一個魚鉤。一座山一湖水一輪明月,一個人在釣魚。出處:青島嶗山釣魚台。
4、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前面一門父子寫的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後面四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蘇軾。出處:四川眉山縣三蘇祠。
5、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相傳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宮開千叟宴,應邀赴宴的人達3900人,其中有一老者141歲,乾隆便以此為題,與紀曉嵐對句。出處:大學士紀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