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良老師
在遼寧地區,能夠稱得上 「百年老校、世紀學府」的學校屈指可數,翻閱五中校史,查找五中名人,時光彷彿瞬間倒流,一部有關沈陽城的近代史話如置眼前。那些遠逝的風雲人物、那些刻錄歷史的泛黃照片,不經意間竟能撥亂你的懷舊心弦,令人倍感世事之漂泊、歲月之滄桑……
講沈陽城的近代史,古老的五中,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久遠故事。 在如今的沈城教育圈,五中的對外名頭雖不如省實驗、東北育才響亮,但論資排輩,五中卻是不遑多讓的「大哥大」!這所學校是由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清朝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下令創建的。
五中創建的年份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敏感節點。 1905年,日俄兩大帝國主義列強的數十萬大軍在東北大地上掀起腥風血雨,史稱「日俄戰爭」,五中就是在中華民族多災多難、又孕育歷史新生的動盪年月破土而出的。戊戌變法失敗後,救國圖存的呼聲越來越高。改革科舉制度,施行學校教育,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普遍要求。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許多封疆大吏聯名奏請立停科舉、辦學堂,獲清廷詔准。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管理實現了徹底分離。
據《奉天通志》記載:1905年9月,奉盛京將軍趙爾巽令,租用盛京北大門外依大人胡同協領佟裕書舊宅30餘間為校舍(現五中址),開辦奉天普通學堂,楊新畲任監督(校長)。1906年2月,改稱奉天中學堂,學制為五年,增設校舍八十餘間,先後由戴裕忱、鄭鼎臣、鄒大鏞任監督。 1909年,新建樓房38間,原租佟裕書房屋退還。宣統二年(1910年),更名為奉天省城中學堂,續建樓房38間,又添官銀號及民房50餘間。
五中語文老師葛嵐介紹說,如今五中體育館南側的那條路,仍稱「中學堂路」。「五中是在清末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脫穎而出的,是自上而下建立起的近代學校,在東北實行了最早的學校教育。 」葛嵐說。 1915年5月,奉天圖書發行所出版的《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為當時遼寧省各學校國文考試優秀文章匯編,奉天省城中學堂(五中)有41篇文章入選,其中第六班學生李德潤所作《奉天省中學校開學記》一文詳細描述了1905年冬學校初建的情況。當時就讀於奉天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第六班的周恩來有一篇題目《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盛言》的文章即錄於此書中。
李德潤的《奉天省中學校開學記》文字情透紙背,飽含愛國深情,現摘錄一段:滄海橫流、斯世涫沸,環球萬國,磨牙礪爪,睒睒相視。而時局阽危,一發千鈞。北蒙叛、南滿危,英法等國皆欲染指中原。舉目有山河之異,此真時勢岌岌,人心洶洶,不能不悻然望,穆然思,而群焉希望此畢業者也,蒙見開學之盛若此,而因以動無限滄桑之感也。是為記。 奉天普通學堂建立之初學制為五年,所設課程計有經學、國文、外國語(包括英文、日文)、歷史、地理、算術、博物、圖畫、體操等。1906年時,學堂有職員6人,教員11人,沈陽歷史上的首任市長曾有冀曾任學校教員。
曾有冀(1870-1936年)字子敬,沈陽城南紅菱堡人。 1909年前後,曾有冀任奉天教育會會長。1923年,在張作霖的舉薦下,曾有冀出任奉天市政公所市長(相當於沈陽歷史上的首任市長)兼奉天電燈廠廠長。
曾有冀當上市長後,著意於整頓市面,拓寬路基,修築油漆道路,開辟電車路線,無不雷厲風行,奉天市的城市規模,經曾有冀的銳意改革奠定了堅實根基。
曾有冀培養了一批在中國近代史聞名遐邇的風雲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楊宇霆。楊宇霆(1885-1929)19歲中秀才,1905年考入奉天普通學堂(現沈陽五中),1906年赴日本留學,是遼寧省最早公派到日本留學的學生。後因與張學良發生政見分歧,被槍斃於大帥府老虎廳。 1913年,老五中學生增至18級(班),同年改稱奉天省立第一中學校,學生20班,達八百餘人。這一時期,五中人才輩出,蔚然稱盛。當年,五中師資力量之雄厚堪稱全遼之最,教員群體是以車向忱、金毓黻、閻述詩等一批傑出的教育家、學者為骨幹核心的。
據1929年6月15日奉天同大印書館印製的《奉天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校同學錄》中明確記載,當時宗英為校長,閻述詩為數學教員,車向忱為倫理教員。
車向忱(1897-1971),遼寧法庫縣人,著名教育家、愛國人士。 1928年在五中任倫理教員,曾參加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他創辦數所平民學校,積極動員和組織群眾進行反對日本侵略的愛國活動,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革命知識分子。抗戰勝利後曾去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建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長、遼寧省副省長等職務,1971年逝世。
金毓黻(1887-1962)字靜庵,遼寧遼陽縣後八家子人,著名文史專家。1916年入五中任歷史教員,1920年後歷任黑龍江省教育廳科長和長春電燈廠廠長、遼寧省政府秘書長、教育廳長等職。集中精力於東北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後編著了《奉天通史》、《東北通史》上卷和《中國史學史》等書,在史學界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尤其是對東北史的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
閻述詩(1905-1963),沈陽市人,著名教育家、作曲家、愛國人士。 1928年在五中擔任數學教員,曾組建東北第一個業餘音樂團體。他創作的歌曲有很多被編入中學教材中,被廣為傳唱。從1927年開始,他陸續創作並主演了《高山流水》、《風雨之夜》等6部中小型歌劇,著名的愛國歌曲《五月的鮮花》唱遍祖國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有這些知名學者、教育家口傳心授,嚴格把關,當年的五中學生精英輩出,人才之盛令世人側目,其中馬二琴、金恩祺、童伯潛三名五中畢業生最為傑出。
馬二琴(1892-1969),原名英麟,沈陽人。他珍藏兩張古琴,常獨自沉醉於彈奏之中,遂自號「二琴」。於老五中畢業後,便師從當時名醫張之鄉,精研醫典,多有通悟。上世紀20年代初,成為沈陽名醫。後來,曾歷任奉天市政公所醫官(主管考試中醫),奉天中醫會會長,並創辦了東北最早的醫學雜志《奉天醫學雜志》,在當時醫學界影響頗大。1948年後,馬二琴被中國醫科大學聘為中醫研究組主任,是全國最早獲教授學銜的中醫師。至今各醫學院學生考研究生、博士生,還要參考他的著作與教材。
金恩祺(1894-1948)字哲忱,遼寧撫順人,五中畢業生。 1922年與著名愛國民族實業家張志良一道創建了著名的八王寺汽水廠,後任八王寺啤酒汽水公司董事長。曾參加奉天反抗日本臨江設領外交後援會,發動沈陽數萬市民舉行示威遊行,並發起成立遼寧國民外交協會,參與組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團,積極開展抗日救國活動。
童伯潛(1900-1983),沈陽市人,著名建築家,建築教育家。1917年考入五中,1925年於清華畢業後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曾在美國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後回國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並主持設計南京外交部大樓、上海浙江興業銀行。參加設計的工程約100項,其中主要的有南京首都飯店、上海金城大戲院等。在建築創作上反對因襲模仿,堅持創新進步,晚年主要從事理論研究工作。
五中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
「九一八」事變後,學校停辦一年多。1933年4月1日復辦,招收學生一班。1935年,添招學生兩班,共三班,同年失火燒毀校舍,學校停辦。 1937年再復辦,易名為奉天省立兩級中學。 1939年改為奉天地方職員訓練所;1944年改為留日學生預備學校。這段時期,成為五中學校教育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37年,日本在東北公布所謂的「新學制」。「新學制」規定中等教育設國民高等學校,修業年限為四年。這種學制意在降低國民文化水平,是對奴化教育政策的進一步貫徹。 1939年後,學校先後改為奉天地方職員訓練所和留日學生預備學校,將這所學校變為培養漢奸走狗的場所。
偽滿洲國宣布廢止所有教科書,各學校課程暫用「四書」和《孝經》講授,並規定教育宗旨為「重仁義、講禮讓、發揚王道主義」並以「親鄰善鄰、共存共榮」為目的,此時的五中教職員多為日本人。「八一五」光復後,沈陽始得興力治教,從容辦學。五中重立潮頭,改稱遼寧省立第十一中學,整飭學校校產,孕育良好校風,又現蓬勃蔚然之象。1946年9月,五中改為沈陽市立第一中學校。1949年3月,改為沈陽市第五中學。由北關區區長王真兼任校長。學制仍為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修業年限各三年。 建國初期,五中自1951年恢復為完全中學後,一直採用初中、高中各三年學制。
五十年代初,學校教學基本上沿用舊的教學方法。上課教師死板機械講述,學生被動聽講,很少有思考餘地。後來,學校組織全體教師系統學習凱洛夫的《教育學》,逐步用前蘇聯教學論精神進行教學。 1958年開始,學校搞教育革命,對凱洛夫的《教育學》進行批判,教學強調「多快好省」。
1962年,學校被定為市重點中學。 1966年前,學生入學都要經過嚴格的招生考試。1966年招生考試制度被取消,1968年復課後,學生就近入學。
1978年,五中重新被定位首批省市重點中學,並恢復了初中三年的學制。開始以考試成績擇優錄取學生,全市統考,全區統錄。
2000年底,市、區兩級政府決定五中就地整體改造,把五中打造成省內「一流規模、一流設施、一流質量」的示範性、實驗性的高級中學。
五中改造工程於2000年8月29日破土動工,2002年9月1日新五中教學樓主體竣工,改造後的學校佔地面積由原來的28100平方米擴大到5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由原來的不到20000平方米擴大56500平方米。在校學生由原來的27個班級1300餘人擴招到48個班級2600餘人。
百年時光彈指一揮間,評點五中的歷史, 校長金巍松感慨道:「回顧五中百年的辦學歷程,我深切感到,在五中這曲折坎坷而又流光溢彩的百年時光里,推動學校發展的,始終是勵志篤學、興教強國的堅定理想;是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是勇為人先、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是團結勤勉、和諧奮進的人文力量!五中開東北學校教育風氣之先,是沈陽學校教育的代表性學校,五中見證了整個沈陽的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