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與教師
所謂「師幼關系」的有效性是指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能夠了解幼兒興趣、需求,了解幼兒原有水平,把握幼兒年齡特點,分析幼兒可能遇到的問題,了解幼兒的真困惑,找到幼兒發展真正的增長點。師幼關系是孩子在幼兒園的主要人際關系之一,良好的師幼關系應該是積極的,平等的。
總之,一切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和諧的教育,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和諧教育的關鍵是和諧的師幼關系。
2. 幼兒教師與幼兒的關系
一、幼兒教師與幼兒的關系
教師與幼兒的相互關系是影響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從兩個側面來理解這一相互關系的特點。
一個側面是從社會大范圍來看,幼兒和教師都是社會的基本成員,其相互關系是平等的社會成員關系。盡管幼兒年幼小,但絲毫不影響這一平等關系。這種平等的社會成員關系是幼兒園所有人際關系中首要而基本的關系,是幼兒和教師相互關系的基礎。
另一個側面是從幼兒園小范圍來看,幼兒和教師的關系是「師生關系」。社會幼兒地位和權利的責任具體化為教師的義務和職責,教師成為幼兒生存、發展、學習等權利最主要的維護者,幼兒則是被保護者。教師作為成熟的社會成員,是代表國家意志的教育者,幼兒是身心均不成熟的、正在發展中的社會成員,是受教育者。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和幼兒又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
二、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的關系
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新型的家園合作關系意味著讓家長成為教師的合作夥伴,讓幼兒園教育指導家庭教育,讓家庭教育支持、強化幼兒園教育,使家長與教師,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互相接納、融洽,互幫互長,從而實現家園合作的理想,即教育合力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
3. 教師與幼兒的雙邊互動規律
師幼互動是指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教師與幼兒之間以師生接觸為基礎的人際交流。師幼互動存在於幼兒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 並會對幼兒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教師依據教育目標、教育大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活動,是促進幼兒全面發 展的重要手段。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點明了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承擔的角色。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幼兒雙邊活動的 過程,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雙邊關系正好體現了師幼互動的實質—教師與幼兒之間雙向的人際交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於回應幼兒,與幼兒建立一種積極有效的 互動,才能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思維,為幼兒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調整角色定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往往將自己定位於幼兒的教育者、管理者、保護者,從而將幼兒置於被 教育、被保護、被管理的地位,形成了不對稱的師幼互動關系。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都表明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兒童才是學習的主人,是教育目標的體現著, 教師進行的教育活動要以兒童已有的發揮水平和興趣為依據,以促進兒童的主動參與為出發點,以是否最大限度的促進全體兒童不同程度的發展為評價教育活動效果 的重要指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更應是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參與者與合作者。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設者、積極互動的活動的 組織者與引導者。教師在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論是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教學環境的創設、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等都按 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安排。如果教師對自己的角色進行了這樣的定位,真正把幼兒當成了學習活動的主人,那麼,她們會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的情感與需 要,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更好地去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 二、創設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營造輕松愉快的互動氛圍 環境是活動的載體,良好的教學環境能誘發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消除幼兒的依賴、求助心理,促進幼兒主動參與師幼互動,主動與教師、同伴互動。因此要想進行積極的互動就要積極創造一個寬松、自由、愉快的互動氛圍。 1、在情境中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交互氛圍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幼 兒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境中學習。而優化互動情境,促進師生互動,則有助於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如:在音樂活動《大馬告訴我》中,在活動 前我先創設一個情景,營造出一種生動活潑快樂的教學氣氛:幼兒排成一列,聽著歌曲《大馬告訴我》的伴奏音樂,我帶著這些「騎著馬」孩子從教室外進入教室。 由於我帶頭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很快地就創造出了快樂的活動氣氛,激發了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這種師生交融教學法的運用,增加了幼兒學習的信心,使幼兒 產生了積極學習的慾望與自然的表達能力。 2、在情境中同伴互動,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氣氛。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只有師幼之間的互動是不全 面的,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在活動的情境中幼兒之間產生的互動,幫助幼兒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例如:在數學領域讓幼兒初步 學習分類、集合的概念活動中,我創造了「小熊找房間」的游戲環節,孩子們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的結果也不相同,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十分有價值的互動交 流活動。以下是兩個小朋友的一小段交流:晨晨說:瞧!我得小熊房間里住了一隻熊爸爸一隻熊媽媽和他們的兩只熊孩子,一共住了四隻熊」;而佳佳則神氣地說: 「我的小熊房間里住的全是各種顏色的小熊寶寶,一共有十隻小熊寶寶,我的小熊房間顏色比你多,住的小熊也比你的多!」看到這一幕,我覺得除了該給這兩個小 朋友以表揚和鼓勵外,還應給予孩子更進一步的幫助,於是我又給了他們每人一個「新的小熊房間」,鼓勵他們再想想怎麼讓其他不同的小熊也住進去,孩子們由此 開始了新的探索之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都在快樂的學習—與教師互動、與材料互動、與同伴互動,此時教師要做的就是維護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 學情景,維持幼兒與材料、幼兒與同伴互動的興趣。 三、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互動模式 在教學活動的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與內容的不同,根據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採用多元化的互動方式。 1、分組教學 以 往的集體活動中,由於幼兒人數較多,教師既要忙於完成教學內容,又要顧及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還要考慮到幼兒在活動中的反饋,往往是應接不暇,顧此失彼。 實行分組教學,參加集體活動的幼兒人數減少了,這就提高了幼兒個體與教師的交流頻率,為師幼互動提供了機會。如在體育游戲活動「小小解放軍」中幼兒要進行 匍匐爬行的練習。如果全班幼兒同時進行,人數太多,又受活動時間的限制,就會影響師幼互動的次數和質量。而在分組教學中,幼兒人數少了,無關刺激相對減 少,時間不變,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就有了更多的機會,並能充分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上一組幼兒活動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來指導下一組 幼兒,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2、游戲教學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因而是最有效地實施師幼互動的方式, 而且通過游戲它能夠有效地將抽象的知識融入生動活潑的游戲中,使幼兒在游戲中感受事物之間的關系,體驗學習活動的樂趣,從而獲得相應得知識和經驗,增強求 知欲和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教幼兒「按數取物」時,可以開展「自由超市」的游戲,教師扮演超市管理人,發給幼兒數字卡片,要求幼兒按照 卡片上的數目到超市裡選取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幼兒就在愉快的游戲中鞏固了對數字的認識,發展了按數取物的技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機械的練習 「鑽、爬、投、擲」這些單個的動作,幼兒一般不感興趣,但是如果把這些動作編進既有情節又有角色的集體游戲中,教師和幼兒一起在游戲中「摸爬滾打」,幼兒 既享受到了游戲的樂趣,又練習了那些枯燥的動作,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3、適時引導 師幼互動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孩子,讓他們動起來,讓 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幼兒就會像一盤散沙,變得自由散漫。通過學習《綱要》我們認識到,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絕不是簡單的管理 者、指揮者、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著和傳授者,而是良好師幼關系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幼兒的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為了發揮互動中 的引導作用,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認真觀察,分析幼兒的興趣點和遇到的問題,對活動中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有目的指導。 現代的幼兒教育已從原先單純的教 師教、幼兒學,向師生、生生互動互學方向發展。教師在學會觀察、追隨中捕捉幼兒自發生成問題中的教育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在幼兒產生問題中有敏銳的觀察撲捉 信息能力和接納贊賞能力。在活動中,提供能吸引幼兒注意的環境和操作材料,同時,善於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善於隨機應變,善於捕捉幼兒發出的信息,能 走進幼兒的心靈與幼兒交流,便能生成出支持性的互動、欣賞似的互動、朋友式的互動、多角度和多層面等有效的師幼互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