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老師 » 張潔班主任

張潔班主任

發布時間: 2025-04-04 16:21:47

Ⅰ 2019年蕭紅中學新初一教師組合,哪個班配備的比較好

看了這個表之後,了解
蕭紅中學情況,熟悉該校
師資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師資力量最強的是:
八班和十班。
張潔是班主任中的頭牌,
數學教學效果也很好;
王雪班主任工作也非
常出色,英語是全縣
的標桿教師。
估計有關系的優生很可能
還會跑到這兩個班來。

Ⅱ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有哪些他們的作者分別是誰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張潔
《鍾鼓樓》 劉心武

李准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育特殊貢獻作家。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頂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長篇散文《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2005年,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劉心武,筆名劉瀏、趙壯漢等。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7年赴美國訪問並在13所大學講學。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後又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小說,曾激起強烈反響。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說集《綠葉與黃金》、《大眼貓》、《都會詠嘆調》、《立體交叉橋》、《5·19長鏡頭》,中篇小說集《如意》、《王府井萬花筒》、《木變石戒指》、《一窗燈火》、《藍夜叉》,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嘆調》,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有散文集、理論集、兒童文學等作品以及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Ⅲ 八九十年代有什麼文學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文學作品有路遙的《人生》,李國文的《冬天裡的春天》,現代作家老鬼《血色黃昏》,現代作家張潔的《沉重的翅膀》 ,矯健的《老人倉》等。具體介紹如下:

1、《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

2、《冬天裡的春天》1981年出版,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是一部長篇小說,作者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以革命幹部於而尤重返故鄉石湖的三天兩夜經歷,回溯、對照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幫」長達40年的斗爭生活。

3、《血色黃昏》,現代作家老鬼1989年寫的《血色黃昏》中,林胡作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切身的反映了作家老鬼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受的各種各樣的苦難。

4、《沉重的翅膀》是現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

5、《老人倉》,作者矯健。首刊於《文匯》 月刊1984年第5期。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力作,它大膽地觸及了當代農村改革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和新矛盾。

Ⅳ 簡述傷痕文學極其代表作家和作品

本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粉碎「四人幫」後,隨著思想解放呼聲的高漲,在文學創作中,實性的地位也逐漸得到了恢復。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傷痕文學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它的價值、它的感染力,也都取決於它的真實性。隨著傷痕文學的興起,迴避真實、粉飾真實、歪曲真實的虛假文學逐漸失去了市場,這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是有著里程碑的意義的。文學真實性的確立標志著現實主義傳統的恢復,標志著極左思潮對作家的束縛開始得到解除,也標志著統治中國文壇十年之久的「假、大、空」的創作模式已趨於解體。
代表作品:盧新華的《傷痕》、張弦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賢亮的《靈與肉》及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
參考資料:九章論壇 文學天地


從「傷痕文學」的出現至今,對其評說爭論從未停止過,它甚至引發了當代文學史上幾次著名的文藝爭論。「傷痕文學」最初是帶有貶斥含義的稱謂,被一些批評家看作是五六十年代「暴露文學」「寫陰暗面」等在1980年代的重演。圍繞《傷痕》等作品,在1978年夏到次年秋天發生了熱烈的爭論。文藝與意識形態、文藝的社會功用等命題得到的重新辯論與爭鳴。1979年1月陳恭敏在《戲劇藝術》上發表《工具論還是反映論——關於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同年4月《上海文學》評論員文章《為文藝正名—駁「文藝是階級斗爭工具」說》,兩文都有力駁斥了文藝純粹為功用政治附庸的說法,對「傷痕文學」暴露性描寫給予了肯定。
代表作品


《班主任》/劉心武
《傷痕》/盧新華
《靈與肉》/張賢亮
《爬滿青藤的木屋》/古華
《思念你,樺林!》襲巧明
《飄逝的花頭巾》/陳建功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
《本次列車終點》/王安憶
《我是誰》/宗璞
《啊!》/馮驥才
《大牆下的紅玉蘭》從維熙
《將軍吟》莫應豐
《芙蓉鎮》古華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熱點內容
西安高級中學博愛部 發布:2025-04-04 19:27:55 瀏覽:263
中小學教師師德總結 發布:2025-04-04 18:43:21 瀏覽:21
69的英語 發布:2025-04-04 18:27:23 瀏覽:152
初二物理提高 發布:2025-04-04 18:09:00 瀏覽:838
語文書二年級 發布:2025-04-04 18:08:53 瀏覽:906
商業進校園 發布:2025-04-04 17:56:16 瀏覽:39
城建教育稅 發布:2025-04-04 17:37:29 瀏覽:175
江蘇阜寧中學 發布:2025-04-04 17:19:57 瀏覽:640
關於數學日記 發布:2025-04-04 16:28:22 瀏覽:529
張潔班主任 發布:2025-04-04 16:21:47 瀏覽:780